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娛
《我是演員》新一季選手已官宣,本次邀請了「愛豆」群體,引發爭議。吳彤發文回應,希望觀眾和業內看到新市場下的新演員群體的現狀,並給這些青年演員一些機會。
從另一方面來看,《我是演員》已經間接地成為了一個造星工具。
《我是演員》原來的定位是演技競演類綜藝。前兩季的選手多是「老戲骨」和「青年演員」。選手們大多都是獲得認可的實力派演員,節目是以演技為視角,演員們進行的是演技的PK。
這檔節目最初是要給真正有實力的演員展示的舞臺,讓蒙塵璞玉能被大家看見。
從這個舞臺上,也確實讓一些曾經沒有被關注的,有實力的演員被發現。周一圍就是從這個舞臺走紅的。
曾經能夠走上《我就是演員》的選手,都是實力派演技演員,但是現在確有不少愛豆也能來參加了,節目的宗旨也從演技的PK,變成了演技的磨練。
由原本演員演技的碰撞,變成了新演員的演技試煉場。這已經不是當初的《我是演員》了,這已經走進了流量的賽場,粉圈的領地。
前段時間,作為偶像明星的吳宣儀才在微博發文稱:「我還不是演員,但我還在努力。」吳宣儀是已經參演過電視劇的新人演員,演技還不成熟,也不敢以演員自稱。
但是短短幾天過去,愛豆都能上《我是演員》去磨練演技了,這是一個信號,愛豆勢必要力爭演員這一賽場。
原本一名演員是需要千錘百鍊的。很多好的演員都是經過多年磨練才能精準地表現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感的。
但是現在的影視行業正在發生著改變。隨著國內偶像選秀的興起,粉絲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原本由專業演員佔據主導地位的影視劇行業,現在已經慢慢變成了流量明星的主戰場。
打開視頻網站,熱播劇榜單,《狼殿下》《如意芳霏》《鹿鼎記》都是流量明星主演的。
現在的導演在選擇演員的時候,已經不是以演技作為最重要的的考量了,取而代之的是流量與熱度成了最重要的。
當一個演員,沒有流量與熱度,即使演技再好,也很難接到戲。這是娛樂圈的現實,只有擁有流量,才能擁有話語權與選擇權,沒有流量,根本就沒有選擇。
作為一檔以演技為賣點的綜藝節目,終歸還是走不出流量的圈。
畢竟《我是演員》它本質上是一檔綜藝節目,它的首要目標是能有收視率,能有話題,能有流量。它並不是真正地來選演員的,演員的演技好壞與否,已經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了。
從海選官宣「愛豆」參加,就已經製造了話題。大家對「愛豆」們的演技存著極大的懷疑,可能觀眾都會帶著一顆看熱鬧的心理來看這一季的《我是演員》吧!
畢竟好的演員,並不是通過一檔綜藝節目就能磨練出來的。吳彤說,要給新人演員一些機會,他們選擇把這個機會留給了愛豆;而演員這個群體中,真的有實力有演技的青年演員還有很多,但是他們終歸還是沒有這種機會的。因為資本不會無緣無故青睞無名無姓之人。
愛豆本來就是資本的產物,當然要物盡其用。怎麼能將愛豆們的熱度維持得更久,演員是一個很好的轉型方向。
縱觀娛樂圈中的頂流們,能夠擁有長期熱度的,還是演員居多,比如肖戰、王一博、楊洋、李現等,都是依靠演員的身份成為頂流的。
而一名愛豆僅靠唱跳很難擁有長期的熱度,如果能成功轉型成演員,靠著影視劇的影響力,那麼就能更好的維持住長期的熱度。
而《我就是演員》這個舞臺,正好可以讓提供給這些愛豆們一個展示自己演技的機會,為愛豆們提供了一個可以更快地轉型成演員的舞臺。
只要愛豆的演技不是太差,比如像張一凡這一類的,本來就參演過電影的,再帶上流量與熱度,這些愛豆就能順利地轉型成演員了,既能給愛豆露臉的機會,又能有轉型成演員的可能,可謂是一舉兩得。資本真是打得一手好牌,不得不服!
在資本的推動下,《我是演員》就成為了區別於選秀的另一種造星的工具。
在這個顏值即正義,流量即王道的時代,在資本的控制下,誰也逃不出流量的圈,曝光度就是造星的手段。
所以,《我是演員》邀請愛豆,走進流量的圈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它成為另一種造星的工具也是資本造成的。作為吃瓜群眾,不要太當真,我們看看熱鬧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