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猶豫」,是誰為中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一錘定音?

2020-12-14 央視網新聞

2015年秋天,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在一個琥珀商那裡看到了一塊琥珀。「他告訴我這裡面有棵植物還是什麼怪東西,我一看,還真像一棵黑乎乎的掃帚菜。」

這棵其貌不揚的「掃帚菜」於2016年12月8日登上了著名生物學期刊《當代生物學》,引發了國際古生物學術界的震動。

它的出現,生逢其時;它的認定,離不開中國的大科學裝置。

細數近年來的重大科學發現,從億萬光年之外的宇宙星辰,到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越來越離不開功能強大的大科學裝置。

「重大突破科研儀器先行」,我們的大科學時代踏浪而來。

從1到48% 打開大科學「魔匣」

好奇心是科學之母。

邢立達仔細觀察「掃帚菜」的結構,發現了帶有羽枝和羽軸的羽毛結構,辨識出這是一塊動物化石。然而,他並不能確定它來自於什麼動物?

「由於化石包裹在琥珀內部,無法完整地剝離開來,需要採取無損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

這是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視覺中國

如何進行無損分析呢?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上海同步輻射裝置等大科學裝置派上了用場。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科學家們成功地得到了隱藏在羽毛內部的尾部脊椎的高清3D形態。

原來,這棵「掃帚菜」是來自非鳥恐龍的一段尾巴,並且屬於一隻全長只有18.5釐米的小恐龍。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發現的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龍標本,也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鮮活的恐龍形態。

「100多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果,大概1950年以前,只有1項來自大科學裝置。到1970年以後,就有超過40%來自大科學裝置,比如天文望遠鏡或者科學衛星、加速器等等。到了1990年以後,這一比例高達48%。」對於大科學裝置催生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重要性,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曾有過這樣一番調研。

而中國更需要建造自己的大科學裝置——中國的科學研究已經到達從量變到質變的關口,正在實現從跟蹤到並行再到領跑的轉變,中國科學家要做出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走上國際科學前沿,必須發展自己的大科學裝置。

它們,為我們打開好奇心的「魔匣」,迎來一個科技創新爆發的新時代。

「我贊成加以批准,不再猶豫」

2016年9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發文表態: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而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當即發文反駁——「中國今天應該建造大型對撞機!」

兩位中國頂級科學家的對峙讓科學界關於建造大型對撞機的爭論出圈成為公共話題。

質疑,鋪就了科學的進階之路,也設置了科學進階的門檻。

1988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臺高能加速器、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建成。當日,位於北京市玉泉路的中科院高能所大院內一派熱鬧景象。然而前溯30年,BEPC卻經歷了「七上七下」的難產過程。

1958年,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中國已設計出了20億電子伏電子同步加速器,但當時這一設計因「保守落後」被否。

1960年,中國科學家完成了螺旋線回旋加速器的初步設計方案,又因經濟困難被取消。

1965年,中國科學家第四次提出了建造質子同步加速器的方案,卻又因故暫停。

1969年,中國科學家提出建造強流直線加速器用於探索、研究、生產核燃料的計劃,可計劃在與另兩個方案的爭論中無疾而終。

1972年,在18位中國科學家聯名上書中央後,國務院批准了「七五三」工程,計劃10年內建造一臺400億電子伏質子同步加速器,然而計劃卻再度擱淺。

1977年,「八七工程」誕生,計劃投資7億元人民幣,在1987年建成4000億電子伏質子同步加速器。但1980年年底,國民經濟調整,方案又一次下馬。

直到1981年12月,鄧小平同志批示:「我贊成加以批准,不再猶豫。」建造BEPC終於提上日程,並於1988年建成。

從外形上看,BEPC就像一個巨大的羽毛球拍。視覺中國

這個從外形上看就像一個巨大的羽毛球拍的BEPC,由注入器、儲存環、北京譜儀和同步輻射裝置四大部分組成,佔地5萬平方米。資料顯示,總投資為2.4億元(1984年)。

