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貪玩不想學習?別急著罵,家長可用「普雷馬克原理」來糾正

2020-09-11 熱心網友123

蕭楚女曾說,「人永遠是要學習的,死的時候,才是畢業的時候。」

然而,談到讓孩子學習,很多家長都很發愁,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這種天性偏偏會在孩子學習時顯得更加無處安放。孩子貪玩不想學習?別急著罵,父母可用「普雷馬克原理」來糾正。

「普雷馬克原理」是幫助孩子主動學習寫作業的利器

普雷馬克原理是普雷馬克在1965年提出的一種教育方式,是幫助家長選擇最有效強化物的一種方法。簡單地說,就是用孩子喜歡做的事作為高頻行為來刺激孩子的低頻行為,也就是促進孩子做一些不願意做的事。

當然,每個孩子的喜好是不同的,因此,對孩子而言,最有效的強化物也是各不相同。

同時,如果家長過度使用強化物,也會使強化物變得一般,失去原有的力度。

所以,這就需要父母掌握好使用強化物的程度,幫助孩子完成一些孩子不喜歡的但是又對孩子成長非常有利的事。

比如,孩子喜歡看動畫片,經常因為看動畫片忘了寫作業,父母就可以把動畫片作為刺激孩子完成作業的強化物,對孩子說,「媽媽允許你看1集動畫片,但是,前提是先要完成今天的作業」等等。這樣,有了動畫片的「指引」,孩子就會耐下心來好好寫作業,不用家長操心了。

如何運用「普雷馬克原理」讓孩子乖乖學習呢?

1、了解孩子的喜好,獎罰分明

想利用普雷馬克原理教育孩子,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孩子喜歡做什麼。因為孩子中意的事肯定不只有一件,如果家長只利用一件事去引導孩子,久而久之,就會衝淡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有一種「無所謂」的感覺,從而失去教育的效力。

因此,家長要善於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用不同的事物來引導孩子學習。比如,自由玩耍的時間、玩具、美食等等。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千萬不要用錢來引導孩子學習。這樣做只會提高孩子對金錢的欲望。換句話說,與其說是用金錢來教育孩子,還不如說是用金錢來與孩子做交易。孩子也就不會發自內心地去認真學習了。

2、保證質量,強化顯效

孩子的學習不僅要求快,還要保質保量。所以,父母在用孩子的高頻行為去刺激低頻行為時,還要注重檢查孩子完成低頻行為的質量。

比如,孩子在做作業時遇到了困難,父母要耐心地幫助孩子處理問題,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把自己當作一個「旁觀者」,看著孩子絞盡腦汁的思考卻無動於衷。

要知道,教育中的普雷馬克原理並不是讓孩子完成任務,而是引導孩子將不喜歡做的事逐步轉化成為喜歡做的事,這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因此,父母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讓孩子體會到解決問題後的成就感以及努力後取得成功的喜悅。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自內心地愛上學習,也就不會再需要外界的刺激了。

3、積分獎勵

有些孩子的喜好比較單一,父母也可以利用積分來與孩子「做交換」。積分獎勵法對年齡小一些的孩子還是非常有效果的。有了積分的引導,就會激發孩子內心中前進的動力,讓孩子更有做好的幹勁。

比如,先同孩子一起商量好,早上按時起床能夠積1分,每天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能夠積2分,測試得滿分能夠積3分等等,每積20分能夠滿足孩子一個小願望,每積50分能夠帶孩子去遊樂園或者吃一頓大餐等等。這樣,孩子自然也就會行動起來,保證學習質量,好好學習了。

