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同學來老師辦公室一下。」陳老師對小馬說。
「哦!」小馬平淡的回答道,不像往常那樣見老師叫他就神採飛揚。
「最近怎麼啦?我看到你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陳老師關心的問道。
「沒事,老師。」小馬同學似乎不願說出實情。
「為什麼聽課老走神呢?能跟我說說是怎麼回事嗎?」陳老師進一步想讓他說出實情。
「沒什麼老師。」他顯然是不想說出原因。
「我看你的作業質量也不高,你到底是怎麼了?老師替你著急呀!」陳老師語重心長的說。
「老師我最近身體不太好。」(這孩子有哮喘病)陳老師能感到這孩子在搪塞他。
……再問仍是無結果!
陳老師只好作罷。
小馬同學為什麼不願意和老師溝通?一方面可能是孩子膽小怕老師,而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老師與孩子之間並沒有建立起信任關係。
那麼師生如何建立信任關係呢?
有人說用關愛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是可愛的;用厭惡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是可惡的。 所以首先我們要把每個孩子看成是鮮活的可愛的個體,接受孩子的一切表現,包括孩子身上的缺點,讓孩子感到被關愛,有安全感,然後他才會放下防禦,敞開心扉。
其次,帶著放大鏡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放大其優點,鼓勵其將「優點」最大化,孩子被肯定了,他們會毫無顧忌的信任你,願意親近你,並且聽你的話,改正缺點。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再次,凡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圍繞孩子自身的得失去和他們交談。這其實是所謂的「同理心」,即共情。你「共」了他們的「情」,他們就願意信任你,向你敞開心扉。若孩子犯錯了,不批評、不指責,告訴孩子錯一時無妨,怕的是拿錯當資本繼續錯下去,現在改錯誤是為了避免將來不受苦。
當你和孩子們之間建立了信任關係之後,你將發現你的「育導」會事半功倍。不信就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