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其實是最好的開始,家長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

2020-08-27 小古育兒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叛逆」頭痛不已。總想找一些什麼辦法來「修理」孩子。實際上,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對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沒有把握好,可能就會害了孩子。

對於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的感受。


我經歷過上千個關於孩子「叛逆」的個案,有自己的心得和總結。最近,一篇描寫少年尋找自己的文章讓我深受感動。其實,孩子叛逆本身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每個人的內在都會有叛逆的傾向。

對於一個人一生的成長來說,叛逆也不過是暫時的,孩子只有經過了這暫時的掙扎與痛苦,才會慢慢成熟,真正地去理解父母的用心。

尋找自我

《少年》


這篇題為《少年》的文章,講的是一個剛滿十七歲孩子的故事。雖然這個少年還是滿臉的稚氣,但他高大的身體已儼然是個大人。母親只及他肩頭的高度,父親也開始對他仰視。


叛逆,已經成為他和父母溝通的方式。終於有一天,父親和少年傾心交談,詢問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說:「我已經長大,不再是你們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尋找自我…」


父親嘆了口氣:「你打算怎麼尋找呢?」


「一個行囊,一個指南針。我需要離開你們的遮蔽,去尋找自己的坐標。」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媽媽在這裡等你的好消息。」父親給了少年500元錢。少年從此離家。開始了他尋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離家很遠的一個城市。在那裡再也沒有老師和父母煩心的嘮叨。當然,也沒有了父母片刻不離的噓寒問暖。


在那個光怪陸離的都市,500元錢像一杯水倒進沙漠裡一樣,很快就滲透沒了。看著日漸乾癟的錢包,少年想到了放棄。但一想到回家可能會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淚水吞進了肚裡。


為了生存,這個在家連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開始去一些小店打工。


勞累一天,只為能擁有一頓熱飯和一個可以遮蔽風雨的住所——這些他曾經唾手可得而又沒有絲毫珍惜過的東西,在那個離家遙遠的城市,伴隨了少年叛逆的成長。


春去秋來,一年很快要過去了。少年在飯店刷過盤子,在大公司做過保安,在酒店做過門童,在夜市裡做過擺攤的小販…


少年的雙手終於在疲於奔命的生活中漸漸長滿老繭。


少年的心也隨著日出日落,飽受了世事,他漸漸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們對自己惴惴的愛心。


終於,在新年即將到來的時候,少年撥通了那個熟記於心的號碼。


電話那端,是父親激動的聲音和母親喜悅的啜泣。父親說:「如果找到了你要的東西就回來吧。」在掛斷電話的那一剎那,少年淚流滿面。


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車。在行囊中,多了兩件買給爸媽的內衣,包裝得樸實而美麗。這是一個懂事了的兒子,他用自己的雙手為父母換來的新年禮物。


故事到了這裡,就結束了。


但少年的成長仍在繼續,這只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雖然短暫,卻是最為關鍵的一個階段。從叛逆到理解,心才真正長大了。

為什麼要叛逆

不輕狂怎能是年少,不放肆怎麼稱天驕!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身心發生巨大的變化。叛逆就像一顆等待萌生的種子,在孩子的身體深處蠢蠢欲動。

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


這時候家長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孩子。


一般人都承認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就好像毛毛蟲不經過破繭而出,就無法變成美麗的蝴蝶。


然而,對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長們大多不能像對待毛毛蟲那樣寬容,能夠同情他的掙扎,期待他的成長。反而覺得萬分苦惱,深怕這種叛逆,不只是打破成人慣有的權威,更能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

於是,就有了「面對叛逆的孩子怎麼辦」的問題。

其實,所有的叛逆,都來自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對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與心理的束縛外,還有周圍成人所刻意營建的各種限制。

從前他無法意識到這種束縛與限制,就是意識到了也無力反抗。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能夠清晰地看待這個世界,一個新的自我在迷濛中躍躍欲試。

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麼的嚴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長的力量又還不足以掙脫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識的束縛。

這時候孩子正承受著蛻變之苦,體會著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會產生種種叛逆的舉動,只是想以此來顯示自我的存在。

