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古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句話的意思是想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一定要大量讀書,而且還要了解社會,熟悉人文地理,參與社會實踐。「讀萬卷書」是指應該全面吸收書本知識,使自己具有淵博、紮實的文化素養;「行萬裡路」是指不能單純地沉迷於書本,還必須廣泛了解、認識和接觸社會,並把書本知識應用於社會實踐。綜合這兩句話的整體內涵,就是既要重視書本知識,也要重視社會實踐,或者說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然而,僅是上面這兩句似乎還是不足以完成人生的歷練,總是感覺缺少很多。筆者多年思考,從其意而發揮,總結了這樣幾句話: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
高人指路不如貴人相助;
貴人相助不如自己去悟。
人生的成長和成就,讀書、閱人、明師、貴人、自悟缺一不可。但最為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所謂「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就是這個道理吧。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此句與願意相同,只不過是特別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但讀書是前提,不讀書,只行路,那縱然萬裡也不過是個快遞和郵差。這絕不是對快遞和郵差的歧視,只是說讀書是人生價值實現的基礎和前提,相當於修煉中的築基,是根本。但讀書的目的還是要去實踐,是要去改造自然世界。
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這是要求人們要去把自己融入到社會之中,要了解、理解人性,去認識形形色色的人,要學會辨別真、善、美和假、惡、醜,要知道人間前冷暖和人情世故,其目的還是要與人為善、與人合作,弘揚正氣,為社會造福。相反,往往會與社會格格不入。
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人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的挫折,也會遇到人生的轉折,此時,人們往往會迷失方向,就需要人生導師給予指導和指引,這就強調了明師的重要作用。明師指導和指引需要你自己首先是可塑之才,而非「朽木不可雕」。明師好比伯樂,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遇到明師是人生福分和幸事。
另外,「三人行必有吾師」,也要求你見賢思齊,善於以人為師。
高人指路不如貴人相助。在人生的重要時刻和關鍵節點,貴人就顯得至關重要。貴人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做好自己最為關鍵。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到最好的別人。貴人也是如此,你只要努力做好自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可刻意強求。做好你自己往往就會有貴人相助。
貴人相助不如自己去悟。內因是根本,不管怎樣,決定自己命運的最終還是自己的努力,所謂「我命由我不由天」。離開自己的努力,一切都是枉然。
這幾句話是遞進的,有點像修行的次第,需要漸次而行。
以上心得與網友分享。歡迎批評指正,敬請關注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