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神垕的所有瓷廠合併為一家,成立了「地方國營禹縣神垕鈞瓷廠」,併集結了當時的一批老藝人開始了鈞窯的恢復生產工作,研製天青月白宋鈞,鈞瓷由此開始逐漸復興。
1961年,「地方國營禹縣神垕鈞瓷廠」又重新劃分為三家:地方國營禹縣瓷廠(國營瓷廠)、禹縣神垕第一陶瓷生產合作社(鈞瓷一廠前身)、禹縣神垕第二陶瓷生產合作社(鈞瓷二廠前身)。國營瓷廠擔負了鈞瓷復興的重任,一、二廠以日用瓷生產為主。由於國營瓷廠對鈞瓷研究生產的重視,使得鈞瓷技術比較優秀的藝人,盧光文,盧正興等也都留在了國營瓷廠,劉國珍在此期間參與了大量的鈞釉試驗工作。
1962年,鈞瓷生產委員會成立,決定由國營瓷廠、鈞瓷一廠共同擔任鈞瓷生產任務。但是鈞瓷一廠技術人員分散,鈞瓷實驗組歸細瓷(日用瓷)車間管理,在研究時間、投入精力、人才隊伍、生產規模等方面較弱。
1962到1965年,國營瓷廠和一廠已成功研製出,丹紅、天青、紫霞等配方,再現了傳統宋鈞的風貌,被稱為「大火藍」時期。
1965年鈞瓷一廠鈞瓷生產組織者受到批判,下放工作,離開神垕,鈞瓷生產工作受到影響。這段時間是鈞瓷發展的一個低潮期。1966年文革開始,國營瓷廠的老藝人也受到批判被清理回家,不能進行研製生產,劉國珍就一直負責加工與試釉工作。這時期主要研製精陶釉,取得重大成就,但是也實驗鈞瓷釉,但是釉色主要追求「祖國山河一片火紅」,他在1966年冬天研製出鈞花釉。之後又實驗成功了更成熟的鈞紅釉74號釉、75號釉,成為當時國營瓷廠鈞瓷生產的主流。
20世紀70年代年國家號召恢復工藝品的生產,國營瓷廠、鈞瓷一、二廠,都成立鈞瓷實驗室開始燒制鈞瓷。鈞瓷二廠此時才開始進行小型鈞瓷實驗,由於沒有人懂文化,就借用劉國珍、傅清臣研製的74號釉配方作為基礎,進行一次次的試錯實驗。1971年後半年,鈞瓷二廠基本取得試驗成功,1972年便開始批量生產,配方穩定後很少有改動。鈞瓷一廠,同樣在研製雞血紅、玫瑰紫的鈞瓷。
1980年國家提倡藝術品工藝化。鈞瓷屆開始探索如何把鈞瓷批量生產,於是一廠、二廠開始用推板窯的方式,批量燒制新工藝,由於缺乏鈞瓷的厚重,90年代中期逐漸停燒。
1980-1996年,國營瓷廠在這段時間,研究提升鈞瓷燒成工藝,84年,劉國珍開始研究匣缽、微氣泡呈色、鈞瓷素燒、氧化焰燒鈞等項目,同時還研究鈞瓷結晶釉,古銅釉等,不斷在釉色上進行創新。1984年研究的炻器打入美國市場,87年研製出炻器釉下色邊,成為瓷廠拳頭產品。
退休後,在家自建窯口專門研製仿古鈞釉。2006年,劉國珍研製出古陶瓷界夢寐以求的同燒鈞瓷結晶釉,引起轟動:鈞瓷是還原火燒成,結晶釉是氧化火燒成,同窯燒造,一直是神壁瓷區藝人追求的夢想。
意愛笑:意而愛,愛而笑,笑而詩。為中國工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