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

2020-12-15 蜜醬蜂蜜博客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出自董其昌先生《畫禪室隨筆——卷二》中的一句畫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是指既要發奮讀書,讓自已的才識過人,也要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從古至今,人們都把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看做互補的一件事。

讀書是一種思維方式啟蒙

讀書,是思維的開端,人生活著,需要常識,也需要前人的經驗,而經驗的最經濟的傳承方式就是「書」。如果一個人,只依靠身邊的人口口相傳的經驗,缺少一些被大眾認可,被歷史檢驗過的思維方式啟蒙,就進入社會,是要吃很多虧,走很多彎路的。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生活中下雪不冷化雪冷的一個常識。 可是在最初沒有讀書學習的時候,身邊有的人會告訴你:「下完雪很冷,別瞎出去跑,非得感冒不可」。有的人則會說「外面下雪可好看啦,而且雪花到手裡就融化啦,一點也不覺得雪冷啊,快出來玩!」而當我們學習讀書讀到了初中物理,降雪,是水蒸氣遇冷遇塵凝華而成,而凝華本身在釋放熱量;化雪,是固態的雪液化和汽化的過程,這兩種過程都需要吸收大量的熱量。你是不是就知道了那句常識其實是很有道理,而面對別人的觀念,也不再需要費神費力就能做出判斷了呢? 這,就是讀書的力量。

書讀的多了,知識,道理儲備足夠了,人就會產生一種「秀才不出門,曉知天下事」的錯覺。對,你沒看錯,是錯覺,這時候的人,空有滿腹別人的經驗,加上科學的不科學的知識,而沒有實踐,行萬裡路,此時方顯作用。

讀書增長知識

行路是一種實踐

行路,或稱為經歷,學術點兒叫實踐,是一種走出家門,遊學,遊玩中感悟自然感悟社會上的各種道理,知識原來是這樣的,這樣一個過程。

再舉一個例子:餓了麼公司創業:大約3年前的一天,在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宿舍間,張旭豪等幾個室友打電腦遊戲,玩到午夜12點。餓了。打電話叫外賣,送份宵夜吧。誰知電話要麼打不通,要麼沒人接。大家又抱怨又無奈,餓著肚子聊起來。「這外賣為什麼不能晚上送呢?」「晚上生意少,賺不到錢,何苦。」「倒不如我們自己去取。」「乾脆我們包個外賣吧。」沒想到聊著聊著,創業興趣被聊了出來。這幾個研一的碩士生開始討論和設計自己的外賣模式,這一聊就聊到了凌晨四五點。

當天他們便正式行動。先是「市場調研」———暗訪一家家飯店,在店門口記錄店家一天能接多少外賣電話、送多少份餐。隨後,他們毛遂自薦,從校園周邊飯店做起,承攬訂餐送餐業務。在宿舍裡設一門熱線電話,兩個人當接線員、調度員,並外聘十來個送餐員。只要學生打進電話,便可一次獲知幾家飯店的菜單,完成訂單。接著,送餐員去飯店取餐,再送到寢室收錢。幾個月下來,大大小小17家飯店外包給張旭豪做外賣。他們專門花了幾萬塊錢,印製了「餓了麼」外送冊,不僅囊括各店菜單,還拉來了汽車美容等周邊商家廣告,結果基本收回製作成本。整整1萬本外送冊覆蓋到了每個寢室,「餓了麼」在校內出了名。

行萬裡路

讀書和行路需要相結合

再到後來,就是一家企業的正常發展史了,不再贅述。實踐出真知,創業也是如此,但很多實踐確實獨一無二的個人感悟之旅,難以複製,但「書」,這個普世的道理、經驗,卻能取其精華,傳之於世。

小夥伴們還能舉例說出哪些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例子呢?歡迎在回答下面進行提問和回復,期待與你一同探討生活這門課程。

