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基於新型雜原子多孔網絡材料構建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獲進展

2020-12-15 騰訊網

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新型高性能超級電容電極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超級電容器與傳統電容器相比,具有更大的比電容、更高的能量密度等特點,而與充電離子電池相比,它又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更長的使用壽命等突出的優勢,因此超級電容器在電化學儲能領域的應用前景巨大。特別是近期特斯拉透露其自主研發的新電池有可能是「無鈷電池」,即「乾電池技術+超級電容」組合,這迅速點燃了國內外儲能領域新一輪能源革命的熱情。

多孔炭材料具有孔道結構可調控和比表面積大等特點,是目前最為廣泛使用的一類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然而,傳統多孔炭材料比容量低,導致器件能量密度欠佳,而雜原子摻雜可有效提升材料比容量,但雜原子對於容量貢獻的影響機制仍不明晰。因此,如何基於雜原子本徵摻雜炭材料實現兼具高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長壽命的超級電容器的構築,依然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關鍵核心問題。團隊前期研發出系列電極材料並組裝成超級電容器,結果顯示能量密度可達120Wh/kg,使用壽命可超過30000次循環充放電實測考核。

蹇錫高院士團隊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從分子設計出發,設計合成系列新型含芳雜環結構的單體,並以其為基礎可控制備一系列孔徑大小可控的共價有機網絡材料,該類材料作為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具有突出特點及優勢:在充放電過程中電解液可以在介孔內部孔道快速傳輸,在高充放電速率下賦予電容器高倍率性能及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在1 mol/L H2SO4電解液中、10 A/g電流密度下,經過80000次循環充放電實測考核,容量保持率仍高達123%(不但沒有降低反而上升了23%)。此外,系統探究了該類材料在高溫離子熱條件下結構的轉變,及其結構與超級電容器電容性能之間的定量關係,即吡咯氮、吡啶氮及羰基氧是贗電容的主要貢獻源。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Nano Energy上(影響因子15.55)。

研究表明,這種合成策略可以拓展到多種含芳雜環結構的網狀材料的製備,並對材料進行分子級別精確調控,是一種製備高性能共價有機網絡材料的普適性方法。這一研究成果為拓展和深化新型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的設計與構築開闢了新的技術途徑,也為高性能本徵摻雜雜原子多孔網絡材料的設計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同時,為我校功能材料專業的新工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特別在疫情期間,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在有限時間內對研究內容進行詳盡補充及數據論證。

論文要點:1、採用分子工程策略設計了一系列具有均勻分布的N、O雜原子的p-TIDN;2、p-TIDN是定量研究雜原子和多孔結構電容特性的理想模板;3、吡咯氮、吡啶氮和醌氧是最有利於儲能的物質。

材料學院胡方圓副教授作為該項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材料學院博士生張天鵬作為第二作者。這一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發計劃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等資助支持。

