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2020-12-11 漢上人家

這句話據說是雜文家劉齊提出來的。這對於已經讀破萬卷書,學富五車卻極少出門的學者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句話有失偏頗,並非適合所有人。對於正在求學的莘莘學子來說,應該是讀萬卷書比走萬裡路更重要,側重點要放在讀萬卷書上。如果我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那麼,路就在我們腳下。

「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是人生缺一不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讀萬卷書使人增長知識,行萬裡路讓人增長見識。破書萬卷,不行萬裡路,猶如井底之蛙坐井觀天。只能是紙上談兵,閉門造車。而行萬裡路,不讀萬卷書,不過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到頭來一無所獲。只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人生才能進入較高的境界。知行合一,就是讀書和實踐的完美結合。

讀萬卷書,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個人想要擁有淵博的學識,最好的途徑就是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可以使你「思接千載,視通萬裡」。讀書對人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前途和命運。它不需要豪華的環境,不需要優越的經濟條件。只要一卷在手,就會受益無窮。讀書不需要多大的成本投入,試著讓自己安靜地棲居在一本書中,就可以享受一段獨處的美好時光! 

所謂生活皆學問就是此道理,只有在實踐中參考理論,在理論中融入實踐,才使萬卷書和萬裡路有機統一,產生最理想的效益。

縱觀歷史上傑出的文學家、詩人,哪一個不是從小博覽群書,滿腹經綸,而後再去行萬裡路,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徐霞客幼年時就喜愛地理、遊記和探險類的書籍,這些書籍激發了他對壯麗河山的熱愛。徐霞客淡泊仕途功名,從22歲開始,歷經34年,「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他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終於完成了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價值的《徐霞客遊記》。

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少年時期在父親的指導下,勤奮學習,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從20歲開始遊歷天下,一次次實地考察,使他獲得了第一手詳實的材料,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李白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成為人人皆知的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俊逸清新,具有排山倒海、一瀉千裡的豪放氣勢,以及「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李白「5歲便誦六甲」,15歲就有了較高的詩詞造詣,18歲隱居戴天大匡山讀書。他博覽群書,除儒家經典、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24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一生寫下了多少流傳千古的的不朽詩篇!這樣因「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而大獲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告訴我們學海無涯苦作舟,要甘於寂寞,不怕孤獨。活到老,學到老,終生不悔。同時也要多出去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要麼讀萬卷書,要麼行萬裡路,思想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這句話廣為流傳,被很多人所喜愛。但如果我們能讓思想和靈魂都在路上,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話到底是誰說的,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是杜甫,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這樣的句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二說是明末畫家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卷二畫訣中:「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個人理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乃古訓,歷史應古,不應出自明董其昌。)三說是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五:「《眼鏡銘》:『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四說是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中:「『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二者不可偏廢。」

還有一種說法宋朝的劉彝,但出自何處沒有查到。不管出自何處,都告訴了我們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讀書能讓萬裡外之美景立於眼前,讀書能跨越時空,讓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訴之於腦海;讀書而有益,多讀而博知。是一個萬古不變的真理。

