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先取決於語言。」
在今天這樣的資訊時代,人們的文化視野、交際範圍不斷擴大了,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公開的發表意見,用語言來打動別人。語言表達能力是孩子十分重要的能力,不會表達,即使有再多的想法也無法表現出來,與人交往也有困難,語言表達能力是現代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有些家庭民主意識濃,父母給予孩子很大的言語空間,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裡話,和孩子聊天;而有的家庭對孩子約束較多,父母忙於事業,疏於與孩子交流,那麼如何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呢?
孩子表達能力差的原因?
語言表達能力是指在口頭語言(說話、演講、作報告)及書面語言(回答申論問題、寫文章)的過程中運用字、詞、句、段的能力。
所以語言表達能力不僅僅只是說話,更重要的是用語言和他人溝通交流,以及能夠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想法。
認知能力不足孩子認知能力不足,影響語言的進步。我們要經常跟孩子進行語言交流,那怕孩子一點聲音都不會回應也要交流。因為這樣做可以刺激孩子的神經中樞系統,從而達到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的目的,這樣就可使孩子會早說話和多說話。
另外,孩子會講話後,應該多和孩子交流,多教他們認識周圍的事物。讓孩子長大一點後,就指導他們認識一些小人書上的動植物圖案之類的東西,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沉迷於電子遊戲,不願意生活在真實世界中科技日新月異,越來越多電子用品,進入日常生活,經常會看到學齡前兒童手上拿著智慧型手機,目不轉睛的看著屏幕玩遊戲。這些場景令我們憂心忡忡,不但對兒童身體發育造成影響,而且對兒童的語言發育也有極負面的影響。
孩子並沒有生活在現實世界中,他存在於虛擬的那一個遊戲世界裡,在遊戲世界裡面打打殺殺。在遊戲世界裡面去玩耍,限制了孩子的思維,所以他的思考表達能力不行。
環境因素:家人包辦,孩子缺少表達的動力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不到該學的東西,長大後要付出很大的痛苦代價。鼓勵和引導孩子做照顧他自己的事,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有效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夠成長為有能力和可以照顧自己的人。在孩子語言學習的敏感期,父母應多鼓勵孩子自己去表達,給孩子插上飛翔的翅膀。
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寓教於樂是一門藝術,家長應該學習相關知識,以便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夠得心應手、遊刃有餘。父母懂得寓教於樂,讓孩子學會勞逸結合,不要限制孩子的想像力。讓孩子感受學習語言的樂趣,也能培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抓住兒童語言發展的黃金期,積極引導2-3歲這個階段是孩子語言能力突飛猛進的黃金時期,因此,爸爸、媽媽們千萬別忘了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幫助他們打開絢麗多彩的「語言寶庫」。
2-3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5-6歲是兒童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高的時期,因此,父母要在這一黃金階段中抓緊機會,多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1.利用繪本發展兒童語言能力。
