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本好書精選之《擁抱你的內在小孩》精華總結(下)

2020-12-19 王思漁

圖片來自網絡

7.在內在工作中,當反依賴者轉移成依賴者時,我們稱作「跨越第一條河」。

8.依賴者:依賴者之所以依戀,是因為極度渴望愛。被遺棄的深刻傷痛轉變成為要緊緊抓住另一個人的驚慌失措。

9.這種害怕對方不是真正陪伴自己,而產生的纏綿依戀、執迷嫉妒和高度警戒之下,隱藏了一種害怕被拋棄而變得孤零零的極度驚恐。依賴的行為是種逃避方式,用來逃避感受被遺棄的恐懼和痛苦。

10、依賴者在關係中很容易失去自己,很難去感覺自己或是表達感受,也不夠自信,他們很難接受失去愛人的感覺。

11.關係中的反依賴者 走進一位反依賴者的房間,你可能會發現它像是一所禪宗寺廟:簡潔空靈、質樸無華。單獨、自由、與世隔絕和靜坐冥想,就是他們的眾神。借著樹立一種信念系統,反依賴者合理化自己的立場,這信念堅持生命的目的在於走入單獨。

12.因為單獨、自由與靜心冥想,遮蔽了他們想要被撫觸、渴望溫暖與款款深情的深切需求,這些背後隱藏著深沉的空虛和傷痛及缺乏安全感。

13.他們看不到這其實是他們和自己玩的一場權力遊戲,因為和自己所受的傷害失去聯結,對「自給自足」的堅持讓他們很可能會羞辱或苛待伴侶。他們把能量投入苛責怪罪,而不是用來感受自己的痛苦。

14.為了釋放長久以來掩飾在內心深處渴望情感接觸所累積的痛苦,反依賴者可能會借著酒精、藥物或者強迫性的行為來尋求解脫。

15.關係中的依賴者 依賴者的房間絕不會像間禪宗寺院,相反地,它通常比較像譚崔殿堂,柔和的燈光,舒服的抱枕、鮮花、芳香精油燈以及印度《愛經》的性愛交歡圖。

16.這是一場戰爭:禪和譚崔的對決。就像反依賴者一樣,依賴者也信奉自己的假神。他們所謂的親密與愛不是真的,因為那也是源自於恐懼。

17.依賴者對孤單的恐懼和反依賴者對親密的恐懼,同樣都是阻礙關係的絆腳石。如果這些恐懼沒有被面對,依賴者永不停息地追尋那個能使他們免於恐懼的人。結果是,那個人或者生命本身,將不斷地迫使他們通過被剝奪或被拒絕的經驗來回頭面對自己。

18.依賴者追求愛常常是奮不顧身的。他們成為取悅者、順從者和乞求者,仰賴另一個人來得到愛。一旦進入關係,依賴者幾乎不可能會放手,因為他們的認同還有他們的幸福感與存在感,都與另一個人緊緊交纏在一起。

19.依賴者對於親密關係的嚮往總是沾染著濃濃的需求,而他們並不想為自己的需求負起責任。陰柔隱晦的操弄手段和對於對方不願坦誠相待的指控,玷汙了他們追求親密關係的努力。

20.戲碼可以是我們進入內在的催化劑。一般而言,依賴者與反依賴者更常主動預約團體工作和會晤,因為依賴者在這類改善關係的努力上較投入,而反依賴者則傾向以靜坐、爬山或工作,來面對失和的關係。

圖片來自網絡

在後臺留言【讀書會】,我告訴你詳情。在後臺留言【讀書】,我把12本書的精華文打包送給您

21.要結束戲碼,依賴者就得往自己內在看而不是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反依賴者和依賴者將會找到彼此。他們是掙扎著想要變得完整的兩個部分,各自將自己少掉的那一塊投射到對方身上。要認出自己失落的那一塊,這兩種人必須發現彼此,相互吸引的強大能量正是來自於此。

22.當雙方碰撞出愛的火花,彼此之間的能量絕不只是生物性的,它同時也存在於我們內在想要變得完整的高層意識。不幸的是,我們常常缺乏覺知和認識來利用這樣的境遇走入內在,並學習更了解自己。

