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所謂的"範文"真的是範文嗎?
國省考對答案和批改樣卷管理極其嚴格,閱卷老師只改一道題,是不能夠了解其他題目的答案。曾有閱卷老師想了解其他題目的答案,跑到不同閱卷場地,被嚴重警告。所以理論上是不存在外洩的申論高分樣卷。
市面上的申論"範文"真的可以得高分嗎?
看到過很多所謂的"範文",大多是根據新聞熱點寫作,沒有明確指出,是根據哪個年份、哪個省的申論題目寫作。像這種申論"範文"參考意義並不大,因為申論作文必須根據材料和題目要求,判斷作文主旨和立意,能不能緊扣題目和材料,寫出符合要求的作文,也是高分的重要依據。縱使作文文筆再好,寫跑題的作文是不能得到高分的。
那這樣說,是不是沒有"範文"可以參考?
其實克服作文無話可說,不一定要背誦"申論範文",人民日報的部分文章和人民時評的文章都是不錯的參考。
例如人民時評的文章就很適合考生參考其寫作技巧。主要可以學習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開頭
以這篇《讓信息無障礙成為社會共識》為例
到2021年底,面向持證殘疾人及60周歲以上農村老年人的通信服務資費優惠進一步加大,各級政府部門網站、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基本公共信息指示設施的無障礙普及率顯著提高;到2025年底,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信息無障礙產品服務體系和標準體系,信息技術服務全社會的水平顯著提升……前不久,《關於推進信息無障礙的指導意見》正式印發。相關意見為完善我國信息無障礙環境建設、補齊信息普惠短板、彌合數字鴻溝指明了路徑。
文章以事例作為排比,引出最後主旨"相關意見為完善我國信息無障礙環境建設、補齊信息普惠短板、彌合數字鴻溝指明了路徑。"這種開頭的寫作方式可以作為申論寫作的參考。
二、學語言
以《以治理精度提升社會溫度》為例
數字時代,信息化應用層出不窮,使用的門檻也提高了。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的背景下,健康碼的推廣應用給人們的出行安全上了一道"保險栓",為科學防控、復工復產、民生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乘坐公交、進出社區等日常場景裡,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由於沒有智慧型手機或者不熟悉智能化設備操作,也遇到了一些不便。隨著行動支付、數字政務、預約問診的進一步普及,老年生活的需求與數字社會的供給不相匹配的情況時有發生。看似明顯的"數字鴻溝",其實在人性化的服務、精細化的治理中可以迎刃而解。火車站增設一個提示牌,給初來乍到的旅客以充分的安全感;醫院開闢一條人工通道,為一些老人解決了實際困難。這些看似不太重要的細節,在老年人眼裡真是解決了大問題。在陝西西安一家電信營業廳,一位老人送來水果,專程感謝營業員幫她申請註冊健康碼;今年重陽節,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為一家報紙上的"圖示版智慧型手機使用教程"寫了感謝信,"這真是為老人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一個個有溫度的善舉,一次次有耐心的幫助,讓老年人的數字生活有了堅實的依靠。
文段中"層出不窮"、"迎刃而解"等四字成語運用恰當有力,讓文章顯得更有文採和力度;"一個個有溫度的善舉,一次次有耐心的幫助"此類排比句雖然不是華麗的辭藻,但表達簡潔流暢,可以作為申論寫作的參考。特別是寫的好的段落,建議大家多朗讀背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閱讀肯定會改變"肚裡沒貨不會寫作"的老大難問題。
三、學表達
閱讀人民時評的文章,雖然不像某些大領導講話一樣高屋建瓴,文採飛揚,但其文字平實有力,說理清楚明了,不拖泥帶水,適合考生經常閱讀和學習。大領導的講話和材料可能大部分人都寫不出來,但人民時評的文章相信自己揣摩和模仿,可以寫出類似的寫作語言和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