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出自董其昌先生《畫禪室隨筆——卷二》中的一句畫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是指既要發奮讀書,讓自已的才識過人,也要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從古至今,人們都把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看做互補的一件事。
讀書是一種思維方式啟蒙
讀書,是思維的開端,人生活著,需要常識,也需要前人的經驗,而經驗的最經濟的傳承方式就是「書」。如果一個人,只依靠身邊的人口口相傳的經驗,缺少一些被大眾認可,被歷史檢驗過的思維方式啟蒙,就進入社會,是要吃很多虧,走很多彎路的。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生活中下雪不冷化雪冷的一個常識。 可是在最初沒有讀書學習的時候,身邊有的人會告訴你:「下完雪很冷,別瞎出去跑,非得感冒不可」。有的人則會說「外面下雪可好看啦,而且雪花到手裡就融化啦,一點也不覺得雪冷啊,快出來玩!」而當我們學習讀書讀到了初中物理,降雪,是水蒸氣遇冷遇塵凝華而成,而凝華本身在釋放熱量;化雪,是固態的雪液化和汽化的過程,這兩種過程都需要吸收大量的熱量。你是不是就知道了那句常識其實是很有道理,而面對別人的觀念,也不再需要費神費力就能做出判斷了呢? 這,就是讀書的力量。
書讀的多了,知識,道理儲備足夠了,人就會產生一種「秀才不出門,曉知天下事」的錯覺。對,你沒看錯,是錯覺,這時候的人,空有滿腹別人的經驗,加上科學的不科學的知識,而沒有實踐,行萬裡路,此時方顯作用。
行路是一種實踐
行路,或稱為經歷,學術點兒叫實踐,是一種走出家門,遊學,遊玩中感悟自然感悟社會上的各種道理,知識原來是這樣的,這樣一個過程。
再舉一個例子:餓了麼公司創業:大約3年前的一天,在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宿舍間,張旭豪等幾個室友打電腦遊戲,玩到午夜12點。餓了。打電話叫外賣,送份宵夜吧。誰知電話要麼打不通,要麼沒人接。大家又抱怨又無奈,餓著肚子聊起來。「這外賣為什麼不能晚上送呢?」「晚上生意少,賺不到錢,何苦。」「倒不如我們自己去取。」「乾脆我們包個外賣吧。」沒想到聊著聊著,創業興趣被聊了出來。這幾個研一的碩士生開始討論和設計自己的外賣模式,這一聊就聊到了凌晨四五點。
當天他們便正式行動。先是「市場調研」———暗訪一家家飯店,在店門口記錄店家一天能接多少外賣電話、送多少份餐。隨後,他們毛遂自薦,從校園周邊飯店做起,承攬訂餐送餐業務。在宿舍裡設一門熱線電話,兩個人當接線員、調度員,並外聘十來個送餐員。只要學生打進電話,便可一次獲知幾家飯店的菜單,完成訂單。接著,送餐員去飯店取餐,再送到寢室收錢。幾個月下來,大大小小17家飯店外包給張旭豪做外賣。他們專門花了幾萬塊錢,印製了「餓了麼」外送冊,不僅囊括各店菜單,還拉來了汽車美容等周邊商家廣告,結果基本收回製作成本。整整1萬本外送冊覆蓋到了每個寢室,「餓了麼」在校內出了名。
讀書和行路需要相結合
再到後來,就是一家企業的正常發展史了,不再贅述。實踐出真知,創業也是如此,但很多實踐確實獨一無二的個人感悟之旅,難以複製,但「書」,這個普世的道理、經驗,卻能取其精華,傳之於世。
小夥伴們還能舉例說出哪些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例子呢?歡迎在回答下面進行提問和回復,期待與你一同探討生活這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