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新傳②丨書主播:曾帶你行萬裡路,今薦你讀萬卷書

2020-12-15 新民晚報

「今年書展,羅翔、林少華他們都會來到我的直播間,給大家推薦好書、新書。」如今的原揚,對著鏡頭直播薦書早已經驗豐富。幾年前,原揚剛剛從一名國際導遊轉投「鍾書閣」,從「萬裡路」走進了「萬卷書」間原來並不輕鬆,要讓大家一起來讀書更費周章,於是她走進了直播間,「我是導遊出身嘛,話本來就多。從前我是介紹景點,現在我是介紹好書。」

圖說:原揚直播中 受訪者供圖

閱讀千山萬水

曾經,原揚做了六七年的國際線路導遊,帶著遊客們環遊世界,「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地方,和你想不到的地方都去過了。」原揚說。

跨越萬水千山的長途飛行中,原揚總是會在包裡帶上幾本書,「旅行的時候,你可以有大塊的時間去看書。」幽暗的機艙裡,閱讀燈下原揚讀過一本本詩集,也研究過哲學,「旅行是一次向外探索的過程,而哲學是向自己內心的一種尋求。」領略一下世間風光,也關照內心成長,原揚似乎從不提及導遊工作的辛苦,反而把當年的旅程回憶得無比浪漫。

圖說:做導遊時的原揚 受訪者供圖

環遊世界的那些年,原揚每到一地,只要有自由活動時間,她都會去當地的書店逛逛。有一次,原揚在旅程中遇到一個志同道合的小朋友。男孩差不多十四五歲的年紀,他們在牛津大學城裡宣布「自由活動」後各自分開,又在街角的一間書店前重逢。他倆就坐著聊書,原揚說,「要知道我帶過這麼多遊客,各種各樣的熊孩子也有過不少,這個男孩非常有禮貌,也讀過不少書。」男孩望著書店前的一家三口,他們正坐在草地上各自讀書,男孩說,「我們家就是這樣,一到休息天,我們就這樣各自讀各自的書,家裡很安靜。」原揚有些感慨,「對一個孩子來說,最好的學區房就是書房。」

圖說:原揚工作的鐘書閣芮歐店 網絡圖

潛心字裡行間

「後來,我飛不動了,正好鍾書閣招募店長,我就來試試。我一點經驗也沒有,但居然成功了,我猜也許是老總想用不一樣的人,拓展思路。」原揚笑著說。

原揚行盡了天涯路,終於可以靜默書卷間。「我行了萬裡路,現在只能說讀了萬卷『書名』。」原揚說,「書店的工作真的很忙,我們是知識的搬運工,書真的很重,也多。我現在反而沒有大把的時間坐下來看書了,看看大家安靜地閱讀,也挺享受。」

開始直播薦書其實是因為今年疫情的關係。「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雖然人非常少,但是很奇怪,我們店裡每天都有人來。」原揚說,「畢竟我們這裡運營成本也比較高,所以我們就開始想辦法做直播。」

圖說:原揚在疫情期間直播薦書 網絡圖

第一次做直播,原揚也沒化妝,開了個美顏就硬著頭皮上了,「當時平臺有規定,第一次直播滿4小時就可以有積分,所以要做足4個小時。」原揚就一個人對著手機說了4個小時,「下了直播,我的嗓子都冒煙了。終於體會到李佳琦的不容易!」原揚笑著說,「好在我是導遊出身,話本來就多,只不過從前是介紹景點,現在變成了介紹好書。」都是人間美麗,只有用心者才能得之。

經過幾個月的操練,原揚在直播間裡薦書已經得心應手了,「現在也不光是我一個人說,我們會請來很多嘉賓,和我一起推薦,就像直播帶貨一樣,我也輕鬆一點,效果也好很多。」原揚說。(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圖說:原揚工作的鐘書閣芮歐店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記者手記丨勿忘老人

去年書展期間,店裡來了一位90多歲的老人,一口氣買了一千多元的書,原揚和同事們問他怎麼買這麼多書,老人說孩子都去國外定居了,家裡只有他一個人,他就喜歡看書。一千多元的書很重,原揚問他怎麼回家,老人說,「我坐公交車回家。」原揚知道,老人不會用手機軟體叫車,她幫老人拿著書下樓,送老人上了計程車。

那一刻,原揚一邊再一次感受到書的魅力,一邊又有些感慨科技的進步雖然讓買書更方便,但也不應該忘記那些不會用手機的老人。原揚說,「所以,我們除了直播,還是會做很多線下的活動,讓大家有機會面對面交流。」人的溫度是手機屏幕無法取代的。

科技在日新月異,可是我們還想要去那些山那些水,還是渴望遇見愛讀書的孩子和老人,就像我們可以對著手機看直播薦書,終究還是情願在一盞燈下,伴著茶,翻著書…… (吳翔)