2.4億元,這個當時的「天文數字」如今看來投入所得真是「物超所值」。

30年來,在BEPC的基礎上,中科院高能所開拓了中微子研究領域,利用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中微子新的振蕩模式,並開始了江門中微子實驗的建設;中國在高海拔和空間宇宙線實驗、暗物質探測、X射線天體物理研究等方面也取得長足的進步,「慧眼」衛星得以遨遊太空。

此外,在BEPC的技術帶動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等大型加速器在全國相繼建成,包括用於無損分析「掃帚菜」的BSRF。

不僅如此,BEPC和BEPCⅡ還帶動了高穩定電源、高性能磁鐵、精密機械、計算機自動控制等高新技術的發展,這些技術的產業化對我國廣播通信、航空、醫療等領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它讓中國在國際高能物理領域佔領一席之地,培養了一支具有國際水平的隊伍,也推動了國內其他大科學裝置的建設。」

這就是王貽芳逐條反駁楊振寧,堅持研發建造新一代大型對撞機——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底氣和動力。他在文中寫道:「當年的困難比起今天的CEPC,只大不小。相信我們不會一代不如一代,有信心、能力和勇氣獨立完成CEPC。」

「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

1998年9月25日,國家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79694」的小行星。「79694」被發現整整18年後,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正式落成啟用。

2018年9月25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79694」被正式命名為「南仁東星」。

「中國天眼」 視覺中國

「天上多了顆『南仁東星』」,而地上多了一隻「中國天眼」。

1993年,南仁東在日本參加了一個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大會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南仁東坐不住了,他對同事們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這個構想,歷經12年艱辛的勘址之路,跟隨南仁東一個個腳印,踏過80多個深山窪地後,最終在貴州平塘大窩凼化為現實。

當年近50的南仁東帶著團隊在深山老林裡為FAST選址的時候,1996年26歲碩士畢業的潘建偉,經導師推薦赴奧地利留學,師從量子實驗研究的前沿科學家塞林格,一頭扎進了量子信息學科的研究。

 「你的目標是什麼?」

「我想要在中國建一個和您實驗室一樣的世界領先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他的夢想也實現了。27歲,潘建偉以第二作者參與的科研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31歲,他回到中國科技大學建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實驗室;46歲,他從習近平主席的手中接過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證書…

2016年8月16日——央視文化節目《朗讀者》把這個日子列為潘建偉的第一個紀念日。這一天的凌晨1點40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成功發射。

一個多月後,2016年9月25日,已罹患肺癌的南仁東依然帶病工作,堅持從北京飛赴貴州,親眼見證自己耗費22年心血的大科學工程FAST落成。

大科學時代需要大科學裝置,大科學裝置更需要大科學家。王貽芳說:「我們對科學的訓練,對科學家的訓練,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訓練他去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

