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先寫作業還是先玩?家長別糾結,「普雷馬克原理」跟你說!

2020-12-14 奶嘴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芸媽媽最近跟我吐槽說"暑假要來了她們又要開始每天催小孩子寫作業的悲催生活了。"無論是讓小孩子先寫作業還是讓他們先玩,她發現最後的效果都不是特別的明顯,讓小朋友寫作業的時候,她滿腦子都想著要出去玩,心思根本沒有放在作業上。讓她先玩一會再學吧,她的心又靜不下來了。

她爸爸說他還記得上個假期被小孩子暑假作業支配的恐懼。因為小孩子的假期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所以到開學的前一天作業還有三分之二沒有完成,她跟孩子爸爸不得不齊上陣幫助孩子一起趕作業。

我問她小朋友有沒有什麼特別喜歡的事情?他說小朋友特別喜歡宮崎駿老爺爺的作品,最近他的作品《千與千尋》要在中國上映中文版的了。

我告訴他你可以運用一下"普雷馬克原理"試一下效果如何。當天晚上她就跟小芸就這件事談了起來。

小芸媽媽:"小芸,最近是不是有一部你喜歡的電影要在電影院上映了?"

小芸:"是的,媽媽,我很想要去看,我真的特別喜歡這部動畫片。"

小芸媽媽:"這就是你最近為什麼一直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的原因嗎?"

小芸;"……嗯,因為我在寫字的時候一直想著這部電影,所以寫不進去。"

小芸媽媽:"那我們兩個來做個約定好不好,如果你在這個周末之前能把這個星期的學習任務還有上個星期的學習任務一起完成的話,媽媽就答應你這個周六帶你去電影院看《千與千尋》好不好?"

小芸:"真的嗎?那樣真的是太棒了,我一定會好好的學習的,媽媽你就放心吧,不可以食言哦。"

小芸媽媽;"好的,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你也一定要認真地完成你的學習任務哦。"

接下來的幾天,小芸媽媽一直都在有意無意地看著小芸的學習狀態,發現確實比之前好了很多。令她驚奇的是,在周末之前,小芸竟然真的連同個星期的學習任務一起完成了。他本來以為他最多也就能完成這個星期的學習任務而已。

不過無論小芸完成了多少學習任務,只要這個星期她認真學習,她都打算帶她去電影院看《千與千尋》作為這段時間小芸認真學習的獎勵了。

在取得這麼明顯的效果之後,小芸媽媽問我"普雷馬克原理"為什麼會對小孩子這麼有用。其實這個原理就是利用了小孩子的心理,將他們喜歡的行為和不喜歡的行為強行的進行調節強化。

什麼是"普雷馬克原理"

普雷馬克原理是普雷馬克在1965年最早提出的。利用頻率較高的活動來強化頻率較低的活動,從而促進低頻活動的產生。是指用喜歡的行為作為不喜歡的行為的優先強化物。

父母在運用普雷馬克原理時需要注意的是對一個孩子有效的強化物可能對另一個孩子並不適合。如果我們過度使用強化物的話,強化物有可能會失去它原有的效力。

如果你看到這還無法理解這個原理的話,我們不如簡單的來介紹一下:

就是我們用孩子喜歡做的事情作為一種強化手段,去刺激孩子本身不喜歡做,但是家長卻希望他們做的事情。

"普雷馬克原理"的作用

"普雷馬克原理"的運用會讓孩子既有效率又有質量的完成一件事。例如你可以跟孩子說,只要你先把今天的這首鋼琴曲練好了,你就可以出去玩·,於是你就會發現孩子今天練琴的認真程度比老師在場的時候更加的認真。

這個原理也被稱為祖母原理。只要你乖乖的把這些蔬菜吃了,你等一下就可以吃你最喜歡的甜點哦。

"普雷馬克原理"可以讓我們使用一種孩子自己也可以接受方式來接受他們自己那些不喜歡做的事情。

家長運用"普雷馬克原理"常踩的「雷區

有些家長一樣都在使用這個原理,其中一部分家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的家長卻沒有。這是因為有些家長沒有正確的運用這個原理,那麼家長運用」普雷馬克原理「有哪些常踩的雷區呢?

顛倒低頻行為和強化物順序有些家長在運用這個遠離的時候會把這兩個事情的順序顛倒過來,也就是把先讓孩子做喜歡的事情還是不喜歡的事情的順序給搞亂了。

比如小芸回家的時候媽媽跟他說你可以看一個小時的電視,但看完電視之後你必須要學習。但是小芸在看完電視之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之中不願意寫作業,於是跟自己的媽媽爭吵了起來。其實小芸媽媽應該先讓小雲看作業之後再讓她看電視,這樣的話效果會更好。