我當時用的方法是在家準備了一個小本子,制定了一些規則,比如按時完成作業獎勵一個貼紙、作業得優獎勵一個貼紙。然後根據不同的貼紙數還可以換一些她喜歡的獎勵。

相關焦點

  • 孩子只想玩不想學,父母別急著吼罵,可用「普雷馬克原理」來糾正
    孩子只想玩不想學,父母別急著吼罵,可用「普雷馬克原理」來糾正孩子每天輔導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也是令不少父母很頭疼的,是很容易惹父母發火和生氣的,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專注力一點都不集中,愛走神,腦袋中只想玩,不想學,做題一點也不認真這種情況,真的很惹父母生氣,父母看到孩子這般貪玩不想學,父母真的會很容易生氣,感覺火一下蹭的就上來了
  • 孩子貪玩別著急,「普雷馬克原理」教你糾正孩子貪玩心理
    普雷馬克原理」教你糾正孩子貪玩的心理。雷馬克原理」來糾正「普雷馬克原理」是引導孩子主動學習的利器普雷馬克原理是普雷馬克在1965年提出的一種教育方式,是幫助家長選擇最有效強化物的一種方法。比如一些孩子經常因為看動畫片忘了寫作業,父母就可以把動畫片作為刺激孩子完成作業的強化物,對孩子說,「媽媽允許你看1集動畫片,但是,前提是先要完成今天的作業」等等。有了動畫片的「誘惑」,孩子不得不主動學習去獲取想要的玩樂條件。如何運用「普雷馬克原理」讓孩子乖乖學習呢?
  • 孩子吃飯總挑食!想要改掉壞習慣,家長巧用「普雷馬克原理」
    孩子的懶惰心理孩子的懶惰心理會讓孩子越發的牴觸一些辛苦的勞動。學習是件苦差事,孩子很容易有畏難情緒的產生。懶惰的心理使得孩子缺乏行動力,經常以推脫或者消極的方式來應對所需要完成的目標。造成孩子拖延的行為表達的原因有很多,家長簡單粗暴的命令語氣並不利於孩子的行為糾正和習慣養成。
  • 普雷馬克原理
    普雷馬克原理又稱祖母原則。該原則認為:「在你作完家務之後,你才可以去玩」。也就是說,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著我們,我們會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歡做的事情。該原理就是用來幫助教師選擇最有效強化物的一種方法,是指用重要行為(喜歡的行為)作為低頻行為(不喜歡的行為)的有效強化物。但要注意,對一個學生有效的強化物可能對另一個學生不適合;如果過度使用強化物,強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
  • 孩子要先寫作業還是先玩?家長別糾結,「普雷馬克原理」跟你說!
    什麼是"普雷馬克原理"普雷馬克原理是普雷馬克在1965年最早提出的。利用頻率較高的活動來強化頻率較低的活動,從而促進低頻活動的產生。是指用喜歡的行為作為不喜歡的行為的優先強化物。如果你看到這還無法理解這個原理的話,我們不如簡單的來介紹一下:就是我們用孩子喜歡做的事情作為一種強化手段,去刺激孩子本身不喜歡做,但是家長卻希望他們做的事情。
  • 孩子自控能力差?利用普雷馬克原理,讓寶寶輕鬆培養好習慣
    孩子的自控能力這麼差,家長可以嘗試一下普雷馬克原理。普雷馬克原理是指用高頻率的活動去強化低頻率的活動,促進低頻活動的發生。也就是說利用我們喜歡的事情去要求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從而促進我們事情的發生頻率。
  • 巧用「普雷馬克原理」——兼懷中學生「橋牌拓荒人」徐琪
    "通俗易懂的來說就是:用孩子喜歡的行為作為獎勵和吸引,來讓孩子來完成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其實,我們做父母和當老師的都在不知不覺中使用過「普雷馬克原理」。例如,孩子不想寫作業,一心惦記著看動畫片;父母對孩子說,如果你能保質保量的完成作業,就可以去看今天的動畫片。例如,學生背單詞覺得挺辛苦,想著出去打籃球或者自由玩耍;老師對學生說,先背完過關的同學,可以出教室到操場上自由活動。
  • 巧用「普雷馬克原理」有效地幫娃養好習慣
    所以說這時候家長越強迫孩子做某件事孩子反抗行為越激烈,此時家長就應該運用正確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克服壞習慣,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普雷馬克原則」就是最佳的不二之選。一、了解「普雷馬克原理」,為什麼會對孩子起作用?
  • 不願寫作業是孩子的天性,批評只會越來越糟,要了解普雷馬克原理
    對他而言,玩耍的快樂要遠大於學習的必要性。很多家長對這種情況採用的方式都是批評或懲罰,可不願寫作業本身就是孩子的天性,這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心理學上對此的解決辦法是積極正面的強化,用科學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切實可行的是普雷馬克原理。
  • 孩子不會自我控制?家長巧用「普雷馬克原理」,將興趣變成強化物