在我們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時,我們也正好暴露了這叛逆的根源:過度呵護所演變的控制和壓制。

正是這種看似善意的溫柔的束縛,讓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無所適從。

所以在指責孩子不聽話的同時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縛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足夠的理解。

要知道,叛逆並不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也不是什麼無法解決的難題。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而不是讓他們遠離父母,遠離家庭。


所以,在這特殊的時期家長要做的就是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然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幫助他們。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許多父母都會感到煩惱無窮,因為孩子大了,各種問題也會接踵而至。

這時,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麼都聽父母的,有時甚至頂撞父母,做種種父母無法接受的事。使許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經常感到又氣又恨。

在這個階段來臨之前,作為父母,如果想通過高高在上的「權威」來迫使孩子聽話,那麼,十有八九會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強。

因為時代在變化,孩子在成長,他們的叛逆始終是有根源的。而真正的關心、溝通、理解才則是找到問題的根源。

所以,面對成長中的孩子就需要我們徹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我們的童心,才能面對所謂的叛逆。因為「強權」解決不了問題,更無法撫慰孩子的叛逆。

我們是朋友

我有一位學生的家長,在這方面堪稱楷模。她有一個19歲的女兒,母親和女兒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是朋友。

她告訴我,和女兒平時的溝通是平等的,有時候因意見分歧有所爭執,若事後想想是自己不對、錯誤地批評了女兒,便會主動向女兒承認錯誤。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她從不會不經思索地拒絕和評判。

即使是非常荒謬的要求,也會在慎重考慮之後,把它「當做一回事」的給予響應與討論,找出充分的理由,讓她明白自己的看法。


不僅如此,這位家長還在許多事情上都徵求孩子的意見,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見很糟糕,也會認真傾聽並與她討論。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會用「我希望…」或「我建議…」,至少在形式上給她留下自主的空間,讓她有學習、思考、省悟的空間,而不是生硬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這位母親實際上是在施行一種前衛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讓他們感受被尊重的感覺,除非在某些情況下他們自動願意充當小孩。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表示永遠的支持與肯定,特別是在孩子犯了嚴重錯誤之後,更是會給予改正的機會,對其改正的態度始終抱持著肯定與支持。

在我們對孩子的教導中,我們必須真正以一個人的態度來對待作為另一個人的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了解我們的孩子。


一個故事

兩個即將成年的孩子,分別向他們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個孩子的父親說:「咋啦?家裡容不下你啦,好好給我呆著!」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卻說:「你真的想好啦?那需要我幫什麼忙嗎?」

誰知,結果卻恰恰相反。反對孩子搬出去的父親不但沒能阻止孩子從家庭中走出,還和孩子發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親反而使孩子留了下來。

原因是:第一個孩子聽到父親那麼武斷地阻止他,覺得在家裡也是沒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

另一個孩子則完全不同,當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時候,父親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問他需要什麼,這讓他感到了親情的溫暖,覺得其實在家裡也很好,於是決定不搬出去住了。

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其實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擔憂的事情呢!

試想,一個孩子漸漸長大成人,二十歲、三十歲,仍然「啃老」,仍然依賴依靠父母,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老父母怨聲載道,罵孩子是廢物、不爭氣,但也無補於事,孩子已經被養廢了!這樣的事在中國比比皆是!


但是要了解這一點,就要捨得放下父母的角色:「傳統的權威」。也只有暫時脫開了父母的角色,才能以一個「人」的態度去面對另一個「人」的掙扎。


有許多父母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必擔心我們的孩子不受制約。正如前面例子中所顯示的,真正的制約並不完全需要強權或是威嚴。

由於孩子正在掙扎著長大,最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角色認同,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

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總是奢望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經常使用絕對的壓制手段,其結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

於是我們的孩子,被我們的不理解越推越遠。所以,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相:並不是誰叛逆了誰,只是有一個渴望長大的孩子想「活出自己」而已。

