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校史沿革

2020-12-15 學信網
  京師大學堂(1898-1911年)

  1898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創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東街(馬神廟)和沙灘(故宮的東北)紅樓(北京五四大街29號)等處。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打入北京後,京師大學堂遭受破壞。

  1902年12月,京師大學堂恢復。吏部尚書張百熙任管學大臣。吳汝綸和辜鴻銘任正副總教習,嚴復和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和副總辦。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併入大學堂。

  1904年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1904年京師大學堂進士館開學,招收了最後兩批科舉進士,即癸卯科(1903年)進士80餘名和甲辰科(1904年)進士30餘名入學。1905年國子監停辦時,一批未畢業的學生直接進入京師大學堂學習。

  國立北京大學(1912-1929年)

  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校,旋即冠「國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校長。

  1917年(民國六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義」,使得北京大學思想解放,學術繁榮,北大從此日新月異。

  1919年(民國八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北京大學等北京多所學校的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羅家倫、江紹原、張廷濟為學生運動三個代表,羅家倫起草了《北京學界全體宣言》,隨後舉行示威遊行。軍警當場逮捕學生。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朱家驊、胡適、魯迅當時為了營救學生,不惜發動全國工商界罷工罷市。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得到了各地青年學生和人民群眾的同情和支持,學生愛國運動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國,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1927-1929年間,北大處於動蕩之中,並遭到嚴重摧殘。奉系軍閥攫取北京政權後,於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與北京其他八所國立大學合併為京師大學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將其改為中華大學,復改為北平大學,復改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復校,國民政府於8月6日將北大學院改為國立北京大學。

  國立北京大學(1930-1937年)

  1930年(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長、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長的蔣夢麟開始執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職。

  1931年北大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設立合作研究特款。動工興建新圖書館、地質館、灰樓學生宿舍等三大建築,修建了大操場;理科各系設施得到相當的改善。

  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實驗室40多個,實驗儀器6716件,標本15788種,藥品及實習用具3100多 件,設備條件居於全國高校前列。

  1930年到1937年的七年時間裡內,蔣夢麟先生一直掌握著北大之舟的航向,竭盡所能。這段時間被譽為「北大中興時期」,蔣夢麟這位中國現代傑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沒。[6]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37-1946年)

  1937年9月,北京大學奉國民政府令南遷至長沙,與清華大學、天津的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1938年臨時大學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全校設文、理、法商、工、師範五個學院,26個系。1938年5月4日,西南聯大正式上課,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復並開始招生,研究生學籍分屬三校。

  1946年5月4日西南聯大舉行結業典禮,光榮地完成了戰時大學的歷史使命,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史的一個奇蹟。

  國立北京大學(1946-1949年)

  1946年7月胡適先生由美返國,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長,致力於北大之全面復興,「把北大做到最高學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學術研究機關」。雙十節在國會街北大第四院禮堂隆重舉行復校開學典禮。胡適先生以其絕高的威望,延攬名師,可謂濟濟多士,萃集一堂。

  1946年,該校聘任湯用彤為文學院長,饒毓泰為理學院長,周炳琳為法學院長,馬文昭為醫學院長,俞大紱為農學院長,馬大猷為工學院長,樊際昌為教務長,陳雪屏為訓導長,鄭天挺為秘書長,設33個學系(其中醫學系下設18科)、兩個專修科及獨立的文科研究所,學生總數3400多人,恢復了比過去更大的光榮。

  1947年年夏,胡適校長擬提議在北大組建原子能研究中心,並親自聯繫錢三強、何澤慧、胡寧、吳健雄、袁家騮、張文裕、張宗燧、吳大猷、馬仕俊等九人,「皆已允來北大」,後因時局變化未果。1947年8月下旬,提出「十年高等教育發展計劃」,集中國家最大力量培植五所成績最好的大學。

  1948年國立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選舉,北大10位教授入選,位居全國各高校之首。

  1948年12月15日胡適校長離平南遷,由鄭天挺、湯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務,但表示「我雖在遠,決不忘掉北大」。

  北京大學(1949-)

  1952年政府對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文理科的部分師資併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的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地質系、政法專業等脫離北京大學,或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併入其他相關院校。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遷校址於原燕京大學校址,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中國各行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198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授予權的大學。

  1984年10月,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成立,具體負責全校研究生的培養、教育和管理工作。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併,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北京醫科大學的前身

