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全球話語體系中的「三種論調」

2020-12-17 人民論壇網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王向明:

隨著我國全球戰略布局的穩步推進,由於根本利益立場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我們與發達國家在意識形態戰線上或明或暗的鬥爭只會更加頻繁和激烈,雙方勢必在國際話語權、道義制高點以及發展模式等方面展開愈加正面和廣泛的較量。未來一個較長時期內,我們在維護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和維護在全球話語體系中合理地位方面,必將面臨愈益艱巨繁重的歷史任務。當前,意識形態戰線上的工作必須為我國全球戰略布局提供國際話語支撐,這就需要我們自覺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角,清醒地看待意識形態工作在全球話語體系中面臨的挑戰。

首先,從國外來看主要存在三種言論。一是「中國威脅論」。2016年4月5日,美國防長卡特在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渲染面臨中國或俄羅斯的威脅。卡特首先強調,俄羅斯、中國、朝鮮、伊朗以及恐怖主義是美國當前面臨的五大戰略挑戰。卡特的言論是近期美國渲染「中國威脅論」的縮影。與以往的「中國威脅論」相比較,新一輪「中國威脅論」表現出多元複雜的特徵。就其宣揚主體而言,既包括西方國家,又包括周邊相關國家。就其實質內容而言,既包括「軍事威脅論」「網絡黑客威脅論」「意識形態威脅論」,又包括「經濟威脅論」「文明威脅論」「生態威脅論」等。從表面來看,新一輪「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全球戰略布局有關,但其實質上是西方及周邊相關國家,基於自身危機意識,緣於形形色色利益因素,用來制約中國發展崛起的一種政治手段,是冷戰時期「零和」思維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體現和反映。

二是「中國責任論」。隨著中國全球戰略的加快實施,國際社會逐漸興起了「中國責任論」,大有壓倒「中國威脅論」而成為中國面對的主要國際輿論的勢頭。隨著在世界金融和經濟危機中中國地位的相對突出,隨著G2(兩國集團)和Chimerica(中美國)等說法在西方媒體出現,「中國責任論」很可能成為主導性的國際輿論,分析國際社會宣揚的「中國責任論」將成為中國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重大挑戰。就其本質而言,「中國責任論」就是要以發達模式來塑造中國,並要求中國與其合作來共同維護美國領導的國際體系。

三是「新殖民主義」。隨著中國全球布局的較快,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進行投資,並收購某些西方的大公司,中國在國外修築石油和天然氣管道,遍布蘇丹南部到紅海、印度洋到昆明以及西伯利亞到中國大陸的北方等等。除外,中國在尼羅河等地修建大壩工程大量的基礎設施。這些布局在為中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基礎設施的改善。某種意義上,「新殖民主義」正是西方利用自己的話語權優勢,把中國塑造成一個只重利潤、只會「索取」而不關心沿線國家發展和人權的國家。

其次,從國內來看,意識形態研究工作滯後,尤其是話語權解釋工作落後於時代和中國實踐。一是意識形態研究的議題過於宏大,視角過於狹窄。當今時代,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突飛猛進,世界格局和中國現實發生了重大變化,突出表現在社會結構呈差異化和多態化,運行方式與控制機制呈非中心化和彌散化。面對變化的世界格局,如果意識形態要為全球戰略布局提供有力支撐,宏觀解讀範式往往會成為缺乏創造力和解釋力的抽象教條和思辨理論推演,難以準確切中全球戰略布局中的微觀問題。因此,全球戰略布局中的意識形態工作要把研究和宣傳議題微觀化和視角的多元化,從而實現從微觀具體的視角切中全球戰略布局中面臨的問題。

二是意識形態話語設置能力不強。當前,意識形態領域鮮有基於中國國情、稱得上創新並引起世界關注的理論成果,不能為中國全球戰略布局提供有力的話語支撐,大多數是追隨西方學者創新的概念和理論來解釋中國現實和

國家戰略,結果往往陷入被動反擊的局面。同時,中國意識形態話語權設置往往難以跟上時代步伐。中國全球戰略布局應該納入到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時代背景之下,闡述其時代背景和世界意義,而我國學者大多沒有從「冷戰」格局的話語體系下解放出來,從而難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具有解釋力的結論。

三是意識形態工作的處置方式不夠得當。恩格斯曾經說過,形上學的致命缺陷就是「在絕對不相容的『兩極』中思維」。而我們對意識形態工作的處置方式則不時出現這種情況。有時過於「寬鬆」,對於各種有悖於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聲音管理不到位,特別是對網絡平臺上各種雜音的喧囂。但有時又將意識形態泛化,將許多社會文化現象簡單地打上意識形態的標籤。這種狀況既影響了某些本來非意識形態化的文化學術研究,也為西方批判中國全球戰略提供了藉口。中國全球戰略布局下的意識形態工作需要改變原有的話語處置方式,需要設置既有利於中國發展又能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話題,既要立足中國全球戰略,又要對接全球化的世界格局,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立足點上,錘鍊出讓世界能夠理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話語。

