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才少女》看兩種教育觀念的拉扯後,尋找到最終的平衡

2020-12-15 大叔評說

《天才少女》電影於2017年4月12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一位數學天才戴安因為她的數學天才而被扼殺了所有的愛好,最後飲恨自殺,而她的女兒瑪麗在被發現數學天賦後,舅舅和外祖母圍繞孩子的教育撫養問題產生分歧的故事。

劇中姥姥相信天才少女瑪麗更適合成人的特殊學校,但弗蘭克希望她擁有一個更常規的童年,他相信這麼做是尊重他姐姐遺願,這場爭論引發了一場關於瑪麗未來撫養權問題,更引發了大眾對於兒童教育的思考。

01.以伊芙琳代表的傳統式教育理念

不需要顧及孩子的感受,只要管好他們的學業,更體現出一種錯誤的人生價值觀——人生最重要的是獲得事業成功。對於一個有天賦的孩子,必須牢牢抓住他的天賦,不能絲毫的怠慢和浪費,否則就是對整個人類的犯罪。

瑪麗的母親是個極具數學天分的少女,年紀輕輕就獲得很高的成就,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她過的並不快樂,患有嚴重的抑鬱症,最終自殺身亡,臨終前,她將瑪麗託付給自己的弟弟弗蘭克,請求他能讓自己的女兒過上平凡的生活,能有朋友、能玩、能開心......誰能想得到,這位令人矚目的天才,渴望的竟然是平凡。

瑪麗遺傳了母親的天賦,年僅七歲就表現出過人的數學能力,這時外婆伊芙琳出現了。

伊芙琳有著極強的控制欲,她將女兒(瑪麗的母親)看成是實現自己未竟夢想的機器,並幹涉她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普通社交到私人感情,只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自己的計劃。在這一過程中,她從沒有考慮過女兒的感情,更沒有將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給予尊重。

她剝奪了女兒擁有正常生活的權利,讓女兒成為了一個除了數學,生活一片空白的怪物,甚至不懂得如何正常交際,這也直接造成了女兒的自殺。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就曾在《醒醒吧!孩子已經命懸一線,你卻還問他什麼時候上學》中,以兩個高材生在父母高壓下,對學業的極端追逐中,最後分別導致精神分裂症和自殺的悲劇,呼籲道:「呵護、尊重孩子的感受,這比什麼都重要。」

學業,從來都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是一個全方面關懷的綜合體,人生亦是如此,除了事業,我們還需要親情、友情、愛情,需要一個個美麗瞬間帶來的感動,一次次小確幸之後的滿足感......在人生這幢大廈中,這些都和事業一樣重要,不可缺少。

瑪麗的母親,在臨終前表達出的對平凡的渴望,實際就是一種對完整人生的嚮往,諸如「能有朋友、能玩、能開心」這樣的生活,因為被大多人擁有,而顯得平平無奇,但對於每一個僅此一次的生命體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體驗,缺失了這些經歷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也不會幸福。瑪麗的母親希望瑪麗平凡,其本質是希望她幸福。

中國家庭很重視孩子將來是否出息,能否找個好工作。很多家長認為,父母責任就是盡力讓孩子生活得更好,給孩子創造最優越的生活條件。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僅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還特別關心孩子的智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孩子幹。至於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適應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等卻很少考慮,認為孩子只要成績好,什麼問題都能解決。

02.以弗蘭克為代表的理想式教育理念

不管是不是天才,首先她是一個小孩。巨大的成就也可能帶來同等的痛苦,不如壓抑他的天賦,讓她盡情享受一個普通孩子的快樂。

弗蘭克曾經目睹過姐姐悲慘的生活,他當然知道將瑪麗交給外婆意味著什麼,這也是他絕對不能接受的方案,但顯然舅舅並沒有真正找到外婆的癥結所在,或者說沒有找到合理的教育方式來拯救瑪麗。