來源 新材料資訊、大連理工大學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20303463

歡迎點擊「在看",開啟價值時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實現小龍蝦殼輔助重質生物油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
    中國科大實現小龍蝦殼輔助重質生物油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朱錫鋒教授研究團隊提出「廢棄生物質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
  • 二硫化鉬碳膠囊複合材料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
    作為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的經典材料,層狀二硫化鉬納米片(MoS2)在場效應電晶體、光電探測器、光伏、鋰電池、太陽能熱能收集等領域得到廣泛的關注。那二硫化鉬碳膠囊複合材料是如何製備出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
  • 【人物與科研】溫州大學王舜教授課題組:雜原子摻雜碳的超級電容起源
    另一方面,他們創新性地提出並建立了一種基於含氮雜環化合物與滷代共軛二烯間原位脫滷聚合的新方法,構建了一系列多種雜原子摻雜的高密度多孔碳,創造了無金屬碳基水系超級電容材料在鹼性介質中迄今最高的體積比電容和體積比能量,研究結果以「Heteroatom-Doped Porous Carbon Materials with Unprecedented High Volumetric Capacitive Performance
  • 東華大學能源存儲材料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有機多孔聚合物讓超級電容器多充、快充
  • 中山大學:碳材料用於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的最新進展和挑戰
    這項綜述將有助於為碳正電極的研究系統提供一個有組織的框架,並開發出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新型ZHSC。圖文導讀 圖1、鋅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的組成和部分電化學行為。碳正電極吸附/解吸涉及的離子是(A)電解質中的陰離子或(B)Zn 2+圖2、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與其他儲能設備的Ragone圖主要關注近年來ZHSC中碳陽性電極的進展。ZHSC中使用的各種碳材料主要分為四類,包括商用AC,CNT,石墨烯和多孔碳(PC)。系統地研究了它們的合成,形態和電化學性能。
  • 青島科技大學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超級電容器以其快速充放電、功率密度大及循環壽命長等特性已成為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能量存儲裝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負極材料作為構建超級電容器的核心部件之一,決定著其性能的優劣。因此,開發高性能負極材料就成為本領域的熱點和難點課題。
  • 誰將成為未來超級電容器「殺手級」的電極材料?
    研究和開發高性能、低成本的電極材料是超級電容器研發工作的重要內容。目前研究較多的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主要有碳材料、金屬氧化物(或者氫氧化物)、導電聚合物等,而碳材料和金屬氧化物電極材料的商品化相對較成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  1什麼是超級電容器?
  •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出新概念微型超級電容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吳忠帥團隊和傅強團隊合作,開發出一種器件組裝新方法,將平面圖案化微電極包裹在化學交聯的氧化石墨烯—聚乙烯醇基水凝膠電解質中,成功構建出一種無基底、無固定形狀的新概念微型超級電容器。
  • 小龍蝦殼變身高性能電極材料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20年12月11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朱錫鋒教授研究團隊採用新方法,將廚餘垃圾中的小龍蝦殼等合成製備成一種高性能電極材料
  • 科學家發表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研究進展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成會明合作,應邀發表題為《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The Chemistry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and Porous Graphene Materials
  • 超級電容器或將引領下一代電池革命
    超級電容器超級電容器,是一種新型的具有遠超傳統電容器電容,以及超高儲能密度的電容器。通過在兩個隔離的極板上儲存相反電荷,超級電容器可以儲存大量的能量。與傳統電容器不同,超級電容器不再使用固態電介質,而是使用靜電雙電層電容和電化學贗電容。
  • 利用共價有機框架(COFs)提高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
    超級電容器是一種新型儲能裝置,既有電容器快速充放電的特性,又有電池的儲能特性。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製造的一種多孔有機材料可以顯著改善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存儲和輸送。超級電容器使用的技術與可充電電池中使用的可逆化學反應有很大不同。
  • 超級電容器用石墨烯基電極材料的製備及性能研究
    摘要:同傳統二次電池相比,超級電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電速度快、循環壽命長等優點,是一種新型高效的儲能裝置,提升其能量密度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石墨烯作為一種新型二維碳材料,具有電導率高、比表面積大、化學穩定性強等優異特點,是超級電容器的理想電極材料。
  • 【年度巨獻】2015年高分子材料進展
    【可充電的紙進展】在瑞典Linköping University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導電聚合物塗層封裝的納米纖維素製備的紙成為了可以存儲大量電荷的「紙電池」(power paper),只需一張寬15cm、厚0.1mm的新型『紙電池』,就可以存儲1法拉電容的電荷(類似於超級電容器),而且其能夠反覆充電上百次,且充電只需數秒鐘。
  • Angew: 上海大學在基於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獲重要進展
    近期,上海大學理學院化學系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王洪宇副教授等在基於大環的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中美科學家聯合研究、全球首個高性能可拉伸自供能系統誕生
    為此,研究團隊考慮通過設計柔性可延展納米發電機將人體機械能傳化為電能,並將其存儲於柔性可延展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從而實現基於褶皺石墨烯的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圖 | 一種多功能可拉伸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MSCAs)的合成過程和光學圖像據程寰宇介紹,三維多孔互聯的 LIG (光還原石墨烯) 骨架能夠大幅縮短載流子(離子和電子)輸運路徑,超薄多孔的磷化鋅納米片為贗電容反應,則可提供豐富的電化學活性位點,通過協同利用碳材料的雙電層電容和過渡金屬化合物的贗電容儲能機理,再基於 ZnP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因而由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閩江大學和中國南京大學的成員組成的團隊最近發表在《Nano Energy》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將微型超級電容器單元排列成"蛇形"島狀橋狀布局,可使配置在橋處拉伸和彎曲,同時減少微型超級電容器的變形。當結合在一起時,該結構便被研究人員稱為"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
  • 楊梅也能拿來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溫大教授做到了
    基於分級多孔碳材料能量存儲示意圖 隨著可攜式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向著輕量化、小型化的快速發展,開發與之相匹配的兼具高體積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長壽命儲能器件成為當前的迫切需求。溫州大學化材學院金輝樂教授根據市場要求並結合溫州特色再次玩出生物質碳新高度,他利用溫州楊梅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提高了超級電容器的應用市場。楊梅再利用,優化生物質碳基材料「楊梅是溫州的特產,但是楊梅採摘周期短,成熟的楊梅落地便無法食用,這是一種損失,我們的課題充分使楊梅再利用,發揮生物質的利用價值。」金輝樂老師介紹說。
  • 我國科學家用小龍蝦殼製備高性能電極材料,性能優勢明顯
    將小龍蝦殼轉化為功能性材料,則是實現廢物回收利用的另一種方法。近年來,一些學者利用小龍蝦殼粉碎和小龍蝦殼生物炭去除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結果表明,具有天然特殊結構的螯蝦殼粉和螯蝦殼生物炭具有較強的重金屬離子去除能力。選擇合適的物質改性螯蝦殼生物炭可以有效提高其吸附能力。此外,基於小龍蝦殼的材料結構和功能特性,已經合成了一系列功能材料,可以用來解決全球性的挑戰。
  • 中科大研究團隊用小龍蝦殼等製成高性能電極材料
    IT之家 12 月 19 日消息 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錫鋒教授團隊近期提出一種新方法,採用農林廢棄物熱解獲得的重質生物油和廚餘垃圾中的小龍蝦殼,通過簡單的合成即可製備成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