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淡漠可能與大腦結構相關

2021-03-04 梅斯神經

牛津大學一項關於情感淡漠的研究表明,情感淡漠不是態度問題,而是某些生物學原因導致的。

研究小組通過對年輕人進行研究,觀察表現積極的人和情感淡漠的人大腦結構是否存在差異。

神經學和神經認知學專家Masud Husain提出:在某些情況下,人會形成一種病理性情感淡漠,例如中風後或者患有阿爾茨海默病。

他們想通過研究健康人,來探究大腦內部是否存在某些差異可以用來闡釋正常人的情感淡漠。

研究小組首先對40名健康志願者進行了關於積極性的問卷調查,隨後讓他們玩一個遊戲,每個遊戲都需要通過不同程度的努力去獲取獎勵。遊戲過程中發現,那些低要求高回報的遊戲比那些高要求低回報的遊戲更受歡迎,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

當志願者在MRI 儀器裡面玩遊戲的時候,研究人員可以對他們的大腦進行研究。他們驚訝地發現,雖然情感淡漠的人不願意接受這種通過努力獲得回報這種方式,但實際上此時他們大腦的有一個區域要比那些表現積極的人顯得更活躍。大腦的預運動皮層是調控人運動的一個關鍵區域,在大腦運動控制區活躍之前就會變得活躍。矛盾的是,當需要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情感淡漠的人這片區域會比積極的人表現得更加活躍。

通過對大腦進行掃描,研究者發現情感淡漠的人大腦前區缺乏有效的聯繫。大腦每天所消耗的能量佔總消耗能量的1/5。如果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來規劃一個動作,那麼對於情感淡漠的人能量要求則會更高。他們的大腦必須做出更過的努力。

目前,這是第一次有關於情感淡漠的健康人群的生物學基礎研究,雖不能不涵蓋所有情感淡漠的人,但是為我們提供了更多關於大腦處理正常激動的信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和尋找到極端情感淡漠的合適療法。

Raliza Stoyanova認為,缺乏動力去實現某些簡單的目標,比如服藥,雖是某些腦部疾病的特徵,但也可能存在於正常人群中,。眾所周知,實現同一個目標,有的人表現得別人更有動力,但卻很少有人了解情感淡漠的生物學基礎。這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大腦系統是形成和觸發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由MedSci神經科整理編譯,轉載請註明出處!