弗蘭克主動隱藏了天賦,同時,他想用同樣的方法來保護瑪麗,壓抑她的天賦,讓她做一個普通的孩子,享受普通的快樂。

弗蘭克出於保護,而對瑪麗採用的「壓抑天賦」的教育方式,同樣是有問題的。在沒有任何壓力下成長,瑪麗的童年會感到開心。 但恐怕瑪麗這一生的成就無法達到應有的高度,因為瑪麗浪費了很多童年的時光。天才也是需要時間的積累,刻苦的訓練,當今社會幾乎所有數學最前端的人士,他們都從小在這天才學校長大。瑪麗可能會比普通小孩理解數學更快速,但如果沒有名師、夥伴,她永遠無法走到世界的前端。

假如你是瑪麗,你知道自己從小就有超人的數學天賦,並且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史上最厲害的數學家,但因為小時候舅舅不願意給自己這樣的訓練,所以今天雖然比同齡人數學水平好很多,但卻無法與那些從小在天才學校長大的孩子相比。當你看到那些孩子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就時,你會怎麼想?這些成就本來我也能夠得到。

由此看來,姥姥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童年不快樂,可能可以在長大之後因為能力出色,事業上非常成功而感到快樂。舅舅的教學方式會讓孩子童年快樂,可長大後因為沒有本應獲得的能力,事業上不夠成功而不快樂。

弗蘭克成長於一個高智商、高學歷的精英家庭,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母親並非個案,在一個強調智商高於人格、成就高於幸福的大社會環境中,自己的意志是極為渺小的。

換言之,如果弗蘭克還在著名大學擔任教職,即使沒有姥姥的強勢介入,小瑪麗大概率的可能性還是會走向拔苗助長的軌道。這才是弗蘭克辭職的真正原因。當然到一個偏遠貧困的地區做一名無固定職業的遊民,也可以看作是躲避外婆的無奈之舉。

弗蘭克總是對瑪麗的撫養權顯得十分軟弱,那是因為自己在對自己的教育方式表示懷疑,他知道他給瑪麗的只是一種理想式的生活,在現實大環境中顯得有些不接地氣。

03.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地選擇支持哪邊,而要試著發現是否有第三種可能

在經過兩種教育觀的拉扯後,弗蘭克嘗試著一種平衡:送瑪麗去高等學校,學習與之智力相稱的知識;在課餘時間,則讓她跟同齡人一起遊戲,享受童趣。

其實,單純的快樂和機械地追求天賦都是傷人的,兩者融匯在一起,才是最好的。

①國人錯誤的教育方式所導致的亂象。

孩子方面:

中國孩子雖然學習成績不亞於西方,但普遍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識,缺乏對環境的適應和應變能力,不懂得人際交往的技巧。

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幫助他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長輩,在外缺乏責任感。

中國孩子的這些個性和特點,恐怕是與我國傾向於傳統教育理念有很大關聯,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學校這座象牙塔裡寒窗苦讀,不讓孩子在風雲變幻的社會裡摸爬滾打。

家長方面:

中國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包辦代替,這種包辦橫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縱向延伸到孩子長大成人,對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社交上過度保護。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於是限制孩子與外界的接觸,一旦孩子與小朋友或同學之間發生爭執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數家長採取偏袒自己孩子而指責其他孩子的辦法。

學習上過於嚴厲。應試教育一直深深桎梏著中國家長們的思想,導致家長們把孩子的學習成績與能否考取高等學府視為孩子成材的唯一標準,對孩子成績要求非常苛刻嚴格。

②適合的教育理念是什麼呢?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家庭教育中某些傳統教育觀念和方法已無法適應當代中國的家庭教育。關於孩子教育理念的家庭矛盾,在中國真是屢見不鮮。真正正確的教育理念也是眾口不一,但內在的核心不外乎兩點:地位上的平等與溫情的陪伴。

家長和孩子之間最理想的狀態是平等。確實太過理想化,因為絕對的平等根本就不存在。因為經濟能力以及與年齡相應的閱歷已經在無形中抬高了作為家長的那一方。儘管絕對的平等並不存在,但充當家長的一方,或許可以通過理解另一方的內心,搭建一個更和諧的關係。

溫情的陪伴是孩子能夠身心健康的成長的必要條件。價值觀建立時的啟發和引導,心理上的支援,學習上適度的激勵都是在陪伴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的。

③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保持地位平等。怎樣保持與孩子的平等地位?