因此,要應對全球戰略布局給意識形態工作帶來的新任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第一,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地看待當前我國的意識形態工作。英國的維根斯坦曾經說過,我們語言的界限就是我們世界的界限。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陳舊話語已經影響了我國的全球戰略布局。因此,我們要立足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時代背景,立足我國全球戰略布局,創新意識形態話語體系,轉變我國的思維方式。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國意識形態工作要跳出內外有別的話語模式,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下,尋找和構建真誠而貼切地表達中國全球戰略布局的話語,並讓這種話語表達與世界人民的希望與期盼相契合,為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貢獻。這種話語不僅是民族的,而且應該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第二,化被動為主動,積極發出中國聲音。中國全球戰略布局的意識形態工作務必始終保持清醒政治頭腦,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做好各項防範化解、防守反擊工作,打好防禦戰。同時還應密切觀察鬥爭態勢的發展變化,不失時機地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渠道、方式和手段,勇於和善於「走出去」,打好主動仗,努力化不利為有利,推動整個戰略布局由被動向主動的根本性轉化。

第三,加強中國國際責任論的研究。政府和學術界需深入思考中國的全球責任定位問題,首先,堅持實力與責任相匹配的原則。只有自身實力強大,才能更好地成為責任大國。當前,國際社會的「中國責任論」反映了發達國家的利益需求,發達國家的利益在於通過轉移責任降低其霸權成本,從而更長久地維持其霸權周期。從目前看,中國總體上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的主要責任在於發展,強壯自身實力的國內責任大於分擔國際責任,並且履行國內責任也是分擔國際責任的表現。其次,地區責任大於地區外的全球責任。經營好周邊是中國的安全之基,這可能是指導中國國際戰略的一項長期原則。當前,中國還面臨著國家統一的難題,中國還不是海上強國,中國周邊還潛藏著很多矛盾與衝突。這些地區潛在衝突都與中國有直接關係,涉及到中國的主權及安全利益,考驗著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智慧和能力。

第四,加強「中國威脅論」研究。「中國威脅論」成了某些國家國內政治中的慣用工具,成了國際社會中的一種權力話語現象。每當某些國家遭遇國內相關政治議題時,往往搬出「中國威脅論」。在中國全球戰略布局過程中,首先面臨的就是「中國威脅論」的意識形態話語,對此,政府和學術界首先應該培育與中國大國地位相適應的從容心態,冷靜理性地看待來自國際社會的讚譽與詆毀,不為外界的種種鼓譟所動,不被「棒殺」、不被「唱衰」,展示給世人泱泱大國包容萬物的博大胸懷。其次,應積極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隨著國家全球化戰略布局步伐的加快,我們應具備全球戰略眼光,積極主動地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要綜合利用各種手段,重視並發揮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塑造並掌控符合本國利益的國際話語權。最後,要加強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形成基於中國特色國情的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並通過民間學術交流,增加國家間的信任。

