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簡歷是求職者的敲門磚,但對於留學們生來說,回國求職首先要面臨的挑戰就是:這敲門磚想要發揮作用沒有那麼容易。
各大頂尖企業簡歷篩選非常殘酷,校招過程中一張簡歷被瀏覽的時間只有3-5秒,一般掃一眼你的簡歷就能定生死。
以大廠騰訊為例,騰訊HR大概每年會收到約十萬份簡歷,但其每年的實習生數量僅僅在1K人左右,所以在簡歷篩選環節對於留學生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留學生們在國外辛苦學習了多年,終於學成歸來準備大幹一場,如何憑自己的簡歷從求職大軍中脫穎而出呢?
大廠的HR怎樣篩選簡歷?
由於每年的春招秋招時期,國內大廠收到的簡歷數不勝數,而實際上崗位的招聘人數又少的可憐,所以基本上會有70%左右的簡歷被「無視掉」。
對於大廠的HR來說,篩選簡歷工作量巨大又很累,大多數的企業會先使用機器進行初步篩選。
但機器篩選僅僅是根據人們提前設置的關鍵欄位來進行的,比如績點、學歷等俗稱的敲門磚。這就要求我們在寫簡歷的時候,要把自己最具競爭力的條件展現在簡歷上。
機械篩選的關鍵詞有:學校/專業實習經歷/獎學金成績/國際交流經驗等。
在這些帶關鍵詞經過篩選後簡歷脫穎而出,HR便會針對所需的崗位要求對這些簡歷再次進行嚴格的篩選。
國內大廠對應聘者的簡歷的篩選過程是非常嚴格的,會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考察申請者是否具備任職的資格。
這些資格主要包括:教育背景/工作經歷/技能和知識/人格特質/綜合競爭力等。
通常HR對簡歷都是「高標準,嚴要求」,他們更在意候選人的工作經歷與能力。比如你的成績很好,但在相關領域的實習經歷或工作經歷是一片空白的話,也是很有可能會被Pass掉。
80%的留學生還踩這些雷區。
為什麼有很多簡歷在HR那裡都活不過三秒,原因是因為有80%的留學生都還在踩那些雷區。
1.直接翻譯英文簡歷,語序混亂
中英文很多語法習慣、表達方式、排列順序都是不一樣的,很多留學生受國外簡歷風格影響,卻忘記了中文的閱讀書寫習慣。比如地址或者單位,先小後大,但是中文習慣是先大後小(xx省xx市)。還有一些語句的表達,強行的翻譯不注意中文的語法只會讓HR哭笑不得。
2、只留郵箱不留電話
因為國外公司通常都是通過郵件通知應聘者,不少留學生習慣了這種方式,回國求職也只留郵箱。但是國內HR普遍都是用電話或者簡訊的方式通知,如果沒有留電話你會因此直接被pass掉,所以電話號碼一定要反覆檢查確認後再投遞出去。
3、使用雜亂且過於浮誇的排版
很多留學生受國外文化環境的影響,過于堅守英文的排版風格,喜歡把所有的信息和內容都擠在一起,讓人不分主次且判斷不了重點。要知道國內HR通常初次瀏覽簡歷的時間只有十幾秒,在篩選的時候雜亂的格式會使人感到厭煩,這樣的簡歷在HR眼裡可能0.1秒都活不過!
4、沒有自信/自我評價太過張揚
許多留學生的簡歷都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過于謙虛。明明自己有非常優秀的成績和國外的實習經歷等,但是就是沒有在簡歷上被體現出來,很多時候有可能就錯失了這個機會。
雖然一般都鼓勵大家在簡歷上要儘量展現自己的優勢,但是也不能因為太過自負而寫出一些「沒有我是公司的損失」這種自大的話,HR看到這種簡歷通常都會敬而遠之。總之,太過謙虛或太過自負都是需要避免的。
簡歷是需要不斷被潤色。
任何簡歷都是需要不斷的添磚加瓦最後書寫成一份出色個人名片。如果留學生缺乏中文簡歷的書寫經驗,就從最基本的簡歷的潤色方法來說,可以從1到10,但是千萬不要從0到1。
1到10意味著你需要在專業的指導下,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比你想要應聘崗位的要求挖掘你突出的背景經歷、精煉你的詞彙、凸顯你的業務成果、提煉你的亮點優勢;
而從0到1則是強調簡歷不造假,不無中生有,不文過飾非,不天花亂墜。
最近,很多小夥伴抱怨,身在國外,整天忙著課業,根本沒機會去找企業實習,更是沒有什麼項目經歷,導致在回國求職時,競爭力不如國內985,甚至是本科。
而校招對於留學生來講,是最容易拿高薪offer的機會,對比以後要參加的社招,簡直不要太簡單。
如何才能把握住這絕佳的機會,不白白浪費掉自己的名校光環。那就要好好把握住每一次校招機會!抓緊時間準備,提升自己的求職競爭力,才能拿到屬於自己的高薪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