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她成才,媽媽給她報了10個興趣班,每天的時間都被學習、上課排的滿滿當當。
高壓之下,孩子委屈地說:不喜歡媽媽在家,因為她不在,我還能玩一會兒。
甜心或許是很多孩子的一個寫照,童年對他們來說,不再是和小夥伴在房前屋後一起瘋跑,不再是在池塘邊摸魚抓蝦,而是「放學即上學」的日子。
各種網課、興趣班佔據了孩子的生活,他們每天都被圈在教室和家裡,生活空間變得越來越窄。在這樣的日復一日中,孩子們離大自然越來越遠了。
美國作家理查·洛夫曾把這樣的孩子,叫作「林間最後的小孩」。在他看來,這些孩子患上了「大自然缺失症」。
因為缺少和大自然的接觸,他們對自然一無所知,不認識作物,分不清花草,甚至還出現了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容易近視和肥胖等問題。
其實,教育部早就注意到了「自然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早在2001年就提出要開設「綜合實踐活動」必修課,並且之後再次發文特別強調要「增強孩子的自然體驗」。
那麼,怎麼做才是真正的「自然教育」呢?就是帶孩子出去傻玩、瘋玩嗎?
當然不是。優質的「自然教育」並非單純的戶外運動,而是要和優質的課程相結合。
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了一套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自然的繪本——
有知識、有情懷、有溫度
《我愛我的家鄉》全5冊
3-8歲親子共讀 8-12歲獨立閱讀
相信很多人都曾聽說過一套名為「田野裡的自然歷史課」的書,咱們這套《我愛我的家鄉》就是這個系列的第二輯。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親自推薦了這套書,他說:
願看到這套書的小讀者們,也能在這套繪本架構的田園情趣裡茁壯成長,在充滿溫度的故事裡播下希望的種子,走進田野,發現農耕文明的身後美麗,將來為這片田野打扮梳妝。
除此之外,這套書還得到了馮鞏、海霞、馮驥才、金龜子、月亮姐姐、李崢嶸等名人大家的推薦。
這套書到底有什麼魅力,可以得到如此多的名人的親情推薦?
首先,它真的太美了。
12開大幅純手繪插畫,風格多樣、色彩豔麗,每一幅都美得讓人挪不開眼睛。
與市面上多數的繪本相比,它有3個優勢:
▶有知識、有文化
這套書分為「傳統的節日」「春節廟會見聞」「消失的兒時遊戲」「鄉村的變化與振興」「美食中淡淡的鄉愁」5個主題。
不僅包含主題知識,還有豐富的歷史、人文、科學知識穿插其中。
▶有深度、有體系
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入地了解農耕文明、傳統文化,作者沒有照抄信息老舊的故事,而是用現代的視角和筆觸,把孩子們不熟悉的鄉村生活和古老傳統,生動地呈現出來。
▶有情懷、有童趣
這套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叫「丫丫」的可愛女孩。她會帶著孩子們一起走入美麗的鄉村,感受中國的傳統節日、領略非遺文化、品味家鄉的味道、感受故鄉的變遷、勾起童年的回憶。
這套書,用平易近人的語氣、平凡有趣的故事,帶孩子們感受身邊的「中國符號」,讓孩子們接近自然、親近家鄉。
這裡沒有刻板的說教、沒有浮誇的煽情,只有看得見、摸得著,好玩、好吃、好看的家鄉萬物。
在兒時的遊戲中、在家鄉的美味裡、在節日的鑼鼓聲中、在手藝人的指尖上、在蒸蒸日上的生活裡,家鄉不再是模糊的概念,孩子們也不知不覺中愛上了家鄉。
5大主題,大量趣味知識
給孩子更好的自然、人文體驗
《我愛我的家鄉》全書共5冊,分別為《兒時的遊戲》《非遺大揭秘》《故鄉那些年》《家鄉的味道》《我們的節日》。
每本書都緊緊圍繞相應的主題展開,形成「五大線索」。
《兒時的遊戲》
孩子們跟隨丫丫一起,感受遊戲的快樂和魅力。
有女孩子喜歡的跳皮筋,男孩子喜歡的丟沙包。還有很多我們這代人小時候愛玩的童年遊戲:滾鐵環、抓子兒、抽陀螺、放風箏……
孩子們不僅學會了遊戲的規則、玩法,更了解了遊戲背後的科學原理、歷史由來。
滾鐵環背後的物理知識是什麼?