責編/潘麗莉   張夏夢   劉瑞一    美編/於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知識外交與二戰後美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全球建構
    「進攻性現實主義」重視權力最大化而弱化了國際合作的共贏價值,美國以此為構建國際體系結構的學術話語,一味強調了自身霸權地位而無視國際道義準則,成為美國為自身霸權進行合理性辯護的依據,也為美國威懾他國提供了藉口。第三類是影響經濟模式的學術話語。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辦「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學術沙龍
    「文化」的作用在外交活動中日益凸顯,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應充分重視與文化理念的傳播相結合。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開和從「中國威脅論」的新發展、對外話語體系的「跨文化」挑戰和中國話語體系如何融通中外三個方面進行發言,指出部分西方媒體對中國形象的誤解和扭曲問題、西方理論話語的強勢地位問題和中國特色與國際理解的不適應問題。
  • 周明偉:著力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
    本屆會議的主題為「構建融通中外的對外話語體系」。  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出席研討會並發表演講。周明偉結合對外傳播和當前發展的狀況,就如何加強中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對外傳播工作不斷邁向高峰,提出重要建議。
  • 努力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應怎樣理解話語問題?  楊生平:話語就是通過對同一事物不同表達所形成的陳述系列整體研究後提煉出的關於這個事物的書寫或言說。我們探討「話語」至少涉及三個問題,即講什麼、怎麼講以及這種講法所引起的社會後果是什麼。  遼寧日報:目前,對話語問題研究比較多的是語言學,從這個角度分析中國話語效果如何?
  •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路徑分析
    政治學是與時代關係密切的學科,思考如何回應新時代的要求無疑是體系建構的首要動力。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需要梳理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成績與不足,對學界的討論做相應的分析。如何把握其與社會生活特別是政治生活的關係,如何恰到好處地「出場」,是政治學「話語權」生長的關鍵。學人在討論中表現出對政治學成為「顯學」的極大信心,但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政治學距離世界一流政治學還很遠。
  • 從話語危機到安全危機:機理與應對
    如何影響大國競爭?是否會影響未來戰爭?等等。話語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直接影響人們的安全認知,甚至塑造新的安全問題,建構安全危機,影響相關政策。本文明確提出話語危機這一概念,旨在系統研究話語危機的成因,語言如何產生話語危機以及話語危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思考中國近年來所經歷的一些主要話語壓力和話語危機,以加強對話語危機的認識和理解,並思考中國應如何應對。
  • 論新時代黨建話語體系建設
    有研究者指出,目前黨建話語體系呈現三種傾向:一是完全採用「文件、領導講話」的話語表述,話語體系僵硬且缺乏現實吸引力;二是完全照搬西方政治學的話語表述,面臨「水土不服」的窘境;三是完全採用馬列原著中的話語表述,落入「自說自話」的地步[3]。黨建話語體系建設中暴露出的話語原創性不足、學術性欠缺、創新性不夠等突出問題,已嚴重限制了黨建學科的學理化發展。
  • 「知識外交和美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全球建構」學術沙龍在京舉行
    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青年拔尖團隊主辦的「知識外交和美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全球建構」學術沙龍日前在京舉行。來自復旦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山東大學、鄭州大學、中央黨校、中國科學院、外文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知識外交的學科界定、研究領域以及知識外交與美國學術話語體系建構的關係進行深入探討。
  • 新時代實踐民俗學理論與本土話語體系構建
    同時,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正在經歷著不同的生活革命,這些人究竟應該如何面對這樣一種世界範圍的大變革,並繼續生活下去,是現實賦予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議題。如何通過民俗研究,將這種關乎人類知識的公共議題,以本土話語表達出來,並提出中國方案,是當前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 融通中外翻譯學術話語體系
    如何突破困境、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成為我國學界關注的熱點。創新發展翻譯理論研究我國翻譯理論研究隨著翻譯事業的發展不斷拓展、深化,國內翻譯界在理論、方法創新上也做出了很多有益嘗試。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李長栓提出,應以「信」「達」「切」作為指導翻譯實踐的標準。
  • 構建中國特色民族政治學話語體系
    構建基於國家視角的邊疆治理理論體系,有助於填補我國在該領域的話語空白,激發學界的邊疆研究熱情。形成新的分析視角和框架民族政治學研究要面向現實,在現實中發現問題並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對原有知識、理論和方案進行補充和校正,以豐富民族政治學學科體系,促進學科發展。
  •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
    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話語權,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話語權體系,是回應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道路的關切和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迫切要求;「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摒棄國際國內「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權,這是「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的題中應有之義。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如何進一步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如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新華社記者就有關問題專訪了中國社科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主席王偉光。記者:為什麼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 關於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的兩個基本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中國話語體系,是將現有話語體系全部推倒,重建一個中國音樂獨有的、全新的話語體系,還是在搜尋、延續中國傳統音樂話語遺存的過程中,橫向觀照西方音樂話語體系,從中尋得一個科學合理的切入點?或直截了當地問:要建立中國話語體系,首先需要確認:中西音樂是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
  • 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著力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
    本屆會議的主題為「構建融通中外的對外話語體系」。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出席研討會並發表演講。周明偉結合對外傳播和當前發展的狀況,就如何加強中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對外傳播工作不斷邁向高峰,提出重要建議。下面我結合對外傳播和當前發展的狀況,就如何加強中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對外傳播工作不斷邁向高峰談幾點看法,同大家一起交流。第一,如何認識目前對外傳播中存在的「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2014年10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
  • 中國轉型社會學話語體系的當代構建
    與此同時,隨著信息化、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發展,相繼提出的如以沃勒斯坦的 「世界體系理論」、赫爾德的「全球轉型理論」以及阿瑞吉對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理論等全球轉型理論。這三方面理論的核心視角主要是「國家與社會關係」即結構性力量的變動、社會不平等與社會結構轉型以及轉型社會文明形態的變動等。可以說,西方理論話語是西方地方性知識的體現。
  • 闡述中國方案 加強「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
    這既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的具體實現。  一、加強「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全局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樣對於加強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長遠意義。  第一,擴大影響,凝聚人心。
  • 皮書研創:智庫平臺與中國話語體系建設
    智庫產品如何更好地為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2015年8月7日—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湖北大學共同承辦的第十六次全國皮書年會在湖北省恩施市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高校的學者及全國皮書課題組代表、相關領域研究專家近400人匯聚一堂,就上述話題展開深入討論。
  • 竺乾威|公共管理話語體系的本土化建構:比較的觀點
    要討論這樣一個意義上的公共管理及其話語體系是不現實的,也不切合實際,並且意義不大。因此,我將這裡講的公共管理定位於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分類中的二級學科,即行政管理。由於筆者認為公共行政與(行政管理意義上的)公共管理同多餘異,因此,本文基本上在同一意義上使用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及其話語體系。公共管理的話語體系是與學科的自主性聯繫在一起的。
  • 洪曉楠:中國話語體系構建任重道遠
    摘編自《經濟日報》  洪曉楠:中國話語體系構建任重道遠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洪曉楠認為,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還面臨「大而不強」的問題,中國話語體系構建仍然任重道遠。推動中國話語體系強起來,也是中國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