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近幾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可以說是網上討論的一個熱點,著名作家王蒙也多次以此為主題演講。在諸多觀點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似乎更受追捧,有人甚至提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特別是2014年3月美國當時第一夫人米歇爾在北京大學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為主題演講,由於她的特殊身份讓這一觀點甚囂塵上。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和現代人的理解出入比較大,「讀萬卷書」原意是:讀書是為了進京趕考,以實現金榜題名的人生理想;「行萬裡路」原意是:步入仕途,以實現忠君報主的人生理想。
-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對於很多人來說,沉下心來認真讀書真的不是一件簡單地事情,這也是很多人選擇行萬裡路的原因所在,通過行萬裡路,進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那麼,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首先,我們來弄清楚這句話的含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古代的萬卷指的是皇上出的考試卷。考生們為了金榜題名,進京趕考。這句話放到現在,寓意就是:同學們要努力讀書,增長自己的學識和本領,理論結合實際,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學以致用,不做書呆子。
-
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原標題: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如今的假期,帶孩子旅遊仿佛成了一項必不可少的作業,國內、國外,草原、海邊,朋友圈裡到處曬著帶孩子出去玩的照片和體會。有位朋友家長跟我抱怨:「一年10天假,5天給了孩子暑假,5天給了孩子寒假,沒有一天是給我自己的假。」
-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就中國傳統教育而言,我國古代教育家從來沒有忽視到大自然中求學的重要性。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錢泳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二者不可偏廢」,這是說「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同等重要。"讀萬卷書"好比踩著前人的肩膀,透過知識之窗看到了金山銀礦,但是要想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銀礦,那必須再"行萬裡路"才行呀!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云:「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
-
董卿: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
還有一期節目,有道題目是「作為主持人,更需要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兩位選手各執一詞,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董卿的點評也是特別出彩:「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我們能夠擺脫的是什麼,局限和狹隘,所以我們最終是要在相互的溝通、學習、交流當中看到自己的局限,去不斷地進步。」
-
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原標題: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澎湃新聞報導,日前被伊拉克警方誤作極端分子逮捕的北大學生劉偉(化名)將很快釋放。據悉,劉偉此行只是進行考古旅遊。劉偉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他本人非但與極端組織毫無關係,這趟前往伊拉克旅遊,恰是擔心當地文物遺址遭受破壞。
-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畫旨》這本書裡,提了一個觀點: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後人在這句話上,依據自己的理解又添了幾句上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這對於已經讀破萬卷書,學富五車卻極少出門的學者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句話有失偏頗,並非適合所有人。對於正在求學的莘莘學子來說,應該是讀萬卷書比走萬裡路更重要,側重點要放在讀萬卷書上。如果我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那麼,路就在我們腳下。 「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是人生缺一不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升到初中時,我才發現我和別人的不一樣。生育課時,我能想起上海自然博物館,歷史課時,浮現在我眼前的是秦兵馬俑,地理上的吐魯番盆地,帕米爾高原我都去過。課本劇的插圖和一些知識點,都是我親眼見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旅途中我也在學習,增長見識,也養成了記遊記,畫下沿途風景的習慣。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關於教育的另一種理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十個字,是兩個意思,是從一到二的過程。沒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會變成盲走和忙走,甚至是茫走。要是到了牛津,除開在那些古老的石頭巷子近乎乏味地走一大圈以外,你會領孩子去那個寫《指環王》的作者的墓地嗎?我舉這兩個例子,並非炫耀我自己關於牛劍的一點知識,或者說我在劍橋大學待了足足一整天,沿著河邊走了兩個小時,而是想說明作為父母親,當你帶孩子出去旅行的時候,你有足夠的知識準備以及熱情準備嗎?
-
活100歲,行萬裡路,讀萬卷書
我認為在當下的社會裡,最應該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於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探求世界就兩個途徑: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既是人生態度,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人生苦旅」,人生就是一場沒有停歇的旅行,必須時時刻刻使自己「動」、「忙」。哪怕是假忙,也要一直不停的行動。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這是我今年最有感觸的一句話。這句話的前一半很熟悉,後一半不是看今年的主持人大賽完全忘得一乾二淨了。也是看主持大賽感觸頗大多的一句話,選手姚軼賓和王嘉寧的比賽很精彩,但是最後評委董卿的話才是亮點,我反反覆覆看了幾遍。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就能提升職場能力嗎?
這三種能力包含了讀書與實踐,而且超越了「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的範圍。一、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可見學習、實踐對一個人的能力塑造的重要性。1.讀萬卷書是為了知識儲備。
-
三萬方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個人」
三萬方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個人」讀萬卷書。學校學習雖然主要就是念書,但一個學期下來念的就是那幾本書,知識面非常狹窄。讀萬卷書能拓寬視野,對素質培養大有脾益。今天,雖然有電視,有網路,書的作用也是不能代替的,它是主要的智慧載體。
-
你讀「萬卷書」,中科宏浩帶你行「萬裡路」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一種人生追求。這樣的文字排序仿佛先要讀萬卷書才能行萬裡路,但是這兩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有人說讀萬卷書勝過行萬裡路,也有人說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無論是哪一者更勝一籌,就現實而言「讀萬卷書」遠比「行萬裡路」更容易的多,很多人都應該有這樣的體會。「行路」是在實踐中學習。
-
「行萬裡路」的夢想與「讀萬卷書」的心性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而對於喜靜不喜動的我來說,我並不熱衷所謂的「行萬裡路」。一則是因為,我是一個窮教師,對於時下很時髦的旅遊,我並沒有那個雄厚的經濟基礎。再則,聽說了一些旅遊市場和從業人員的亂象,讓本來就有些膽小的我更加地有所顧慮。
-
對於孩子來說,「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哪個重要?
有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哪個重要?這是個有趣的話題,也是很多人都會思考和遇到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兩者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你覺得對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是對的,讀書是讀人生百態,風土人情,行萬裡路可以解除更多鮮活的圖像,有利於記憶。所以對比而言,讀到一定數量的書以後,就要去實踐了。但是「行萬裡路」真的解決一切了嗎?老子曾經說過「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的話提示我們在我們不斷參悟人生的時候,總是把複雜的問題減少,變成一個簡單的問題。
-
讀萬卷書就是為了要行萬裡路
我父親是個上過幾年學的人,雖然知識沒能幫到他但他對知識是很崇拜的,從小就教育我要多讀書不管家庭經濟是多麼的困難,如果不去讀書的話祖祖輩輩都逃脫不了貧窮的命運。所以我從小對知識的那種渴望是深入骨子裡的,讀書就成了改變命運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