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據說是雜文家劉齊提出來的。這對於已經讀破萬卷書,學富五車卻極少出門的學者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句話有失偏頗,並非適合所有人。對於正在求學的莘莘學子來說,應該是讀萬卷書比走萬裡路更重要,側重點要放在讀萬卷書上。如果我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那麼,路就在我們腳下。
「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是人生缺一不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讀萬卷書使人增長知識,行萬裡路讓人增長見識。破書萬卷,不行萬裡路,猶如井底之蛙坐井觀天。只能是紙上談兵,閉門造車。而行萬裡路,不讀萬卷書,不過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到頭來一無所獲。只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人生才能進入較高的境界。知行合一,就是讀書和實踐的完美結合。
讀萬卷書,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個人想要擁有淵博的學識,最好的途徑就是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可以使你「思接千載,視通萬裡」。讀書對人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前途和命運。它不需要豪華的環境,不需要優越的經濟條件。只要一卷在手,就會受益無窮。讀書不需要多大的成本投入,試著讓自己安靜地棲居在一本書中,就可以享受一段獨處的美好時光!
所謂生活皆學問就是此道理,只有在實踐中參考理論,在理論中融入實踐,才使萬卷書和萬裡路有機統一,產生最理想的效益。
縱觀歷史上傑出的文學家、詩人,哪一個不是從小博覽群書,滿腹經綸,而後再去行萬裡路,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徐霞客幼年時就喜愛地理、遊記和探險類的書籍,這些書籍激發了他對壯麗河山的熱愛。徐霞客淡泊仕途功名,從22歲開始,歷經34年,「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他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終於完成了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價值的《徐霞客遊記》。
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少年時期在父親的指導下,勤奮學習,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從20歲開始遊歷天下,一次次實地考察,使他獲得了第一手詳實的材料,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李白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成為人人皆知的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俊逸清新,具有排山倒海、一瀉千裡的豪放氣勢,以及「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李白「5歲便誦六甲」,15歲就有了較高的詩詞造詣,18歲隱居戴天大匡山讀書。他博覽群書,除儒家經典、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24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一生寫下了多少流傳千古的的不朽詩篇!這樣因「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而大獲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告訴我們學海無涯苦作舟,要甘於寂寞,不怕孤獨。活到老,學到老,終生不悔。同時也要多出去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要麼讀萬卷書,要麼行萬裡路,思想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這句話廣為流傳,被很多人所喜愛。但如果我們能讓思想和靈魂都在路上,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話到底是誰說的,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是杜甫,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這樣的句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二說是明末畫家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卷二畫訣中:「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個人理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乃古訓,歷史應古,不應出自明董其昌。)三說是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五:「《眼鏡銘》:『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四說是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中:「『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二者不可偏廢。」
還有一種說法宋朝的劉彝,但出自何處沒有查到。不管出自何處,都告訴了我們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讀書能讓萬裡外之美景立於眼前,讀書能跨越時空,讓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訴之於腦海;讀書而有益,多讀而博知。是一個萬古不變的真理。
如今看來,只管前行,莫思量,不會洩氣。路在何處?路在腳下!船到橋頭自然直。各位看官,以上淺見,未必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