誤區1:小孩子懂什麼---你是兒女你就得聽我的---孩子的想法很天真---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事用不著你操心。

誤區2: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有「老子為大」、「我的話就是聖旨」等一些錯誤的思想。

誤區3: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在和孩子溝通時說「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

A.所謂的平等就是互相尊重,尊重孩子的意見、想法,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弗蘭克會對伊芙琳說「那不是我的貓,是瑪麗的貓」。因為知道瑪麗喜歡小貓,他願意接納小貓成為家庭的一員。換做我們是家長,孩子喜歡貓,你會這樣做嗎?

B.從孩子的角度思考他們所處的位置、環境、做法以及感受,用對待朋友的方式對待孩子。就像弗蘭克,他從外形上來看比瑪麗高大那麼多,他的心卻始終將瑪麗平視。在他向瑪麗發脾氣後,又溫柔地坐在她的床邊請求她的原諒,「我那時說的話,就好像你之前因為我沒有給你買鋼琴而說我是個壞舅舅一樣」。

結語:

童年的缺失,讓孩子沒有幸福感,而父母對孩子生活的全方位掌控,也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自由選擇的機會,而難以真正成長,難怪有人會說中國是巨嬰國,因為在推崇家長制的中國,大部分中國人心智的成熟遠遠跟不上生理的成熟。

沒有一位父母是通過培訓才上崗成為父母的,也沒有一個孩子是與其他人一樣的,教育沒有固定的公式可以套用,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則可以遵循,每個孩子的獨一無二決定了家長必須根據孩子的特點才教育和幫助他們,通過這樣的電影,不僅能讓家長們坐下來潛心思考也可以在碰撞中不斷地調整自己,以期能夠很好的教育孩子。