點擊閱讀原文,直接下載APP

↓↓↓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一鍵關注

相關焦點

  • 阿爾茨海默病常伴有情感淡漠
    ,心智猶如孩童,世界重新歸零……當衰老伴隨著長壽來到人們身邊時,阿爾茨海默病緊隨而來,大腦的認知功能率先衰退,不復年輕。在日前舉行的2020腦健康月公益宣教活動上,「怎樣保持大腦年輕態」等防治阿爾茨海默病的話題,引發共鳴。為了保持大腦年輕態,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醫院神經內科韓燕教授倡議,每個成年人要做到並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健康的心理狀態、適度的壓力疏解、科學的有氧運動、合理的飲食營養。重視體重管理,積極防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能從容地面對阿爾茨海默病。
  • 「情感淡漠」可能是預測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症狀,該如何預防?
    「腦小血管病」是一個危險的存在,65歲以上老年人約有2/3可能患有腦小血管病,約四分之一的中風可能由腦小血管病引起,並且腦小血管病是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見原因,也會使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增加。
  • 為何有些人情感淡漠呢
    這在病理心理學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雖說也是一種情緒體驗,不過這種體驗大都是病態的、不健康的。情感淡漠在表現程度上,有輕重不同的區分;情感淡漠的形成與發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會心理兩方面的因素在內。「情感淡漠」有哪些主要表現特徵呢?
  • 情感淡漠、意向缺乏等精分陰性症狀為何用藥效果差?
    陰性症狀主要是指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症狀,如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意向缺乏等。 這些症狀具體表現為,病人的主動言語減少,被動談話時只能使用「是」、「不是」、「不知道」等簡單的詞或詞組;對周圍任何的刺激缺乏刺激均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視若無睹;對學習、工作、甚至日常生活都沒有主動要求,多獨處、孤僻、行為退縮。
  • 情感淡漠、越來越「懶」?警惕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通常表現為精神活動脫離現實,與周圍環境不協調,以及思維、情感、意志活動之間不配合。如果急性發病,出現興奮躁動、行為怪異等時可能會立即送患者到醫院治療。但小李從發病到就醫,前後經歷了一年。這是因為小李的病症以精神活動遲鈍為主,表現對人冷淡,與人疏遠,寡言少語,生活懶散,學習成績下降。
  • 心理學:那些情感淡漠、不願與人來往的人,很可能有心理問題
    不想與人來往,情感淡漠是一種什麼心理?不想與人來往,很可能是因為個體經歷了很多負面的交往事件。我們可以先看看那些喜歡與人交往的人,他們無一例外都是能說會道之人,即使並非很幽默,不具備獨特的魅力,但總能夠給別人舒服的感覺,難道他們是生來就喜歡與人交往的嗎?當然不是。
  • 心理學:那些情感淡漠、不願與人來往的人,很可能有心理問題
    不想與人來往,情感淡漠是一種什麼心理? 不想與人來往,很可能是因為個體經歷了很多負面的交往事件。 我們可以先看看那些喜歡與人交往的人,他們無一例外都是能說會道之人,即使並非很幽默,不具備獨特的魅力,但總能夠給別人舒服的感覺,難道他們是生來就喜歡與人交往的嗎?
  • 兒童肥胖可能與大腦結構有關
    「肥胖兒童大腦中控制決策的區域較薄,」 在線郵件報導。研究人員檢查了美國 3,000 多名 9 歲和 10 歲兒童的腦部掃描。他們觀察他們大腦中被稱為皮層的區域的厚度,並將它們與每個孩子的大腦進行比較身體質量指數 (BMI).
  • 美國心理學家最新研究:理智與情感的平衡被大腦「32區」控制
    結論1:大腦的「25區」控制著情感西班牙神經科學家Albert Compte在2018年的研究中證實,被情感控制人的大腦擁有過度活躍的「25區」(area 25),該區域涉及情緒表達[2]。研究人員發現,DLPFC與32區的最深層相連,這個連接位置正好是神經元抑制最強的區域;同時,32區連接到了25區的每一層,成為了能和25區活躍度調節相關的有力調節器[1]。
  • 大腦結構與功能分區《二》
    嗅束向後分為內側和外側嗅紋,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區稱為嗅三角,也稱為前穿質,前部腦底動脈環的許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腦。在額葉的內側面,中央前、後回延續的部分,稱為旁中央小葉。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  2、頂葉:位於中央溝之後,頂枕裂於枕前切跡連線之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橫行的頂間溝將頂葉餘部分為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包括緣上回和角回。
