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書展,羅翔、林少華他們都會來到我的直播間,給大家推薦好書、新書。」如今的原揚,對著鏡頭直播薦書早已經驗豐富。幾年前,原揚剛剛從一名國際導遊轉投「鍾書閣」,從「萬裡路」走進了「萬卷書」間原來並不輕鬆,要讓大家一起來讀書更費周章,於是她走進了直播間,「我是導遊出身嘛,話本來就多。從前我是介紹景點,現在我是介紹好書。」
圖說:原揚直播中 受訪者供圖
閱讀千山萬水
曾經,原揚做了六七年的國際線路導遊,帶著遊客們環遊世界,「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地方,和你想不到的地方都去過了。」原揚說。
跨越萬水千山的長途飛行中,原揚總是會在包裡帶上幾本書,「旅行的時候,你可以有大塊的時間去看書。」幽暗的機艙裡,閱讀燈下原揚讀過一本本詩集,也研究過哲學,「旅行是一次向外探索的過程,而哲學是向自己內心的一種尋求。」領略一下世間風光,也關照內心成長,原揚似乎從不提及導遊工作的辛苦,反而把當年的旅程回憶得無比浪漫。
圖說:做導遊時的原揚 受訪者供圖
環遊世界的那些年,原揚每到一地,只要有自由活動時間,她都會去當地的書店逛逛。有一次,原揚在旅程中遇到一個志同道合的小朋友。男孩差不多十四五歲的年紀,他們在牛津大學城裡宣布「自由活動」後各自分開,又在街角的一間書店前重逢。他倆就坐著聊書,原揚說,「要知道我帶過這麼多遊客,各種各樣的熊孩子也有過不少,這個男孩非常有禮貌,也讀過不少書。」男孩望著書店前的一家三口,他們正坐在草地上各自讀書,男孩說,「我們家就是這樣,一到休息天,我們就這樣各自讀各自的書,家裡很安靜。」原揚有些感慨,「對一個孩子來說,最好的學區房就是書房。」
圖說:原揚工作的鐘書閣芮歐店 網絡圖
潛心字裡行間
「後來,我飛不動了,正好鍾書閣招募店長,我就來試試。我一點經驗也沒有,但居然成功了,我猜也許是老總想用不一樣的人,拓展思路。」原揚笑著說。
原揚行盡了天涯路,終於可以靜默書卷間。「我行了萬裡路,現在只能說讀了萬卷『書名』。」原揚說,「書店的工作真的很忙,我們是知識的搬運工,書真的很重,也多。我現在反而沒有大把的時間坐下來看書了,看看大家安靜地閱讀,也挺享受。」
開始直播薦書其實是因為今年疫情的關係。「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雖然人非常少,但是很奇怪,我們店裡每天都有人來。」原揚說,「畢竟我們這裡運營成本也比較高,所以我們就開始想辦法做直播。」
圖說:原揚在疫情期間直播薦書 網絡圖
第一次做直播,原揚也沒化妝,開了個美顏就硬著頭皮上了,「當時平臺有規定,第一次直播滿4小時就可以有積分,所以要做足4個小時。」原揚就一個人對著手機說了4個小時,「下了直播,我的嗓子都冒煙了。終於體會到李佳琦的不容易!」原揚笑著說,「好在我是導遊出身,話本來就多,只不過從前是介紹景點,現在變成了介紹好書。」都是人間美麗,只有用心者才能得之。
經過幾個月的操練,原揚在直播間裡薦書已經得心應手了,「現在也不光是我一個人說,我們會請來很多嘉賓,和我一起推薦,就像直播帶貨一樣,我也輕鬆一點,效果也好很多。」原揚說。(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圖說:原揚工作的鐘書閣芮歐店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記者手記丨勿忘老人
去年書展期間,店裡來了一位90多歲的老人,一口氣買了一千多元的書,原揚和同事們問他怎麼買這麼多書,老人說孩子都去國外定居了,家裡只有他一個人,他就喜歡看書。一千多元的書很重,原揚問他怎麼回家,老人說,「我坐公交車回家。」原揚知道,老人不會用手機軟體叫車,她幫老人拿著書下樓,送老人上了計程車。
那一刻,原揚一邊再一次感受到書的魅力,一邊又有些感慨科技的進步雖然讓買書更方便,但也不應該忘記那些不會用手機的老人。原揚說,「所以,我們除了直播,還是會做很多線下的活動,讓大家有機會面對面交流。」人的溫度是手機屏幕無法取代的。
科技在日新月異,可是我們還想要去那些山那些水,還是渴望遇見愛讀書的孩子和老人,就像我們可以對著手機看直播薦書,終究還是情願在一盞燈下,伴著茶,翻著書…… (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