文/吃月亮的柯柯
從事藝術教育,與幼齡段孩子接觸這幾年,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原則。用來指導自己面對孩子的畫,以及與孩子溝通過程中,時刻提醒自己言行和決策的標準。
當孩子畫的「不好」的時候,當孩子繪畫熱情不高的時候,當我們忍不住想「指導」孩子畫畫的時候,基於這些原則,讓我能夠從容應對,不焦慮、不著急、不急功近利。這裡,將這3個原則分享給大家。🎨
原則一:尊重孩子的視知覺發展規律
看幼齡段孩子畫畫,特別期望他們能多畫一些,畫面能完整一點,不要看起來那麼亂。
令人失望的是,似乎不管怎麼說,他們表達都是有限的,而且很快就塗完了,有的畫能講出故事,有的乾脆就是亂塗,沒有意義。
這個時候在一旁的大人肯定會不太滿意(作為老師,我剛遇到這種情況內心也慌啊,怎麼給家長交代呢?),於是不自覺就想引導孩子畫出個什麼,好像這樣才算是學會畫畫。
但是,如果我們知道了孩子畫畫是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時,我們就會諒解孩子的表現,讓他/她享受亂塗亂畫,我們的態度也會從「不認可或擔心」轉化為「傾聽和讚賞」。
👶2-4歲 塗鴉期:
繪畫內容從亂塗亂畫慢慢轉變為一些可識別的簡單圖形,說得多畫得少,畫的人比火柴人還簡單;
👦👧4-7歲 象徵表達期:
4歲多的時候能畫一些簡單的東西,在成人看來很不真實,但能辨別一些特徵。到了5歲,繪畫逐漸加入很多細節,也有了主題,通常與「我」、「身體」以及「情感」有關;
👬7-9歲 圖式期:
這時候基本有能力表達一切有形狀的事物,但仍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孩子的興趣從「自我」,逐漸過渡到「自我與社會」的關係,對「我們」、「動作」、「地點」類的主題非常感興趣。
▲ 兒童繪畫人物發展規律。
圖@鳥居昭美《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
所以,在順應塗鴉期以及開放鼓勵的狀態下,孩子一般會在4.5歲以後變得「超能畫畫」,繪畫主題和細節也會如我們期望的那樣日益豐盛。
時刻謹記這一原則,當孩子很開心地給你看他的「塗鴉傑作」時,你將不會擔心他是否畫得太簡單了,並且有底氣對其大聲表揚,佛系育娃。
原則二:給孩子的創造力留下足夠的空間
一次藝術活動上,一位6歲多的小姑娘出手不凡,創作的獨角獸線條流暢、造型獨特、沒有簡筆畫痕跡,從作品成果來看,孩子的思維開放度和繪畫表達能力都很優秀。
於是好奇她家的教育方法,上前跟她的媽媽交流一會兒。這位媽媽大概透露了幾個信息:
第一,在家非常愛畫畫;
第二,沒有專門報過繪畫班;
第三,家長「往後站」,讓她自己去探索。
這位媽媽還舉了一個例子。
女兒小時候上早教班,老師教捏小蜜蜂,很多家長都幫自家寶寶一起捏,捏出來和老師做到一樣好,而她決定不幫忙,只站在後面看。
結果當然是,她家寶寶做出來是最醜的,但她認為這樣的作品才是小朋友自己獨立做出來,這樣才是對孩子有益的。
她採用「往後站」方法的結果是,孩子長大後非常有主見。現在女兒特別喜歡自己在家搗鼓手工和畫畫,動手能力很強。
▲ 小朋友課間自己發明的藝術遊戲。圖@吃月亮藝術課
上圖是一位小朋友利用課間休閒時間,自己發明的藝術課。
將畫紙對摺再對摺,用剪刀剪出洞,然後打開畫紙,就會形成漂亮的對稱圖案。
因為是自己發明的,他非常喜歡,後來上課還玩過好幾次,我準備向他偷師,把這個玩法變成一堂真的藝術課。
▲ 小朋友自己發明的對稱剪紙玩法。圖@吃月亮藝術課
家長在陪畫過程中,也要記得這一原則,要給孩子繪畫留出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她去探索多過於你所教。
最好能夠充滿信任的告訴他:「現在是屬於你的自由畫時間,你想畫什麼就畫什麼,畫好了分享給我喲!」
原則三:以孩子更好理解的方式開展交流
班裡有個孩子老愛脫襪子,隨行的阿姨怎麼勸都不願意穿上。怎麼辦?
其實我們換個方式,孩子就會主動配合了。我拿起襪子,指著襪口說:「襪子呀,你嘴巴張那麼大幹嘛,你是想吃掉誰的腳嗎?」
襪子答(還是我在說):「不是,不是,我不是吃腳怪獸,我只是想讓寶寶的腳伸進我的肚子裡,這樣他就不會冷啦。」
坐在一旁的小夥兒聽得呵呵笑,然後很配合地把襪子穿上了。
生活中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引導孩子畫畫的時候,同樣需要採用易於孩子理解的方式表達你想傳遞給他的內容。
想要孩子學會握筆,可以將正常說法「用兩隻手拿筆寫字」,改為「你的手指變成了小夾子,你能用你的小夾子夾住畫筆嗎?」
想要孩子學會洗筆沾顏料畫畫,如果用正常的說法,孩子很快會忘掉,不如改成:「先給筆洗澡,再用海綿為它擦乾身子,最後乾乾淨淨地找小紅(紅色顏料)到紙上玩。」
這個原則非常好用。
▲ 使用顏料時,把黃色叫做小黃,紅色叫做小紅,
孩子聽課會更認真喲。圖@吃月亮藝術課
如果你跟孩子說了半天,他仍然提不起興趣,不是內容的問題,也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你和孩子之間溝通上的存在差異。
按照我的個人經驗,三種溝通方式最有效:
🟠基於孩子已有經驗去解釋,比如上面提到洗筆變成給筆洗澡,孩子很快就能記得怎麼使用顏料的順序;
🔵把要傳遞的內容和道理,變成故事。現在很多的繪本,大部分就在做這件事情;
🟡有身體互動和參與性的遊戲。想讓孩子畫出頭髮,不如先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媽媽的頭髮。
這大概也是現在流行「遊戲力」養育法,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溝通,事半功倍。
後來發現,知識儲備才是王道,當科學的教育知識在手,自然就不會焦慮,也很清楚該做什麼以及怎麼做了。
關於藝術啟蒙的知識儲備,浪花推薦這兩本書:
從一幅作品漫步到另一幅,思緒可以隨著藝術家,飛越萬千世界。作者設計了一個雙線故事,把畫廊的展覽空間變成了一個冒險遊樂園,使現代藝術這一令人望而卻步的領域變得更加有趣、迷人。更重要的是,書中包含著很多關於藝術的問題與思考,啟發閱讀者自己獨立思考、探尋答案。
《這些顏色是香蕉的》📖
吃月亮的柯柯:前建築師 / 藝術教育者 / 童書翻譯 / 吃月亮藝術創始人,致力於 兒童藝術課程研發 & 家庭藝術啟蒙推廣。轉載自公眾號:吃月亮( ID chiyueliang-kids)
🎨練習畫畫,從家庭藝術啟蒙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