23.感到絕望是一個絕佳的起點,這絕望的關頭給了我們足夠的動力,進行內在刻不容緩的工作,僅僅盯著關係上的問題,質疑伴侶是否真的適合自己或是將一切歸咎於別人的錯誤,並不能轉化這些舊模式。

24.當我們終於停止把焦點放在外在,不再認為幸福和問題都是來源於外在,而開始處理羞愧、驚嚇和被遺棄的傷痛時,依賴和反依賴者的戲碼就唱不下去,無以為繼了。

25.練習--探索依賴和反依賴者。反依賴者——思考下面的問題,看看它們是否適用在你身上:

26.你害怕在他人身上迷失自我嗎?你不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或沒有辦法感覺到自己嗎?你害怕你的心意被別人佔了便宜嗎?


27.害怕如果敞開你的心,別人就會用他們的痛苦來拖住你嗎?害怕你得去照顧他們嗎?

28.你是否感到需要更多的空間,用來找回自己、探索創造力與寧靜,而不是被要求?你害怕自己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嗎?你害怕如果讓某人進入生命中,你就沒辦法呼吸了嗎?

29.當你感受到他人的期待的時候,你是否會覺得焦躁憤怒?你是否因為不想符合他人的期待與要求而懊惱?你是否因為別人不想為他們之間的痛苦負責任而生氣?

30.你是否覺得在內心深處有個層面是別人永遠沒辦法了解的?而你覺得如果敞開這個部分,就會被別人侮辱、操縱或拒絕?在深刻的不信任之下,你是否能夠感受到那個內在的小孩,並和其聯結?你的內在小孩是否渴望愛與接納,卻又害怕因此而被背叛和羞辱?

圖片來自網絡

31.依賴者——要探索依賴者的心態,你要先想像自己處在乞求的姿態上,想像自己手裡託著一個乞討缽,等待別人施捨一點點愛,讓自己感覺到那種等待,期待你終將得到你所等待的愛。請思考下列問題:

你是否在等待真命天子的出現,這個人夠敏感來愛你而又很坦誠?還是你已感到絕望和傷悲,覺得永遠遇不到這樣的人?

你是否看見自己放棄尊嚴和權力來迎合他人,害怕被拒絕或羞辱?你是否會為了失去他人的愛而感到惶恐?

你是否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而感到挫折?你是否因為一再被冷落而生氣?你是否很想坦誠相對,卻發現愛人再三抽身而逃?你是否惱怒別人用盡辦法套住你,但實際上卻不是真心想要和你在一起?

你是否有種感覺,覺得自己根本就不值得被愛?不值得被一種真正允許你放鬆而且得到滋養的方式來愛?

練習從看見自己的創傷開始。


擁抱內在小孩和走出創傷

1.在靜心中,待在當下,專注於觀照自己的呼吸、念頭還有身體的感受。療愈我們的內在小孩是急不得的。它是一個緩慢而細微的過程。

2.這和靜心一樣,如果帶著目標靜心,我們很快就會感到厭倦和挫折。在療愈內在小孩和深入靜心這兩件事上,我們都只要享受過程就好了。我們可能會經歷很長的一段時間,在待人處世的行為與態度上沒有任何明顯的改變。

這會讓我們既受挫又失去勇氣。然後在突然之間,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工作開始變得順心、得到回饋,或是開始過著更有深度與滋養的愛的生活。

3.耐心來自於很深的信任,信任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意義和必要性,而且它會以它自己的步調發生。耐心與信任如此密不可分。不匆促、不預設立場,就只此時此刻。帶著這樣的特質,進入關係的療愈,對我們的共依存關係,會帶來深刻的衝擊。

圖片來自網絡

我是王思漁,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第二期讀書會等待你的加入,陪你精讀一本書,讓你讀懂,學會,會用。