    普雷馬克原理的學術解釋簡單來說是兒童面臨二選一的時候。一定有孩子選擇一,也一定有孩子選擇二。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時間應當安排滿種種吸引人的活動,做到既能發展他的思維,豐富他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又不損害童年時代的興趣。
  • 孩子自控力不足?父母善用「普雷馬克原理」,將興趣轉化為內驅力
    &34;是指讓孩子喜愛的事物成為孩子不喜事物的有效強化物,從而刺激孩子去面對、解決不喜的事物。這一原理源於普雷馬克的一個實驗:提供兩種活動讓孩子選擇,分別為玩彈珠和吃糖果。孩子各自做出了選擇。對於選擇吃糖的孩子,如果將糖果作為強化物,這類孩子就會提升他們玩彈珠的積極性,對於選擇彈珠的孩子而言,也是同理。
  • 孩子自控能力弱?普雷馬克原理:把孩子喜歡做的事情作為強化物
    v 了解普雷馬克原理普雷馬克讓一群孩子從兩種活動中選擇一種:一種活動是吃糖果、另一種活動是彈彈珠遊戲。這一群孩子裡面,一些孩子會選擇吃糖果,一些孩子就會選擇玩彈珠。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於更喜歡吃糖果的孩子,如果將糖果做為一個強化物,便就會加強他們的玩彈珠遊戲機的機率;對於更喜歡玩彈珠遊戲的孩子,如果將玩彈珠遊戲作為強化物的話,則可以增加他們吃糖果的數量。普雷馬克的原理就是用高頻率的活動強化低頻率的活動,從而就可以促進低頻活動的發生。
  • 先別急著罵,這些原因你要知道
    如果你家狗狗有這種行為先別急著罵,下面這些原因你要知道!1、特定的頻率,會觸發狗狗狼叫的衝動當狗狗被特定的頻率刺激時,會觸發它狼叫的衝動,這種特定的頻率有可能是警車的鳴笛聲、打鼓聲、或者是某一首歌的旋律。一旦狗狗聽到這些聲音,就會像條件反射一樣,學著狼叫。
  • 普雷馬克原理:攻堅後要給孩子好吃的,最好多用獎勵,少用懲罰
    當你要讓孩子做某種很難的學習時,或者是他沒有興趣的學習時,那你可以用這種普雷馬克效應,讓孩子在攻堅後嘗到甜味。有一段時間,陶琳和山杏迷上了古箏,陶琳還特意買了一臺古箏。那年春節時,陶琳就給我們全家表演了古箏版的《平沙落雁》。小松和小語都震驚了,紛紛表示要學習古箏。
  • 孩子不理解家長的苦心,愛貪玩,看到什麼都想要怎麼辦?
    前言:時間久了我們會發現,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在教育孩子期間,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孩子不理解家長的用心良苦,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告訴孩子怎麼做對他好,但是在孩子看來家長都是在說廢話,而且寶寶根本不懂家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家長無論說再多的話,孩子都沒有辦法真正的體會家長的苦心,相信每個家長無論怎麼說,都是為孩子好,孩子在一生當中遇到的事情大大小小有很多
  • 教師資格考試——普雷馬克原則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經常會面臨如何選擇恰當的強化物來幫助學生塑造行為的問題,普雷馬科原則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定的指導。這一原則在2014下年半年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以單選題形式進行考察。普雷馬可原則,又稱「祖母原則」,是行為主義者普雷馬克在試驗中得出的。
  • 沒能解決孩子"貪玩"的習慣,孩子往往會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沒能解決孩子&34;的習慣,孩子往往會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人的天性,就是喜歡玩,父母當然也是這樣的,只不過父母知道在什麼時間點去幹什麼事情,所以他們才是家長嘛,但是孩子貪玩,就是很令人頭疼的一件事情了,因為孩子不能過很好的管控住自己。
  • 研究發現:腦力超常的孩子,通常會有「壞毛病」,家長別急於糾正
    腦力對每個孩子都很重要,孩子能藉此腦力發揮各項能力,但越是腦力超強的孩子,越會有以下這些「壞習慣」,家長別急於糾正。腦力超強的孩子,通常有哪些「壞毛病」?研究發現:腦力超常的孩子通常會有一些「壞毛病」,比較常見的就是愛「拆家」、 愛頂嘴、愛發呆。
  • 腦力超常的孩子,大多有這3個'壞習慣'家長別急著糾正
    而腦力超常的孩子大多有這3個''壞習慣'',家長別把他們當作是調皮,也別著急糾正!比如父母說唐僧師徒四人,結果孩子卻反駁說明明只有兩個人,孫悟空和豬八戒不是人。父母覺得這孩子咋那麼愛頂嘴呢,然後就呵斥糾正他們。其實孩子能抓住父母話語中的邏輯漏洞進行爭論,說明他們的思維很活躍,腦力超常!
  • 孩子有這3個「壞習慣」,家長先別急著糾正,將來可能更容易成功
    家長可別急著糾正,將來小孩可能更容易成功。但實際上,愛說話的孩子往往注意力比較集中,思維比較活泛,他們能從對話中抓住重點,並靈活運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和經驗來「接話」,同時能將自己的疑問提出來,從而獲得更廣泛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