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決定了人生格局!

2020-12-15 騰訊網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你經歷過的所有的事都會影響你的人生格局。

視野決定格局,大格局成就人生。

人們常說,我們可以用一年學會說話,但是卻要用一生學會閉嘴。有的人可以因為兩毛錢在菜市場裡跟人破口大罵,有的人即使被人誤解也可以滿面春風,而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叫做格局。

決定格局最重要的一點,是視野。

當我們在二樓的時候,看到的會是滿地的垃圾,而在二十二樓的時候,會將滿城的風景,盡收眼底。

不同的樓層,就會有不同的視野和心態,人也一樣,當我們邁入了一個新的高度,達到了更高的境界,就會有不一樣的視野和胸懷。

每一個人都是在自己的視野範圍內做判斷,如果和井底之蛙說,天不是井口大小,它肯定認為你是個騙子,因為它看到的天就是井口大小。它的視野決定了它的格局。

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含著金鑰匙出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進步,提升自己的格局,改變自己的命運。

而你遇過的人,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這些就構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遇過的人:滿懷感恩,有所取捨

以歡喜心看事,事事皆為我而生;以感恩心看人,人人皆為我而來。

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總會遇到很多人,人生的際遇並非尋常,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人就是我們今生有緣遇到的人,因此我們應該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

感恩親人,感恩朋友,感恩陌生人,也感恩那些給我們帶來麻煩、困擾甚至痛苦的人,是他們讓我們懂得了人世間的真、善、美與假、惡、醜,是他們讓我們看清了人性中的另一面,考驗了我們的堅強,使我們成長和成熟。

遇到愛你的人,學會回報;遇到你愛的人,學會付出。遇到你恨的人,學會原諒;遇到恨你的人,學會道歉。

遇到欣賞你的人,學會笑納;遇到你欣賞的人,學會讚美。遇到不懂你的人,學會溝通;遇到你不懂的人,學會理解!

感恩之外,我們還要警惕,在今後的生活中,不必把太多的人請進我們的生命裡。太多人,請進生命裡,若是他們走進不了我們的內心,就只會把我們的生命攪擾得一地雞毛。

把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留給自己關心的人,留給懂自己的人,別在不喜歡你的人那裡丟了快樂。

擺脫沒意義的飯局,樂得清靜。遠離看不起你的親戚和虛情假意的朋友。

讀過的書:變化氣質,沉澱靈魂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鍛鍊與不鍛鍊的人,隔一天看,沒有任何區別;隔一個月看,差異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體和精神狀態上就有了巨大差別。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日積月累,終成天淵之別。

一個人讀過很多書,但是後來往往大部分都忘記了,這樣的閱讀究竟有沒有意義?

其實,當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們的骨頭和血肉。

一個人認真讀過的書其實早已融進他的靈魂,沉澱成智慧和情感,只要一個觸動點,就會噴薄而出。

有人說,就算你讀了那麼多的書,懂了那麼多的大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讀書並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現實的利益和好處,讀書這個行為僅僅意味著:我們沒有完全認同這個世界和現實,我們還有精神生活,還有夢想,還有追求,還在奮鬥;我們還不滿足,還在尋找生命的另一種可能,另一種生活方式。

讀書,是為了避免被瑣屑生活打磨得麻木不仁。讀書,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走過的路:一路風清,且行且惜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一個人所行走的範疇就是他的世界,北島曾經這麼說過。

每個人所走的路都有不同,腳下走過的,留下的都是一條截然不同的路。也不必羨慕別人的路,我有我的獨木橋,你走你的陽關道。

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其實,行路也是一種閱讀,一個讀的是有字書,一個讀的是無字書。讀書,是在字裡行間行走,古今中外在腦海裡翻騰;行路,是在閱讀天地萬物,一草一木都被我們辨識。

在路途中,我們會經歷很多,所謂見多識廣,了解別人和自己,我們的心胸會變得更寬廣,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生活,從而擴大我們的人生格局。

人間沒有永恆的風景,沒有永遠的人,也不必悲觀,畢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生命的禪意不在一經一卷中,而在一呼一念裡;心態的超脫不在一字一句中,而在一言一行裡。

走過了,經歷過了,就是人生的路,只願一路風清,且行且珍惜!