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是歷史的告誡,更是中國加速邁向製造強國的必然選擇。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運行29個大科學裝置。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陸續開建,原始創新活力正在不斷被激發。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大的科學裝置在東莞!我終於明白它到底有多牛
    12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新增長極加速崛起、比較優勢有效發揮、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格局》,該報導關注了東莞市松山湖科學城的中國(東莞)散裂中子源。無獨有偶,早在10月20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講述中國散裂中子源研製成功我國首臺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的重大進展。
  • 致敬國家工程師之七:我們設計中國第一臺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
    因為在合成纖維技術中的關鍵設備乙烯壓縮機一直是中國裝備製造領域的短板。2006年,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設計成功了中國第一臺乙烯壓縮機,成為乙烯裝備製造業的一個轉折點。而它的設計者正是姜妍。2011年,姜妍所在的團隊研製成功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徹底改變了依賴外國的局面。
  • 拿軍公教退休金開刀,以後誰還為臺當局「賣命」?
    來源:中國臺灣網蔡英文(圖源:臺媒)臺灣「司法院」大法官近日裁定臺當局針對軍人、公務員和教師(簡稱「軍公教」)實施的年金改革基本「合憲」。換言之,法官裁定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削減「軍公教」的退休金「合法」。
  • 探秘「雲上科學營」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專題營 在這裡尋找世界的未來
    「大科學裝置」,看似高深莫測,或隱世於高山峽谷,或藏身在喧囂城市,或悠遊於世外桃源。當人們走近「大科學裝置」,或許將觸摸到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自2012年起,由中國科協和教育部共同主辦,每年在暑期資助萬餘名對科學有濃厚興趣的優秀高中生走進全國重點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參加為期一周的科技與文化交流活動。
  • 一錘定音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劉紹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聲不響,卻是一家之主;女兒中意,老伴點頭,也還得聽他一錘定音。」近義詞有:一槌定音,反義詞有:猶豫不決、猶猶豫豫,一錘定音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分句;比喻做事乾脆,說了算數。
  • 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輻射溫度計檢定裝置項目(二次)中標公告
    溫度計檢定裝置項目(二次)進行公開招標,按規定程序進行了開標、評標、定標,現就本次招標的結果公布如下:1.項目名稱及編號1.1 招標項目名稱:河南省計量科學研究院輻射溫度計檢定裝置項目(二次) 1.2 招標編號:豫財招標採購
  • 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計算機
    數十年來,北京天文館幫助人們使用儀器觀測和模擬天象,為國人普及、了解天文知識,演示天體基本運動規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學生。2001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林文漪深情地說:「北京天文館非常漂亮。在我戴紅領巾的時候,就對這座科學殿堂流連忘返。」數十年來,北京天文館不知道承載了多少人對昔日時光和青春年華的美好回憶,傾注了多少人對蒼茫星空和浩瀚宇宙的思索夢想。
  • 2020未來網絡技術與工程創新大會成功舉辦 大科學裝置「鵬城雲網...
    「鵬城雲網」大科學裝置啟動試運行儀式(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灣區網」項目是鵬城實驗室首批立項通過的大科學裝置項目之一,將建設「鵬城雲網」這一全球首個區域性網絡試驗與應用大科學裝置,實現「一體三用」的功能:即在一個新基礎設施的基礎上,以科學裝置為抓手,服務新型網絡科學試驗;以工業網際網路為抓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實體經濟;
  • 計算機科學全球第二!國家科學裝置全國第一!科研實力全國第三!合肥,下一個準世界城市!
    國家重大科研設備趕超北京、上海、杭州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全球第二合肥到底有多牛?大家一起來往下看!合肥全國第一!這項成就趕超北京、上海、杭州!剛剛!據微博博主爆料,國家重大科研設施名單曝光!其中合肥的成績斐然,叫人興奮。
  • 中國信託躍升國內信用卡第一大收單行
    國內前五大信用卡收單機構中國信託躍升國內信用卡第一大收單行
  • 中國科學院:中國首臺無煙煤原料循環流化床氣化裝置運行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獲悉,中國首臺應用於合成氨領域的常壓循環流化床氣化爐,當天在貴州宏盛化工有限公司一次點火成功,進入熱態調試運行階段。該氣化爐也是中國首臺以無煙煤為原料的循環流化床氣化裝置。最新進入熱態調試運行階段的該氣化爐,採用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發的循環流化床煤氣化技術,由中科合肥煤氣化有限公司總承包,是宏盛化工30萬噸合成氨系統造氣工段升級改造項目的一期工程。
