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博飛華僑港澳臺學校外籍中心透露,最新的外籍學生政策已經於2020年5月份發布,主要是為了堵住高考移民。堵住「國際高考移民」,有兩個辦法。
其一,提高對 「原為中國公民、後加入外國國籍者」的資格條件要 求,將持有效外國護照的年限從4年以上調整為6年 以上,在國外實際居住時間從2年以上調整為4年以 上。我國在開放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時,有的省市為堵 住「高考移民,明確要求要有當地連續6年學籍(三 年初中加三年高中學籍),那麼,為何在招收海外留學 生時,卻只要求持有效外國護照4年呢?在招收海外 留學生時,有必要提高移民國外學生的資格條件要 求。原中國公民移民到國外,當然可以申請國內大學, 但是,這不應該成為海外留學生的主體,如果海外留 學生中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是原中國公民,那這樣的留 學生教育,對提高大學的國際影響毫無益處,也製造 新的教育不公平。
其二,提高招生海外留學生的審核標準、難度。當 海外留學生申請內地名校的難度和內地學生報考的 難度一致的時候,也就不存在「國際高考移民」的問題 To這是堵住「國際高考移民」的根本途徑,也是我國 留學生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內地名校對海外留學生的吸引力,是和這些大 學在世界大學排行榜的排名很不相稱的。這十分值得內 地高校反思。像清華大學,在2016年QS世界大學排行 榜上,已經位列全球第24名;在2015年美國USNews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大學的工 程類專業力壓歐美知名理工院校(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 院、史丹福大學等),位居第一。按照這樣的排名,清華的 海外吸引力應該很強,但事實並非如此。
根本原因在於, 我國內地包括清華在內的名校,近年來是靠學術研究的 成果不斷提高大學排名的。雖然排名提升,可是,這說到 底是「論文中的大學」,而非具有一流人才培養質量的大 學。這是我國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軟肋」,即過分 強調學術研究,存在重研究,輕教學的問題。不要說這樣 的辦學無法吸引國外的一流生源,就是內地的一流生 源,都在考慮選擇國外一流大學。
表面上看,清華、北大等高校,每年還是會招收到 內地高考高分的學生,但是這不能說明清華、北大就 在內地擁有一流的生源,一方面,用考分評價生源質 量本身就不科學,另一方面,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國已 有一批優秀學生選擇出國留學,以及直接申請海外名 校。根據《2016中國出國留學發展趨勢特別報告》】 2015年,一共有52萬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相比上一年 增長了近14%。
從留學目的地來看,北美主要集中在 美國,歐洲主要流向英國,大洋洲主要聚集在澳大利 亞。2014/15學年留美的中國學生有304 040人,佔美 國全部國際學生的31.2%,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國際學 生生源國;30多萬中國留學生中攻讀本科的學生最 多,佔比41%。就在清華大學校內,出國留學與吸引海 外優秀學生來華留學,也不均衡。根據清華大學頒布 的《2015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當年選擇出國留學 深造的清華畢業生,共1 059人,佔16.3%。而所有在 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海外留學生,總共才 1 319人。
所以,要提高海外留學生的生源質量,並吸引國 內一流生源選擇內地名校,就必須全面提高人才培養 質量,包括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這也是我國在「雙 一流」建設中特別重視的問題。而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進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學校辦學制度改革。
在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方面,要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 離改革,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只有擁有辦學 自主權,大學才能辦出特色;在學校辦學制度改革方 面,要切實建立現代大學制度,讓學校擺脫辦學的行政 化與功利化,尊重教育與學術發展的規律,從重視數 量、規模轉向重視質量、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