優秀的繪本貼近兒童生活,符合兒童的認知心理水平,不僅可以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能幫助他們積累詞彙和語感。利用優秀繪本的典範語言、故事情境和精美的圖畫開展語言實踐的遊戲,能促進孩子「聽」、「讀」、「說」的能力。
a.繪本閱讀積累詞彙與語感。
詞彙與語感是在反覆實踐中慢慢心領神會,逐漸瞭然於心、應用自如的。兒童詞彙與語感的積累是一切語言能力的基石與前提,而詞彙的豐富與否本身也是衡量理解力和表達能力的標準之一。
經典名家的優秀繪本往往經過時間的淘洗和沉澱,作者和譯者也多是優秀的兒童文學家和兒童教育工作者。優秀繪本的語言豐富、準確、生動,具有典範性和規範性,兒童在主動閱讀的過程中反覆浸染,久而久之,詞彙就會進入兒童的認知系統,成為兒童語言的一部分。
比如一起閱讀《最好喝的湯》這一繪本,鴨子、松鼠和貓在一所白色的小房子裡,他們每天都做最好喝的南瓜湯。裡面反覆提到貓、松鼠和鴨子對南瓜湯的讚揚:美味可口、營養豐富。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每當遇到和事物有關的情境孩子都會反覆使用這兩個詞。
有些繪本從兒童的小視角來描繪精彩的大世界,以簡單重複的句子為孩子提供語言學習的機會。還有些繪本,就事物的名字及如何形容、如何打比方等,用幽默的圖畫、簡單的語句,展現了語言的千變萬化、妙趣無窮!無論是一歲還是六歲,都會在有趣的圖畫中收穫滿滿的「語言能力」。
b.敘述故事,豐富語言。
鍛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培養聽得能力,聽是說的基礎,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聽些故事、兒歌等。孩子獲取豐富的信息,再經過大腦的整理、提煉、形成語言的源泉。
培養看的能力,看為說提供素材和示範,看電影、戲劇、書報、電視中的少兒節目以及現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場景。這些既陶冶了孩子的性情,又學習了各種各樣的說話方式,影視、戲劇、書報中的對話,流暢、生動、富有節奏感的,為孩子學習說話提供了範例。
培養說的能力,說是語言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家長可用問題引導孩子:你最喜歡哪個少兒節目?為什麼?這個動畫片裡你最喜歡誰?為什麼?你最喜歡幼兒園的哪個活動等?家長還要善於引導孩子注意說話的順序、清楚的表達出來。
培養背的能力,背誦可強化記憶,訓練良好的語感,家長可引導孩子背兒歌、古詩和小故事等。這些作品內涵豐富、文字優美,孩子從中能受到薰陶,也為形成自己豐富生動的語言風格打下基礎。
《100萬隻貓》婉達·蓋格--本書被譽為美國第一本「真正的繪本」,作者筆觸如行雲流水,在繪畫與文字上獨具風採。使用相類似的句子,而且多次出現,孩子會忍不住要跟著一起念出來,這一過程也是記憶複述故事的能力。鍛鍊孩子複述故事的能力,豐富語言,加強記憶力。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要有固定的時間,比如每天睡覺前的20分鐘,給孩子讀繪本故事或看圖說話的書籍,可以三天重複一個故事,並要求孩子複述自己所說的內容。目的就是增加孩子的詞彙量,增強孩子學習語言的邏輯思維能力。
對孩子來說,只要爸爸或媽媽講故事,就這個故事進行溝通與交流,一定會有很多的歡聲笑語,孩子也會有許多的童言童語,讓父母們感受他們的成長。所以,只要堅持每日一個故事,就是對孩子學習語言足夠好的陪伴。
繪本可以促進孩子語言、想像力、邏輯思考等各方面的總和發展,幼兒學習講故事都是先從聽故事開始的。當父母把故事講給孩子聽、提問孩子,指導孩子理解故事情節的時候,都能與孩子進行有效互動,增進情感交流,在「寓教於樂」中促進孩子語言的學習,還有利於增進親子關係。
c.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性。
在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訓練中,我們和孩子主動溝通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溝通對孩子思維能力的鍛鍊至關重要,很多時候,我們灌輸的內容孩子是被動接受的,但是通過溝通孩子會更加明白他聽到的話是什麼意思!
