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6日上午,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主論壇會議上,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楊小偉發布了《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8)》,報告一大量數據展現我們在數字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果,以總結過去的堅實基礎,展望未來,進一步籌劃深入發展。
楊小偉表示,中國將深化開放合作,推動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共同把握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探尋新的增長動能和發展路徑,建設數字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拓展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積極參與網絡空間國際治理和網絡空間規則制定,推動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有序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網際網路治理體系。
圖源:圖蟲創意
信息化發展成果具體體現
1、信息化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信息化基礎設施加快推進,截止2018年底,我國網民規格達到8.29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9.6%,較去年提升3.8個百分點。網信產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電子信息製造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通信業、大數據產業等保持較快增長。信息技術研發創新活躍,2018國內信息技術發明專利高達18.5萬件,同比增長10.8%。
2、信息化踐行新發展理念邁出堅實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信事業代表著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應該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引領創新驅動力。組織實施「網際網路+」、數字經濟等重大工程,帶動社會投資和企業數位化轉型。促進均衡協調。實施信息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行動,整體提升區域信息化水平。支撐綠色發展。實施綠色製造工程,促進位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開放共贏。成功舉辦第五屆網際網路大會,共商共建數字絲綢之路成果不斷增多。深化共建共享。加快彌合城鄉和區域間數字鴻溝,信息化成果更多普及民眾。
3、信息化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促進質量變革。信息化改革提升傳統動能的作用日益凸顯,有效促進「三去一降一補」,支持建設工業雲、工業大數據、信息物聯網系統等一批技術支撐平臺,促進跨界融合、品牌樹立和質量提升。促進效率變革。信息化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先縱深推進,2018年,我國兩化融合指數高達53。比上一年提升1.2。促進動力變革。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7%,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3.9%。數據資源成為驅動數字經濟發展核心要素。信息消費已經成為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數據內容消費成為新的消費增長極。
4、信息化有力支撐重大改革實施
助力打好三大攻堅戰,運用信息化手段,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支撐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升生態保護監管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效果明顯,32個生級政務服務平臺提供的省本級許可事項中,平均辦理時限壓縮30.7%。推進網際網路法院改革創新,杭州、北京、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加快建設,實現網際網路糾紛案件「在線開庭」「在線審理」。
5、信息化發展環境進一步發展
戰略規劃統籌實施。強化數字中國建設相關政策協同,31個省(區市)全部制定出臺本地化信息化或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依法建設紮實推進。《電子商務法》頒布實施,《個人新消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列入立法規劃。網絡綜合治理體系逐步完善。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推動網絡正能量成為網絡空間鮮明導向。依法打擊網絡違法行為,網絡空間日益清朗。網絡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網絡安全法》深入實施,網絡安全防護措施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監督執法不斷加強,開展網絡安全應急培訓。
數字中國建設重大任務深入推進
截止2018年底,國家信息化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良好,5項指標提前完成。國內信息技術發明專利授權數、光纖用戶佔總寬帶用戶的比率、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貧困村寬帶網絡覆蓋率以提前完成「十三五」末目標。
1、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
寬帶網絡建設進一步拓展,IPv6規模部署全面提速。工業網際網路啟動建設,雲網端融合創新發展,為加快發展方式改轉變,支撐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信息技術創新能力逐步增強。
基礎研究和專利能力提升,人工智慧等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取得突破。創新體系建設逐步完善,截止2018年底,全國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3.53萬億元,各類創新主體創新活力持續釋放。我國創新指數全世界排名上升至第17位。
3、數據資源體系建設成效明顯
基礎數據資源建設取得重要成果。國家人口、企業法人,自然資源等基礎資料庫建成。自然資源實現「一張圖」監管,覆蓋5大類、23個子類、6992個圖層、58.3億個空間要素。政務信息共享取得重要進展。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71個部門、32個地方全面接入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和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數據共享交換總量累計超過394億條次。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穩步推進。 重點領域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力度加大,2018年國家統計局數據發布庫總數據量達到1105.5萬筆,累計訪問量2.58億次。大數據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大數據產學研深度融合,行業應用逐漸深入,示範引領作用不加強。
4、數字經濟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
2018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為31.63萬億元,網絡零售額超9萬億元。農業數位化轉型穩步推進,網際網路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數位化新業態不斷湧現,我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6億。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總額快速增長。
5、電子政務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水平明顯提升
電子政務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顯著改善營商環境 。2018年我國在全球綜合營商排名躍升至第46位。新型智慧城市強化頂層設計、上下聯動、條塊結合和分級分類推進,不斷提高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6、網絡扶貧與數字鄉村建設接續推進
網絡扶貧五大工程縱深推進,貧困村通寬帶比例達97%,納入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的貧困縣網絡零售額超過1700億元。數字鄉村戰略部署實施,2018年底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2.22億,網際網路普及率38.4%,比2017年提升3個百分點。