真知和實踐相結合

相關焦點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和現代人的理解出入比較大,「讀萬卷書」原意是:讀書是為了進京趕考,以實現金榜題名的人生理想;「行萬裡路」原意是:步入仕途,以實現忠君報主的人生理想。
  •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對於很多人來說,沉下心來認真讀書真的不是一件簡單地事情,這也是很多人選擇行萬裡路的原因所在,通過行萬裡路,進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那麼,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首先,我們來弄清楚這句話的含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古代的萬卷指的是皇上出的考試卷。考生們為了金榜題名,進京趕考。這句話放到現在,寓意就是:同學們要努力讀書,增長自己的學識和本領,理論結合實際,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學以致用,不做書呆子。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近幾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可以說是網上討論的一個熱點,著名作家王蒙也多次以此為主題演講。在諸多觀點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似乎更受追捧,有人甚至提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特別是2014年3月美國當時第一夫人米歇爾在北京大學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為主題演講,由於她的特殊身份讓這一觀點甚囂塵上。
  • 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原標題: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如今的假期,帶孩子旅遊仿佛成了一項必不可少的作業,國內、國外,草原、海邊,朋友圈裡到處曬著帶孩子出去玩的照片和體會。有位朋友家長跟我抱怨:「一年10天假,5天給了孩子暑假,5天給了孩子寒假,沒有一天是給我自己的假。」
  •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這句話據說是雜文家劉齊提出來的。這對於已經讀破萬卷書,學富五車卻極少出門的學者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句話有失偏頗,並非適合所有人。對於正在求學的莘莘學子來說,應該是讀萬卷書比走萬裡路更重要,側重點要放在讀萬卷書上。如果我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這是我今年最有感觸的一句話。這句話的前一半很熟悉,後一半不是看今年的主持人大賽完全忘得一乾二淨了。也是看主持大賽感觸頗大多的一句話,選手姚軼賓和王嘉寧的比賽很精彩,但是最後評委董卿的話才是亮點,我反反覆覆看了幾遍。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旅途中我也在學習,增長見識,也養成了記遊記,畫下沿途風景的習慣。接著她媽媽說:我們在旅行過程中會看到很多風景,也可以體會到當地人文。但是我更希望的是,你在旅行過程中,學會用不同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難。也能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到更好的自己。
  • 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原標題: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澎湃新聞報導,日前被伊拉克警方誤作極端分子逮捕的北大學生劉偉(化名)將很快釋放。據悉,劉偉此行只是進行考古旅遊。劉偉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他本人非但與極端組織毫無關係,這趟前往伊拉克旅遊,恰是擔心當地文物遺址遭受破壞。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關於教育的另一種理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十個字,是兩個意思,是從一到二的過程。沒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會變成盲走和忙走,甚至是茫走。「你中考門門滿分,我們就去倫敦」。「如果你在全校是前十名,我們就去紐西蘭。」有個問題是,孩子還小,他也許這一生就這樣一次機會去倫敦,除開看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你還會帶他去哪些地方旅遊?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你覺得對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是對的,讀書是讀人生百態,風土人情,行萬裡路可以解除更多鮮活的圖像,有利於記憶。我們也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解讀這句話,我個人認為工業信息化時代,交通發達、信息暢通,所以相對來講,從我們職場角度和參悟人生的角度來看,行萬裡路的「路」又可以作為一種我們在讀書、實踐應用、增加價值中的一個過程。
  • 董卿: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
    董卿在評委席上,參與了這場大賽的精神輸送,她的點評總是在延伸深度時,給予選手和節目觀眾啟發。還有一期節目,有道題目是「作為主持人,更需要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兩位選手各執一詞,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董卿的點評也是特別出彩:「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我們能夠擺脫的是什麼,局限和狹隘,所以我們最終是要在相互的溝通、學習、交流當中看到自己的局限,去不斷地進步。」如沐春風,輕鬆地將問題進行了升華。她好像總能說出別人說不出的道理,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可見,一個人走過的路,讀過的書都藏在她的氣質裡。
  •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畫旨》這本書裡,提了一個觀點: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後人在這句話上,依據自己的理解又添了幾句上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 你讀「萬卷書」,中科宏浩帶你行「萬裡路」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一種人生追求。這樣的文字排序仿佛先要讀萬卷書才能行萬裡路,但是這兩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有人說讀萬卷書勝過行萬裡路,也有人說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無論是哪一者更勝一籌,就現實而言「讀萬卷書」遠比「行萬裡路」更容易的多,很多人都應該有這樣的體會。「行路」是在實踐中學習。
  • 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這是形容一個飽讀詩書的人。一個人絕佳的形象,不是外在表面的表象化的東西,更多的是內在的自身底蘊。張愛玲曾在《傾城之戀》裡寫道: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以及你愛過的人。我想這句話,恰如其分的囊括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1、 萬卷書裡有什麼,值得我們去讀?
  •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錢泳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二者不可偏廢」,這是說「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同等重要。"讀萬卷書"好比踩著前人的肩膀,透過知識之窗看到了金山銀礦,但是要想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銀礦,那必須再"行萬裡路"才行呀!
  • 活100歲,行萬裡路,讀萬卷書
    我認為在當下的社會裡,最應該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於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探求世界就兩個途徑: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既是人生態度,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人生苦旅」,人生就是一場沒有停歇的旅行,必須時時刻刻使自己「動」、「忙」。哪怕是假忙,也要一直不停的行動。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就能提升職場能力嗎?
    這三種能力包含了讀書與實踐,而且超越了「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的範圍。一、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可見學習、實踐對一個人的能力塑造的重要性。1.讀萬卷書是為了知識儲備。
  • 暑期到了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家長看來,行萬裡路尤勝讀萬卷書。如何規劃超長暑假,不少家長和學生提早數月便有了準備,信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的他們選擇遊學性質的夏令營,期待著能在兩點一線的常規學習生活之外,得到不一樣的啟示與收穫。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很多家長不惜「血本」,花費數萬元,在暑期或寒假送孩子遠赴海外遊學,增長見識開拓視野。
  • 三萬方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個人」
    三萬方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個人」讀萬卷書。學校學習雖然主要就是念書,但一個學期下來念的就是那幾本書,知識面非常狹窄。讀萬卷書能拓寬視野,對素質培養大有脾益。今天,雖然有電視,有網路,書的作用也是不能代替的,它是主要的智慧載體。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最好的例子就是南宋和蒙古
    中國有句古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說的就是讀再多的書,都不如實幹,理論聯繫實際才能體現讀書的價值。就像學醫一樣,你把病理研究得再透徹,不經歷臨床,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又如何應對呢?所以,實踐才是讀書的目的,只讀書,不實踐,書就白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