心理研究表明,在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可獲得的信息總量中,眼睛要佔80%以上。眼神是用眼睛來表達感情、傳遞信息的無聲語言。學會傾聽就需要家長與孩子進行目光的接觸,專注地看著孩子的眼睛,要注意力集中,才能更好的與孩子溝通。
泰戈爾說:「一旦學會了眼睛的語言,表情的變化將是無窮無盡的。」
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可以多問開放式的問題,積極主動的傾聽,讓孩子能夠有興趣、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讓他能主動開口。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3歲孩子與父母的交談次數,以及這些孩子之後的智力發展,發現和父母有更多交流和溝通的孩子智力會更高。
除此之外,3-6歲還是孩子詞彙量增長的黃金時期,據統計,孩子3歲時的詞彙量約為800-1100個,4歲時為1600-2000個,5歲時為2200-3000個,6歲時達到3000-4000個。孩子擁有的詞彙量越多,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認知能力就越強,對之後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有很大的助力。
用規範的普通話和豐富的詞彙,創設良好環境有關兒童語言教育專家指出:在教孩子說話的最初期,應該儘可能用標準的普通話,減少方言、外語等複雜混亂的語言環境。
1.規範的普通話更利於孩子語言的發展。
父母儘量為孩子創造一個講普通話的環境,用規範的語言來教孩子。如果家庭成員使用方言,對正處在鍛鍊口才黃金時期的孩子來說,把聲音符號和周圍實物聯繫起來就會比較困難,就會推遲孩子開口講話的時間。而且,家庭成員的語言水平、文化修養、父母對孩子教育的興趣等等,都會對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有很大的影響。
2.營造多彩的生活環境。
a.給孩子製造學習語言的氛圍。
在孩子的小房間掛上可愛的動畫人物的壁畫;床頭用皺紋紙布置一個「親情園地」,貼上孩子從小到大獨自的、和父母一起拍攝的照片,父母用錄音機錄下和孩子一起說笑的磁帶放給孩子聽;在家裡養一些花花草草,給孩子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讓孩子既能感受到日常生活的溫馨,又能體會到童趣。
帶孩子去遊樂園、飯後逛逛樓下的花園,這些人多的地方,會有很多和寶寶年齡相仿的孩子,語言學習和書本學習一樣,需要夥伴和氛圍,所以家長們可以人為的讓孩子處於一個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環境中。
b.鼓勵孩子說話。
爸爸、媽媽是孩子每天接觸時間最多的人,因此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點也可以從父母身上突破。
「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跟他們多說話,他們真的懂。
當孩子趴在你的邊低語的時候,不要拒絕孩子,因為這是他的一種表達方式,而且這樣喃喃的說話讓孩子體會到語言的快樂。父母多鼓勵孩子說話,讓孩子有更多語言表達的機會,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學習途徑。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第一個學堂,是家庭。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使用準確、清晰的發音和表達方式,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語言的習慣。
「皮格馬利翁效應」激發孩子的語言能力心理學家傑姆斯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讚美。
「皮格馬利翁效應」用讚美、信任和期待來改變個人和團隊的成功法則,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能,賞識是讓孩子成為天才的秘訣。
1.皮格馬利翁效應讓期望與讚美使行動產生奇蹟。
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讚美能夠產生奇蹟:期望者通過強烈的 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他的預期要求。它又被稱作「羅森塔爾效應」和「期待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一次經典的實驗後共同提出的。
除了仔細傾聽外,還應及時表達出你的反應,當你同意他說的什麼事情時,就點點頭,或者微笑;當孩子說出某件讓他高興的事情時,就應該表達出高興的樣子。孩子說話的過程中不要輕易打斷,孩子說完後,你可以表達一些這樣的評論:「我明白」,「你一定很開心」,「真棒」,那麼你會讓孩子感受到,他的話對你真的很重要。
2.賞識更好的促進孩子的語言進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是解放孩子;而解放孩子,首先就要賞識孩子。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
生活中很多父母抓住孩子一點小小的錯誤,就聲色俱厲的批評,結果孩子的自信心受打擊。正如教育家卡爾·威特所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巨大潛能埋伏在每個孩子身上,但往往是父母親手扼殺了天才的幼苗。」父母對孩子適當的賞識,更利於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好處
世界上80%的財富和權勢掌握在20%的人手中,而那20%的人都是善於表達和溝通的人。
在現代社會,由於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強,它越來越被認為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必備能力。因此,語言表達能力要從小培養。
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寓教於樂」需要家長擁有足夠的智慧與耐心並講究方式、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向孩子傳遞「快樂學習」的道理。
