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如今的假期,帶孩子旅遊仿佛成了一項必不可少的作業,國內、國外,草原、海邊,朋友圈裡到處曬著帶孩子出去玩的照片和體會。有位朋友家長跟我抱怨:「一年10天假,5天給了孩子暑假,5天給了孩子寒假,沒有一天是給我自己的假。」說這話的時候,她正一個人帶倆娃在三亞海邊挖沙,隨後給我發來一張小朋友們歡樂的照片,看得出她還是很享受當一位幸福的媽媽。
親子遊的好處不勝枚舉:感受異地風土人情,讓孩子在遊玩中增長閱歷,增進親子關係……大自然的美景、異地異樣的風土人情、外出旅遊的新鮮感和愉悅心情,都會使孩子快樂。
孩子上學前班了,最近幾年,每年我都會帶她出去走走,我也一直認為這是必修的親子時光。今年暑假,我帶她去了新加坡。孩子很開心,在這裡她可以用簡單的英語跟餐廳服務員交流,對她沒見過的各種食物充滿好奇。然而,那天在新加坡看完大熊貓之後,我跟她的一番對話,讓我對旅遊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起因是我跟她講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這兩隻大熊貓是我們租給新加坡的,他們還屬於中國,生的寶寶也要送回國內。她好奇起來,問:「媽媽,我們為什麼把大熊貓送給新加坡?」
我回答:「因為中國和新加坡是好朋友。就像你和你的好朋友之間互贈禮物一樣。」
她想了想,接下來是一連串的發問:
「那新加坡送給我們什麼禮物了?」
「我們還送給誰大熊貓了?」
「有沒有我們國家沒有,別的國家有,送給我們的動物?」
「還有哪些是別的國家有,但是不送給我們的動物?」
「為什麼不給我們呢?」
「為什麼環境不適應?為什麼企鵝、北極熊就可以來我們國家?為什麼……」
她的問題越來越多,多到我恨不能拿個地球儀指給她,還有好多問題我也不知道,網上搜索也不容易找到答案。
我徹底被她的問題問垮了,不耐煩地說了句:「你應該多看看書。」
看書,對呀,我被自己這句話點醒。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哪個重要?一直覺得她還小,出來玩只是對所見有個感官認識,不曾想她也有思考,尤其需要書本才能解答的疑問。
我很想給她講,宇宙、地球,河川、山谷、海洋、陸地,可惜卻一知半解。這時,再低頭看看這個滿臉疑問的小腦瓜兒,我越發覺得,帶她走再多的路看再多的景,也遠遠不能忽視書本能給予她的眼界和知識。
是的,世界之大,風景萬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美名的徐霞客傾其一生行遊天下,所到之處不過是博大世界的冰山一角。今天,「日行千裡」雖已成可能,一個人想要閱盡天下美景仍是難以實現的夢想。「讀萬卷書」恰恰可以彌補部分缺憾。讀的書越多相當於走的路越多。這個路當然不單純指腳下的路,而是寓意眼界的開闊,精神的滿足。看名著大作,能從中領略世界上的人文地理,文化歷史。從古至今的山河美景,也盡收眼底。
我們通過行萬裡路,換取對事物的感性認識。閱讀卻能豐富我們的理性認識。通過他人對某一事物的描述記載,加上自己的躬身實踐,才能把頭腦中的想像進一步升華。讀書與行路相輔相成。我們登泰山才能體會它的一覽眾山小。而讀過「水光瀲灩晴方好,荷花夜來風露香」後再遊西湖,你才更能體會瀲灩江南的詩情畫意。沒到過大漠就談不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讀過「風吹草低見牛羊」再去草原,你見到草原才不會一味只讚嘆草原的綠。
我輕輕地低下頭對她說:「寶貝,回到家我們多讀書吧。你的疑問在書本上可以找到答案。」女兒揚起可愛的臉龐,回答:「好吧。可是媽媽,書上也有我看不懂的怎麼辦?」我笑笑說:「下一次我們再出發的時候,也許能在路上解答你在書本上的疑問。」她想了想,也樂了。
我想,這就是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的意義吧。其實,哪個都是親子必修課。(記者 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