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完成基因編輯T細胞的I期臨床安全性試驗

2020-12-11 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完成基因編輯T細胞的I期臨床安全性試驗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9 10:25:07

四川大學You Lu等研究人員報導了CRISPR編輯的T細胞在難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2020年4月27日,《自然—醫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報導了由CRISPR–Cas9編輯PD-1後的T細胞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進行的首次人類I期臨床試驗結果(ClinicalTrials.gov NCT02793856)。主要終點是安全性和可行性,次要終點是功效。探索性目標包括跟蹤編輯的T細胞。所有預定的終點均符合。研究人員使用電轉Cas9和單向導RNA質粒來離體生產了PD-1編輯的T細胞。

共有22例患者入選; 17人有足夠的編輯T細胞用來回輸,而12人能夠接受治療。所有與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均為1/2級。輸注後在外周血中可檢測到編輯過的T細胞。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7.7周(95%置信區間為6.9至8.5周),中位總生存期為42.6周(95%置信區間為10.3至74.9周)。通過下一代測序,在18個候選位點,脫靶事件的中位突變頻率為0.05%(範圍為0-0.25%)。

研究人員認為,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T細胞的臨床應用基本上是安全可行的。未來的試驗應使用更好的基因編輯方法來提高治療效果。

據介紹,CRISPR-Cas9編輯免疫檢查點基因可以提高T細胞療法的療效,但是首要的任務是了解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附:英文原文

Titl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CRISPR-edited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uthor: You Lu, Jianxin Xue, Tao Deng, Xiaojuan Zhou, Kun Yu, Lei Deng, Meijuan Huang, Xin Yi, Maozhi Liang, Yu Wang, Haige Shen, Ruizhan Tong, Wenbo Wang, Li Li, Jin Song, Jing Li, Xiaoxing Su, Zhenyu Ding, Youling Gong, Jiang Zhu, Yongsheng Wang, Bingwen Zou, Yan Zhang, Yanying Li, Lin Zhou, Yongmei Liu, Min Yu, Yuqi Wang, Xuanwei Zhang, Limei Yin, Xuefeng Xia, Yong Zeng, Qiao Zhou, Binwu Ying, Chong Chen, Yuquan Wei, Weimin Li, Tony Mok

Issue&Volume: 2020-04-27

Abstract: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Cas9 editing of immune checkpoint genes could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T cell therapy, but the first necessary undertaking is to understand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Here, we report results from a first-in-human phase I clinical trial of CRISPR–Cas9 PD-1-edited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ClinicalTrials.gov NCT02793856). Primary endpoints wer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and the secondary endpoint was efficacy. The exploratory objectives included tracking of edited T cells. All prespecified endpoints were met. PD-1-edited T cells were manufactured ex vivo by cotransfection using electroporation of Cas9 and single guide RNA plasmids. A total of 22 patients were enrolled; 17 had sufficient edited T cells for infusion, and 12 were able to receive treatment. All 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 were grade 1/2. Edited T cells were detectable in peripheral blood after infusion. The 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was 7.7weeks (95% confidence interval, 6.9 to 8.5weeks) and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was 42.6weeks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0.3–74.9weeks). The median mutation frequency of off-target events was 0.05% (range, 0–0.25%) at 18 candidate sites by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We conclude that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RISPR–Cas9 gene-edited T cells is generally safe and feasible. Future trials should use superior gene editing approaches to improve therapeutic efficacy.

DOI: 10.1038/s41591-020-0840-5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840-5