  • 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組圖」
    12月12日,在深圳大亞灣核電基地舉行的退役儀式上,中微子實驗裝置的外罩打開。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9年運行取數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12日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大亞灣實驗是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中美兩國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研究,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製,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製,還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
  • 臺方面稱美大選無論誰勝出,持續深化雙方所謂關係不變!
    10月28日,蔡逆近期在民-進黨中常會表示,無論誰勝出,持續深化所謂"臺美關係",維持區域和平穩定的立場,都不會改變!同時,在這場會議中,該會議中邀請政大東亞所教授楊昊,就美國總統大選的可能結果與影響做了專門報告,楊指出,若川普當選,美國的"一中政策"與對兩岸的戰略模糊策略仍會持續。
  • 刀尖上的「勇者」之舞 尋訪中國第一臺「細胞刀」手術
    刀尖上的「勇者」之舞中國第一臺「細胞刀」手術20年之際的尋訪  他扭曲如麻花一樣的身體終於不再痙攣、抖動,不受控制的嘴唇、舌頭也終於能穩穩地吐出一聲「謝謝」。  在鄭心意命運的「分岔口」,他的主治醫生、北京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李勇傑微笑地站在那裡——正是他和他的團隊通過手術,實現了「中國阿甘」曾破碎一地的夢想。  7月12日,是中國第一臺「細胞刀」手術20年紀念日。
  •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湖北之問
    湖北是科教大省,但科教大省並不等於科教強省,創新資源並不等於創新優勢。   創新中國的版圖上,湖北在哪裡?武漢在哪裡?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差距在哪裡?方向在哪裡?   省委全會前夕,本報報導組奔赴深圳、東莞、合肥三地,對話政府、高校,參訪大科學裝置,輾轉數千公裡,求解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湖北之問。
  • 國家一錘定音,今後老破舊的房子全都按新規處理,兩類人麻煩來了
    國家規定,住宅產權70年,建築設計壽命的標準為50年。但如果遇上黑心的開發商為了賺取高昂的利益而偷工減料,那房屋的質量可就堪憂了。一些十幾二十年的小區就已經破舊不堪了。所以說,70年產權的住宅,在現實中將很難達到70年的使用標準,能達到30年也就不錯了。
  • 我國首臺500千瓦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
    新華社廣州7月1日電(記者荊淮僑、馬曉澄)自然資源部支持的「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項目首臺500千瓦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6月30日正式交付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舟山號」由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研發設計,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是我國目前單臺裝機功率最大的波浪能發電裝置。
  • 藝術品真偽誰說了算?科學鑑定、規範鑑定刻不容緩
    藝術品鑑定由「證據」說了算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現狀是發展速度快、市場交易總額大,但與此同時,贗品、偽作現象嚴重擾亂市場,藝術品鑑定活動存在鑑定人員專業素質不一、對鑑定結論不負法律責任等諸多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龍翼飛在其藝術品鑑定課題調研的基礎上指出,中國藝術品市場鑑定問題日益突出,藝術品鑑定有必要統一規範。
  • 一錘定音!荷蘭光刻機優勢不再是唯一,速度之快讓美始料未及
    由於該國研發的光刻機十分先進,也讓他們成為了壟斷全球的存在,但在近段期間,韓國也是一錘定音,在光刻機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因此荷蘭光刻機的優勢或將不再是唯一,而這樣的一幕也是讓美國始料未及。頂尖光刻機的重要性如今,光刻機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十分重要,畢竟這是研發先進晶片的必備設備,但是光刻機的製造難度非常大,雖然目前很多國家都能研發出光刻機,但最為領先的國家還是荷蘭的ASML。
  • 探究生命與物質奧秘 中國兩個大科學裝置同日開建
    探究生命與物質奧秘 中國兩個大科學裝置同日開建 2019-07-01在美麗的雁棲湖附近,懷柔科學城兩個大科學裝置——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和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同日開建。一個是探測微觀世界的「超級顯微鏡」,另一個是生命醫學領域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設施。  不久前,美國能源部基礎能源科學顧問委員研究報告《調控物質和能量:科學的五個挑戰及展望》指出,「當前,人類已進入物質調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