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流傳盛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讓很多人處於惶恐的狀態。
而大多數人應該都知道,想要判斷新型冠狀病毒,除了一些基本的症狀外,最主要的還是要通過核酸檢驗才能確診。
而在近日有報導醫院一名患者在經過三次檢測後均為陰性,並沒有檢查出病毒核酸,最終在下呼吸道樣本的確診下才判斷是患上新型冠狀肺炎。
在浙江一名被感染的醫生也是進行三次核酸檢驗後才確診。
可能有很多人比較疑惑,病毒核酸檢驗是確診新型冠狀病毒的金標準,但卻有患者經核酸檢測檢驗出了假陰性,是病毒太狡猾還是發生變異,又或者是檢驗用的是試驗盒出現問題?
在種種猜疑中,大家無非關心的就是要給問題:隨著病毒核酸檢驗頻繁檢測出假陰性的情況,是否會導致大量患者被漏診?在漏診後所帶來的傳染範圍會不會持續增加?
我們先說什麼是病毒核酸假陰性?
假陰性是指感染上新型冠狀病毒的人,它在進行病毒核酸檢驗後顯示陰性,沒有顯示感染上病毒,而導致假陰性出現的結果有很多,並不一定是病毒核酸檢驗出現問題。
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採集樣本時病毒採集過少或者沒有採集到
新型冠狀病毒主要是感染人體的下呼吸道以及肺部,所以大多患者是以乾咳為主。
而很多患者在被採集樣本的時候主要是採集咽喉部的樣本,而咽喉部的病毒量比較少,很容易出現採集不到病毒或者採集量過少的現象,就會出現假陰性。
二、試劑盒準確性出現問題
在理論上像病毒核酸檢測試劑這樣的產品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臨床試驗才能明確它的有效性。
但由於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突發讓很多產品都是加急生產,沒有經過全面的臨床試驗,所以在檢驗的時候試劑盒也有可能會出現問題。
三、運輸儲存的過程中出現失誤
由於樣本的運輸,儲存檢驗等過程都有嚴格的要求,在執行的時候任何一環出現錯誤都會導致結果被影響,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有些醫院的環境以及實驗室的條件跟不上,就可能會出現檢查錯誤的現象。
說到這裡可能有很多人認為既然病毒核酸檢測會出現假陽性,那是否應該放棄這項檢查?
其實核酸檢驗相對來講比基因檢驗更快,而且在操作的時候更加容易,在突發的病情面前,它有著難以替代的地位。
而雖說假陽性的出現可能會有漏診,但並不會形成大規模傳染。
因為病毒核酸檢驗主要是作為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標準,而有需要進行核酸檢驗的人大多都是疑似疾病患者,在沒有確診疾病之前醫院會將患者進行隔離,並且在後續整治的過程中會多次進行核酸檢測以及臨床診斷來得到結果。
並不會讓憑藉檢查結果為陰性就讓患者出院。
即便是醫院要對疑似患者或確診患者解除隔離,也需要滿足一定條件才可以。
例如患者的體溫需要恢復正常三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以及進行檢查時肺部影像炎症明顯有被吸收,同時連續兩次進行核酸檢驗呈陰性等。
而且大家需要明白的是事實上新型冠狀病毒病不可怕,大多數患者感染後只是輕症。
重症及死亡的案例多為一些老年人或引起較嚴重的併發症患者,所以大家
不要產生恐慌並且排斥隔離,隱瞞情況,導致原本沒那麼嚴重的病情加重,最後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