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小憂
「有讀書習慣的人,等於擁有了保護自己的避難所,幾乎能避免被人生的一切不幸傷害。」——薩默賽特·毛姆
有一次,閨女邊看繪本邊曬太陽,表情甚是投入,我急忙拍照記錄下這一幕,並順手發了朋友圈,很快就收到幾個朋友的留言:
「小傢伙看書看得這麼認真啊,我家怎麼從來沒這樣的時候。」
「我家娃一點也不愛看書,逼著看也看不了幾分鐘。」
......
朋友的留言讓我有點慚愧,因為閨女對書的熱情並不總是如此,像照片裡這樣聚精會神的時候,更算不上常態。有的時候,她可以從頭到尾認真翻閱一本書;但也有時候,才翻開一頁就擱在那兒不聞不問了。
由於自己喜歡看書,更深知閱讀的重要性,我自然也希望她能愛上閱讀,所以時不時就會給她囤幾本新繪本,有鼓勵孩子勇氣養成的,有引導孩子培養好習慣的,也有帶領孩子探索藝術的......
為了讓她愛上讀書,我和她爸還會陪她一起扮演書裡的人物,但即便如此,依舊收效甚微......一聽玩人物扮演遊戲,特別來勁;一聽要她自己看書,眉頭皺成一團。
當然啦,她也有特別投入、獨自看書的時候,那樣的情形大多集中在新書剛到家的那幾天,小傢伙像撿到寶似的,一個人屁顛屁顛拿著翻看,我想碰一下都不讓,生怕我要搶走一樣。
可這樣的熱情往往堅持不了幾天,就煙消雲散了。為此,我也是傷透了腦筋,時常琢磨: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真的愛上閱讀,愛上書呢?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有著類似的困惑,請務必翻開童書作家中川李枝子的《當孩子遇見書》看看。這本書裡有作者從事保育工作17年的經驗分享、大量的親子閱讀建議,以及如何挑選好的繪本等育兒理念,可以說是一本超實用的「兒童閱讀興趣培養手冊」。
說起中川美枝子,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那宮崎駿的《龍貓》大家應該都看過吧,電影中那首主題曲《散步》還有印象嗎?歌詞如下:
「來散步,來散步,我們神清氣爽/我喜歡散步,所以自由地出發吧/在山坡,在隧道,在草地,在獨木橋/還有坑坑窪窪的石子路/覆蓋著蜘蛛網的下坡路/蜜蜂在花園裡忙碌/樹蔭下蜥蜴曬著太陽/蛇睡著午覺/螞蚱在轉彎處蹦蹦跳跳/狐狸呀,狸貓呀,都出來吧/我們一起到森林探險去/這麼多好朋友真高興/......」
畫面感十足的歌詞,配上輕快活潑的旋律,跟宮崎駿充滿靈性的動畫情節實乃絕配。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首主題曲其實是中川美枝子填的詞,不僅是《散步》,另一首插曲《迷路的孩子》歌詞同樣出自這位童書作家之手。
《龍貓》形象
而據吉卜力(宮崎駿的動畫工作室)社長鈴木敏夫回憶,邀請中川美枝子為《龍貓》主題曲填詞並不順利,當初他和宮崎駿找到中川李枝子,表明來意後,卻遭到了拒絕。
鈴木敏夫堅持登門拜訪,用真誠和熱情將中川李枝子打動,才總算促成了這次合作。至於宮崎駿為什麼非要找中川李枝子填詞呢?這就要從宮崎駿的學生時代說起了。
大學期間,宮崎駿曾經夢想成為一名兒童文學作家,還為此加入過「兒童文學研究會」,對市面上的兒童文學作品進行了廣泛閱讀,直到讀到中川李枝子的成名作《不不園》,宮崎駿被震撼住了。
後來,他在紀錄片《吉卜力書櫃》中感嘆:「剛讀到《不不園》的開頭就覺得這真是一部了不起的傑作,原來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這樣的啊。」還開玩笑說:「我是無論如何都寫不出超越《不不園》的作品的,所以才放棄了成為兒童文學作家的夢想。」
眾所周知,後來的宮崎駿成了風靡全球的動畫大師。他的粉絲遍布世界各地,甚至有人說過:「世界上分兩種人——一種是喜歡宮崎駿的人,另一種是不知道宮崎駿的人。」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知道他,就一定會喜歡他。
宮崎駿
可即便被世人給予了如此之高的評價,但宮崎駿終究也是肉體煩胎,他也有自己的「偶像」,而這個偶像,就是中川美枝子。鈴木敏夫曾聊起過這件事,說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時至今日,幾十年過去了,宮崎駿始終對《不不園》念念不忘。
所以,時隔多年,宮崎駿邀請中川美枝子為自己的電影主題曲填詞,其實也算是一種另類的「追星」吧?(恭喜,追星成功!)