相關焦點

  • 醫學裡程碑:CRISPR基因編輯療法完成首例人類臨床試驗
    經過編輯的細胞CTX001將作為幹細胞移植的一部分被輸回患者體內,隨後對患者進行監測,以確定經過編輯的細胞何時開始產生成熟健康的血細胞。1/2期開放標籤試驗旨在評估單劑量CTX001在TDT、非-β0/β0亞型患者(18歲-35歲)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理論上,這種治療方法一次性即可治癒這種疾病,儘管現在還不知道結果。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院科技攝影聯盟 謝震霖 攝   中新網上海6月11日電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11日發布的消息,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了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6月10日深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 全球首例基因編輯人體臨床試驗數據...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自興起以來,曾被認為是凌駕於人類倫理之上的科技界「禁忌」,也一次次做出突破,讓不可能成為可能。2016 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胸部腫瘤科主任盧鈾教授團隊使用 CRISPR 技術編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T 細胞 PD-1 基因的首個人類 I 期臨床試驗開始。
  • 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路徑:I期臨床試驗
    所謂「實驗」,《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是為了檢驗某種科學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某種操作或從事某種活動;而「試驗」是為了察看某事的結果或某物的性能而從事某種活動。而臨床試驗正是為了考察新藥對目標患者的效用而展開的一系列的試驗,本系列文章就和大家講講新藥的臨床試驗。新藥研發過程主要包括苗頭分子的發現、細胞活性評價、非臨床藥理毒理研究、臨床試驗和上市後的安全性監督。
  • 基因編輯臨床試驗:美國太保守,中國太激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中新社一年過去了,這幾天一篇關於基因編輯的文章帶來一個消息:《太激進,杭州腫瘤醫院進行了21人基因編輯人體試驗,其中20人死亡》。文中提到,在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期間,時任杭州市腫瘤醫院院長的吳式琇帶領其團隊,對21名晚期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進行了CRISPR基因編輯臨床試驗。
  • 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後 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炸鍋了」
    記者今天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官網查詢到了以賀建奎為項目研究負責人的《HIV免疫基因CCR5胚胎基因編輯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註冊信息。註冊信息顯示,該項目「補註冊」於2018年11月08日,最近更新於11月26日,研究負責實施單位為「南方科技大學」。
  • 博雅輯因基因編輯療法臨床申請獲CDE受理,最快60天獲許可
    在地中海貧血症方面,目前,利用基因編輯療法治療 β 地中海貧血症已成為熱門研究方向,國際頭部基因編輯公司 CRISPR Therapeutics 和製藥公司 Vertex 都在開展基於基因編輯療法治療 β 地中海貧血症的臨床試驗。
  • 《科學》:美國首次完成新一代基因編輯T細胞抗癌臨床研究
    近日,頂刊《科學》上刊登了癌症免疫療法的臨床試驗最新進展,3名難治性癌症患者接受了一種結合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新型T細胞療法的治療。這是美國首次在癌症患者身上測試基於CRISPR基因編輯手段改造的細胞療法。
  • 什麼是臨床試驗的I、II、III、IV期及其目的?
    I期臨床試驗I期臨床試驗即是指將初步的臨床藥理學及人體安全性評價試驗。觀測人體對於新藥的耐受程度和藥代動力學,為制定給藥方案提供依據。試驗目的:1.觀測健康志願者(或患者)的安全性或毒性2.藥代動力學3.評價耐受性,確定最大耐受劑量II期臨床試驗通過I期臨床研究,在健康人身上得到了為達到合理的血藥濃度所需要的藥品劑量的信息,即藥代動力學數據。當然,通常在健康人的身體上是不可能證實藥品的治療作用的。II期臨床試驗是對治療作用的初步評價階段。
  • 君實生物:新冠中和抗體藥物完成I期臨床試驗受試者入組
    7月13日,君實生物(01877.HK)發布消息稱,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開發的重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單克隆抗體注射液(產品代號「JS016」) 1期臨床試驗已經完成入組。根據君實生物的介紹,7月7日,既定方案的4個劑量組共40例受試者完成給藥,截至目前,尚未觀察到劑量限制性事件(DLE),為進一步探索JS016新藥在人體中抗新冠病毒的療效提供安全性依據。君實生物計劃儘快開展針對輕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Ib期臨床研究,以及針對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II/III期臨床研究。
