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紛擾擾的Betta奶瓶事件再起波瀾。
9月18日,日本廠商株式會社ZOOM.T在官網發布聲明稱,其與網站www.mia.com(蜜芽網站)沒有任何合同和貿易關係。聲明甫一發出,再次將蜜芽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針對該聲明,蜜芽公司回應稱:「公司有完整授權的供應鏈和全套授權手續,日本官方網站上的正規店鋪名單,只針對日本本地的店鋪,當然不會有海外經銷商的信息。另外,在日本官網上沒有看到有任何海外經銷商或代理的信息,這也非常正常。」
蜜芽:平臺所售Betta奶瓶100%正品
事件追根溯源,原本是網友的一則投訴使蜜芽陷入售假風波。7月下旬,一微博名為WiTS的網友,投訴在蜜芽上花了300多元買了兩個Betta奶瓶與其在日本本土的Betta有差異,包括奶瓶文字的差別、奶嘴上是否有數字標示、內部說明書和外包裝中是標註株式會社「ズームティーZoom.T」還是「ベッタBetta」……
事件爆發後,蜜芽及時就上述問題做了回應。蜜芽表示,公司平臺上在售的Betta奶瓶有完整的授權鏈條,均符合法律手續,Betta奶瓶為100%正品。
隨後,蜜芽的說法得到官方證實。8月中旬,工商部門對蜜芽進行調查後宣布,經對蜜芽提供的資料進行核實後(包含不僅限於原產地證明、海關報關單、商檢證明、運輸證明等),經查符合手續。然而,Betta奶瓶事件並未因蜜芽的正品回應以及工商部門的認定而平息。
Zoom.T公司聲明再掀波瀾
9月18日,株式會社Zoom.T公司在其官網發布中文聲明:目前許多客戶反映,在中國的名為「株式會社Betta」以及「網址為(www.mia.com)」的網站上正在銷售酷似本公司產品外觀的奶瓶。
聲明還稱,本公司對該企業經過調查可以明確判斷,該公司和本公司既沒合同,也沒有任何貿易關係。」儘管,這則聲明沒有否認蜜芽平臺銷售的Betta奶瓶是真貨,但也沒說是假貨,這種模稜的態度,還是讓蜜芽陷入被動的境地。
隨後,蜜芽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蜜芽就Betta奶瓶事件的調查與說明」,並首次公布了自己的授權供應鏈。
事情發展到今天,蜜芽CEO劉楠頗感無奈:「從手續和流程上,我做的都是合法的,只是因為上遊供應商之間的爭奪,讓下遊零售商陷入尷尬。」
內幕:或是品牌商的商標之爭?
據有關媒體在8月下旬的報導稱,北京依賽斯公司今年1月積極註冊Betta在國內的商標,按規定,ZOOM.T僅在日本有Betta商標的擁有權,而在中國商標局,Betta的商標歸依賽斯所有。實際上,ZOOM.T也曾於2013年10月在中國申請Doctor Betta商標,但在2014年10月被駁回覆審。
關於商標的問題,蜜芽在回覆中也進行了詳細說明:查詢日本商標註冊網站可知,Zoom.T公司於2015年7月底剛剛取得了Betta在日本的TM商標。取得日本TM商標意味著可以和中國的商標所有人進行複議,進而有可能拿回中國的商標權。而進行商標複議,除了日本的TM,還有一點,要向中國商標委證明,Zoom.T公司在中國擁有銷售和經營行為。而工商總局商標委曾在2015年剛剛裁定的一份文件書裡,做出了對依賽斯公司有利的判決。
也就是說,Zoom.T如果想在中國打贏商標官司,則必須迅速進入中國零售渠道開始經營行為,所以,在2015年9月迅速籤發新的授權書,並且通過打擊零售渠道涉嫌售假,進行渠道肅整。
針對此事,有文章援引知情人士觀點稱,與以往出現的相似案例對比後可以發現,(這次事件)本質上可能是日本本土公司和跨國的幾家公司對Betta商標的爭奪,而蜜芽作為進口跨境電商平臺,Betta奶瓶的銷售,佔全國正規平臺銷量較大的比例。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老品牌的活力,也觸發了品牌方的品牌爭奪大戰,中國的售賣平臺成為池魚。
值得注意的是,來自相關數據顯示,Betta奶瓶一年的銷售額在1500萬元,其在中國就達1000萬元,在蜜芽上銷售算是最多的。
或許,這個數據已經告訴我們:原本是上遊品牌商之間的商標之爭,為什麼蜜芽卻成了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