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白質結構的老化(基於大數據)

2021-02-12 功能磁共振

關註上方功能磁共振」即可查看更多原創文章,文末瀏覽近期腦影像相關課程及服務。

文末閱讀原文,即可獲得文獻英文原文


摘要定量計算大腦連接的微觀特性,對於理解正常老化和疾病至關重要。本研究共測量了3513名健康被試(年齡在44.64-77.12歲之間)的大腦白質MRI數據(數據來源於UK Biobank),使用傳統的水分子擴散以及最新的神經突分散和密度成像方法,得到與年齡密切相關的白質微觀結構。其中平均擴散率(Mean diffusivity)對年齡最敏感,丘腦輻射和關聯纖維中與年齡存在最強的負相關。大腦不同纖維束間的白質微觀結構隨年齡增長關聯程度增加,這可能反映了與年齡相關的系統性有害影響。本研究也報告了一些新的結果:包括年齡與大腦半球和性別的關聯,以及比較MRI體積分析。這種大樣本結果提供了人類大腦中主要白質束與年齡關聯最廣泛的特徵。

背景介紹

了解大腦老化,需要準確地描述大腦白質微觀結構如何隨年齡變化以及哪些白質發生變化。白質變化與老化具有密切關聯:晚年認知能力下降部分原因在於皮質連接下降、加工連接通路微觀結構的惡化以至於信息傳輸效率下降。dMRI是一項不具侵害性的方法,能夠幫助研究者了解活體大腦白質的微觀結果。

在過去的研究結果中,大腦白質束的年齡效應和大腦半球與生物性別之間關係的軌跡以及空間分布,是不一致的。傳統的測量方法有FA(fractional anisotropy,各向異性:水分子擴散相干性)、MD(mean diffusivity,平均擴散率:水分子擴散程度)神經突定向彌散和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是一種最新的測量方法,它能夠測量神經突密度(細胞內間隔,in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ICVF)、細胞外水擴散(各向同性的體積分數,isotropic volume fraction,ISOVF)以及纖維束複雜性(OD)

研究者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大腦不同白質纖維束的分散特性存在相關,對潛在的全腦白質擴散因子進行分析

(2)根據去分化的假設:隨著年齡的增長,全腦纖維束間共變性更高,大腦不同區域間完整水平改變導致系統層面生理功能的退化。因此研究者希望尋找大從中年到老年白質纖維結構去分化的證據。

研究方法

數據來源於UK Biobank(http://www.ukbiobank.ac.uk),並選取27個主要白質纖維束,如圖1所示,根據年齡、性別和大腦半球分析這些白質纖維的差異,對上述五種水分子擴散測量方法(FA, MD, ICVF, ISOVF and OD)均進行了分析以及軸向的和徑向的擴散係數(λax、λrad)、擴散張量(diffusion tensor mode,MO)進行補充分析,得到對年齡最敏感的生物標記物和纖維束。並且探究了纖維束擴散特性是否在年級更大的人中更加相關(去分化)。

圖1 感興趣的白質纖維束

研究結果

與年齡、大腦半球和性別有關的纖維束

隨著年齡的增加大部分纖維束水分子擴散相干性降低(FA; b≥-0.275)、神經突密度降低(ICVF; b≥-0.382)、纖維束複雜性降低(OD; b≥-0.277)、水擴散程度增加((MD; b≤0.496)以及細胞外水分子擴散程度增加(ISOVF; b≤0.343),這些意味著隨著年齡的增長,白質微觀結果呈現出越來越糟糕的狀況。此外,除FA和MO外,其餘測量參數隨時間變化關係呈現非線性(具體參見圖2-圖4)。

圖2 與年齡相關的白質纖維束微觀結構 

密度圖表明數據點重疊的程度(更暗);黑線表示五個微觀結構測量中的線性或二次回歸線(灰色95%CI)。藍色:FA; 綠色,MD; 紅色,細胞內體積分數; 紫色,ISOVF; 橙色,OD。從上到下依次是:扣帶回灰質,扣帶回海馬旁回, IFOF:下枕骨束,ILF,下縱束; SLF,上縱束。


圖3 與年齡相關的丘腦和胼胝體纖維的微觀結構 

由上到下分別是前丘腦輻射(ATR),上丘腦輻射(STR),後丘腦輻射(PTR), 胼胝體輻射線枕部(Forceps major)以及胼胝體輻射線額部(forceps minor )。