宮崎駿和中川美枝子
值得一提的是,《不不園》不僅是宮崎駿的心頭好,還是日本炙手可熱的暢銷書,據說在日本的任何一家書店都能找到它,而且,日本的所有託兒所和幼兒園每年都要重新購買這本書,因為它太受歡迎了,所以每到年末,都能發現被孩子們翻閱到慘不忍睹的《不不園》,不購入新的怎麼行?
不過我們今天不聊《不不園》,而是要來聊一聊中川李枝子的另一本書《當孩子遇見書》,正式聊這本書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作者中川李枝子女士:
出生於北海道札幌,從東京都立高等保育學院畢業後,在綠保育園工作了整整17年,這期間,機緣巧合寫出了童話著作《不不園》,由於沒有資金請專業人士,便用一塊巧克力「僱傭」了正在學習美術的高中生妹妹山脅百合子,請她為《不不園》設計封面和插圖,從那以後,姐妹倆一直合作得天衣無縫。
《不不園》出版後,出乎意料地受歡迎,先後獲得了厚生大臣獎、NHK兒童文學獎勵獎、產經兒童出版文華獎和野間兒童文藝獎推薦作品獎。後來出版的繪本《古利和古拉》系列也好評如潮,至今已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受到了世界各地孩子們的喜愛。
《當孩子遇見書》同樣由姐妹二人合作完成,中川美枝子負責文字部分,妹妹山脅百合子負責配圖部分。
在這本書中,中川美枝子延續了她以往作品中誠懇、質樸的語言,大方分享了她是如何為孩子挑選繪本、給孩子講繪本的親子閱讀經驗,同時還講述了自己是如何從一個喜愛繪本的小孩,成為深受孩子喜愛的作家的經歷。
中川李枝子說,對孩子而言,擁有三冊真正喜愛的繪本,遠比擁有十冊無聊的繪本更有滿足感。那什麼樣的繪本才是真正的好繪本呢?看看中川女士都有哪些篩選方法吧!
市面上的繪本,往往會標明「適合0—3歲」「適合5—7歲」,對此,中川李枝子的看法是:「就我而言,會注重選擇那些有故事的、導向正確的繪本,至於『適合2歲』『適合6歲』這種限制並不會在意。」
再有就是,一本好的繪本勢必要堅持不把孩子當作唯一的讀者。也就是說,完全沒有必要為了讓孩子看懂,而故意改寫「名著故事」(針對繪本譯本),這種做法只會白白糟蹋孩子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
拿《我們的朋友》來說,這本書中收錄了14種動物的故事,作者是俄國博物學家拜科夫,書中將動物的生物學特質、習性、和人類的關係,還有與拜科夫從相識到告別的過程都描寫得綿密而正確,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覺得有趣,可以說是動物文學的最佳傑作。
但是,別的出版社竟將原書裡的一些篇章以《動物的一百個故事》的形式面向孩子出版,其實就是把原書內容縮略成一個個短小的奇聞趣事,這種做法既無視了拜科夫的精神,動物們也被改造成了別的樣子,實在是糟糕透頂。
隨意縮短故事情節,唯獨重視收集的數量,好讓孩子們一篇篇趕快讀完,這樣的繪本在中川李枝子看來,是萬萬不可以拿給孩子閱讀的,因為破壞性極大。
再有就是,面向幼兒的文學作品,素材必須具有親近性,裡面的故事要能讓孩子們理解。無論是多麼優秀的作品,如果遠離孩子的生活,令孩子無法理解,那他們必然不會感興趣。故事,要能明白,才會產生興趣。
所以,面對低齡孩子時,中川美枝子會選擇素材十分尋常的繪本,甚至還會即興改編,在她看來,只要能讓孩子開心地說出:「繼續講、繼續講」,就是有趣的、有益的。
她說:孩子與繪本結緣的契機,不正是在於孩子看到裡面的圖畫而感到開心嗎?然後不知不覺的,孩子便養成了閱讀繪本的習慣。這就是最普遍的與繪本結緣的形式吧。
中川李枝子認為,沒有必要刻意給處於嬰兒階段的孩子看繪本,這個階段,比起讓孩子看繪本,更重要的是和孩子對視、說話。當然啦,讓家裡充斥著書本卻是必要的,等到孩子自然而然想去接近書時,說明閱讀繪本的時機到了。
