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南海海域首次發現多種稀有鯨豚種類

2020-12-22 新華社

新華社三亞5月10日電(記者劉鄧)歷時14天、總航程約2500公裡,「2019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深潛鯨類科考」航次10日順利返回三亞,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

科考人員在該海域發現和記錄了抹香鯨、條紋海豚等多種稀有鯨豚種群,其中抹香鯨和喙鯨群體都觀察到母子對,表明極有可能存在抹香鯨和喙鯨的定居群體。這些發現填補了南海鯨類尤其是南海深潛鯨類研究的空白。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松海介紹,本次海上考察區域為海南島東南海域陸坡區域,長度約400公裡、寬度約200公裡。目的是了解該區域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物種組成、空間分布和行為特徵。科考隊員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其中可確定的深潛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花紋鯨(瑞氏海豚);遠海性海豚物種3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條紋海豚、弗氏海豚。另有2個物種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考察結果揭示南海海域目前擁有較高的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物種多樣性,對今後進一步深入開展南海深潛鯨類研究、制定相應的生態保育措施以及發展鯨類保護性開發產業(如賞鯨業)等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南海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然而,迄今為止,除歷史上的捕鯨記錄、部分擱淺鯨類信息收集以及個別近岸物種(如中華白海豚)的生態學調查外,科學界和公眾對南海海域鯨類資源的了解還很缺乏,特別是對潛水深度深、時間長的深潛鯨類幾乎一無所知。在南海海域目前是否存在定居的抹香鯨、喙鯨等動物群體,在什麼海域等,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學問題。(完)