*微風排版*



相關焦點

  • 12本好書精選之《愛的五種語言》精華總結(下)
    2.我們為配偶服務,並不意味著自己被人利用或操縱,以愛之名來奴役我們。「如果你是一個好配偶,你會為我做這件事。」「你最好這麼做,否則你會後悔。」這些不是愛的語言,我們也不應該縱容這種行為,否則我們等於允許配偶養成不人道的習慣。真正愛的表達應該是這樣的:「你幫助我做了這麼多事,我太愛你了,所以我不能讓你一直如此。」
  • 擁抱你內在的小孩
    曾經,我不太理解小四為什麼喜歡這樣的寫作風格,總是急速而下,美好開始,悲傷結局。年紀漸長,才明白,一直以為的成長是慢慢發生的,其實不是,慢慢長大的只是身體,思想的成熟,在時間無情的波濤裡,很多時候,很多人是在一瞬間完成的。可能正如小說中說的那樣:人們說,青春是與七個自己相遇。
  • 12本好書精選之《情緒急救》精華總結
    在《情緒急救》一書中,蓋伊溫奇博士總結了拒絕所帶來的4種心理創傷:(1):情緒上的痛苦。和其他的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不同,由拒絕所帶來的情緒上的痛苦,會更令人難以接受。我們都有過生氣的經歷,仔細回想一下,你生氣的時候,心裡是什麼感覺?再仔細回想最近被拒絕的經歷,是不是當時感覺非常痛苦?
  • 12本好書精選之《非暴力溝通》精華總結
    圖片來自網絡在後臺留言【讀書會】,我告訴你詳情。在後臺留言【讀書】,我把12本書的精華文打包送給您。那麼我需要怎樣才把這個好的狀態和行為繼續保持下呢?8.如何來表達感受,區分感受和看法。在情感表達中,我們更加容易犯這樣的錯誤,比如常常會出現的句子:我覺得你對我不好;我覺得你不夠愛我;我覺得你很自私;我覺得你不能夠理解我,等等。
  • 擁抱內在小孩,活出自在人生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很少有人能稍作停歇,靜下心來,給自己一點和自己內在小孩獨處的時間。在忙忙碌碌中,在與人相處中,總是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摩擦。在摩擦中,人們能很明確的感受到那來自於自己內在的委屈、壓抑、憤怒等,但似乎是一種習慣,又或許實在太難受急於逃避,很少有人能讓自己停留片刻,去看看這些情緒的背後是什麼。其實,每一種負面情緒背後,都是你的內在小孩在向你發出求救信號。
  • 以愛療愈恐懼,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今天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書,名字叫做《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療愈內心恐懼、如何將恐懼轉化為愛的書。在書中,心理治療師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給「內在小孩」做了更詳細的解釋,叫做「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心」。你需要先把內心的恐懼想像成一個飽受驚嚇的小孩,他可能正蹣跚學步,可能剛剛開口說話。這個小孩可能會感受到的恐懼,比如,經常會感到不安全,覺得周圍都是威脅;總是難以安靜下來,常常焦躁不安等。
  •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
    小心翼翼地看著別人的臉色過活,並且遏制著內在小孩,它在以別人怎麼看它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內在小孩。當內在小孩對這世界上發生的某一件事不滿且要發表自己的看法時,內在父母大聲地喝住它,「不能這樣做,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這樣做會傷害到其他人。」
  • 擁抱、療愈內在的小孩 |「動力成長體驗工作坊」招募中
    與柏燕誼一同成長「動力成長體驗工作坊」招募中回歸本真,擁抱(療愈)內在小孩,老子所說的嬰兒,是指渾然元氣初生之兒,是天真未鑿的幼兒。去擁抱(療愈)那個內心的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這裡,你可以自由傾訴心聲,訴說成長經歷,表達情緒感受;在這裡,你可以看見,傾聽,陪伴,愛和擁抱真實的自己,探索和理解未知的自己,除去心靈陰霾和痛苦;在這裡,你有機會體驗早年的生活中與重要他人的各種情感,無意識衝突,人際關係模式,找到令自己五味雜陳的內心困擾,以及阻礙你建立親密關係的潛意識根源
  • 書單 | 讓這三本書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這些創傷在我們內心凝聚,成為一個受傷的孩子模樣,被心理師稱為「內在小孩」。治癒內在小孩也成為心理治療中常見的病症。當你覺得自己好像也存在這種狀況卻又不想找人疏導怎麼辦呢?推薦以下三本書,先學會自我排解吧。
  • 書單|讓這三本書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這些創傷在我們內心凝聚,成為一個受傷的孩子模樣,被心理師稱為「內在小孩」。治癒內在小孩也成為心理治療中常見的病症。當你覺得自己好像也存在這種狀況卻又不想找人疏導怎麼辦呢?推薦以下三本書,先學會自我排解吧。
  • 「名人堂·2020年度十大好書」出爐 請收下這份精選書單!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名人堂·2020年度人文榜」之「十大好書」名單出爐了!分別是:《夜譚續記》(馬識途)、《我的二本學生》(黃燈)、《暫坐》(賈平凹 )、《十俠》( 邱華棟)、 《時間筆記》(梁平)、《你和我》(萬方)、《走出唯一真理觀》(陳嘉映)、《李白傳》(哈金) 、 《孤獨與孤獨的擁抱》(高興)、《墨色將至》 (李儉)。