圖4 與年齡相關的感覺投射纖維的微觀結構 

以下纖維束隨年齡發生顯著變化:下額枕束(inferior fronto-occipital fasciculus, IFOF),下縱束(inferiorlongitudinal fasciculus, ILF),上縱束(SLF)和鉤狀束(Uncinate),丘腦輻射(前丘腦輻射(ATR),上丘腦輻射(STR)和後丘腦輻射(PTR))以及胼胝體輻射線額部(forceps minor, FMin),如圖5所示。在這些與年齡顯著相關的纖維束中,MD(平均擴散率)在所有參數中呈現出最強的年齡相關(如圖5所示)。

圖5 年齡與平均擴散率(MD)之間的相關 

除了與年齡的關係,同時也發現了左腦比右腦在某些參數上表現更好,進而推斷左腦比右腦具有更健康的微觀結構:如更高的FA、更低的ISOVF、MD。此外,男性的呈現出一致更高的FA值,女性呈現出一致更高的OD值(見圖6)。

圖6 擴散參數與年齡、性別以及大腦半球之間的相關關係

白質微觀結構的普遍因子

研究者接下來測量是否存在一個潛在的因子能夠解釋纖維束間的大部分變異。因此,檢驗是否存在一個既定的微觀結構測量方法與所有纖維束正相關,並且能否用一個潛在因子指出這種普遍的差異。在所有白質生物標誌物中(除了MO),所有纖維束的參數均正相關,例如,一個纖維束FA值很高,該被試其他纖維束FA也傾向於很高。FA、MD、ICVF和ISOVF,是解釋纖維束間變異的較強單個因子(具體參見圖7)。

圖7 對於每個潛在因子纖維去分化熱圖隨著年齡組的變化 

較高的纖維間相關由橙色和紅色表示,藍色和綠色表示較低的相關量級

與年齡相關的潛在因子如圖8所示,FA、ICVF、OD在年齡更大的被試中更低,FA、ICVF呈現出接近線性的下家,而OD呈現出在60歲左右的下降,MD、λax、λrad以及ISOVF從45歲後大量地增加。

圖8 能夠較好解釋隨時間變異的白質微觀結構一般因子

(a)探索性因子分析,顯示每個白質纖維束測量的因子數量特徵值。

(b)五種dMRI生物標誌物中,每一種的白質微觀結構作為第一(潛在)因子隨年齡變化的軌跡。

(c)白質微觀結構的年齡去分化。年齡軌跡為能夠由每個纖維束測量中一般因子解釋的總方差所佔比例。

總結

這種大規模的單掃描腦成像樣本提供了對人類大腦從中年到老年老化的清晰見解。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找到並量化了白質束中與年齡相關的差異;提供了對衰老反應敏感的擴散生物標誌物;證明特定區域的個體間差異隨著年齡變得不那麼具體;並發現對老化過程建模最好使用纖維束共享的特徵。在老年大腦中,發現了支持與年齡相關的大腦連接退化的證據,特別是在丘腦和關聯區。從另一個意義上說,老年人的大腦越來越緊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失去了一些個性。這些發現為進一步探索大腦和認知衰老的風險因素和機制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參考文獻

Cox, S. R., Ritchie, S. J., Tucker-Drob, E. M., Liewald, D. C., Hagenaars, S. P., Davies, G., … Deary, I. J. (2016). Ageing and brain white matter structure in 3,513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7(1), 13629.

培訓信息

結構磁共振與DTI處理培訓班

第一屆AD多模態神經影像專題科研培訓班(更新)

第17屆腦電信號數據處理專題班

第三十屆功能磁共振數據處理與分析培訓班

第二屆R語言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培訓班

科研服務

灌注數據處理服務EEG/ERP數據處理服務

電數據預處理:使用EEGLAB對Neuroscan、Brain Products、EGI、ANT、Biosemi等主流腦電設備採集的腦電數據進行預處理。

ERP成分統計分析:提取ERP成分的波幅和潛伏期,並進行統計分析。EEG頻譜分析:使用傅立葉變換的方法計算腦電各個頻段的功率,並進行統計分析;使用短時傅立葉變換、小波變換和希爾伯特變換的方法進行腦電時頻分析(如ERD/ERS分析、試次間相位同步分析)。

基於sLORETA的腦電源分析:ERP成分源定位;特定頻段EEG源定位;源空間的腦功能連通性分析。

功能連通性分析:使用相關、相干、相位鎖定值和格蘭傑因果分析研究電極之間功能連通性。

近紅外數據處理服務

PET數據處理服務

功能磁共振數據處理

任務激活腦區分析

任務態E-prime實驗實

功能連接分析

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

低頻振幅(ALFF/fALFF)分析

基於圖論及ICA的腦網絡分析

結構磁共振數據處理

基於VBM的灰白質分析

基於Freesurfer的皮層厚度分析

基於FSL的纖維束追蹤

詳情聯繫:13381109780(楊老師)