相關焦點

  • 我國首次大深度潛水器聯合科學考察在南海啟動
    我國首次大深度潛水器聯合科學考察在南海啟動 2018-05-02 15:38: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廣州5月2日消息(記者 郭翔宇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這份來自深海的浪漫你了解多少?
    > 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我們常常聽說 「一鯨落,萬物生」 這句聽起來很浪漫的話 你了解其中的含義嗎?
  • 【頭條】我國南海油氣資源有多少?裝備開發路線怎麼走?
    眾所周知,海水中有80多種化學元素,其中有些元素的含量遠比陸地上豐富得多:例如地球上 99%以上的溴都蘊藏在大海中,因而被稱為「海洋元素」;再如海水中所含的鈾,相當於陸地總儲量的2000倍。此外,南海還蘊藏著錳、鐵、銅、鈷等35種金屬和稀有金屬錳結核等。同時,南海有著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油氣資源,被譽為「第二個中東」。更值得一提的是,南海還蘊藏著巨大的「可燃冰」資源。
  • 我國海域的鯊魚有哪些?有大白鯊嗎?
    鯊魚在全球海域裡都有分布,我國海域裡的鯊魚有140餘種。鯊魚是鯊總目的統稱,分為八個目,虎鯊目、六鰓鯊目、鼠鯊目、角鯊目、鋸鯊目、須鮫目、真鯊目、扁鯊目,種類近500種,約三分之一的種類在我國海域有分布。
  • 4天3起 臺灣苗慄沿海發現死亡鯨豚(圖)
    原標題:4天3起 臺灣苗慄沿海發現死亡鯨豚(圖)   中新網3月26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海巡署」岸巡第三二大隊25日表示,苗慄縣竹南沿海假日之森沙灘發現有死亡鯨豚屍體,這已是4天來第3起。
  • 海洋公園鯨豚表演背後的辛酸--大陸鯨豚表演調查
    發現14家場館中,沒有任何一家提供給鯨豚可以躲蔽、隱匿的設施,鯨豚無法躲開遊人的目光,也無法避開彼此。胡春梅說,調查過程看到鯨豚圈養的環境都無比窄小、枯燥與無趣,在極大的壓力下,導致牠們出現互相啃咬和撞擊、互相張嘴威脅等行為,甚至也對站在圈養池面前用手拍打壓克力玻璃的遊客張嘴示威。此外在表演的解說和場館的幻燈影片中,更看到傳達給觀眾錯誤或刻意誤導的訊息。
  • 北海成功救助一擱淺鯨豚類動物
    原標題:北海成功救助一擱淺鯨豚類動物  5月19日上午,一頭鯨豚類動物在北海市外沙內港海域擱淺。經有關部門及時救助,當天中午,該鯨魚已被成功放生。抵達現場時,鯨魚正在外沙內港海域遊弋,幾位漁民正自發駕船在附近看護。  經北海市水生野生動物救助與繁育中心專業人員現場檢查,鯨魚的種類可能是偽虎鯨或小虎鯨,體長2.75米、體重約150公斤,外表有輕微傷,精神狀態尚可。經過現場商議,在中心專業人員指導下,漁政部門駕船將鯨魚送往冠頭嶺附近海域放生。從目前傳出的影像資料看,專家初步推斷這頭鯨魚為領航鯨,具體品種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 我國東海南海和臺灣島附近海域有產生海嘯可能
    渤海、黃海一般不產生地震海嘯  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我國渤海、黃海一般不產生地震海嘯,大洋海嘯對其沿岸也無影響。我國海區大部是淺水大陸架地帶,該帶平緩寬闊,外圍又有成串的島嶼、暗礁環繞,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不利於地震海嘯波的傳播。
  • 全球首次!中國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啥是可燃冰?
    據新華社消息,5月18日,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在南海神狐海域實現連續超過7天穩定產氣,試採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的歷史性突破。世界首次實現安全可控開採可燃冰5月10日起,中國地質調查局從我國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採出天然氣。
  • 北海鯨豚調查發現頭數最多的一次
    近日儒艮保護區和南京師範大學在一天內發現5個中華白海豚種群其中最大種群頭數達到30頭次這可是近三年來北海鯨豚調查中發現頭數最多的一次12月12日上午10時許,廣西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和南京師範大學在保護區的海域內開展鯨豚調查工作時發現,保護區核心區海域有5個不同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正在該海域內覓食嬉戲。
  • 深化南海海洋科學研究是我國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
    顯然,加快勘探和開發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對於減輕我國因油氣資源不足而造成的能源安全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壓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2.2 海洋生物資源種多量大 南海的生物資源也十分豐富,我國目前已有記錄的2萬多種海洋生物中,南海約佔70%,南海北部海區有記錄的魚類1 065種,常見的經濟魚類100多種。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鯨落」!
    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3米長的「鯨落」!鯨落到底是什麼?說起鯨落,其實不難想像,它和鯨魚應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說起鯨魚,映入腦海的首先就是它那無比龐大的身軀,而其中的「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和一艘巨型船隻差不多。那麼鯨落和鯨魚有什麼關係呢?它是怎麼引起的呢?
  • 兩岸專家共探「鯨豚研究和保護」
    當日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在廈門舉行。王丁以廈門為例,指出當地300多平方公裡的海域就維持著一個穩定的中華白海豚種群。該研討會自2005年首次在臺北舉辦,迄今已是第七屆,每兩年舉辦一屆。
  • 臺灣進入熱夏季節 船遊東北角海岸與鯨豚嬉戲
    東北角海域鯨豚資源豐富。東北角管理處/提供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灣四面環海,黑潮流經的東半部海域鯨豚資源豐富,北起宜蘭、花蓮,南到臺東,都是寶島賞鯨豚熱門去處。臺灣海上賞鯨遊,最早發源於花蓮,直到今天,花蓮仍是寶島賞鯨重鎮;臺東以成功漁港為基地;北部則以宜蘭龜山島周邊海域,鯨豚資源豐富,並與龜山島搭配成二合一、三合一及四合一海陸遊程。
  • 合浦海域發現中華白海豚群躍出海面,最大一群有30頭次!
    12月12日,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與南京師範大學在保護區海域鯨豚船隻調查發現最大中華白海豚群。當天共發現中華白海豚種群5群次,最大群頭數30頭次。這是近三年鯨豚調查發現最多的一天。據了解:保護區與科研機構近年來連續開展保護區海域鯨豚調查,每年調查15個航次以上。其中2018年發現中華白海豚5次,2019年發現12次,2020年發現7次。通過照相識別技術,2017年識別16頭,2018年識別21頭,2019年識別42頭,2020年識別7頭次,共識別個體80頭。
  • 西沙群島羚羊礁發現海蝽科昆蟲世界新物種
    10月3日,一篇名為《海蝽科在中國的首次記錄及新種羚羊礁海蝽的描述》的論文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權威期刊《ZOOTAXA》上發表。該論文是中山大學科考隊的研究成果。文章指出,該科考隊在我國西沙群島羚羊礁發現一種海蝽科昆蟲世界新物種,並根據其分布地點將其命名為羚羊礁海蝽。這是海蝽科昆蟲在我國首次被發現,為中國昆蟲新記錄科。
  • 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圖)
    5月18日上午10時許,在距離祖國大陸300多公裡的我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藍鯨一號」海上鑽井平臺,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姜大明宣布,我國進行的首次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實現連續穩定產氣,取得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的歷史性突破
  • 可攜帶多種病原體的兩種蠅類在南海口岸被截獲
    中國經濟網廣州4月13日訊近日,南海檢驗檢疫局利用國際先進的DNA條形碼技術成功鑑定兩種具有傳播傳染病高風險的蠅類——古銅齒股蠅及蛆症異蚤蠅。兩種蠅類均為南海口岸首次截獲,其中古銅齒股蠅為國內未見分布蠅類。
  • 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鯨落是什麼?具有怎樣的價值?
    前段時間根據報導,在2020年4月2日,「探索一號」科考船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任務(TS16航次),返回三亞,而本航次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1600米深處首次發現了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
  • 中國四大海域,哪裡的海鮮最好吃?
    無論你去到沿海的哪個地方,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海鮮大餐等著你我國有四大海域: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而由於不同海域由於所處位置不同,海鮮生長環境各異,所以海鮮也各有特色。東海東海海域開闊,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星羅棋布,是我國海洋生產力最高的海域。有著「中國漁都」和「東海魚倉」之美稱的舟山漁場,正是在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