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結構與功能分區《二》

2021-02-08 唐都神經外科五病區

  西元一九八一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得主羅傑•史貝尼教授將左右腦的功能差異歸類整理如下:

  右腦(本能腦•潛意識腦) 左腦(意識腦)

  1.圖像化機能(企劃力、創造力、想像力)

  2.與宇宙共振共鳴機能(第六感 、念力、透視力、直覺力、 靈感、夢境等)

  3.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心算、 數學)

  4.超高速大量記憶(速讀、記憶 力)

  左腦(意識腦)

  知性•知識•理解•思考 •判斷•推理•語言•抑制

  •五感 ( 視、聽、嗅、觸、 味覺)




  大腦結構詳解

  大腦(Brain)包括左、右兩個半球及連接兩個半球的中間部分,即第三腦室前端的終板。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為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兩半球間由巨束纖維—相連。

  具體內容有大腦半球各腦葉、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大腦半球內白質、嗅腦和邊緣系統五大部分。

  各葉的位置、結構和主要功能如下:

  1、額葉:也叫前額葉。位於中央溝以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額上溝和餓下溝,被兩溝相間的是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額下回的後部有外側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為眶部、三角部和蓋部。額葉前端為額極。額葉底面有眶溝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內方的深溝為嗅束溝,容納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後分為內側和外側嗅紋,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區稱為嗅三角,也稱為前穿質,前部腦底動脈環的許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腦。在額葉的內側面,中央前、後回延續的部分,稱為旁中央小葉。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

  2、頂葉:位於中央溝之後,頂枕裂於枕前切跡連線之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橫行的頂間溝將頂葉餘部分為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包括緣上回和角回。響應疼痛、觸摸、品嘗、溫度、壓力的感覺,該區域也與數學和邏輯相關。

  3、顳葉:位於外側裂下方,由顳上、中、下三條溝分為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隱在外側裂內的是顳橫回。在顳葉的側面和底面,在顳下溝和側副裂間為梭狀回,,側副裂與海馬裂之間為海馬回,圍繞海馬裂前端的鉤狀部分稱為海馬鉤回。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

  4、枕葉:位於枕頂裂和枕前切跡連線之後。在內側面,,距狀裂和頂枕裂之間為楔葉,與側副裂候補之間為舌回。負責處理視覺信息。

  5、島葉:位於外側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鉤分為長回和短回。

  6、邊緣系統:與記憶有關,在行為方面與情感有關。

  ---

  大腦的總結構

  大腦皮質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中樞,各皮質的功能複雜,不僅與軀體的各種感覺和運動有關,也與語言、文字等密切相關。根據大腦皮質的細胞成分、排列、構築等特點,將皮質分為若干區。

  現在按Brodmann提出的機能區定位簡述如下:

  •皮質運動區:位於中央前回(4區),是支配對側軀體隨意運動的中樞。它主要接受來自對側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的本體感覺衝動,以感受身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感覺,並發出纖維,即錐體束控制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返回皮質運動前區:位於中央前回之前(6區),為錐體外系皮質區。它發出纖維至丘腦、基底神經節、紅核、黑質等。與聯合運動和姿勢動作協調有關,也具有植物神經皮質中樞的部分功能。

  •皮質眼球運動區:位於額葉的8樞和枕葉19區,為眼球運動同向凝視中樞,管理兩眼球同時向對側注視。皮質一般感覺區:位於中央後回(1、2、3區),接受身體對側的痛、溫、觸和本體感覺衝動,並形成相應的感覺。頂上小葉(5、7)為精細觸覺和實體覺的皮質區。

  •額葉聯合區:為額葉前部的9、10、11區,與智力和精神活動有密切關係。

  •視覺皮質區:在枕葉的距狀裂上、下唇與楔葉、舌回的相鄰區(17區)。每一側的上述區域皮質都接受來自兩眼對側視野的視覺衝動,並形成視覺。

  •聽覺皮區:位於顳橫回中部(41、42區),又稱Heschl氏回。每側皮質均按來自雙耳的聽覺衝動產生聽覺。

  •嗅覺皮質區:位於嗅區、鉤回和海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區的大部分)。每側皮質均接受雙側嗅神經傳入的衝動。

  •內臟皮質區:該區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帶回前部、顳葉前部、眶回後部、島葉、海馬及海馬鉤回等區域。

  •語言運用中樞:人類的語言及使用工具等特殊活動在一側皮層上也有較集中的代表區(優勢半球),也稱為語言運用中樞。

  它們分別是:

  ①運動語言中樞:位於額下回後部(44、45區,又稱Broca區)。

  ②聽覺語言中樞:位於顳上回42、22區皮質,該區具有能夠聽到聲音並將聲音理解成語言的一系列過程的功能。③視覺語言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角回,即39區。該區具有理解看到的符號和文字意義的功能。

  ④運用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緣上回,即40區。此區主管精細的協調功能。

  ⑤書寫中樞:位於額中回後部8、6區,即中央前回手區的前方。

  ---

  大腦半球深部結構

  •基底神經節:基底神經節是大腦皮質下的一組神經細胞核團,它包括紋狀體、杏仁核和屏狀核(帶狀核)。

  紋狀體又包括尾狀核、豆狀核兩部分。紋狀體是丘腦錐體外系重經結構之一,是運動整合中樞的一部分。它主要接受大腦皮質、丘腦、丘腦底核和黑質的傳入衝動,並與紅核、網狀結構等形成廣泛的聯繫,以維持肌張力和肌肉活動的協調。

  •內囊:內囊位於豆狀核、尾狀核和丘腦之間,是大腦皮層與下級中樞之間聯繫的重要神經束的必經之路,形似寬厚的白質纖維帶。內囊可分三部,額部稱前肢,枕部稱後肢,兩部的匯合區為膝部。

  ---

  大腦

  又稱端腦,脊椎動物腦的高級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由左右兩半球組成,在人類為腦的最大部分,是控制運動、產生感覺及實現高級腦功能的高級神經中樞。脊椎動物的端腦在胚胎時是神經管頭端薄壁的膨起部分,以後發展成大腦兩半球,主要包括大腦皮層和基底核兩部。大腦皮層是被覆在端腦表面的灰質、主要由神經元的胞體構成。皮層的深部由神經纖維形成的髓質或白質構成。髓質中又有灰質團塊即基底核,紋狀體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廣義的大腦指小腦幕以上的全部腦結構,即端腦、間腦和部分中腦(見中樞神經系統)。

  大腦構造

  大腦主要包括左、右大腦半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人類的大腦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思維和意識的器官。大腦半球的外形和分葉左、右大腦半球由胼胝體相連。半球內的腔隙稱為側腦室,它們借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每個半球有三個面,即膨隆的背外側面,垂直的內側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背外側面與內側面以上緣為界,背外側面與底面以下緣為界。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和裂,溝裂之間的隆起稱為腦回。背外側面的主要溝裂有:中央溝從上緣近中點斜向前下方;大腦外側裂起自半球底面,轉至外側面由前下方斜向後上方。在半球的內側面有頂枕裂從後上方斜向前下方;距狀裂由後部向前連頂枕裂,向後達枕極附近。這些溝裂將大腦半球分為五個葉:即中央溝以前、外側裂以上的額葉;外側裂以下的顳葉;頂枕裂後方的枕葉以及外側裂上方、中央溝與頂枕裂之間的頂葉;以及深藏在外側裂裡的腦島。另外,以中央溝為界,在中央溝與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中央溝與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