  歷史圖片(22張)是國立北京醫學專科學校,創建於1912年10月26日。學校於1946年7月併入北大。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中,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為北京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兩校的合併進一步拓寬了北大的學科結構,為促進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及理科的結合,改革醫學教育奠定了基礎。

  百餘年來,北大校園中人文淵藪,英才輩出,為民族復興、國家強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截至2008年,北大校友中已有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徐光憲、王忠誠等八人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共14人),12人成為中國「兩彈一星」的元勳,近1000人當選院士,北大的畢業生和教師為中國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醫學、工程技術及國防事業、文化事業的發展做了奠基性和開拓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黃梅一中」校史沿革
    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其鳳題寫歷攬世紀風雲,應和時代節拍,校史沿革播遷(1912—1949)黃梅一中前身為黃梅縣立初級中學,創建於1912年。解放前三十七年間,由於初創維艱以及日寇入侵、戰亂頻繁,十遷校址,八易校名,走過了一段輾轉辦學之路。
  • 苗懷明:我們需要與學校名聲匹配的校史
    但老實說,這些校史除了校名、校徽、校歌、歷史沿革以及教職員工名錄之類外在的不同外,其他內容似乎沒什麼明顯的區別,用千篇一律或千人一面來形容並不為過。思路、寫法的單一不說,校史本身的特性也沒有體現出來,更談不上各個學校具體風格特色的描述和總結了。
  • 中國著名大學校史之最---夜讀各校校史有感
    老夫昨夜無聊,到中國所有著名大學的網站上看了一下大學的校史,發覺有一些收穫,這裡發表一下成果。  一、校史最值得驕傲的:北京大學「成立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成立之初即為中國最高學府」、「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統轄全國所有學堂」、「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為當時中國唯一的國立大學」  不知道大家看了上段有什麼感覺,我感到北大成立的校史透露著一種「正統」和「官.本.位」。
  • 北京大學校史教育引導新生身份認同
    9月2日,北京大學34個院系的新生秩序井然地進入校史館參觀,這是北大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引導新生身份認同的重要舉措。在地下二層的北大校史主展區,七百多張真實的歷史照片及400多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帶著新生們依次回顧了北大校史的九個時期,從京師大學堂時期到五四運動前後,從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新時期,北大100多年的光輝歷史,有力強化了新生們作為北大人的集體意識和身份認同,樹立了新生們傳承北大精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 再讀|校史沿革 國立中正大學(1940-1949)
    再讀|校史沿革  國立中正大學(1940-1949)
  • 現代農學院黨支部參觀北京大學校史系列展覽
    10月30日,教師黨支部集體前往北京大學校史館參觀「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紀念五四愛國運動100周年紀念展」主題展覽,走近革命先輩,感受五四精神,深入了解北京大學的歷史傳統。副院長、黨支部書記歐陽曉玲,副院長彭宜本,劉承芳、解偉、侯玲玲等黨支部成員共同參與活動。
  • 【老照片中的北大校史(二)】民國初年的北京大學(1912-1916)
    【編者按】北京大學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建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1912年改稱北京大學校。一百多年來,北京大學的發展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形成了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良的學術傳統,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發祥地,是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最初基地。
  • 清華百年校史展亮點體會
    清華百年校史展亮點體會徐振明主展板展出內容是精選出的清華百年校史中的主要階段、重大事件、傑出人物,使清華百年校史的脈絡清晰,前後歷史階段緊密相連,歷史沿革、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點突出,而輔助展板的內容與這段歷史時期關係密切,但相對獨立,社會影響面廣,人們非常關注,其內容也很精彩。這使人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更加深刻全面。
  • 【主題教育】現代農學院黨支部參觀北京大學校史系列展覽
    10月30日,教師黨支部集體前往北京大學校史館參觀「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紀念五四愛國運動100周年紀念展」主題展覽,走近革命先輩,感受五四精神,深入了解北京大學的歷史傳統。副院長、黨支部書記歐陽曉玲,副院長彭宜本,劉承芳、解偉、侯玲玲等黨支部成員共同參與活動。