相關焦點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我是一個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我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我是一個內向的人。從小到大我父母都說我笨,我確實不如我哥哥妹妹聰明,學東西人家一點就透,我要學好多遍才行。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我是一個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我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我是一個內向的人。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近幾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可以說是網上討論的一個熱點,著名作家王蒙也多次以此為主題演講。在諸多觀點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似乎更受追捧,有人甚至提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特別是2014年3月美國當時第一夫人米歇爾在北京大學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為主題演講,由於她的特殊身份讓這一觀點甚囂塵上。
  • 悟: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人無數
    我們經常聽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很多人把讀書、行路和閱人理解為矛盾對立而大談讀書無用論,而我認為這三者完全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而渾然一體的。先來說讀萬卷書,一本好書可謂是作者的寶貴經驗的濃縮,讀書就相當於與作者進行了深度溝通交流,也就相當於一定程度的模擬行路和閱人。再說行萬裡路,這主要是為了對於書中存疑的地方,進行更深入的取材驗證,當然行路之中,除了自我觀察地理人文歷史外,還要與人溝通,如此才能了解到一些比較隱晦的事物。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和現代人的理解出入比較大,「讀萬卷書」原意是:讀書是為了進京趕考,以實現金榜題名的人生理想;「行萬裡路」原意是:步入仕途,以實現忠君報主的人生理想。
  •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畫旨》這本書裡,提了一個觀點: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後人在這句話上,依據自己的理解又添了幾句上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 行萬裡路,閱人無數,不如讀一本好書,讀書需要有效閱讀!
    行萬裡路,閱人無數,不如讀一本好書,讀書需要有效閱讀!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並非真的是這樣,如果一個人,真的學會了有效的讀書,那麼,這句話就可以這樣說:行萬裡路,閱人無數,不如讀一本好書!其實很多人,之所以讀了很多書,卻不如人家,一本書不讀,走了萬裡路的人,這其中原因,並不是真的走的路多,就要比讀書更容易成就自己。而是因為,很多人,並不會讀書,也讀不好書。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最好的例子就是南宋和蒙古
    中國有句古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說的就是讀再多的書,都不如實幹,理論聯繫實際才能體現讀書的價值。就像學醫一樣,你把病理研究得再透徹,不經歷臨床,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又如何應對呢?所以,實踐才是讀書的目的,只讀書,不實踐,書就白讀了。
  • 人生五堂課: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自己開悟
    讀萬卷書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黑髮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與肝膽人共事 無字句處讀書行萬裡路千裡之行 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閱人無數讀人如讀書 閱人宜閱己邪正看鼻眼 功名看氣宇 事業看精神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旅途中我也在學習,增長見識,也養成了記遊記,畫下沿途風景的習慣。接著她媽媽說:我們在旅行過程中會看到很多風景,也可以體會到當地人文。但是我更希望的是,你在旅行過程中,學會用不同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難。也能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到更好的自己。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背後的人生道理,很多人都沒想到,對你會有啟發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古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句話的意思是想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一定要大量讀書,而且還要了解社會,熟悉人文地理,參與社會實踐。「讀萬卷書」是指應該全面吸收書本知識,使自己具有淵博、紮實的文化素養;「行萬裡路」是指不能單純地沉迷於書本,還必須廣泛了解、認識和接觸社會,並把書本知識應用於社會實踐。綜合這兩句話的整體內涵,就是既要重視書本知識,也要重視社會實踐,或者說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然而,僅是上面這兩句似乎還是不足以完成人生的歷練,總是感覺缺少很多。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你覺得對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是對的,讀書是讀人生百態,風土人情,行萬裡路可以解除更多鮮活的圖像,有利於記憶。所以對比而言,讀到一定數量的書以後,就要去實踐了。但是「行萬裡路」真的解決一切了嗎?老子曾經說過「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的話提示我們在我們不斷參悟人生的時候,總是把複雜的問題減少,變成一個簡單的問題。
  • 對於孩子來說,「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哪個重要?
    有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哪個重要?這是個有趣的話題,也是很多人都會思考和遇到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兩者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拿這理由忽悠我別送補課並不充分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句話很多時候當我們感覺到出現頻率比較高了,也就是在學生們臨近或者已經開始他們的假期時候?而這個時候另外的「熱詞」恐怕當屬「補課」莫屬了吧?……所以在孩子的寒假,就不要跟我這樣的人談什麼對孩子的教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什麼的了,毫無意義,因為目前我們沒得選。而事實上,這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我一點也不認同!
  • 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
    古人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這話非常有道理,然而這個「有道理」是在古代。放在今天,則並非如此。為什麼這麼說呢?諸位看官且聽我慢慢道來。萬卷書說起來好像挺多,其實也就一個普通房間裝的書本量。還有,書本中的知識質量同樣也不敢恭維。很多書籍空有外在書本裝訂的形式,其內容則名不副實甚至胡說八道,讀了還不如不讀。別的不說,就說四書五經,放在今天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也就是個了解文化傳統的邊緣讀物。所以在古代,出外遊歷非常重要。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就能提升職場能力嗎?
    職場能力是職場人的命根,是職場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一個人的能力是多維度的,職場人也是這樣。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能力應對。在職場上整體能力水平的體現有三大方面,分別是認知能力、思維重塑能力和行動能力。這三種能力包含了讀書與實踐,而且超越了「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的範圍。
  •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這對於已經讀破萬卷書,學富五車卻極少出門的學者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句話有失偏頗,並非適合所有人。對於正在求學的莘莘學子來說,應該是讀萬卷書比走萬裡路更重要,側重點要放在讀萬卷書上。如果我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那麼,路就在我們腳下。 「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是人生缺一不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對於很多人來說,沉下心來認真讀書真的不是一件簡單地事情,這也是很多人選擇行萬裡路的原因所在那麼,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首先,我們來弄清楚這句話的含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古代的萬卷指的是皇上出的考試卷。考生們為了金榜題名,進京趕考。這句話放到現在,寓意就是:同學們要努力讀書,增長自己的學識和本領,理論結合實際,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學以致用,不做書呆子。
  • 董卿: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
    還有一期節目,有道題目是「作為主持人,更需要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兩位選手各執一詞,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董卿的點評也是特別出彩:「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我們能夠擺脫的是什麼,局限和狹隘,所以我們最終是要在相互的溝通、學習、交流當中看到自己的局限,去不斷地進步。」
  • 時代變化,行萬裡路不如讀萬卷書
    萬裡路不如讀萬卷書?這個話題的背景,是對金錢的渴望,是萬卷書對賺錢有幫助呢還是萬裡路有建設呢?以前講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現在是萬卷書勝萬裡路,古時說書中有黃金屋,有顏如玉,現在讀書,那是有金鑲玉。>現在去行萬裡路,出去看看,不論城市還是鄉野,你更多的是了解了哪家酒店床舒服,哪家飯店菜地道,哪個城市建設不錯,沒有當年那個為了生活,為了實現理想行萬裡路的意義,更多是去看了風景,是經濟富裕後的享受生活,朋友圈發張照片,再配點雞湯文或者一些人想去大城市闖蕩,遭奇遇,擁權財,像我的朋友,他老家是一個4線城市,畢業在賣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