相關焦點

  • 書主播曾帶你行萬裡路今薦你讀萬卷書
    如今的原揚,對著鏡頭直播薦書早已經驗豐富。幾年前,原揚剛剛從一名國際線路導遊轉投「鍾書閣」,從「萬裡路」走進「萬卷書」間原來並不輕鬆,要讓大家一起來讀書更費周章,於是她走進了直播間,「我是導遊出身嘛,話本來就多。從前我是介紹景點,現在我是介紹好書。」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近幾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可以說是網上討論的一個熱點,著名作家王蒙也多次以此為主題演講。在諸多觀點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似乎更受追捧,有人甚至提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特別是2014年3月美國當時第一夫人米歇爾在北京大學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為主題演講,由於她的特殊身份讓這一觀點甚囂塵上。
  • 你讀「萬卷書」,中科宏浩帶你行「萬裡路」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一種人生追求。這樣的文字排序仿佛先要讀萬卷書才能行萬裡路,但是這兩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有人說讀萬卷書勝過行萬裡路,也有人說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無論是哪一者更勝一籌,就現實而言「讀萬卷書」遠比「行萬裡路」更容易的多,很多人都應該有這樣的體會。「行路」是在實踐中學習。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和現代人的理解出入比較大,「讀萬卷書」原意是:讀書是為了進京趕考,以實現金榜題名的人生理想;「行萬裡路」原意是:步入仕途,以實現忠君報主的人生理想。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旅途中我也在學習,增長見識,也養成了記遊記,畫下沿途風景的習慣。接著她媽媽說:我們在旅行過程中會看到很多風景,也可以體會到當地人文。但是我更希望的是,你在旅行過程中,學會用不同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難。也能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到更好的自己。
  • 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原標題: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如今的假期,帶孩子旅遊仿佛成了一項必不可少的作業,國內、國外,草原、海邊,朋友圈裡到處曬著帶孩子出去玩的照片和體會。有位朋友家長跟我抱怨:「一年10天假,5天給了孩子暑假,5天給了孩子寒假,沒有一天是給我自己的假。」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關於教育的另一種理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十個字,是兩個意思,是從一到二的過程。沒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會變成盲走和忙走,甚至是茫走。父母親總喜歡帶孩子去旅行,作為某個假期的家庭活動或者是對孩子的獎勵。「你中考門門滿分,我們就去倫敦」。「如果你在全校是前十名,我們就去紐西蘭。」有個問題是,孩子還小,他也許這一生就這樣一次機會去倫敦,除開看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你還會帶他去哪些地方旅遊?
  • 三萬方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個人」
    三萬方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個人」讀萬卷書。學校學習雖然主要就是念書,但一個學期下來念的就是那幾本書,知識面非常狹窄。讀萬卷書能拓寬視野,對素質培養大有脾益。今天,雖然有電視,有網路,書的作用也是不能代替的,它是主要的智慧載體。
  •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對於很多人來說,沉下心來認真讀書真的不是一件簡單地事情,這也是很多人選擇行萬裡路的原因所在,通過行萬裡路,進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那麼,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首先,我們來弄清楚這句話的含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古代的萬卷指的是皇上出的考試卷。考生們為了金榜題名,進京趕考。這句話放到現在,寓意就是:同學們要努力讀書,增長自己的學識和本領,理論結合實際,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學以致用,不做書呆子。
  • 對於孩子來說,「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哪個重要?
    有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哪個重要?這是個有趣的話題,也是很多人都會思考和遇到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兩者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
  • 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原標題: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澎湃新聞報導,日前被伊拉克警方誤作極端分子逮捕的北大學生劉偉(化名)將很快釋放。據悉,劉偉此行只是進行考古旅遊。劉偉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他本人非但與極端組織毫無關係,這趟前往伊拉克旅遊,恰是擔心當地文物遺址遭受破壞。
  • 董卿: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
    還有一期節目,有道題目是「作為主持人,更需要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兩位選手各執一詞,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董卿的點評也是特別出彩:「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我們能夠擺脫的是什麼,局限和狹隘,所以我們最終是要在相互的溝通、學習、交流當中看到自己的局限,去不斷地進步。」
  • 你如何看待「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出自董其昌先生《畫禪室隨筆——卷二》中的一句畫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是指既要發奮讀書,讓自已的才識過人,也要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這是我今年最有感觸的一句話。這句話的前一半很熟悉,後一半不是看今年的主持人大賽完全忘得一乾二淨了。也是看主持大賽感觸頗大多的一句話,選手姚軼賓和王嘉寧的比賽很精彩,但是最後評委董卿的話才是亮點,我反反覆覆看了幾遍。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身體與靈魂總有一個得在路上
    我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書是案頭的山水,山水乃大地之書,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於旅行與讀書。人生需要讀萬卷書>一個人要學習知識,不僅要從書中尋找,也得從百態社會中總結思考,行萬裡路才能看透人間冷暖,明白人情世故,而旅行必然是行萬裡路的最好方式。
  •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這對於已經讀破萬卷書,學富五車卻極少出門的學者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句話有失偏頗,並非適合所有人。對於正在求學的莘莘學子來說,應該是讀萬卷書比走萬裡路更重要,側重點要放在讀萬卷書上。如果我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那麼,路就在我們腳下。 「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是人生缺一不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 活100歲,行萬裡路,讀萬卷書
    古人是一直信守「人天各半」的,「盡人事,聽天命」,做好自己「盡人事」的一半,其他一切隨緣。我認為在當下的社會裡,最應該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於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探求世界就兩個途徑: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既是人生態度,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畫旨》這本書裡,提了一個觀點: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後人在這句話上,依據自己的理解又添了幾句上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錢泳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二者不可偏廢」,這是說「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同等重要。"讀萬卷書"好比踩著前人的肩膀,透過知識之窗看到了金山銀礦,但是要想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銀礦,那必須再"行萬裡路"才行呀!
  • 悟: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人無數
    我們經常聽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很多人把讀書、行路和閱人理解為矛盾對立而大談讀書無用論,而我認為這三者完全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而渾然一體的。先來說讀萬卷書,一本好書可謂是作者的寶貴經驗的濃縮,讀書就相當於與作者進行了深度溝通交流,也就相當於一定程度的模擬行路和閱人。再說行萬裡路,這主要是為了對於書中存疑的地方,進行更深入的取材驗證,當然行路之中,除了自我觀察地理人文歷史外,還要與人溝通,如此才能了解到一些比較隱晦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