語言能促進孩子智能的發展許多家長在孩子1-2歲之前特別關注孩子「說話」這個問題,生怕孩子開口太晚會影響智力發育以及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等到孩子會叫「爸爸」、「媽媽」,會簡單的使用一些詞語後,家長放下了心裡的石頭,而開始培養起孩子的其他能力了。但其實3-6歲這個階段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
1.語言與智力密切相關。
語言能力是各種能力的基礎,語言與智力密切相關。嬰幼兒期是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儘早使孩子學會語言、學好語言,是發展智力,發展口頭、書面表達能力、理解知識能力的前提。語言能力的培養要從「呀呀」學語階段開始,貫穿整個孩童期。
語言能促進孩子智能的發展,孩子掌握了語言,就掌握了認識事物的工具,能促進孩子的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的發展。
2.多元智能促進語言的學習。
多元智能是指具有相對獨立的8中智能,即: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人際智能、自省只能餓、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及自然觀察智能等。
現代的社會是多元的社會,八大潛能對於孩子的發展都是有價值的,促進每個兒童潛能大發展。
多元智能更有利於家教合一,有利於更好的促進幼兒語言的學習。
激發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孩子對於感興趣的事物會更願意主動接觸和學習,因此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喜好和性格特點來為孩子選擇合適的遊戲和活動,比如「過家家」、「老鷹捉小雞」等能夠幫助孩子在情境中學習語言。
樂樂的媽媽是一位幼教工作者,非常懂得在學語言的過程中如何與孩子相處。儘管工作忙,她還是每天會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學習兒歌、講故事、手指操等,能夠把日常生活中的知識通過遊戲或活動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語言,對樂樂的表達能力十分有益。
在玩耍中學習,將會極大的增加孩子對學習語言的興趣,孩子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能夠學得快,記得牢。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和訓練,不僅能夠提升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問題思考能力,還能夠提升孩子的智商,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孩子學習語言需要不斷的模仿、不斷的強化,越是有趣的東西就學的越認真,記憶的越牢,運用的也越好。對於學習語言同樣也是這個道理,讓孩子「玩」會說話的玩具更能引起孩子對學習語言的興趣、也符合孩子活潑、好動、好奇和喜歡探索的生理特點。
為具有較強的社會能力打下基礎準確的學會表達自己,這能夠給孩子自信心,幫助他們交到朋友,讓他們在集體中表現出色,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語言能促進孩子社會性的發展,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孩子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為今後其走出家門,步入社會,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力打下基礎。
1.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更好的適應集體生活。
語言的發展能培養孩子表達情緒和控制情緒的能力,從而讓孩子具有健康的、積極的情緒情感。
語言是人際交往的關鍵,說話是語言藝術的表現形式。會說話的人,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縮短彼此間的距離,能更好的適應集體生活。
2.抓住孩子語言訓練的年齡階段,助力孩子成長。
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Chomsky)的「LAD理論」認為,少兒受遺傳因素決定的「先天語言獲得機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簡稱LAD)。它是少兒獲取語言的直接渠道,在0-6歲非常活躍。
還有許多有作為的科學家、藝術大師、文學家等,都在這個年齡階段有良好的語言訓練,如法國的法學家威特、大詩人歌德,都是在5-6歲前接受3-6門的語言訓練,並在此基礎上啟迪智慧。LAD理論說明,少兒語言學習具有先天的生理優勢,他們在語言學習上不但不會發生像成年人一
樣的不同語言間的混淆,而且會自然的在所提供的語言條件下,迅速掌握一門或幾門語言。
總結
美國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當今社會,一個人的成功,僅僅有15%取決於技術知識,而其餘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及有效說話等軟本領。」
語言表達能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能,語言能促進孩子交往的發展。「寓教於樂」原則,抓住孩子語言發展的黃金期,運用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父母重視對孩子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才能促進他主動與成人、同齡人交往,能用語言進行溝通與交流,使孩子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交流的能力也不斷提高。
語言是實現人際交流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很重要,是一個人思想的外在表現。兒童期是發展口語的最佳期,抓緊這個時期逐步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是發展智力,發展口頭、書面表達能力、理解知識能力的前提,從小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將使其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