2018年信息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信息服務應用重點評估要素: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政府網站運行、社會保障應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網絡扶貧、「網際網路+教育」 等,權重20%;信息技術產業重點評估要素:創新能力、信息產業佔GDP比重、大數據發展、信息消費等,權重20%;產業數位化重點評估要素:兩化融合、電子商務、網絡零售、數字鄉村等,權重20%;信息基礎設施重點評估要素: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移動寬帶用戶普及、IPv6規模部署、網絡速度、建制村通郵、15%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等,權重15%;網絡安全重點評估要素:網絡安全工作機制、網站安全漏洞防護、網民網絡安全意識等,權重15%;發展環境重點評估要素:政策法規、規劃布局、資金投入、人才隊伍、工作機制等,權重10%。
1、2018年信息化發展評價指數前10名
北京、廣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天津、重慶、湖北、山東等地方排名前十位。這些地區落實數字中國戰略,制定實施數位化規劃和行動計劃,整體推進信息化創新發展,信息化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2、各地區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
浙江、江蘇、北京、福建、廣東、上海、四川、江西、山東、安徽等地方位列各省(區、市)信息服務應用指數排名前十位。這些地區紮實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提高智慧城市建設質量,提升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3、各地區加快構建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
北京、廣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重慶、天津、四川、山東等地方位列各省(區、市)信息技術產業指數排名前十位。這些地區大力發展5G、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產業,培育壯大新動能。
4、各地區著力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
浙江、上海、北京、廣東、江蘇、 福建、山東、天津、重慶、安徽等地方位列各省(區、市)產業數位化指數排名前十位。這些地區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電子商務提擋升級,加快數字鄉村建設,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排名省份產業數位化指數得分浙江18.662、上海18.30、北京18.24、廣東18.09、江蘇17.50、福建17.14、山東16.85、天津16.619、重慶16.4510、安徽16.43。
5、各地區建設完善新-代信息基礎設施
上海、浙江、廣東、江蘇、北京、福建、重慶、遼寧、湖北、寧夏等地方位列各省(區、市)信息基礎設施指數排名前十位。這些地區優化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推進IPv6規模部署,提升網絡服務質量,促進線上線下融合創新。
6、區域信息化協調發展亮點紛呈
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等區域信息化協調發展,區域數字經濟增長極正在形成,區域網絡信息技術創新體系逐步構建,區域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水平明顯提升。
長三角
長三角成立國家集成電路創中心。完成全國首個跨省四城5G視頻通話互聯,聚焦區域內重點園區、重點廊圈帶等載體建設與協同,促進產業資源跨區域流動。
京津冀
京津冀三地籤訂信息化協同發展協議,在信息基礎設施共建、數據共享等8個方面加強合作。雄安新區產業協調發展,吸引北京創新型、高成長性科技企業疏解轉移,優化產業鏈協同格局。京津冀三地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完成對接。
粵港澳
粵港澳大灣區探索推進智慧城市群建設。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進粵港澳網間互聯寬帶擴容,推進新型智慧城市試點示範和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智慧城市合作。加強粵港澳智慧城市合作。
全力推進2019年數字中國建設
當前,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信息化加速邁向全面互聯、跨界融合、集成創新、引領發展的新階段,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產業生態尚不完善數字動力釋放尚不充分,區域發展不平衡,數字鴻溝依然較大,發展環境尚需進一步完善。
1、優化創新生態,增強網絡信息技術創新能力
加大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加快推進信息 領域核心技術創新突破,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加強網絡、技術、產業、應用協同創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機制;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和創新支持政策體系。加快建立統一開放、 競爭有序的數字市場體系,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2、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
加快推動信息基礎設施演進升級。加強統籌規劃 ,加快建設陸海空天融合、超高速寬帶、全面互聯、普遍接入的新型基礎設施。積極發展衛星網際網路,加快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和應用,進一步推動物聯網集成創新發展;加快5G商用部署步伐。完善系統、 晶片和終端等產業鏈,開展業務應用示範,打造完整產業生態;加快推進IPv6規模部署。全面推進接入網、數據中心、雲平臺等IPv6改造。
3、立足高質量發展,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深化大數據、 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加快在各行業各領域推進「網際網路+」,釋放實體經濟活力;持續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運用新技術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拓展"智能+"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深入推進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培育發展網絡化協同製造、大規模個性化定製、雲製造等智能製造新業態新模式。
4、促進改革創新,推動電子政務發展與信息惠民
統籌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加快建成全國一 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加快實現一網通辦、異地可辦,持續開展「減證便民」改革行動,促進「放管服」改革;推進「網際網路+監管」。 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加強和創新"雙隨機、- 公開」等監管方式,促進政府監管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促進信息惠民便民利民。實施「網際網路+人社」2020行動計劃,加快構建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實「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措施。發展「網際網路+教育」, 深化「三通兩平設與應用,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深化開放合作,推動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深化數字絲綢之路建設。順應第四次工 業革命發展趨勢,共同把握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探尋新的增長動能和發展路徑,建設數字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拓展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積極參與全球網際網路治理體系建設。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進全球網際網路治理體系變革的"四項原則」和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五點主張」,積極參與網絡空間國際治理和網絡空間規則制定,推動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有序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網際網路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