  • 《交通大學校史資料選編》
    《交通大學校史資料選編》是從1896年(清光緒一十一年)南洋公 學成立時起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的全部齎料中,逸擇了其中最有價值 的檔案資料,包括教育思想、辦學方針,學校沿革、校務概況,系科設 置,教學措施.考試考查、實驗實習,科學研究、學運活動、學生社團、規章制度等。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赴北京大學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常務副書記於鴻君、副校長王博在辦公樓與工作辦主要領導進行了座談。黨辦校辦、社會科學部、馬克思主義學院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出席座談會。座談會由王博主持。姜培茂指出,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發祥地,有著豐富的資源,是寶貴的陣地,此次主題黨日選擇北京大學有著重要意義。姜培茂表示,針對北大提出的智庫建設、馬藏工程支撐、期刊刊號等問題將向部裡匯報,大力支持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開展。
  • 清華大學校史沿革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工業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 郭建榮:北大校史園地的耕耘者
    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畢業,北京大學校史館研究員。長期從事自然辯證法、科技史、教育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元代科技文化發展管窺》《「人定勝天」的變遷》《蔡元培美育思想探析》等文章百餘篇;著、編著、主編、合主編出版《中國科學技術紀事》《中國科學技術年表》《北京大學史料》《北京大學紀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圖史》《北大的大師們》《北大的學子們》《北大的才女們》《涵容博大守正日新——我眼中的北京大學》《一清如水——徐光憲傳》等著作。
  •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師範學院)歷史沿革
    1950年山西大學(法學院法律系)併入中國人民大學1952年國立輔仁大學(經濟系部份)、北京大學(社會學科)、清華大學(文學院部分人員)併入中國人民大學1952年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室和教育專修班)併入北京師範大學1953年中央財經學院、山西大學(財經學院)併入中國人民大學1954年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系對外貿易專業)參與合併組建北京對外貿易學院
  • 習近平到天津考察 參觀南開百年校史展覽
    在南開大學,他參觀了百年校史主題展覽,與部分院士、專家和中青年師生代表互動交流,察看了化學學院和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詳細了解南開大學歷史沿革、學科建設、人才隊伍、科研創新等情況。
  • 河南理工和中國礦業大學的110周年校慶:究竟誰在篡改校史?
    而這段表述則直接決定河南理工大學真實的校史,即河南理工大學的辦學歷史究竟是110周年還是60周年?河南理工大學與大名鼎鼎的焦作路礦學堂究竟有何聯繫?由焦作路礦學堂發展出來的全國重點大學19世紀,英國福公司獲得了在華路礦開採的特權。
  • 學校高級顧問、中國刊授大學創始人楊宗參觀我校「崢嶸歲月稠」校史圖文展
    在建校25周年校慶之際,我校高級顧問、原刊授大學創始人楊宗及其夫人李麗瑜蒞臨我校參加校慶典禮,並於5月16日下午在校董事長宋興航的陪同下參觀了「崢嶸歲月稠」校史圖文展,並對圖書館進行了實地考察。楊宗先生及其夫人李麗瑜參觀校史圖文展    「崢嶸歲月稠」校史圖文展圖文並茂,分六個篇章:起步創業篇(1991—1993年)、廣開學路篇(1994—1999年)、創新發展篇(2000—2005年)、內涵發展篇(2006—2010年)、轉型跨越篇(2011—2014年)、展望未來篇(2015—2020年)講述了我校從1991年開始白手起家
  • 2012級新生參觀北京大學校史館
    2012年9月9日,北京大學2012級新生在學生工作部的組織下以院係為單位分批分次地參觀了北京大學校史館。參觀活動從上午八點三十分開始,至下午五點三十分結束。學習了解北京大學的百年校史,是新生入學教育的必修內容。接待新生入學參觀是校史館參觀接待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館上下高度重視、認真部署,以確保圓滿完成新生入學參觀接待任務。
  • 海軍航空大學政治委員王軍東一行調研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研究生院院長龔旗煌,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陳寶劍,副校長張平文,校長助理、秘書長孫慶偉陪同調研並出席座談會。王軍東一行首先來到校史館,在館長馬建鈞的講解帶領下參觀了北京大學百年校史陳列展,了解北大發展沿革的歷史,特別是100年前中國共產黨創立過程中北京大學的歷史貢獻,以及「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革命傳統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傳統。
  • 會議中心舉行「學習校史校情,服務百廿校慶」座談會
    為進一步深化北大校史校情學習,總結百廿校慶接待服務工作,提高隊伍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會議中心於5月24日下午在英傑交流中心第三會議室舉行「學習校史校情,服務百廿校慶」座談會,包括中心領導班子成員在內的近40名幹部員工共話校慶專題、分享個人體會、交流工作經驗。座談會由中心主管培訓工作副主任李榕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