  大腦半球的內部結構

  1. 灰質:覆蓋在大腦半球表面的一層灰質稱為大腦皮層,是神經元胞體集中的地方。這些神經元在皮層中的分布具有嚴格的層次,大腦半球內側面的古皮層分化較簡單,一般只有三層:①分子層;②錐體細胞層;③多形細胞層。在大腦半球外側面的新皮層則分化程度較高,共有六層:①分子層(又稱帶狀層);②外顆粒層;③外錐體細胞層;④內顆粒層;⑤內錐體細胞層(又稱節細胞層);⑥多形細胞層。

  2. 皮層的深面為白質,白質內還有灰質核,這些核靠近腦底,稱為基底核(或稱基底神經節)。基底核中主要為紋狀體。紋狀體由尾狀核和豆狀核組成。尾狀核前端粗、尾端細,彎曲並環繞丘腦;豆狀核位於尾狀核與丘腦的外側,又分為蒼白球與殼核。尾狀核與殼核在種系發生(即動物進化)上出現較遲,稱為新紋狀體,而蒼白球在種系發生上出現較早,稱為舊紋狀體。紋狀體的主要功能是使肌肉的運動協調,維持軀體一定的姿勢。

  ---

  左腦

  布羅卡分腦區實驗:在認知自己的大腦左右半球之間的功能性差異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上,花了整整200年的時間。而在19世紀前,對左右腦之間的差異幾乎一無所知。人類對這一自身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過程。1816年,法國醫生布羅卡偶然碰到一位失語症病人,原來他能講話,患病後卻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檢查表明,他的聽覺器官和發音器官卻完好無損。當患者的屍體被解剖時,布羅卡發現,患者左額葉組織有嚴重病變,他為此寫出了轟動科學界的論文——《人是用左腦說話》。對失語症的研究使人類終於認識到了左腦和右腦,這就是著名的布羅卡分腦區實驗。

  左右腦分工的觀念確立:真正確立左右腦分工的新觀念,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此我們不能不提及一個人,他就是美國加利福尼亞技術研究院的教授、著名生物學家斯佩裡。他和他的學生開始在動物身上進行裂腦實驗研究,並發現當切斷貓(隨後是猴子)的左右腦之間的全部聯繫時,這些動物仍然生活得很正常。更令人興奮的是,他們可以訓練兩個腦半球以相反的方式去完成同一項任務。後來他們又對裂腦人進行了實驗研究,即對嚴重癲癇病人切斷兩半球之間的神經聯繫,使其成為相對獨立的半腦半球。結果發現,各自獨立的半球有其自己的意識流,在同一個頭腦中兩種獨立意識平行存在,它們有各自的感覺、知覺、認知、學習以及記憶等。也就是說,左腦同樣具有右腦的功能,右腦也同樣具有左腦的功能,只是各有分工和側重點而已。

  如果進行形象一點的描繪,左腦就像個雄辯家,善於語言和邏輯分析;又像一個科學家,長於抽象思維和複雜計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豐富的情感。右腦就像個藝術家,長於非語言的形象思維和直覺,對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活動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間想像力極強。不擅言辭,但充滿激情與創造力,感情豐富、幽默、有人情味。

  左右腦兩部分由3億個活性神經細胞組成的胼胝體聯結成一個整體,不斷平穩著外界輸入的信息,並將抽象的、整體的圖像與具體的邏輯信息連接起來。

  關於左右腦的另一種說法完全可以看成是對斯佩裡腦科學成果的補充,即認為左腦儲存的信息一般是我們出生後所獲得的,在左腦反覆得到強化的信息最終轉存在了我們的右腦,而右腦繼承了我們祖先的遺傳因子,是祖先智慧的代言人。

  右腦

  人腦中有2千億個腦細胞、可儲存1千億條訊息,思想每小時遊走三百多裡、擁有超過1百兆的交錯線路、平均每24小時產生4千種思想,是世界上最精密、最靈敏的器官。研究發現,腦中蘊藏無數待開發的資源,而一般人對腦力的運用不到5%,剩餘待開發的部分是腦力與潛能表現優劣與否的關鍵。

  人的腦部構造分為大腦、小腦與腦幹。大腦由大腦皮質(大腦新皮質)、大腦邊緣葉(舊皮質)、腦幹、腦梁所構成。大腦皮質從位置上可分為額葉、聶葉及枕葉三部分。

  此外,腦又分為左、右兩半部,右半球就是「右腦」,左半球就是「左腦」。而左右腦平分了腦部的所有構造。左腦與右腦形狀相同,功能卻大不一樣。左腦司語言,也就是用語言來處理訊息,把進入腦內看到、聽到、觸到、嗅到及品嘗到(左腦五感)的訊息轉換成語言來傳達,相當費時。左腦主要控制著知識、判斷、思考等,和顯意識有密切的關係。

  右腦的五感包藏在右腦底部,可稱為「本能的五感」,控制著自律神經與宇宙波動共振等,和潛意識有關。右腦是將收到的訊息以圖像處理,瞬間即可處理完畢,因此能夠把大量的資訊一併處理(心算、速讀等即為右腦處理資訊的表現方式)。一般人右腦的五感都受到左腦理性的控制與壓抑,因此很難發揮即有的潛在本能。然而懂得活用右腦的人,聽音就可以辨色,或者浮現圖像、聞到味道等。心理學家稱這種情形為「共感」這就是右腦的潛能。

  如果讓右腦大量記憶,右腦會對這些訊息自動加工處理,並衍生出創造性的訊息。也就是說,右腦具有自主性,能夠發揮獨自的想像力、思考,把創意圖像化,同時具有做為一個故事述說者的卓越功能。如果是左腦的話,無論是你如何的絞盡腦汁,都有它的極限。但是右腦的記憶力只要和思考力一結合,就能夠和不靠語言的前語言性純粹思考、圖像思考連結,而獨創性的構想就會神奇般的被引發出來。

  ---

  功能

  西元一九八一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得主羅傑•史貝尼教授將左右腦的功能差異歸類整理如下:

  右腦(本能腦•潛意識腦)

  1.圖像化機能(企劃力、創造力、想像力)

  2.與宇宙共振共鳴機能(第六感、念力、透視力、直覺力、靈感、夢境等)

  3.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心算、數學)

  4.超高速大量記憶(速讀、記憶力)•知性•知識•理解•思考•判斷•推理•語言•抑制

  左腦(意識腦)

  •五感 ( 視、聽、嗅、觸、味覺)

  人的右腦具有直觀性的整體把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獨創性等,所以右腦的開發對於個人的成功而言是不可欠缺的。而在現代社會,右腦開發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是每個希望獲得成功的人士所必須重視的。