  • 基因編輯臨床試驗:20名癌症患者死亡,但這跟賀建奎不一樣
    科學界整體上譴責賀建奎,但支持基因編輯技術用於探索癌症等疾病治療。不過,杭州腫瘤醫院臨床試驗開展前,僅由醫院出倫理報告,而在美國,同類試驗需FDA批准。負責任地使用和研究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能夠造福數百萬人並發揮其革命性的潛力。賀建奎基因編輯人類胚胎的消息轟動全世界,已經是一年前的事了。
  • INO-4800臨床試驗2期階段完成首次給藥
    這一2期臨床試驗是名為INNOVATE(INovio INO-4800Vaccine Trial for Efficacy,即:INovio INO-4800疫苗有效性試驗)的2/3期臨床試驗的一部分。
  • B肝新藥臨床試驗登記和3期臨床試驗難度
    B肝新藥研發不簡單,了解臨床試驗登記,安全性仍是試驗關注方向www.clinicaltrials.gov,它是臨床試驗登記平臺,之前小番健康也有通過它來查詢我們想要知道的B肝在研新藥研發進展情況,當然都是全英文內容。
  • 基石藥業RET抑制劑BLU-667(CS3009)在中國I期臨床試驗獲批
    中國蘇州2019年3月21日 /美通社/ -- 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基石藥業」,香港聯交所代碼:2616)宣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今日批准BLU-667(CS3009)在中國開展一項I期臨床試驗。
  • 又一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進入Ⅱ期臨床試驗
    又一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進入Ⅱ期臨床試驗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醫科院生物所)自主研製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6月20日下午在雲南省紅河州進入Ⅱ期臨床試驗。利用「國家昆明高等級生物安全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資源優勢,初步建立了用於疫苗安全性和保護效果評價的恆河猴動物模型。3月,旋即開展了SARS-CoV-2感染致病機制及免疫學研究,為疫苗研發奠定了紮實基礎,確定了疫苗關鍵生產工藝體系以及質量控制的標準體系;完成了疫苗在非人靈長類動物體內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及保護效果的評價。
  • 「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國外科學家怎麼說?
    中國科學家宣布「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國外科學家怎麼說?【環球網報導 記者張飛揚】昨天,一則消息在中國網際網路上刷屏:中國科學家賀建奎26日宣稱,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個技術在中國科學界和網際網路引發了巨大的倫理質疑,122位中國科學家當天發表聯合聲明,強烈譴責此試驗。國外科學家對此怎麼看?
  • 「基因編輯嬰兒」試驗被指失敗 賀建奎註冊申請遭駁回
    【財新網】(記者 黃姝倫 馬丹萌)日前,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er, ChiCTR,下稱註冊中心)發布最新說明稱,賀建奎、覃金洲兩位研究者的臨床試驗「HIV免疫基因CCR5胚胎基因編輯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補註冊申請,已被該中心駁回。
  • 體內基因編輯藥物SB-913
    11月15日,Sangamo Therapeutics公司啟動SB-913首例人體臨床試驗,嘗試通過體內基因編輯技術徹底治癒遺傳性疾病,本次受試者患有亨特氏症候群(Hunter syndrome)。若能取得成功,SB-913將會是疾病治療史上有著裡程碑意義的藥物。
  • 中國學者領銜 完成世界首例及全球最大樣本LHON基因治療臨床試驗
    8名患者完成了近8年的長期隨訪,無嚴重不良反應事件,且6名患者的視力改善一直被保持至今。這一臨床研究成果發表於2020年2月的《眼科學》(Ophthalmology)雜誌上。李斌教授解釋,基因治療之所以在眼疾治療領域「大展身手」,原因正在於眼睛的特殊性:眼睛是密閉的球體,藥物僅注射局部眼球,對全身影響小,適合基因治療。
  • NEJM:鋒芒盡顯,CRISPR基因編輯人類臨床試驗,治癒兩種遺傳性貧血症
    2020年12月5日,國際四大醫學期刊之首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同期發表了兩項關於β-地中海貧血症和鐮刀狀細胞貧血症的基因治療臨床試驗。研究團隊從健康供體獲得了CD34 +造血幹細胞和祖細胞,然後通過電穿孔導入特異性靶向BCL11A增強子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檢測結果表明該位點的等位基因約有80%被編輯,且沒有脫靶編輯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