相關焦點

  • 《天才少女》電影賞析:在彼此拉扯的過程中,尋求著最終的平衡
    兩種不同的立場都有各自的合理性,至於瑪麗自己,則毫不猶豫地站在舅舅一邊。倒不是因為她小小年齡已經想好了要什麼樣的人生,而是因為她知道只有舅舅是無條件地在愛她,她說,在我聰明之前,他就已經愛我了。影片圍繞舅舅和外婆爭奪天才少女瑪麗的撫養權所展開。外婆是有名的數學家但是因為家庭所以放棄了自己的數學事業,於是就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兒身上。對女兒嚴格要求女兒的情感,導致女兒最終抑鬱自殺,留下了年幼的小孫女瑪麗。
  • 電影賞析:《天才少女》,一場「虎媽」和「羊爸」的教育爭奪戰!
    《天才少女》故事很簡單,外婆原本就是天才少女,可惜談戀愛了、結婚了、生孩子了,事業呢,完了。外婆認為自己這輩子做得最蠢的事就是談戀愛。於是將自己的女兒Mary的媽媽(同樣的一個天才少女)從小就禁錮在數學的世界中,儘管17歲的女兒私奔、抑鬱然後自殺未遂,這些事情都不能改變外婆的想法,對外婆來說,只有千禧年難題才是最重要的。
  • 豆瓣高分電影推薦:《天才少女》看美國隊長如何拯救數學天才少女
    他叫弗蘭克,是數學天才少女瑪麗的舅舅,在瑪麗的媽媽自殺後領養了瑪麗。不幸的是,在瑪麗的數學天賦被暴露之後,自己的母親伊芙琳把自己告上法庭,開始爭奪瑪麗的撫養權。這是一場極端教育觀之間的較量,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天賦異稟時,是該努力培養他,還是讓他過普通人的生活呢?假如你有一個天才孩子,該怎麼教育他。
  • 電影《天才少女》:如果你的孩子是個天才,該怎麼教育她
    如果你的孩子是個天才,該怎麼教育她?這真的是個難題,更何況真實生活往往還要更複雜。電影《天才少女》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天才少女》該片講述美隊扮演一名原本波士頓大學助教現在是修船工的弗蘭克在姐姐自殺後領養了外甥女瑪麗——一位數學方面智力過人的天才少女
  • 經典影院 | 《天才少女》,兩種教育觀的碰撞
    一個十億人當中才有一個的天才少女,應該怎樣教育才不辜負她的天賦?一般而言回答當然是:要上最好的學校,學習最前沿的知識,做最nb的科研事業。這也是《天才少女》這部片中少女外婆的選擇。但是,不那麼一般的是,該外婆就是這麼教育自己親女兒的,結果卻造成了悲劇。為了讓女兒能解決世界最難的數學難題,從而青史留名,她逼著女兒各種讀書上進,不僅不許談戀愛,甚至不允許有正常人的娛樂活動。結果女兒在解決了難題後選擇了自殺。現在還讓這個外婆以同樣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外孫女——也就是這位天才少女嗎?
  • 《天才少女》|夢想的重量與價值的思辨
    引子是天才,也是少女。影片《天才少女》以天才少女瑪麗的成長故事為主體,講述了七歲的瑪麗在入學第一天便展現了驚人的數學天賦,但特殊的才能與隱晦的家庭變故使得瑪麗並不能如普通的孩子般平凡地生活。影片從對個體的關照到試圖提問個體是否需要改變自身,以此融入群體做出探討,並引發社會群體對於教育觀念及家庭倫理等問題的思辨。
  • 《天才少女》:看美國隊長埃文斯如何教育天才兒童
    《天才少女》是一部關於如何教育天才兒童的電影,由美國隊長克裡斯·埃文斯,與可愛童星麥肯娜·格瑞絲共同演繹。影片中講述了一家三代三個天才女孩的故事,引發人們思考兒童教育的問題。01電影中有三個天才女孩,一個是七歲的瑪麗,一個是瑪麗的媽媽黛安,還有一個則是瑪麗的外婆伊芙琳。
  • 《天才少女》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個很治癒一部電影,演員顏也很美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兩種價值觀的不同體現,外婆的教育正和國人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吻合,而舅舅的教育方法才是經典的教科書。看完抑鬱的就得看治癒的,和以為的劇情不一樣,以為是勵志片,結果是家庭教育片,雖然會輸在起跑線,但童年只有一次,還是要給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
  • 《天才少女》:分析對白的精彩
    《天才少女》講述的是小天才瑪麗的媽媽自殺後,舅舅弗蘭克領養了瑪麗,七年後,外婆發現瑪麗是數學天才,極力爭奪監護權。影片著重討論的是兩種教育觀念的衝突,該如何對待一個天賦極高的孩子?舅舅力主把她當成普通人培養,因為有前車之鑑——瑪麗媽媽黛安的悲劇,外婆主張上帝賦予這種天才,就不能浪費,解世界難題,為世界做貢獻。
  • 《天才少女》:「美國隊長」化身「舅舅」守護七歲天才蘿莉
    假如你有一個天才孩子,你會怎麼教育他?電影《天才少女》就講述了一個關於七歲天才蘿莉的故事。但瑪麗的外祖母,她希望外孫女能像她的天才母親一樣,繼續走一條艱苦卓絕的求學之路,解決人類的數學謎題。和兒子在教育理念上產生了衝突,最終讓母子二人為了瑪麗的撫養權走進了法院。與其說這是撫養權的爭奪,不如說是兩種教育觀的對決。