  端腦

  端腦由左、右大腦半球、基底核構成,連接兩半球的是胼胝體。

  (一)大腦半球的外形

  1.三個面

  每側大腦半球可分為上外側面、內側面和下面三個面。

  2.三個葉間溝

  中央溝、外側溝、頂枕溝。

  3.五個葉

  額葉、頂葉、枕葉、顳葉、島葉。

  4.主要溝回

  (1)額葉:中央前溝、額上溝、額下溝、中央前回、額上回、額中回、額下回。

  (2)頂葉:中央後溝、中央後回、角回、緣上回等。

  (3)顳葉:顳上溝、顳下溝、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顳橫回等。

  (4)內側面:扣帶溝、距狀溝、側副溝、扣帶回、中央旁小葉、海馬旁回等。

  (5)下面:嗅球、嗅束等。

  (二)大腦半球內部結構

  1.大腦皮質機能區

  (1)軀體感覺區:中央後回和中央旁小葉後部。

  (2)軀體運動區: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

  (3)視區:距狀溝兩側皮質。

  (4)聽區:顳橫回。

  (5)語言中樞

  •聽覺語言中樞:緣上回。

  •視覺語言中樞:角回。

  •書寫中樞:額中回後部。

  •運動性語言中樞:額下回後部。

  2.基底核

  是包埋於大腦髓質中的灰質團塊,位於大腦基底部。主要包括屏狀核、尾狀核、豆狀核、杏仁體等。

  紋狀體:尾狀核、豆狀核合稱紋狀體。主要功能是維持骨骼肌的張力,協調肌群運動。

  基底核

  基底核,埋腦底 屏尾豆狀杏仁體

  尾豆合稱紋狀體 協調運動及張力

  3.大腦髓質

  (1)聯絡纖維:連結同側大腦半球。

  (2)連合纖維:即胼胝體。

  (3)投射纖維:主要是內囊。

  內囊:位於背側丘腦、尾狀核、豆狀核之間,由上行的感覺纖維和下行的運動纖維構成。在腦的水平切面上呈「><」狀,分為內囊前肢、內囊膝、內囊後肢三部。

  (1)內囊前肢:位於背側丘腦與尾狀核頭部之間。

  (2)內囊後肢:位於背側丘腦與豆狀核之間。主要有皮質脊髓束、脊髓丘腦束、視輻射等纖維束通過。

  (3)內囊膝:位於內囊前肢和內囊後肢交匯處,有皮質核束通過。

  一側內囊受損,可致對側肢體深淺感覺喪失、骨骼肌癱瘓等症狀。

  小腦

  簡介

  小腦位於大腦半球後方,覆蓋在腦橋及延髓之上,橫跨在中腦和延髓之間。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腦分化而來,是腦六個組成部分中僅次於大腦的第二大結構。

  外部形態

  中部狹窄稱小腦蚓vermis,兩側膨大部稱小腦半球,小腦下面靠小腦蚓兩側小腦半球突起稱小腦扁桃體tonsil of cerebellum。

  內部結構

  1、皮質

  2、髓質(髓體):頂核、中間核(拴狀核、球狀核)、齒狀核。

  小腦的分葉

  1、按形態結構和進化可分為:絨球小結葉flocculonodular lobe(原小腦或古小腦),小腦前葉anterior lobe(舊小腦),小腦後葉posterior lobe(新小腦)。

  2、按機能可分為:前庭小腦(原小腦或古小腦archicerebellum),脊髓小腦(舊小腦paleocerebellum),大腦小腦(新小腦neocerebellum)

  小腦的纖維聯繫和功能

  1、前庭小腦:調整肌緊張,維持身體平衡。

  2、脊髓小腦:控制肌肉的張力和協調。

  3、大腦小腦:影響運動的起始、計劃和協調,包括確定運動的力量、方向和範圍。

  腦幹

  腦幹(brainstem)是腦的一部分,位於大腦的下面,腦幹的延髓部分下連脊髓。呈不規則的柱狀形。腦幹由延髓、腦橋、中腦三部分組成。

  上面連有第3~12對腦神經。腦幹內的白質由上、下行的傳導束,以及腦幹各部所發出的神經纖維所構成。是大腦、小腦與脊髓相互聯繫的重要通路。腦幹內的灰質分散成大小不等的灰質塊,叫「神經核」。神經核與接受外圍的傳入衝動和傳出衝動支配器官的活動,以及上行下行傳導束的傳導有關。此外,在延髓和腦橋裡有調節心血管運動、呼吸、吞咽、嘔吐等重要生理活動的反射中樞。若這些中樞受損傷,將引起心搏、血壓的嚴重障礙,甚至危及生命。

  延髓尾端在枕骨大孔處與脊髓接續,中腦頭端與間腦相接。延髓和腦橋恰臥於顱底的斜坡上。

  腦幹的功能主要是維持個體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體溫、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與腦幹的功能有關。

  經由脊髓傳至腦的神經衝動,呈交叉方式進入:來自脊髓右邊的衝動,先傳至腦幹的左邊,然後再送入大腦;來自脊髓左邊者,先送入腦幹的右邊,再傳到大腦。

  腦幹構造

  腦幹部位又包括以下四個重要構造:

  1.延髓(medulla)延髓居於腦的最下部,與脊髓相連;其主要功能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

  2.腦橋(pons)腦橋位於中腦與延腦之間。腦橋的白質神經纖維,通到小腦皮質,可將神經衝動自小腦一半球傳至另一半球,使之發揮協調身體兩側肌肉活動的功能。

  3.中腦(midbrain)中腦位於腦橋之上,恰好是整個腦的中點。中腦是視覺與聽覺的反射中樞,凡是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動,均受中腦的控制。

  4.網狀系統(reticular system)網狀系統居於腦幹的中央,是由許多錯綜複雜的神經元集合而成的網狀結構。網狀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覺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層次的意識狀態。

  延髓

  延髓(medulla oblongata)居於腦的最下部,與脊髓相連;其主要功能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

  延髓向下經枕骨大孔連結脊髓,隨著腦各部的發育,胚胎時期的神經管就在腦的各部內部形成一個連續的腦室系統。

  延髓是心血管的基本中樞,在延髓以上的腦幹部分以及小腦和大腦中,都存在與心血管活動有關的神經元。

  結構

  延髓來自腦泡中的末腦,是腦幹的最下部分。上界平面的背側為橫過第Ⅳ腦室底的髓紋,腹側為腦橋橫纖維的最下方;下界為第1對脊神經出脊髓上方的平面。延髓腹面正中線兩側有長形隆起叫錐體,由大腦下行的錐體束構成。延髓和腦橋的背面構成第Ⅳ腦室底,它的頂面是小腦。

  延髓下部的結構與脊髓很類似,上部則有較大差別。延髓不具有明顯的分節性。延髓內有較多的神經核團,可將其分為3類:第Ⅸ、Ⅹ、Ⅺ、Ⅻ腦神經的感覺和運動核,如孤束核、迷走神經背核、疑核以及舌下神經核,三叉神經脊束核也下延至此;其次是一些上下傳導路徑上的中繼核,如薄束核、楔束核;另一類是分布在網狀結構內的核,如巨細胞網狀核、外側網狀核以及腹側網狀核等。

