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假過半,我們即將迎來秋季新學期,又一屆幼兒園大班畢業生即將背上書包,踏進小學校門,成為光榮的小學生啦。無論是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或是解決雙職工家庭帶娃剛需,
☉商報記者 林珊
暑假過半,我們即將迎來秋季新學期,又一屆幼兒園大班畢業生即將背上書包,踏進小學校門,成為光榮的小學生啦。無論是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或是解決雙職工家庭帶娃剛需,抑或是出於入學焦慮……給即將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報幼小銜接班來度過大部分暑期時間成為相當一部分溫州「幼升小」家長的選擇。
「幼小銜接班」通常指的是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學習的階段適應。隨著「小升初」升學方式的多元化,學籍制度管理的加強,「幼升小」這一說法愈發成為家長口中的高頻詞。那麼究竟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這一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家長用心程度以及孩子本身特點等因素。父母對於幼小銜接的認識、態度和行為,將決定孩子入學後在很多方面的表現。雖然幼小銜接主要集中在從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一年級這一年多的時間裡,但是很多準備工作卻貫穿於整個幼兒階段,如習慣的養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本期教育話題聚焦我市的「幼小銜接」培訓班。
名額十分緊俏 口碑參差不齊
六六、小凱與其他六位幼兒園同班同學組團參加了六六平日裡學習舞蹈的老師辦的幼小銜接班。「一是考慮接送方便,因為六六每周要來這個老師家學兩次舞蹈,這樣就不需要另外接送;二是想要讓孩子提前學點拼音。」六六媽媽的第二種考慮道出了不少家長的心聲。小凱的媽媽坦言,對於這個幼小銜接班自己並不是十分滿意:「她們宣傳上說請了專業老師來教拼音、數學,還有外教老師教英語,語文上的是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但是事實上專業的拼音老師僅僅來上過一節課,平時都是由沒什麼資歷的代課老師來教。數學課的課後作業永遠是寫數字『1-10』。」
小可媽媽給小可報的是市區歐洲城附近的安特思庫兒童成長館的幼小銜接班,據說這裡6月份名額就滿了,她和幾個家長「抱團」早早地就報了名,「我是經朋友推薦才選擇這家機構,看中的是機構的品牌優勢,有配套的系統教材,據說老師也經過崗前培訓,讓我們家長感覺比較值得信任。」小可媽媽說。
冰冰上的幼小銜接班是「家庭式」的。冰冰媽媽介紹,這個班級是小學退休老師自己辦的,叫了幾名大學生來輔助。「這裡奧數、拼音、畫畫課等都有,每周還有一次外教英語課。老師比較負責、盡心,上課情況會拍照給家長看,作業也盯得比較緊,而且收費比較便宜。美中不足的有幾點:一、環境一般,沒有戶外活動場地,平時大部分活動就是在一間套房裡面;二、夥食一般,午餐十幾個孩子圍成一桌,每次七個菜左右,素菜為主,下午沒有安排點心。」
家長各種擔心 課程各有特色
目前,溫州市面上的幼小銜接班可謂是遍地開花,有事業單位辦的,有民辦幼兒園辦的,有各種教育培訓機構辦的,還有退休老教師辦的家庭式的……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課程設置上,大部分幼小銜接班的課程表設置採取和小學作息時間接軌的方式:上午2-4節課、下午2節課。大部分機構有安排午休時間,午休有的是有獨立小床、涼蓆,而有的則是孩子自己帶床品「打地鋪」,部分機構午休後還有點心供應。
課程內容上,基本以「快樂拼音」「數學思維」「識字啟蒙」為主,部分機構還設置了美術、圍棋、音樂、書法等興趣類課程。不少機構還在每周安排半天的實踐課程:同人書院的幼小銜接實踐課由老師們帶著孩子們參觀可口可樂工廠,了解企業文化以及全自動化的生產車間;小多麗藝校的幼小銜接實踐課融入了包餃子、做蛋糕、創意T恤、瘋狂髮型、小鬼當家等。
班級設置上,大部分幼小銜接的班級採取小班制,人數安排在十幾人,但也有30人左右的。課程時間安排集中在5-7周,收費從3200-5000元不等。
雙胞胎星星和月亮的媽媽曹女士今年給孩子報名了溫州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幼小銜接班。「感覺這裡項目多、活動多,還包括軍訓,而且場地大,硬體設置不錯,還有最重要的是接送方便。」住在市區雪山路的曹女士對記者說,夫妻倆平時都要上班,暑期白天孩子沒人帶。「入學的時候,老師還給孩子發了一個淡藍色的手環,上面印著一個二維碼,作用相當於『接送卡』。早上我們把孩子送到樓下,孩子自己上樓,老師刷一下手環上的二維碼,我們家長手機裡就會收到簡訊,感覺這點培訓機構想得蠻周到,不僅節約了家長的時間,也培養了孩子獨立的精神。」
不少選擇報名幼小銜接班的家長表示,相對於暑期在家裡過多沉迷於電子產品,不如讓孩子參加幼小銜接班逐步養成一些適應小學生活的良好習慣;也有的家長表示,自己是雙職工家庭,報名是出於剛需,暑期如果家裡有人帶孩子則不會報名;另外一些家長則表示,對於小學生活,主要還是自己有或多或少的焦慮情緒,擔心其他孩子都有學習拼音、寫字等的基礎,自己孩子不學的話,「零基礎」怕跟不上。
教育專家: 不建議提前學 過多學科類知識
採訪中,不少家長表示,給孩子報幼小銜接班的初衷之一就是讓孩子提前學點拼音、認識一些漢字,學會20以內加減法等。對此,溫州市中通國際學校小學部副校長、幼小銜接公益講師團負責人陳茂林認為,孩子在幼小銜接階段不建議提前學過多學科類的知識。「小學老師都是從零基礎開始教,如果學生事先有學過學科知識,反而上課不一定專注,而且機構教的學科知識不一定專業。幼小銜接機構可以在幫助孩子養成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良好習慣,在培養發現孩子興趣愛好上多下功夫,至於學科類知識,還是讓專業的小學分學科老師來教。」
陳校長說,小學學科知識相對於幼兒園顯現出抽象化、符號化的內容,對於孩子來說,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對於家長來說,也需要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避免一開始「下藥太猛」,導致到了中高年級孩子學習「後勁不足」。
陳校長表示,幼小銜接班的積極意義在於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雙職工家庭暑期帶孩子的負擔,減少了暑期孩子與電子產品的接觸機會,讓孩子在有同伴的環境中度過暑假。但是,家長在挑選幼小銜接機構的時候要謹慎,注意選擇有資質的機構和專業的老師。不要功利地以學多少學科知識為目標,也不要盲目相信被個別機構誇大的教學效果,避免選擇一整天都在機械式灌輸型學習的教育機構,這樣的模式不符合這個階段孩子身心發展特點,容易影響孩子天性。陳校長建議,可以選擇一些興趣類的幼小銜接機構,開發孩子興趣、培養特長。在入學準備方面,可以讓孩子熟悉規範的握筆姿勢,但是書寫,不建議一下子寫太多。
最後,陳校長總結道:「『幼小銜接』,不是上一個班的事兒,也不單純是參觀幾所小學、聽幾場講座的事兒,而是需要家長用一年甚至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做好這個階段方方面面的過渡,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今後的學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本文採訪所涉及未成年人均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