相關焦點

  • 大腦白質結構受到負面影響,孩子效率變低
    JAMA兒科上的研究也顯示,過度使用手機(電腦)屏幕,可使學齡前兒童大腦白質結構的而大腦白質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反應速度和緊急讀寫能力。▼ 研究2:大腦白質結構與多動症嚴重程度存在關聯>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白質結構異常,與自閉症(ASD)患者、多動症(ADHD)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之間存在一致的聯繫,研究結果發表在JAMA精神病學雜誌上。
  • 方方課題組在《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合作發文描繪大腦白質從出生到8歲的差異化發育
    該研究收集了118位0到8歲典型發育兒童和31位2到7歲自閉症兒童的彌散張量成像數據,描繪了不同白質束的指數型差異化發育,並根據發育速度將參數化的發育過程分為快速,中速和慢速三個階段。該研究為神經精神疾病的早期檢測提供了生物標誌物參照模板。人類大腦白質在嬰兒和兒童階段經歷了急劇的微觀結構變化,包括軸突的發育和髓鞘化過程。
  • 【學術快報】方方課題組在《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合作發文描繪大腦白質從出生到8歲的差異化發育
    該研究收集了118位0到8歲典型發育兒童和31位2到7歲自閉症兒童的彌散張量成像數據,描繪了不同白質束的指數型差異化發育,並根據發育速度將參數化的發育過程分為快速,中速和慢速三個階段。該研究為神經精神疾病的早期檢測提供了生物標誌物參照模板。人類大腦白質在嬰兒和兒童階段經歷了急劇的微觀結構變化,包括軸突的發育和髓鞘化過程。
  • 腦幹的白質與網狀結構|學而時習之
    內部結構主要有神經核、上下行傳導束和網狀結構。【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1、腦幹神經核   為腦幹內的灰質和團。中腦有第Ⅲ、Ⅳ對腦神經的核團;腦橋有第Ⅴ、Ⅵ、Ⅶ、Ⅷ對腦神經的核團;延髓有第Ⅸ、Ⅹ、ⅩⅠ 、ⅩⅡ對腦神經的核團。除了上述腦神經核以外還有傳導深感覺的中繼核(薄束核和楔束核)及與錐體外系有關的紅核和黑質等。
  • 自閉症研究新進展:症狀嚴重性與腦部大小和白質發育相關
    近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思維研究所的兩項開創性研究揭示了自閉症類型與大腦結構、大小和白質發育之間的聯繫的線索。多年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對一些自閉症女孩神經發育進行成像成像研究,這也是自閉症研究項目的一部分。這一項目也是此次研究的基礎。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人類大腦3D結構高清圖像
    HCP項目歷時5年,來自10個研究機構的100多位研究員參加了研究工作,他們公布的數據資料將幫助探索大腦迴路和個體行為特徵之間的關係。20位志願者大腦掃描的合成圖像,黃色和紅色區域與大腦右半球頂骨的裂片相關聯  科學家計劃通過這一研究使用先進大腦成像方法收集更多的數據
  • 大腦結構與功能分區《二》
    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為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兩半球間由巨束纖維—相連。  具體內容有大腦半球各腦葉、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大腦半球內白質、嗅腦和邊緣系統五大部分。  各葉的位置、結構和主要功能如下:  1、額葉:也叫前額葉。位於中央溝以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
  • Cells: 帕金森病白質和灰質的自由水成像
    GBSS使用GBSS(TBSS的GM類似物)分析GM,使用以下步驟:首先,大腦提取工具被用來從每個受試者的3DT1加權圖像中去除非大腦體素。接下來,分別使用FMRIB線性圖像配準工具和FMRIB非線性配準工具將每個顱骨剝離3D T1加權圖像以1 mm解析度仿射和非線性對準到MNI152標準空間。
  • 今天我們來講大腦的結構與功能
    今天我們來講大腦的結構與功能。那什麼是大腦?大腦皮層我們知道包括灰質和白質,那大腦皮層呢,是灰質,也就是端腦。大腦皮層也叫大腦外層,他有那些結構呢?分為四個葉,額葉、頂葉、枕葉、顳葉四個部分。這個是考點。接著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不對稱性。