  脊髓

  脊髓系中樞神經的一部分,位於脊椎骨組成的椎管內,呈長圓柱狀,全長41-45釐米。上端與顱內的延髓相連,下端呈圓椎形,終於第一腰椎下緣(初生兒則平第三腰椎)。臨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時,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之間進行,因為在此處穿刺不會損傷脊髓。

  脊髓兩旁發出許多成對的神經(稱為脊神經)分布到全身皮膚、肌肉和內臟器官。脊髓是周圍神經與腦之間的通路。也是許多簡單反射活動的低級中樞。

  灰質

  腦、脊髓內神經細胞體集中的地方,稱為灰質。灰質內功能相同的神經細胞體集合一起稱為神經核。

  在脊髓中,灰質內部,白質包圍在灰質外面。

  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white matter),稱為髓質。

  小腦灰質在外部,白質在內部。

  灰質稱皮質(cortex)

  脊髓灰質(gray matter)按其形態可分為前角、后角、中間帶以及側角。前角是突向腹側、粗而短的灰質部分;后角是伸向背側的細長部分。在前角與后角之間的灰質被神經纖維穿行,形成網狀結構。

  白質

  1.在中樞部,由神經元的軸突或長樹突集聚而成。它不含胞體只有神經纖維。白質內又有各種不同功能的神經束。

  脊髓白質(white matter)在灰質的外周,可分前索、側索秋後索三個部分。其中有上行束、下行束和固有束及各種傳導束。神經通路主要為縱行神經纖維,多為有髓神經纖維和少量的無髓神經纖維,神經纖維之間有神經膠質細胞。

  2.小腦灰質在外部,白質在內部。 而在脊髓中,灰質內部,白質包圍在灰質外面。

  額葉

  也叫前額葉。位於中央溝以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額上溝和餓下溝,被兩溝相間的是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額下回的後部有外側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為眶部、三角部和蓋部。額葉前端為額極。額葉底面有眶溝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內方的深溝為嗅束溝,容納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後分為內側和外側嗅紋,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區稱為嗅三角,也稱為前穿質,前部腦底動脈環的許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腦。在額葉的內側面,中央前、後回延續的部分,稱為旁中央小葉。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

  顳葉

  位於外側裂下方,由顳上、中、下三條溝分為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隱在外側裂內的是顳橫回。在顳葉的側面和底面,在顳下溝和側副裂間為梭狀回,,側副裂與海馬裂之間為海馬回,圍繞海馬裂前端的鉤狀部分稱為海馬鉤回。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

  頂葉

  位於中央溝之後,頂枕裂於枕前切跡連線之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橫行的頂間溝將頂葉餘部分為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包括緣上回和角回。響應疼痛、觸摸、品嘗、溫度、壓力的感覺,該區域也與數學和邏輯相關。

  枕葉

  枕葉位於半球後部,在枕頂溝的後方。

  在外側面很小,溝回不定。

  頂葉與顳葉之後,在小腦之上大腦後端的部分,稱為枕葉(occipital lobe)。

  枕葉位於枕頂裂和枕前切跡連線(薛耳味司氏裂溝)之後。在內側面,距狀裂和頂枕裂之間為楔葉,與側副裂候補之間為舌回。負責處理視覺信息。

  枕葉負責語言、動作感覺、抽象概念及視覺。

  島葉

  大腦半球共分為五個葉,額葉,頂葉,枕葉,顳葉和島葉。

  島葉呈三角形島狀,位於外側溝深面,被額,頂,顳葉所覆蓋。

  間腦

  間腦位於中腦之上,尾狀核和內囊的內側。

  間腦一般被分成丘腦、丘腦上部、丘腦下部、丘腦底部和丘腦後部五個部分。

  兩側丘腦和丘腦下部相互接合,中間夾一矢狀腔隙稱第三腦室。第三腦室經其兩側的室間孔與側腦室相通,向下通過腦導水管第三腦室與第四腦室相通。

  丘腦是間腦中最大的卵圓形灰質核團,位於第三腦室的兩側,左、右丘腦借灰質團塊(稱中間塊)相連。

  ---

  前腦

  前腦(forebrain)屬於腦的最高層部分,是人腦中最複雜、最重要的神經中樞。

  前腦又分為視丘、下視丘、邊緣系統、大腦皮質四部分。

  視丘(thalamus)視丘呈卵圓形,由白質神經纖維構成,左右各一,位於駢胝體的下方。從脊髓、腦幹、小腦傳導來的神經衝動,都先終止於視丘,經視丘在傳送至大腦皮質的相關區域。所以說視丘是感覺神經的重要傳遞站。此外,視丘還具有控制情緒的功能。

  下視丘(hypothalamus)下視丘位於視丘之下,是自主神經系統的主要管制中樞,它直接與大腦中各區相連接,又與腦垂體及延髓相連。下視丘的主要功能是管制內分泌系統、維持新陳代謝正常、調節體溫,並與生理活動中飢餓、渴、性等生理性動機有密切的關係。

  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邊緣系統一般認為包括視丘、下視丘以及中腦等在內的部分。邊緣系統的主要功能為嗅覺、內臟、自主神經、內分泌、性、攝食、學習、記憶等。邊緣系統有兩個神經組織,即杏仁核與海馬,前者關係情緒的表現,後者與記憶有關。

  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是大腦的表層,由灰質構成,其厚度約為1到4mm,其下方大部分則由白質構成。大腦中間有一裂溝(大腦縱裂,longitudinal fissure),由前至後將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稱為大腦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兩個半球之間,由胼胝體(corpus collosum)連接在一起,使兩半球的神經傳導得以互通。

  ---

  中腦

  中腦位於腦橋之上,恰好是整個腦的中點。中腦是視覺與聽覺的反射中樞,凡是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動,均受中腦的控制。

  中腦(mesencephalon,midbrain)介於間腦與腦橋之間。它從胚胎早期的中腦泡發展而來。在低等脊椎動樞。但在高等動物,許多重要功能都逐漸向大腦皮層集中(這現象叫做功能的皮層化),中腦就只成了發生視、聽反射和運動、姿勢等反射的皮層下的中樞。

  ---

  丘腦

  丘腦形態

  丘腦是間腦中最大的卵圓形灰質核團,位於第三腦室的兩側,左、右丘腦借灰質團塊(稱中間塊)相連。

  丘腦被丫形的白質板(稱內髓板)分隔成前、內側和外側三大核群。丘腦的核團及其纖維聯繫:

  丘腦前核:位於丘腦前結節的深方,它接受發自乳頭體的乳頭丘腦束,發出纖維投射至扣帶回。

  丘腦內側核:接受丘腦其他核的纖維,發出纖維投射到額葉前部皮質。

  丘腦外側核:又分為較小的背側部和較大的腹側部。背側部接受丘腦其他核團纖維,發出纖維至頂葉皮質。腹側部與脊髓、腦幹以及小腦有廣泛聯繫。

  丘腦的各個部分

  丘腦底部它是中腦被蓋與背側丘腦的過渡區,其中有丘腦底核和Forel氏區。接受蒼白球和皮層運動區的纖維,發出纖維到紅核、黑質及中腦的被蓋。

  丘腦後部:位於丘腦後外側的下方,包括內側膝狀體、外側膝狀體和丘腦枕。內側膝狀體接受外側丘系的聽覺纖維,發出纖維組成聽輻射,投射至顳葉皮質聽區。外側膝狀體接受視束的纖維,發出纖維稱視輻射,投射到枕葉皮質。丘腦枕的深方為枕核,它接受內、外膝狀體核發出的纖維,發出纖維至頂下小葉、枕葉和顳葉後部的皮質。