  • 擁抱內在小孩《原生家庭》(下)
    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大家有沒有在婚前一直會說,假如我以後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會像我爸媽對待我那樣對待他。但是往往我們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和自己的父母如出一轍。問題父母的行為給子女造成的傷害,會伴隨著他們的生活揮之不去。
  • 大女主時代,《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重拾快意恩仇的人生!
    提供一個網友整理的書單,非常全面對於我們這樣非專業的人,心理學入門或者一些身心靈成長的書更加容易看進去比如這本《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告訴你,內在小孩是如何操控自己的人生,讓我們逃避真我,壓抑熱情。如果你能擺脫內在小孩的操控,能時刻保持覺察,不掉入兒時創傷過往傷害造成的潛意識反應。那麼你的人生將克服恐懼,笑看風雲,生命變得生機盎然。這和王明陽「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八字真言異曲同工。
  •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他們用兒童文學讓你喚醒和療愈潛意識裡的自己
    三湘都市報10月12日訊(通訊員 張羨宇 張瀟文 李瑋 記者 楊斯涵 黃京) 「收益匪淺,發人深省,觸動心靈。」近日,湖南師範大學學生工作部(處)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辦、「星空」大學生融媒體平臺技術支持的湖南師範大學「10.10」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擁抱你的內在小孩——用兒童文學喚醒和療愈潛意識裡的自己」以網絡直播形式呈現,線上參與直播人數達到4.4萬人,活動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
  • 治癒短片《倖存者》看哭了,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受傷的內在小孩會持續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關係的各個層面,只有我們真正地開始去看見內在小孩,療愈內在小孩,這些創傷和限制才會被療愈與解除 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遭受不同程度的創傷
  • 遇見你的內在小孩
    什麼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簡單的講,內在小孩就是你自己,他是另一個自己,他是一個一直被你忽略的自己,他還是一個受傷的自己,他被你關入內心最深處,也許是出於自我保護,你一直在逃避他,遠離他,當他不存在,甚至於恐懼他,討厭他,總之,不願意接受他。
  • 潛意識正支配著你的人生,而你卻誤以為那是命運:擁抱內在的小孩
    這些天看了一本並不算厚的書《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並不算新鮮,但是我卻連續看了兩遍。 這本書的核心要義,依然在說「關係」。 本質上說,我們都是關係的產物。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關係,即命運。
  • 潛意識正支配著你的人生,而你卻誤以為那是命運:擁抱內在的小孩
    這些天看了一本並不算厚的書《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並不算新鮮,但是我卻連續看了兩遍。這本書的核心要義,依然在說「關係」。本質上說,我們都是關係的產物。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關係,即命運。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內在小孩類型測試
    這些情緒失控的、受傷的,被你忽略的另一個自己,其實就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沒有跟著你一起長大內在小孩與平日的你是不同的。如果你發現隱隱之中有什麼東西卡在你心裡不能釋懷,你內心的某部分要一直向外尋求補償,你心裡仿佛住著一個不受控制的孩子,在與你對抗拉扯。這些都是內在小孩在向你發出聲音,渴望被看見與療愈。榮格說過,真的療愈,是內在的小孩的成長。
  • 《與自己和解:治癒你內心的內在小孩》——遇見童年的自己
    但那些記憶會深藏於你的潛意識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你的一生。一次父母打罵、一場噩夢般的考試、被同齡人欺侮孤立……這些被淡忘的童年創傷,就是被你遺忘的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是你情緒化的根本原因,而你卻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許某天,你就會突然開始生氣、發火;也許你會對某些事特別敏感,甚至都不願提起;也許你會有模糊的悲傷感,卻找不到任何與悲傷相關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