就像小古老師說的那樣:雖然是我們的孩子,但他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生命這條旅途上,他終將擁有自己的人生、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小古老師的《不吼不罵,20天搞定叛逆期孩子》,裡面針對叛逆孩子的各類問題,有詳細解決方案,值得大家好好看看,現在點擊還可享受特惠價89元,僅限今日。

相關焦點

  • 青春期孩子叛逆,其實是成長的開始,家長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
    這是我在諮詢中聽到最多的話,顯然家長對孩子的「叛逆」的現象痛苦不已,總是想盡辦法來「修理」孩子!但在我看來,不是孩子「叛逆」了,而是父母需要「成長了」!有哪個父母可以拍著胸脯說,我的成長就一定比孩子快?我的經驗就一定可以幫助到孩子?
  • 叛逆其實是好的開始,家長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
    總想找一些什麼辦法來「修理」孩子。實際上,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對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沒有把握好,可能就會害了孩子。其實,孩子叛逆本身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每個人的內在都會有叛逆的傾向。
  • 孩子叛逆其實是好的開始,家長看懂這篇文章,孩子就有救了
    很多家長沒發現,叛逆並不是孩子的問題,也不是很難解決的問題。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總想找一些什麼辦法「修理」孩子。實際上,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對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沒有把握好,可能就會害了孩子。
  • 孩子叛逆其實是好的開始,家長看懂這篇文章,孩子就有救了!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叛逆」頭痛不已。總想找一些什麼辦法「修理」孩子。實際上,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對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沒有把握好,可能就會害了孩子。對於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的感受。
  • 孩子叛逆,其實是好的開始!李玫瑾:家長看懂這幾點,孩子就有救了
    14歲的兒子,青春期叛逆,不寫作業,厭學嚴重,父母一教育就頂嘴對峙…… 作為家長,你會選擇苦口婆心的勸導
  • 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看懂的家長都很了不起
    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成長的一個標誌而已。其實,叛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叛逆的傾向。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它也不過是暫時的,而且只有經過了這暫時的痛苦,才會慢慢成熟,真正地理解父母的用心。
  • 孩子叛逆期的表現,家長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
    叛逆不是孩子的問題,也不是很難解決的問題。想要改變孩子?讀懂這篇文章,父母和孩子,都會越來越好!——教育編輯部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叛逆」頭痛不已。總想找一些什麼辦法來「修理」孩子。實際上,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對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沒有把握好,可能就會害了孩子。
  • 孩子叛逆其實是好的開始
    實際上,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對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沒有把握好,可能就會害了孩子。對於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的感受。我經歷過上千個關於孩子「叛逆」的個案,有自己的心得和總結。最近,一篇描寫少年尋找自己的文章讓我深受感動。
  • 孩子開始叛逆,其實是一件值得慶祝的大喜事,很多家長不明白
    孩子從聽話變得叛逆,家長往往難以適從,所以朋友也很焦慮,正在想各種辦法讓孩子變回原來的樣子。不過,我勸朋友,要理性看待孩子叛逆。叛逆中的孩子,自我意識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對於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的需求。叛逆只是孩子成長的標誌,家長不用擔心。
  • 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家長用對方式能讓教育升級