  丘腦上部:位於第三腦室頂部周圍。它包括左右三角、連合以及後方的松果體。起於嗅覺中樞的丘腦髓紋止於三角的灰質,自灰質發出纖維到腦幹的內臟運動核。故丘腦上部與嗅覺內臟反射有關。

  丘腦下部:其特點有二:一是神經細胞不多,但聯繫複雜而廣泛;二是除了一般神經元外,還含有內分泌神經元,它具有普通神經元的特點,又具有內分泌細胞合成激素的功能。丘腦下部的體積很小,但它卻控制著機體多種重要機能活動。

  ---

  丘腦與意識

  目前,人們對丘腦以及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的認識幾乎都是錯誤的,將丘腦簡單的定義為感覺中繼站,不但是毫無根據的妄下定義,而且完全錯誤,對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以及其他腦的功能認識也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那麼,丘腦、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都有哪些功能,意識又是怎樣產生的,這裡作一個簡簡單單的闡述。

  所有的腦,包括丘腦、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等都是由一種結構組成——神經元,神經元中遺傳有信息,腦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整理、組織遺傳信息,使之有序化、條理化。腦的主要功能就是經過神經元一級一級的信息交換傳遞,獲得一個有意義的信息集合,這個過程稱為樣本分析。神經元一級一級進行信息交換傳遞的過程稱為分析,有意義的信息集合既為樣本。樣本分析是腦的主要功能,包括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等,這些腦的主要功能都是進行樣本分析。丘腦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器官,丘腦神經元中的遺傳信息具有覺知特性,丘腦能夠將各個遺傳信息合成為一個特殊的信息集合,這個具有特殊性質的信息集合是對事物覺知,稱為丘覺。丘覺的合成發放活動,樣本的分析產出活動,本質上就是反射活動。

  丘腦是發放丘覺的器官,是「我」的本體器官,大腦聯絡區是丘覺的活動場所,意識在大腦聯絡區得以實現。丘腦的唯一功能就是合成發放丘覺。丘腦由神經元構成,每個神經元中都遺傳有信息,丘腦的功能就是將數個神經元的信息合成為丘覺,並發放到大腦聯絡區,使大腦產生覺知,也就產生了意識。丘覺是想法、是念頭,是意識的核心。腦包括的結構眾多,不是所有的腦都能合成丘覺,丘覺只是丘腦的功能,只能是丘腦合成發放出來才能產生意識。

  丘腦雖然能夠合成發放丘覺產生意識,但丘腦不是意識活動的場所,意識也不在丘腦中存在。大腦聯絡區是丘覺的活動場所,丘覺能夠使大腦產生對事物的覺知,產生對事物的「知道」、「明白」。丘腦通過聯絡纖維將丘覺發放到大腦聯絡區,在大腦聯絡區產生意識。在臨床病例中,丘腦、大腦聯絡區、聯絡纖維發生了損傷或病變,產生的症狀都是一樣的,都將導致意識的缺損或喪失。

  攝像頭將攝取的景物(如一棵樹)轉換成信號,電腦的處理器經過處理,可以將這棵樹顯示在屏幕上,但電腦不能知道這是一棵樹,也不能產生「樹」的意識。眼睛如同攝像頭,可以將「樹」轉換成信息傳遞到大腦,大腦如同電腦的處理器,可以對視覺信息進行分析,在大腦聯絡區顯示這棵樹,但還不能產生「樹」的意識,對「樹」的意識是丘腦發放的,是丘腦告訴大腦的。丘腦合成「樹」的丘覺並發放到大腦聯絡區,「告訴」大腦這是一棵樹,大腦產生對「樹」的覺知,於是我們便產生了對「樹」的意識。

  我們一次用眼睛看到的事物有很多,但眼睛不能將看到的各種事物區分開來。視神經將所有看到的事物全部轉化為信息,傳遞到大腦枕葉,大腦枕葉對這些信號進行分析,將各個事物分離出來,每個事物用一個樣本來表示。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等主要功能都是進行樣本的分析產出,不同的腦分析產出不同類型的樣本,大腦分析產出的樣本與覺察、認識有關,下丘腦產出的樣本與情緒有關,小腦、基底核產出的樣本與運動指令有關。耳朵也是如此,如同拾音器,能夠接收各種音頻的信號,但不能將區分一段音頻信號中的各個詞句,每個詞句是由大腦顳葉進行分析產出形成樣本。大量的臨床病例發現,如果大腦枕葉發生病變,病人就不能知道看到的是什麼,甚至什麼都看不到,如果大腦顳葉發生損傷或病變,病人不能理解話語的含義。枕葉、顳葉的不同功能區發生損傷或病變,會導致不同的樣本缺失或喪失,從而導致不同的失認、失讀、失寫、失聽等症狀,當然這些功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彌補的。

  丘覺一般不會隨意合成發放,特別是關於客觀事物的丘覺,需要樣本激活才能由丘腦合成,樣本的分析產出是大腦(還有基底核、小腦、下丘腦、杏仁核等)的功能,大腦有著極其強悍的樣本分析功能,通過對視、聽、觸等信息的分析,產出需要的樣本到丘腦,激活丘腦的功能,合成一個相應的丘覺發放到大腦聯絡區產生意識。

  大腦分析產出樣本的目的就是激活丘覺進入意識,如果雜亂無章的信息激活丘覺,只能引起意識的昏亂,樣本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條理化信息,大腦經過捨棄無用信息、填補有用信息、放大主要信息、簡化次要信息等多種形式的分析,獲得一個有意義的完整信息,這個信息與傳入信息相匹配,激活丘覺產生清晰意識。

  大腦聯絡區是意識活動的場所,有兩個,一個是大腦額葉聯絡區,一個是大腦後部聯絡區,這兩個聯絡區都能產生意識。正常狀態下,兩個聯絡區的意識活動可以同時存在,並以大腦額葉聯絡區的意識為主導。大腦額葉聯絡區是各種意識匯集的場合,在清醒狀態下一直處於活動狀態,如果大腦額葉聯絡區不活動,人就一定處於睡眠狀態。當大腦額葉聯絡區的活動被逐步抑制,人就逐步進入睡眠狀態,如果大腦額葉聯絡區突然活動,人也就突然清醒。在大腦額葉聯絡區休眠時,如果大腦後部聯絡區單獨活動,這時就表現為做夢,也是意識活動的一種形式。