  • 音樂訓練可能提高大腦執行功能
    然而,Gaab博士說,還需要更多的縱向研究以探討音樂訓練、EF技能及學術成就之間的關係。他們說,童年活動包括社會、情感、和(或)物理成分,並不一定只專注於EF技能上,這些均可能有助於提高執行功能。研究人員推測,像音樂這樣的課外活動可能尤其重要。演奏樂器需要與EF相關的技能,如持續注意力、目標執行功能以及任務切換需求的認知靈活性。有證據表明音樂家的一般認知、學術和語言能力均有提高,這可能由EF介導。
  • 大腦白質結構的老化(基於大數據)
    本研究共測量了3513名健康被試(年齡在44.64-77.12歲之間)的大腦白質MRI數據(數據來源於UK Biobank),使用傳統的水分子擴散以及最新的神經突分散和密度成像方法,得到與年齡密切相關的白質微觀結構。其中平均擴散率(Mean diffusivity)對年齡最敏感,丘腦輻射和關聯纖維中與年齡存在最強的負相關。
  • 湖南的鳳凰古城,情懷被「燈紅酒綠」淹沒,商業化淡漠了古城情感
    古城的商業化讓古城更加暴露,仿佛毫無保留地展示自己,但也失去了很多文化意義,在我們旅行的過程中,古城的執著情懷被盛宴慢慢掩蓋,關於湖南的鳳凰古城,情懷被「燈紅酒綠」淹沒,商業化淡漠了古城情感你有什麼想說的嗎?去不同的城市,感受不同的文化,品嘗不同的美食,下一期你想去哪裡?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討論交流,如果你喜歡小編的文章,記得給我點點關注!
  • 孩子喜歡這種顏色,說明人際關係淡漠,情商低,媽媽要注意了
    導讀:孩子喜歡這種顏色,說明人際關係淡漠,情商低,媽媽要注意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喜歡這種顏色,說明人際關係淡漠,情商低,媽媽要注意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Neurology:淡漠的人,更容易痴呆!
    鑑於 NPS 的臨床意義,有研究人員提出輕度的行為障礙可能是痴呆症發病的前期表現。然而,在前瞻性研究中,除了抑鬱症之外,很少有神經精神症狀被評估為認知能力下降的獨立預測因子。 冷漠apathy,被定義為動機減少和目標導向行為,是痴呆亞型中最普遍的神經精神症狀。冷漠與抑鬱症有關,但是在背外側腦前額葉外皮和基底神經節的相關分區,冷漠有著獨特的神經解剖學特點。
  • 感情淡漠的人如何交流?你遇到過這樣的人麼?
    大家好,我是老潘,最近很多朋友問我,遇到情感淡漠的人該如何交流,我琢磨了好長時間,決定寫一下,回答朋友的疑慮。曾經的我也算是和一個這樣的人在一起過。他有些時候感受不到你的情緒,或者不能理解為何會這樣,但是因為他自己無法進行情感的體驗,所以他會就你的問題進行理性思考,再從行為庫中搜索出恰當的行為去回應你。就像你可能是覺得開心的時候會笑,他是覺得需要笑的時候會笑。該怎麼說呢,其實一開始就知道他可能要比正常人冷淡一些…但是由於本人也是不喜社交,不太善於與人打交道,所以反而喜歡上他了。
  • 46期:情感與文化相關,並非與生俱來~~考研英語題源外刊賞析
    翻譯:現代科學對此有一種解釋,我稱之為古典情感觀。這一觀點認為,我們大腦中有許多情感迴路,據說每一條情感迴路都會引起一系列獨特變化——也就是,情感指紋。一個惱人的同事可能會激發你的「憤怒神經元」,因此你血壓升高——你皺眉,大喊,感到憤怒的衝動。或者,一則驚人的新聞報導會觸發你的「恐懼神經元」,因此你心跳加速——你呆住且感到恐懼閃現。
  • 腸應激綜合症患者大腦結構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係
    該研究第一次揭示患有IBS的患者腸道微生物組與大腦參與處理感受信號的區域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大腦產生的信號能夠影響微生物組的構成,而微生物分泌的化學物質又能夠反過來塑造大腦的結構。此外,研究者們還對兒童外傷,大腦的發育以及腸道微生物組結構之間的聯繫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 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大腦結構與功能
    《美國神經放射學雜誌》線上版最新刊發的一項研究稱,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人類大腦的結構與功能。該項研究由美國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神經放射學家唐娜?羅伯茨領導。研究團隊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人太空飛行前後的大腦磁共振成像數據進行了回顧性分析,量化了他們大腦結構的變化情況,並將這種結構變化與其認知和運動功能的臨床表現進行了比較。
  • 研究發現可能與大腦額葉活動不平衡有關
    儘管夢醒的時候想起劇情可能覺得荒謬,但在夢境中體驗到的情感卻總是十分真實,透過研究大腦睡眠時的活動,歐洲研究團隊認為可能找到一種大腦活動模式,能說明為何有些人總會在夢中感到憤怒。雖然清醒和做夢時都能體驗到情感,但人們對夢境中體驗的情感背後大腦機制的認知卻十分有限,由於惡夢與焦慮、憂鬱和失眠等精神狀況和睡眠障礙有關,理解夢境情感的神經基礎將能對相關處置方式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