不過,有一點要強調一下,如果發現孩子有任何粗暴對待書本的行為,要立馬把書奪回,放到高處,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從小就明白:書是很珍貴的物品,只可以翻閱,不可以破壞。
考慮到幼兒喜歡撕扯,可以在他夠得到的地方放置一些看完的周刊雜誌,允許孩子自由撕扯、弄走揉成團玩耍,扔出去或者放在嘴裡,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必過多幹涉。
等到孩子慢慢長大,第一次讓大人給他念繪本聽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坐在父親或者母親的膝蓋上。因為對孩子而言,那是世界上最舒服的地方,僅僅是坐著便能感到幸福。這種時候,無論你給孩子講什麼繪本都可以,甚至是商品目錄,孩子也會聽得津津有味。
當然啦,這樣的快樂不會持續太久,孩子的需求會越來越高,這時候,如果手頭能夠準備一本讓孩子不容易厭倦、真正喜歡的繪本就太棒了。(比如《小貓》、《一隻藍眼睛的貓》、《兩個小洛特》、《尼爾斯騎鵝歷險記》等)
中川李枝子強調:孩子在一開始對某本書沒有興趣沒關係,只要繼續讀給他們聽就好了。每個孩子的感受、接受方式都不同,我們不能指望像發工資那樣要求所有人都能第一時間給予回應。
她在保育員工作的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她曾經給孩子們讀過《一隻藍眼睛的貓》,第一次讀的時候,孩子們面無表情。第二次讀,依然神情嚴肅;第三次,稍微有了點變化......不知道多少次之後,小貓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孩子們哈哈大笑。這本繪本就這樣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
身為大人,我們必須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不要單方面地只以自己的想法對待孩子,而是同樣慎重地對待孩子的舉動,心懷餘地、不慌不忙地觀察孩子,給孩子們可以思考的時間。
對於部分不重視孩子閱讀興趣的家長而言,提起讓孩子看書,他們一定會提出質疑:為什麼非要讓孩子看書呢?看書有這麼重要嗎?我看我就不愛看書,這不也活得好好的嗎?書中,中川李枝子也作了解答。
從小到大,在他們家,不管缺什麼都是不能缺少書的。父母從結婚開始,工資在撇去日常開支後,幾乎都用在了買書上。父母二人不但熱衷於買書、看書, 對於書的挑選也十分嚴苛。
因為雙親的嚴厲監視,中川李枝子兄弟姐妹五人讀到了很多好書,通過讀書這個入口,足不出戶,就能讀到世界各地的書,遇到各式各樣的人,這是一件多麼棒的事情啊。
就連最糟糕的時候,也是書籍陪伴中川李枝子渡過了難關。她說她15歲的時候,心情一度低到了谷底,整天想著死、想著離家出走。好在,她遇到了世界各國兒童文學名著,接觸到了作家的溫暖愛意和真誠的生活方式,終於從低谷中走出。
對她而言,那些書就是精神糧食,是太陽、空氣、土壤和水。只要一讀書,她就能從不明來由的焦慮與壓迫中解脫,身心都得到自由。
中川李枝子認為,尤其對幼兒而言,能用自己的腿走到的,或是能直接看到、聽到、觸摸到的範圍都相當有限,但心靈卻可以伸展到任何地方。通過閱讀繪本,孩子們會與繪本的主人公化為一體,經歷各種各樣的事。
還未看過大海的孩子,如果反覆閱讀《提姆和勇敢的船長》,一樣也能呼吸到海潮的氣味,設身處地感受到船員生活的快樂與艱辛。
沒有坐過火車的孩子也已經在《逃跑的小火車頭》裡坐過無數次了;孩子們即使沒有幹過農活,也能從《拔蘿蔔》中感受到從土地裡拔出蘿蔔時的手感;雖然沒有見過狼和刺蝟,但從《安靜的故事》裡,就能切身感受到它們的樣子......
讀書實在是件太棒的事啦,就連毛姆也說過:「有讀書習慣的人,等於擁有了保護自己的避難所,幾乎能避免被人生的一切不幸傷害。」從《當孩子遇見書》開始,讓你的孩子也愛上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