  大腦分析產出的樣本是表示事物的信息,但樣本只是表示事物的信息,相當於一些符號,進入意識還必須有丘覺的支持。丘腦、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的神經元,通過遺傳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能夠分析產出的樣本以及合成發放的丘覺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的意識範圍也是有限的,如我們不能看到暗物質、紅外線、紫外線,不能聽到超聲波、次聲波。有少數的人遺傳有常人沒有的遺傳信息,分析產出的樣本以及合成發放的丘覺超出了常人,能夠看到常人無法無法看到的事物,聽到常人無法聽到的聲音,我們將這種能力稱為特異功能。

  下丘腦

  又稱丘腦下部。位於大腦腹面、丘腦的下方,是調節內臟活動和內分泌活動的較高級神經中樞所在。通常將下丘腦從前向後分為三個區:視上部位於視交叉上方,由視上核和室旁核所組成;結節部位於漏鬥的後方;乳頭部位於乳頭體。

  下丘腦位於丘腦下鉤的下方,構成第三腦室的下壁,界限不甚分明,向下延伸與垂體柄相連。下丘腦面積雖小,但接受很多神經衝動,故為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的中心。它們能調節垂體前葉功能,合成神經垂體激素及控制自主神經和植物神經功能。下丘腦的神經分泌物是通過門脈流如垂體前葉的,有的激發垂體前葉的釋放,稱釋放激素(RH);有的抑制垂體前葉激素的釋放,稱抑制激素(IH)。抑制的促激素釋放或抑制激素有:促甲狀腺激素釋放素(TR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釋放激素(cRH)、促卵泡生成激素釋放激素(FSH-RH)、促黃體生成激素(LH-RH)、生長激素釋放激(GRH)、生長激素抑制激素(GIH或S.S.)、泌乳激素釋放激(PRH)、黑色細胞刺激素一直激素(MRIH)及黑色細胞刺激素釋放激素(MRH)等十種。

  垂體

  腦垂體,位於丘腦下部的腹側,為一卵圓形小體,其形狀大小在各種家畜略有不同。是身體內最複雜的內分泌腺,所產生的激素不但與身體骨骼和軟組織的生長有關,且可影響其它內分泌腺(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的活動。垂體借漏鬥連於下丘腦,呈橢圓形,位於顱中窩、蝶骨體上面的垂體窩內,外包堅韌的硬腦膜。根據發生和結構特點,垂體可分為腺垂體和神經垂體兩大部分。位於前方的腺垂體來自胚胎口凹頂的上皮囊(Rathke囊),腺垂體包括遠側部、結節部和中間部;位於後方的神經垂體較小,由第三腦室底向下突出形成(各部詳見組織學)。神經垂體由神經部和漏鬥部組成。垂位位於顱內底部,在蝶骨體的垂體窩中,借漏鬥與下丘腦相連。成人垂體大小約為1*1.5*0.5釐米,重約0.5-0.6克,婦女妊娠期可稍大。

  組成

  垂體由腺垂體和神經垂體組成。

  腦橋

  位於延髓上方,腹面膨大的部分稱為腦橋基底部,基底部向兩側變窄,稱腦橋壁與小腦聯繫。基底部外側有三叉神經出腦,橫溝裡由內向外依次有外展神經、面神經和位聽神經。

  腦橋位於中腦與延腦之間。腦橋的白質神經纖維,通到小腦皮質,可將神經衝動自小腦一半球傳至另一半球,使之發揮協調身體兩側肌肉活動的功能。

  角膜反射中樞在腦橋。

  腦橋損害(pons cerebelli lesions)腦橋上部損害一般無交叉性感覺障礙。腦橋下部損害,同側面部口周圍感覺減退,對側肢體痛溫覺障礙,伴咀嚼肌麻痺。

  胼胝體

  胼胝體是哺乳類真獸亞綱的特有結構,位於大腦半球縱裂的底部,連接左右兩側大腦半球的橫行神經纖維束,是大腦半球中最大的連合纖維。這些神經纖維在兩半球中間形成弧形板,其後端叫壓部,中間叫體,前方彎曲部叫膝,膝向下彎曲變簿叫嘴。組成胼胝體的纖維向兩半球內部的前、後、左、右輻射,連繫額、頂、枕、顳葉,其下面構成側腦室頂。人和大多數哺乳動物的胼胝體都屬於大腦的髓質。

  兩側大腦皮層之間有許多連合纖維,在哺乳類動物中最大的連合纖維結構是胼胝體;進化愈高等則胼胝體愈發達,人類的胼胝體估計含有100萬根纖維。有人觀察到,當在犬的身體一側皮膚上給予刺激,並與食物或酸防禦性唾液分泌反射相結合形成條件反射後,則另一側皮膚相應部位的機械刺激也自然具有陽性的條件反射效應。如果事先將該動物的胼胝體切斷,則這種現象就不能出現。

  腦室

  腦內部的腔隙稱為腦室。在大腦兩個半球內有側腦室,間腦內有第3腦室;小腦和延腦及腦橋之間有第4腦室,各腦室之間有小孔和管道相通。腦室中的脈絡叢產生腦脊液。腦脊液在各腦室與蛛網膜下腔之間循環,如腦室的通道發生阻塞,則腦室中的腦脊液越來越多,並擴大形成腦積水。

  某些腦部疾病,常常需要作腦室造影檢查,以助診斷。

  基底核

  基底核(英:Basal ganglia,有時直譯為基底神經節),是大腦深部一系列神經核團組成的功能整體。它與大腦皮層,丘腦和腦幹相連。目前所知其主要功能為自主運動的控制。它同時還參與記憶,情感和獎勵學習等高級認知功能。基底核的病變可導致多種運動和認知障礙,包括帕金森氏症和亨廷頓氏症等。

  解剖構造

  人類大腦的冠狀切面,顯示基底核主要組成部分的位置。包括:尾狀核,殼,蒼白球,丘腦下核,,伏隔核和黑質。四幅圖由左到右逐漸向後。

  •前側

  紋狀體(Striatum)包括

  尾狀核(Caudate nucleus)

  殼(Putamen)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外蒼白球(External segment of globus pallidus,GPe)

  內蒼白球(Internal segment of globus pallidus,GPi)

  •後側,以下這些結構在大腦中更靠下,靠後。

  丘腦下核(Subthalamic nucleus)

  黑質(Substantia nigra),根據內部結構可分為

  黑質緻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

  黑質網狀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recitulata,SNr)

  黑質側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lateralis,SNl)

  應注意不同學者經常賦予基底核不同的範圍。例如,並非所有學者主張將黑質算作基底核的一部分。也有一些學者主張將杏仁核劃入基底核。哺乳類的大腦包含左右兩側的一對基底核,關於大腦中線對稱。

  豆狀核

  豆狀核是基底核的一部分。

  豆狀核是由殼核和蒼白球組合而成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慄板,礦稱豆狀核。蒼白球在豆狀核的內側部,借外髓板與豆狀核外側的殼核分開,而其自身又被內髓板分為外側與內側部。其寬闊的底凸向外側,尖指向內側。豆狀核的外側借薄薄的一層外囊纖維與屏狀核相隔。豆狀的內側鄰接內囊,其尖部構成內囊膝部的外界。內囊後肢分隔著豆狀核與丘腦,內囊前肢介於殼核與尾狀核頭部之間。故豆狀核的前緣、上緣和後緣都與放射冠(進出大腦皮質的重要傳導束所在處)相鄰。內囊由傳入大腦和由大腦向外傳出的神經纖維組成,是人體運動、感覺神經傳導束最為集中的部位。