風箏為什麼可以飛起來?
陀螺為什麼可以旋轉?它的原理和航海陀螺羅經的發明有關嗎?
《家鄉的味道》
孩子們跟著丫丫,一起品嘗家鄉一年四季的美食。
春季的薺菜餃子、涼拌水芹、清朝枸杞頭;夏天的西瓜、果子乾、燒仙草;秋天的糖水慄子、柿餅;冬天的臘肉、紅薯、白菜……
孩子們不僅認識了農作物,更了解了它們的生長過程和背後的人文、科普知識。
藕斷為什麼會絲連?
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的由來和歷史。
《非遺大揭秘》
在這本書中,丫丫帶著孩子們來到了非遺世界。在她的帶領下,孩子們可以詳細了解非遺文化的歷史,還會對非遺文化進行「大揭秘」。
孩子們會知道,鼻煙壺的圖案是怎麼畫上去的;
變臉演員是怎麼瞬間變臉的;
皮影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我們的節日》
孩子們跟丫丫一起,以一年為期,感受從年初到年尾的重要節氣和節日,體味團圓、紀念、緬懷、敬老、祈福的情感。
一起講述年的由來、祟的故事;
端午節的習俗和屈原抱石投江的故事;
還會帶孩子們感受節日與美食的關係,餃子、湯圓、月餅、青團;甚至解答了為什麼臘八蒜會變綠的原因。
《故鄉那些年》
孩子們跟著丫丫一起,穿越時空,真切感受家鄉60年的變化。交通方式、家鄉建築、農業生產方式、娛樂生活,所有的一切都發生了巨變。
60年代人走肩扛;
70、80年代,自行車開始普及;
90年代,村裡修了路,通了汽車、火車;
現在,街道上遍布公交車、計程車、私家車,出現再也不是難題了。
《我愛我的家鄉》這5本書,每一本都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家鄉的歷史變化和日常的點點滴滴;也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激發了對學科知識、歷史文化的興趣。
大量繪插畫,超多有趣故事
用孩子喜歡的方式講述傳統文化
《我愛我的家鄉》延續了第一輯的風格和講述方式。
邀請國內頂尖的插畫師,為整套書手繪全景插畫。不管是布局構圖、人物細節,還是色彩運用,都數佳品。
與插畫相輝映的文字,更是簡單易懂、風趣幽默。
為了讓孩子們更多、更好地了解家鄉的文化和其背后豐富的知識,創作團隊特別精選了很多有趣、有料的小故事。
《兒時的遊戲》中,孩子們會讀到關於韓信用風箏打仗的傳說;
《家鄉的美食》中,孩子們可以看到愛吃蘆蒿的蘇東坡、古人的蓴鱸之思;
白菜大師齊白石和古人白菜碑的故事。
《非遺大揭秘》中,孩子們會知道唐代詩人陳子昂居然和糖畫有不解之緣;
捏麵人的祖師爺竟然是諸葛亮。
這套書,生動地詮釋了什麼叫「以人物講故事,以故事講知識」。
它用這些風趣幽默的小故事,將枯燥的知識變得風趣、好玩,孩子讀起來不累,反而津津有味。
兩年磨一劍 再續經典
品質好書 值得孩子讀一讀
跟「田野裡的自然歷史課」第一輯一樣,《我愛我的家鄉》這套書也是一部匠心之作。
全書從籌劃、編輯、到最終出版,耗時整整兩年的時間。
內容上,它不落窠臼,跳出狹窄的「家鄉」定義,用5個截然不同、又彼此相連的豐富主題,將家鄉的新含義展現出來。
形式上,它用插畫和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們愛上這套書,更愛上了家鄉的點滴。
品質上,它是一套品質過硬的好書。
為了更好的展現手繪插畫的內容,特別選擇了12開的大開本。
全書採用綠色油印,環保安全;
加厚啞光銅版紙,耐翻耐折,護眼護手。
這麼說吧,這是一套從細節之處就可以看出品質的好書。
詩人艾青曾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愛我的家鄉》這套書,用5個主題將家庭、家鄉、家國串聯在一起,是一套有味道、有童趣、有親情、有思念、有傳承、有知識、有文化的好書。
值得所有孩子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