    叛逆是改變的開始,為教育指明方向,家長不急孩子好管教叛逆並不是到了青春期才會有的特殊行為,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有了自我意識之後往往時不時地就會做出一些和大人命令相反的行為,甚至會使用一些小手段去騙父母。這其實就是叛逆的開端,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父母都會生氣著急,覺得孩子自己有注意力,不聽家長的話了,就開始指責和批評他們,企圖用更加嚴厲的教育讓孩子聽話。
  • 孩子太過叛逆?家長了解海格力斯效應,快速糾正孩子的叛逆
    孩子太過叛逆?家長了解海格力斯效應,快速糾正孩子的叛逆讓許多家長做些苦惱的就是孩子叛逆的表現,每一個家長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一些孩子沒有辦法理解他們,往往會辜負父母的苦心,常常會做一些父母並不喜歡的事情。最近宋小姐就因為孩子叛逆的表現,非常的苦惱。雖然孩子成績平論力很好,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卻出現了成績下降的情況。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孩子種種的不聽話,叛逆,其實都是對父母不恰當的教育和錯誤溝通的反饋。孩子叛逆,往往意味著整個家庭都需要改變了,而不止是孩子。看見,是改變的開始。心理學有研究,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正面動機,父母如果不能看到他這一點,孩子的生命力就會得不到釋放和引導,會走向兩個方向:攻擊別人或攻擊自己。只有看見孩子叛逆背後的動機,才能給予合適的幫助與引導。理解,是打開孩子內心的通道。
  • 孩子叛逆怎麼辦?家長如何去教育叛逆的孩子呢?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開始叛逆,特別是現在孩子都早熟,叛逆的年齡也越來越小,做父母的應該從這些方面關注孩子,幫助孩子安穩度過叛逆期。孩子因為感到或憂慮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背叛心思,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建立'自我'與外界的對等位置。背叛心思儘管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思,但是當它反應激烈時卻是一種失常的心思。那孩子背叛怎麼辦?
  • 孩子「叛逆」家長怎麼辦?
    孩子的叛逆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階段是2歲到3歲的時候,這是孩子第一個「獨立意識」的形成時期,開始形成了「我」的概念;第二個階段是6歲到9歲,此時孩子開始接觸父母以外的人,孩子用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來反駁他們認為父母不對的觀念;第三個階段則是青少年時期,女生一般在11歲到14歲,男生一般在12歲到16歲,之前兩個階段被忽視的問題也在這個階段顯現出來。
  • 孩子的叛逆還有救嗎?擔心是沒有用的,家長應該學會這幾點
    眾所周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而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孩子一直處於叛逆期,而家長卻又顯得無能為力。面對孩子的叛逆,很多家長無可奈何,最終妥協:唉,沒關係,每個孩子都會有叛逆期,過了就好了。實際上,這種理解是不對的。
  • 孩子瘋狂叛逆,家長的救命稻草,就是送去叛逆青少年特訓學校?
    孩子瘋狂叛逆,家長的救命稻草,就是送去叛逆青少年特訓學校?不少青春期家長對孩子的瘋狂叛逆束手無策,好話說盡,辦法用盡,最後孩子還是不吃那一套,依舊我行我素,可憐家長步步後退,孩子卻絲毫不感恩。一些家長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將他們送去叛逆青少年特訓學校?
  • 家長把孩子送去「專治叛逆學校」,是拯救還是毀滅?
    前幾年火爆的"網戒所"剛平靜不久,現在又出來一個"孩子叛逆學校"。不知道它們都具體能幹些啥,但有一個相同點,就是都是用來"對付"孩子用的。當年的"網戒所"之所以平息了,是因為好些學校弄出了人命,後來家長們才逐漸認識到所謂的戒網癮其實是坑害了自己的孩子。
  • 孩子叛逆頂嘴家長怎麼辦?
    一,孩子叛逆頂嘴 最近,總有家長向我反應,說自從孩子上了六年級,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 二,孩子叛逆頂嘴的原因 這些叛逆頂嘴的孩子,大都有這樣的問題:①,父母工作忙,陪伴時間少;②,父母更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少關心孩子的情緒和心聲;③,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有效溝通。
  • 家長當心了,別把孩子的「抑鬱」當「叛逆」
    慢慢地,孩子說起了自己的情況:其實一年前自己就有了變化,心情不好,整日悶悶不樂,覺得很壓抑。有時自己待著待著就哭了,心情煩躁,特別容易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尤其是對父母。自己沒有精神,不想學習,也不想和同學交流。她覺得幹什麼都沒有意思,才慢慢開始接觸cosplay,覺得扮演成不同的角色,可以暫時忘卻生活中的不快。
  • 孩子叛逆不聽話,家長如何處理?
    隨著孩子的成長會逐漸步入到青春期的年紀,性格會變得比較叛逆,不少孩子都變成了家長眼中的「熊孩子」,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家長處理不好的話也會產生很不好的影響,比如破壞親子關係,影響孩子學習學業,這時候親子之見的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