  紋狀體

  基底神經節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豆狀核和尾狀核.豆狀核和尾狀核的頭之間有紋理狀纖維相連,故把二者合稱紋狀體,根據發生的早晚可分為新、舊紋狀體,新紋狀體指豆狀核的殼和尾狀核,舊紋狀體指蒼白球,紋狀體屬錐體外系的結構,與骨骼肌的活動有關。

  海馬體

  在醫學上,「海馬體」是大腦皮質的一個內褶區,在「側腦室」底部繞「脈絡膜裂」形成一弓形隆起,它由兩個扇形部分所組成,有時將兩者合稱海馬結構;海馬體的機能是主管人類的近期主要記憶,有點像是計算機的內存,將幾周內或幾個月內的記憶鮮明暫留,以便快速存取。而失憶症病患的海馬體中並沒有任何近期記憶暫留。由這項實驗可以初步證實人類的夢境並非是由海馬體中的近期記憶抽取並組織而成。

  杏仁核

  杏仁核附著在海馬的末端,呈杏仁狀,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在情緒,特別是恐懼中,具有重要作用。

  杏仁核位於顳葉前部、側腦室下角尖端上方,又稱杏仁核複合體,一般分為兩大核群,即皮質內側核和基底外側核及前可仁區和皮質杏仁區。人類腦杏仁核的纖維聯繫至今尚未十分清楚。杏仁核的傳入纖維來自嗅球及前嗅核,經外側嗅紋終止於皮質內側核;來自梨狀區及間腦的纖維終止於基底外側核。杏仁核參與了中腦邊緣DA獎賞迴路並接受下丘腦、丘腦、腦幹網狀結構和新皮質的纖維。杏仁核的傳出纖維通過終紋隔區、內側視前核、丘腦下部前區和視前區,越過前連合後,部分纖維經髓紋終止於韁核,而另一部分不進入髓紋而直接終止於丘腦下部、丘腦背內側核、梨狀區和中腦被蓋網狀結構。另外,杏仁核與前額區皮質、扣帶回、顳葉前部、島葉腹側之間有往返纖維聯繫。杏仁核的功能仍不十分清楚,大量動物試驗和臨床實踐證明,杏仁核與情感、行為、內臟活動及自主神經功能等有關。電刺激杏仁核,病人可表現恐懼、記憶障礙等精神異常,呼吸節律、頻率和幅度改變,以及血壓、脈搏、瞳孔和唾液分泌變化。

  松果體

  松果體(conarium)位於中腦前丘和丘腦之間。為一紅褐色的豆狀小體。為長5~8mm,寬為3~5mm的灰紅色橢圓形小體,重120~200mg,位於第三腦室頂,故又稱為腦上腺(epiphysis),其一端借細柄與第三腦室頂相連,第三腦室凸向柄內形成松果體隱窩。松果體表面被以由軟腦膜延續而來的結締組織被膜,被膜隨血管伸入實質內,將實質分為許多不規則小葉,小葉主要由松果體細胞(pinealocyte)、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纖維等組成。松果體細胞是松果體內的主要細胞。在HE染色標本中,細胞為圓形或不規則形。核大,圓形、不規則形或分葉狀,著色淺,核仁明顯。胞質呈弱嗜鹼性,含有少量脂滴。電鏡下,細胞質內有粗面內質網,高爾基複合體和小圓形分泌顆粒,顆粒內含有褪黑激素(melatonin)。胞質內還有較豐富的線粒體、游離核糖體和脂滴。細胞膜常與神經末梢形成突觸;在松果體細胞近突觸部可見有突觸帶(synaptic ribbon),突觸帶由中等電子密度高的小棒狀結構及其周圍的小泡組成,其功能不清。神經膠質細胞較少,位於松果體細胞之間。在HE染色標本中,細胞胞體小,形態不規則,細胞核小,染色深。細胞有突起,末端附著在松果體細胞或伸到血管周圍間隙。電鏡下可見胞質內含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游離核糖體和微絲等。在松果體細胞之間還可見到一些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鈣化顆粒,稱為腦沙(brain sand)。其成分主要為磷酸鈣和碳酸鈣。松果體的神經主要來自預交感神經節節後纖維,神經末梢主要止於血管周圍間隙,少量止於松果體細胞之間,有的與細胞形成突觸。

  內囊

  是位於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的白質區,是由上、下行的傳導束密集而成,可分三部:前腳(豆狀核與尾狀核之間)、後腳(豆狀核與丘腦之間)、前後腳匯合處為膝。內囊膝有皮質腦幹束,後腳有皮質脊髓束、丘腦皮質束、聽輻射和視輻射。當內囊損傷廣泛時,患者會出現偏身感覺喪失(丘腦中央輻射受損),對側偏癱(皮質脊髓束、皮質核束受損)和偏盲(視輻射受損)的「三偏」症狀。

  錐體束

  錐體束是下行運動傳導束,包括皮質脊髓束和皮質腦幹束兩種。因其神經纖維主要起源於大腦皮質的錐體細胞,故稱為錐體束。錐體束在離開大腦皮質後,經內囊和大腦腳至延髓(大部分神經纖維在延髓下段交叉到對側,而進入脊髓側柱),終於脊髓前角運動細胞。病損時常出現%