  • 看了一天2000首詩的天才少女,我感覺我也是天才少女!!
    2000首啥概念?24小時不吃不喝,也要43秒一首,這手速誰與爭鋒!看著我國這麼多的天才少年少女們,我倍感欣慰,感覺我們又一次可以踏平美利堅活捉川普了。但這些所謂的天才,真的是天才嗎?我看了一下何宜德父親的採訪,裡面提到孩子3個月完成了中學課程,不過是有選擇的教學
  • 《天才少女》無論是天才還是普通,都有資格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天才少女》無論是天才還是普通,都有資格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外婆是為了名與利,而舅舅是用瑪麗的話來說在瑪麗聰明之前就要她的,天才或許是除了天才自己誰都想成為的,然而無論是天才還是普通,都有資格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被迫的,是發自內心的。
  • 放養教育還是高壓教育?大部分父母都選錯了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電影《天才少女》,影片中的少女瑪麗是個數學天才,而她的母親黛安同樣是數學天才。乍一看,兩種觀念各有說法,而弗蘭克的教育似乎更順應孩子的天性:快樂才是最重要的。但大家都忽略了事實,那就是瑪麗自己的想法。
  • 影評《天才少女》
    天才少女「每個孩子都擁有屬於自己快樂的權利」弗羅裡達中部的一個小鎮,七歲的小女孩瑪麗和她的舅舅弗蘭克生活在一起,弗蘭克是一個修船工人,時不時接一些奇奇怪怪的活兒瑪麗也是個數學天才,擁有萬裡挑一的聰明大腦。弗蘭克媽媽伊芙琳相信瑪麗屬於更適合成人的特殊學校,但弗蘭克希望瑪麗擁有一個更常規的童年——他相信這麼做是尊重他的姐姐——也就是瑪麗媽媽的遺願。這場爭論引發了一場關於瑪麗未來撫養權問題的法律官司。
  • 天才少女獲華為百萬年薪,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
    最近,有一條湖南「天才美少女"一畢業就獲得華為156萬年薪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關注。一、學會鼓勵天才少女之所以這麼自信,堅信自己能做到更好,跟家庭平常的鼓勵與支持是分不開的。應用到其他事情上也是一樣。二、挫折教育天才的成長過程是不是一帆風順的呢?
  • 幸福童年,自由人生——《天才少女》電影觀後感
    周末時光放鬆心情,看電影是個很好的選擇,我在「愛在家庭」&「魅力讀書」群向群友們推薦了電影《天才少女》,這是一部關於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電影。每個孩子來到世上,上天都給開了一扇窗,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風景,與家長如何培養孩子關係重大。
  • 達文西:從凡人到天才
    父母與孩子之間,屏障越來越多,親子教育一躍成為社會重點關注的話題之一。當成年人的壓力遭遇青少年的憤怒,究竟如何平衡才能維護好一個家庭的和平?讀《李奧納多·達文西:從凡人到天才的密碼》,近距離了解達·文西的成長曆程:從沒有受過正統教育,他是如何成長為藝術史上的天才?探索達·文西密碼的奧妙,了解這究竟是他的無意之舉還是刻意為之?
  • 天才少女:成為天才,是孩子的本性還是父母的虛榮,美隊來告訴你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部影片是「美隊」克裡斯埃文斯主演的劇情片《天才少女》,很多人知道美國隊長,卻不知道他除了美國隊長這個角色,還演過不少非英雄的角色,比如《利刃出鞘》裡的壞小子,比如《天才少女》裡溫暖的弗蘭克。
  • 淺析電影《天才少女》
    第一次留意這部電影是在朋友圈,驚奇的發現男主人公竟然是美國隊長的扮演者克裡斯·埃文斯,但是在這部電影裡他的形象卻和美隊截然不同,抱著一種獵奇心理我決定去看一看。電影開始之前,美國福克斯探照燈公司的象徵性logo一出現我就判斷這八成又是一部大製作的劇情片,以曾經對美國英雄自由主義的固有印象,或許這是講述一個少女無意中獲得超能力後拯救社會的故事?可事實卻證明我錯了……既沒有激烈的劇情衝突,也沒有任何奇異的特效,整部電影格調完全可以用平淡二字來形容。
  • 《天才少女》——望子成龍的父母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美國片《天才少女》。瑪麗的媽媽是一位數學家。在已經快要攻克一項千禧年七大數學難題,準備名垂千史的時候,就在弟弟弗蘭克的公寓殺了,那時瑪麗才半歲。瑪麗很好的遺傳了媽媽的數學天賦,是一位天才少女,富蘭克送瑪麗到普通學校上一年級。到學校的瑪麗覺得這樣的地方太無聊了,現在已經是危機分等級的他被迫跟一群小毛孩學習一加一等於二。瑪麗非常不爽,還頂撞了校長。老師覺得馬麗是一個特別的孩子,現在弗蘭克否認了,他不想讓別人知道瑪麗是一個天才。但是老師還是靠著谷歌知道了,瑪麗原來是一位數學家的女兒,弗蘭克其實是瑪麗的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