如今看來,只管前行,莫思量,不會洩氣。路在何處?路在腳下!船到橋頭自然直。各位看官,以上淺見,未必有理。

相關焦點

  •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畫旨》這本書裡,提了一個觀點: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後人在這句話上,依據自己的理解又添了幾句上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近幾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可以說是網上討論的一個熱點,著名作家王蒙也多次以此為主題演講。在諸多觀點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似乎更受追捧,有人甚至提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特別是2014年3月美國當時第一夫人米歇爾在北京大學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為主題演講,由於她的特殊身份讓這一觀點甚囂塵上。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和現代人的理解出入比較大,「讀萬卷書」原意是:讀書是為了進京趕考,以實現金榜題名的人生理想;「行萬裡路」原意是:步入仕途,以實現忠君報主的人生理想。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我是一個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我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我是一個內向的人。從小到大我父母都說我笨,我確實不如我哥哥妹妹聰明,學東西人家一點就透,我要學好多遍才行。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旅途中我也在學習,增長見識,也養成了記遊記,畫下沿途風景的習慣。接著她媽媽說:我們在旅行過程中會看到很多風景,也可以體會到當地人文。但是我更希望的是,你在旅行過程中,學會用不同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難。也能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到更好的自己。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你覺得對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是對的,讀書是讀人生百態,風土人情,行萬裡路可以解除更多鮮活的圖像,有利於記憶。我們也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解讀這句話,我個人認為工業信息化時代,交通發達、信息暢通,所以相對來講,從我們職場角度和參悟人生的角度來看,行萬裡路的「路」又可以作為一種我們在讀書、實踐應用、增加價值中的一個過程。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決定了人生格局!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你經歷過的所有的事都會影響你的人生格局。 視野決定格局,大格局成就人生。 人們常說,我們可以用一年學會說話,但是卻要用一生學會閉嘴。
  • 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
    古人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這話非常有道理,然而這個「有道理」是在古代。放在今天,則並非如此。為什麼這麼說呢?諸位看官且聽我慢慢道來。萬卷書說起來好像挺多,其實也就一個普通房間裝的書本量。還有,書本中的知識質量同樣也不敢恭維。很多書籍空有外在書本裝訂的形式,其內容則名不副實甚至胡說八道,讀了還不如不讀。別的不說,就說四書五經,放在今天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也就是個了解文化傳統的邊緣讀物。所以在古代,出外遊歷非常重要。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從小到大我父母都說我笨,我確實不如我哥哥妹妹聰明,學東西人家一點就透,我要學好多遍才行。但我不服輸,用笨鳥先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名言警句來激勵自己。
  •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對於很多人來說,沉下心來認真讀書真的不是一件簡單地事情,這也是很多人選擇行萬裡路的原因所在,通過行萬裡路,進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那麼,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首先,我們來弄清楚這句話的含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古代的萬卷指的是皇上出的考試卷。考生們為了金榜題名,進京趕考。這句話放到現在,寓意就是:同學們要努力讀書,增長自己的學識和本領,理論結合實際,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學以致用,不做書呆子。
  • 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原標題: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如今的假期,帶孩子旅遊仿佛成了一項必不可少的作業,國內、國外,草原、海邊,朋友圈裡到處曬著帶孩子出去玩的照片和體會。有位朋友家長跟我抱怨:「一年10天假,5天給了孩子暑假,5天給了孩子寒假,沒有一天是給我自己的假。」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最好的例子就是南宋和蒙古
    中國有句古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說的就是讀再多的書,都不如實幹,理論聯繫實際才能體現讀書的價值。就像學醫一樣,你把病理研究得再透徹,不經歷臨床,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又如何應對呢?所以,實踐才是讀書的目的,只讀書,不實踐,書就白讀了。
  • 讀萬卷書不如精讀幾本具有真知灼見的書,行萬裡路不如深深的感悟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話到底是誰說的,在網上查了一下,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是杜甫,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這樣的句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二說是明末畫家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卷二○畫訣中:「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 董卿: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
    還有一期節目,有道題目是「作為主持人,更需要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兩位選手各執一詞,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董卿的點評也是特別出彩:「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我們能夠擺脫的是什麼,局限和狹隘,所以我們最終是要在相互的溝通、學習、交流當中看到自己的局限,去不斷地進步。」
  • 暑期到了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家長看來,行萬裡路尤勝讀萬卷書。如何規劃超長暑假,不少家長和學生提早數月便有了準備,信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的他們選擇遊學性質的夏令營,期待著能在兩點一線的常規學習生活之外,得到不一樣的啟示與收穫。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很多家長不惜「血本」,花費數萬元,在暑期或寒假送孩子遠赴海外遊學,增長見識開拓視野。
  •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錢泳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二者不可偏廢」,這是說「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同等重要。"讀萬卷書"好比踩著前人的肩膀,透過知識之窗看到了金山銀礦,但是要想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銀礦,那必須再"行萬裡路"才行呀!
  • 行萬裡路 更讀萬卷書
    中國古人有一句名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現在喜愛旅遊的中國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宣傳國人對旅遊的熱情,推銷中國旅遊目的地,吸引外國遊客,是理所當然的。但是,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筆者認為有點過了。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究竟是誰說的?
  • 時代變化,行萬裡路不如讀萬卷書
    萬裡路不如讀萬卷書?這個話題的背景,是對金錢的渴望,是萬卷書對賺錢有幫助呢還是萬裡路有建設呢?以前講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現在是萬卷書勝萬裡路,古時說書中有黃金屋,有顏如玉,現在讀書,那是有金鑲玉。以前交通不方便的時候,每個人都像一隻蛙,只能看到自己的那片天,信息太局限,有志青年想要實現財富自由,第一時間想到出去見見世面,走南闖北簡單一點,南方的東西賣到北方,賺差價,二倒販子就這麼有了,見識是基礎,賣的是信息,現在網絡發達,信息獲取非常方便,賺差價肯定不能腰纏萬貫了現在去行萬裡路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就能提升職場能力嗎?
    這三種能力包含了讀書與實踐,而且超越了「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的範圍。一、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可見學習、實踐對一個人的能力塑造的重要性。1.讀萬卷書是為了知識儲備。
  • 你讀「萬卷書」,中科宏浩帶你行「萬裡路」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一種人生追求。這樣的文字排序仿佛先要讀萬卷書才能行萬裡路,但是這兩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有人說讀萬卷書勝過行萬裡路,也有人說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無論是哪一者更勝一籌,就現實而言「讀萬卷書」遠比「行萬裡路」更容易的多,很多人都應該有這樣的體會。「行路」是在實踐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