相關焦點

  • 基礎教學:大腦結構及功能分區(三維動畫)
    今天為大家介紹送上一則三維解剖動畫,輕鬆學習大腦結構及功能分區。
  • 大腦皮層的功能分區——《童教》
    從大的分區來看,有四大分區,分別是負責視覺的枕葉區,負責運動的頂葉區,負責語言的顳葉區,負責思考的額葉區。實際上,我們每一個重複的行為都會在大腦形成功能區,比如說,喜歡畫畫的人會在大腦形成「畫畫的功能區」,畫得越多,這個畫畫的功能區佔據的神經元會越多,這個區域的神經元細胞之間的聯繫也會越複雜。
  • 科學家是如何給大腦「分區」的?
    我們如今的大腦「功能劃分」又是如何實現的?一起來繪製「大腦地圖」吧~▲ 大腦功能區簡圖(https://www.pantechsolutions.net)大腦表面的褶皺,有它專業的叫法,凸起來的叫「回」,凹下去的叫「溝」,很形象,也很好記。為什麼大腦表面會有這麼多的「溝」和「回」?
  • 今天我們來講大腦的結構與功能
    今天我們來講大腦的結構與功能。那什麼是大腦?大腦皮層我們知道包括灰質和白質,那大腦皮層呢,是灰質,也就是端腦。大腦皮層也叫大腦外層,他有那些結構呢?分為四個葉,額葉、頂葉、枕葉、顳葉四個部分。這個是考點。接著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不對稱性。
  • 前沿綜述:大腦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中的物理學
    解答大腦複雜系統的一系列謎題,物理學視角越來越重要。Nature reviews Physics 一篇綜述文章,從大腦的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的角度,梳理了物理學在腦科學研究中的進展。本文是對這篇綜述的概述。
  • 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大腦結構與功能
    《美國神經放射學雜誌》線上版最新刊發的一項研究稱,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人類大腦的結構與功能。該項研究由美國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神經放射學家唐娜?羅伯茨領導。研究團隊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人太空飛行前後的大腦磁共振成像數據進行了回顧性分析,量化了他們大腦結構的變化情況,並將這種結構變化與其認知和運動功能的臨床表現進行了比較。
  • 大腦是如何運轉的?
    一、大腦基本結構腦幹大腦中最原始部分,負責指揮四肢和其他器官,履行最基本的功能。工作原理相當於一個過濾器,收到信息後判斷和篩選信息,如果信息是積極的,對大腦產生愉悅感,就會進入大腦皮層,如果信息是消極的,為了保持身心健康,就會阻止信息進入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是最晚進化形成的大腦分區,平時所說的大腦,它是人類所特有的腦部分區。
  • 自閉症特刊:ASD的神經影像學——貫穿一生的大腦結構和功能
    頂刊導讀目錄 1,自閉症譜系障礙中的基因捕獲:精準醫學之路2,ASD的神經影像學——貫穿一生的大腦結構和功能在這期《The Lancet Neurology》關於ASD的四篇系列文章中,Daniel和 Matthew闡述了遺傳學發現如何有助於對ASD病理生理學和臨床管理的理解;Christine及其同事著眼於整個生命周期的大腦結構和功能,討論了ASD中神經影像學發現的臨床相關性;John和Tony思考了病因和症狀結構如何有助於ASD診斷的「改革」;而Meng-Chuan
  • TCS:如何描述大腦區域的功能?大腦圖譜的過去、現在、未來 | 唧唧堂論文解析
    腦科學研究者一般認為,大腦是「心靈」(mind)的基礎。我們每時每刻的所思所想、所見所為都是以大腦為中介完成的。然而,要是繼續追問下去,例如,大腦究竟是怎麼充當這個中介者的?大腦的各個部分究竟是怎樣參與、執行、或者驅動我們複雜的思想和行為的?目前的研究成果也不足以對上述問題給出完整的答案。
  • 研究發現:太空人大腦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人類或被永困地球?
    最近《科學進展》期刊上一項研究表明,長時間停留太空,可能對我們的大腦功能和結構造成一定影響,那是否意味著人類可能永遠被困在地球之上了?澳大利亞、德國、比利時和俄羅斯的科研人員組成了一個研究團隊,他們對11名來自俄羅斯的太空人進行調查研究,這些太空人在太空(國際空間站)上停留的平均時間是171天,將近半年。
  • 心靈感應與大腦功能引發的思考!
    原理探秘:心靈感應現象屬於大腦認知、感知信息交流的感應?還是大腦功能機制的糾纏?   人的大腦功能包括:視覺系統、聽覺系統、運動系統等。視覺、聽覺等形成的圖像、聲音構成人的意識認知體驗,運動系統控制人體運動。
  • 大腦的深度網絡結構簡析
    計算機智能研究的一個重要線索來自大腦智能。人的智能(如感知、語言、想像力、數學能力、藝術感等等)產生於大腦,而大腦皮層則是人腦形成智能的至關重要的部分,理解大腦皮層的結構和功能對我們更好地了解智能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大腦皮層主要由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
  • 大腦白質結構的老化(基於大數據)
    大腦不同纖維束間的白質微觀結構隨年齡增長關聯程度增加,這可能反映了與年齡相關的系統性有害影響。本研究也報告了一些新的結果:包括年齡與大腦半球和性別的關聯,以及比較MRI體積分析。這種大樣本結果提供了人類大腦中主要白質束與年齡關聯最廣泛的特徵。
  • 大腦如何控制我們的語言功能?
    如果利用盲人點字法來進行閱讀,你就會利用到大腦頂部的感覺皮層,如果你聽別人在閱讀,你就會用到距離耳朵不遠的聽覺皮質。大腦中後部的系統區域能夠幫助我們對文字進行解釋,這其中就包括大腦頂葉中的角回結構,也就是常說的威爾尼克語言區域(Wernicke’s area)、島葉皮質、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結構;威爾尼克語言區域主要由大腦顳葉後面的部分所組成。
  • 血清素會影響大腦功能和大腦迴路
    美國凱斯西保留地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發出了首個用於描述血清素在大腦發育與結構方面所具有的作用的完整模型。據了解,血清素又名5-羥色胺,是對於大腦發育和結構以及神經迴路運轉具有重要作用的神經調質。
  • 大腦的語言功能
    如果利用盲人點字法來進行閱讀,你就會利用到大腦頂部的感覺皮層,如果你聽別人在閱讀,你就會用到距離耳朵不遠的聽覺皮質,因此大腦的語言功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同時大腦的語言功能又是可以相對定位的。1825年,法國一內科醫生提出:語言功能是由額葉特異地控制;1864年,Broca提出語言表達只由一側大腦半球控制,且幾乎總在左半球,法國神經科醫生Broca是將科學天平扭向大腦功能定位側的第一人,他曾遇到一位病人,該病人能理解別人的言語,但卻自己不能說話。病人死後,Broca對其進行 解剖,發現左額葉上有損傷。
  • 經營者該如何規劃兒童樂園的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在兒童樂園的合理規劃,在初期創業的經營者看來好像無關緊要,但若是沒有在兒童樂園內合理規劃的話,不僅顯得樂園內功能區分混亂,給孩子的遊樂體驗也不會太好的。其實,兒童樂園若能在功能分區上做好了規劃,人氣雖不至於說很快就漲,但慢慢會有良好的反饋總是有的!
  • 主題樂園設計方案,先做好功能分區!
    由於主題公園的服務群體一般是對青少年兒童群體,所以在其設計方案裡,遊樂設施設備最好應選擇無動力設備,以求達到更好的安全性和全年齡參與度,為了達到親子互動效果更應保證家長群體的良好感受,而設計方案從整體來看,功能分區必須要做好,作為主要玩耍人群的幼兒、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由於年齡段的不同,所以在生理、心理、體力上各有特點。
  • 提分利器-大腦鍛鍊法,把大腦功能鍛鍊調整到最佳考試狀態
    一切考試和競爭的本質都是大腦功能或者智力的競爭。你在班級的成績和排名與你的大腦功能或智力的排名是相同的。你註定要在賽道上參與比賽,你的辛苦如果不能換來漂亮的成績,就不會得到認同。因此,你需要一個功能強大的大腦來迎接人生的每一場賽事。
  • 機體大腦如何控制我們的語言功能?
    如果利用盲人點字法來進行閱讀,你就會利用到大腦頂部的感覺皮層,如果你聽別人在閱讀,你就會用到距離耳朵不遠的聽覺皮質。大腦中後部的系統區域能夠幫助我們對文字進行解釋,這其中就包括大腦頂葉中的角回結構,也就是常說的威爾尼克語言區域(Wernicke’s area)、島葉皮質、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結構;威爾尼克語言區域主要由大腦顳葉後面的部分所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