  • 多吃魚類真能保護大腦免於空氣汙染所帶來的傷害嗎?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未患痴呆症的老年女性進行研究,分析了LCn3PUFA(一種Ω-3脂肪酸)是否會修飾PM2.5對大腦正常腦容量的神經毒性效應,研究人員共招募了1315名年齡在65歲至80歲之間未患痴呆症的女性進行研究,對參與者進行了結構大腦MRI掃描檢查;同時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完成了關於飲食、體育鍛鍊和自身病史的調查問卷,研究者發現,在居住在空氣汙染水平嚴重的老年女性群體中
  • Brain: 孤獨症兒童社會互動障礙的大腦基礎
    >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中腦邊緣獎賞通路的關鍵節點)的白質纖維,並且為孤獨症兒童的這些白質纖維束存在結構異常提供可重複證據;此外,研究表明結構異常伴隨著伏隔核和腹側被蓋區之間的對社會刺激異常的功能交互作用;最為重要的是,中腦邊緣獎賞通路中的結構和功能異常都與孤獨症兒童社會互動
  • 家境好的孩子,連大腦都比普通的孩子大一些
    社會經濟地位(SES:Socioeconomic status),是結合經濟學和社會學關於某個人工作經歷和個體或家庭基於收入,教育,職業因素相對於其他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總體衡量。好的家庭背景,不僅僅在物質環境上能提供給孩子一個優越的起跑線,同時還在生理上,也就是孩子大腦發育上,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 腦洞大開?大腦上真有洞嗎?
    另一些人則認為,大腦白質當中的神經纖維充當了「牽引繩」,神經連接豐富的皮層被收得更緊,中間區域就在周圍的擠壓之下拱了起來。不過,還有些科學家認為,大腦之所以長成這樣,可能單純只是一種物理現象一一位於表面的灰質(或者說大腦皮層)長得比內部的白質快,所以褶皺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 JNNP:腦小血管病的結構網絡變化
    SVD的常見影像標記包括:白質高信號(WMH,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血管源性腔隙、微出血以及白質微結構完整性損傷。這些影像標記與患者的認知衰退、痴呆、死亡均有關聯,雖然SVD影響這些臨床表現的潛在機制仍不完全清楚。     一種具有潛力的假說認為,SVD可以破壞白質纖維束,從而影響了全腦的結構連接。
  • 破解了結構之謎,就能再造大腦嗎
    「神經元細胞原來是可以跨越多個腦區的,這刷新了人類對大腦的認識。」轉基因標記、斷層掃描、三維重構算法等多學科的交融,「使大腦圖譜不再是離散的斷面圖片的集合,而是準連續的、有明確空間尺度和位置信息的全腦結構及功能聯接圖譜。」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駱清銘說。
  • 【文獻解讀】Computational Biology: 基於刺激的動態腦網絡控制
    背景臨床上越來越多的用腦刺激治療神經系統疾病,但是刺激如何作用在一個腦區進而影響大範圍的腦網絡活動依然未知。為研究區域性刺激的廣泛影響,我們使用非線性大腦動力學的數據驅動計算模型系統性的探究了靶刺激的效果。為了驗證網絡控制理論的預測,我們揭示了區域可控性和刺激的焦點與全球影響之間的關係,並且我們將這些發現與底層網絡架構的差異聯繫起來。
  • Science重磅發布:人類大腦細胞結構的三維概率圖譜
    細胞結構是腦微結構劃分的基本參照。在這裡我們介紹Julich-Brain,一個包含皮層區域和皮層下核團的細胞結構3D圖譜。該圖譜以概率的方式研究了個體大腦之間的差異。
  • 《細胞》:我們為何能擁有更大的大腦?神經科學家揭示細胞發育之謎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也可能是宇宙間最複雜的物體。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的皮層顯著增大,為各種高級認知功能提供了結構基礎。解碼人腦的發育過程,將為我們理解「人何以為人」提供接近本質的答案。
  • 大腦智庫皮紋大數據報告之揭秘手腦關係
    ---------用數據看清男人女人日前,國內皮紋檢測領軍企業大腦智庫發布了《皮紋大數據揭秘手腦關係與性別差異化(2016年第1期)》(以下簡稱「智庫報告」),報告通過統計學來印證人的十指與大腦之間的關係
  • 語義記憶的腦白質網絡結構
    該研究以語義性痴呆(semantic dementia, SD)病人為研究對象,探討了語義記憶的腦白質網絡結構。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是個體對物體、詞彙、人物等概念形成的一般類知識(例如北極熊長有四肢、皮毛白色)。目前有關語義記憶在大腦中的存儲和加工方式主要存在兩種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