沒有找對強化物有的時候孩子不願意吃飯然後家長為了哄她吃飯說飯後會讓她看電視,但是小孩子其實並不喜歡看電視,反而更喜歡玩娃娃,所以就不會激起小朋友吃飯的欲望。

作為父母,我們要觀察一下小朋友最喜歡的東西是什麼,然後用它來激起小朋友的欲望。

低頻行為阻力過大有時候小朋友沒有按時完成任務並不是因為強化物對他的吸引不夠大,而是因為低頻行為的阻力過大。

就像開頭舉的小雲的例子一樣,如果小雲的媽媽要求的是整個暑假的作業的話,不僅會增加小朋友的作業壓力,還會增強她對做作業這件事情的厭惡程度。

如何在日常中運用」普雷馬克原理「

了解孩子,獎罰分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隨時更改高頻行為作為孩子的獎勵,從而減少減低高頻行為對孩子吸引力的行為,也就是我們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一直用同一種東西作為孩子的獎勵,這樣那樣東西對孩子的吸引力會下降。

看到這裡,就會有些家長說,那我可不可以用錢來作為孩子的獎勵呢?我認為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經常用金錢對孩子進行獎勵的話,孩子對於金錢的期望值就會逐漸地增高,從而弱化強化作用。

保證質量,強化顯效在用高頻行為促進低頻行為的時候,我們要保證小孩子在這段時間做的事情的一種高質量,避免小孩子敷衍了事。我們必須讓她知道,既然這件事情是有獎勵的,那你就必須做到最好。而且我們可以在低頻行為做到高質量的時候,帶著孩子一起慶祝她的成果,增強孩子的成就感,長時間這樣子孩子的低頻行為也有可能轉變為高頻行為。

雖然普雷馬克原理能夠在短時間裡增強孩子對於低頻行為的興趣,但是我們要讓他們長期堅持低頻行為的話,就要讓孩子知道低頻行為背後所包含的意義,逐步的把低頻行為強化為高頻行為。這樣小孩子在做低頻行為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內在的動力而不需要外在的鼓勵,家長在運用這個原理的時候一定要特別的注意孩子對事情的深度理解。

我是奶嘴媽媽育嬰師,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和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不願寫作業是孩子的天性,批評只會越來越糟,要了解普雷馬克原理
    很多家長對這種情況採用的方式都是批評或懲罰,可不願寫作業本身就是孩子的天性,這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心理學上對此的解決辦法是積極正面的強化,用科學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切實可行的是普雷馬克原理。而對於那些更喜歡玩彈珠遊戲機的孩子,如果用玩彈珠遊戲機作為獎勵,就可以強化他們吃糖果的數量。得出的結論是,用孩子的高頻活動來強化低頻活動,會促進低頻活動的效率,這就是普雷馬克原理。換成人話來說就是,用孩子喜歡的事來強化並激勵他先做不喜歡的事。
  • 不好好寫作業只想著玩?巧用「普雷馬克原理」有效地幫娃養好習慣
    這就是著名的「普雷馬克原理」,即用頻率較高的活動來代替頻率較低的活動,從而促進低頻活動的發生,例如孩子想出去玩卻又不想寫作業,這時候家長就可以利用「普雷馬克原理」跟孩子說,只要先寫完作業,你就可以出去找你的小夥伴們玩,你就會發現今天的孩子寫作業會格外的積極主動。那為什麼「普雷馬克原理」會對孩子起作用呢?
  • 孩子只想玩不想學,父母別急著吼罵,可用「普雷馬克原理」來糾正
    孩子只想玩不想學,父母別急著吼罵,可用「普雷馬克原理」來糾正孩子每天輔導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也是令不少父母很頭疼的,是很容易惹父母發火和生氣的,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專注力一點都不集中,愛走神,腦袋中只想玩,不想學,做題一點也不認真這種情況,真的很惹父母生氣,父母看到孩子這般貪玩不想學,父母真的會很容易生氣,感覺火一下蹭的就上來了
  • 孩子貪玩別著急,「普雷馬克原理」教你糾正孩子貪玩心理
    普雷馬克原理」教你糾正孩子貪玩的心理。雷馬克原理」來糾正「普雷馬克原理」是引導孩子主動學習的利器普雷馬克原理是普雷馬克在1965年提出的一種教育方式,是幫助家長選擇最有效強化物的一種方法。比如一些孩子經常因為看動畫片忘了寫作業,父母就可以把動畫片作為刺激孩子完成作業的強化物,對孩子說,「媽媽允許你看1集動畫片,但是,前提是先要完成今天的作業」等等。有了動畫片的「誘惑」,孩子不得不主動學習去獲取想要的玩樂條件。如何運用「普雷馬克原理」讓孩子乖乖學習呢?
  • 孩子貪玩不想學習?別急著罵,家長可用「普雷馬克原理」來糾正
    蕭楚女曾說,「人永遠是要學習的,死的時候,才是畢業的時候。」然而,談到讓孩子學習,很多家長都很發愁,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這種天性偏偏會在孩子學習時顯得更加無處安放。孩子貪玩不想學習?別急著罵,父母可用「普雷馬克原理」來糾正。
  • 普雷馬克原理
    普雷馬克原理又稱祖母原則。該原則認為:「在你作完家務之後,你才可以去玩」。也就是說,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著我們,我們會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歡做的事情。該原理就是用來幫助教師選擇最有效強化物的一種方法,是指用重要行為(喜歡的行為)作為低頻行為(不喜歡的行為)的有效強化物。但要注意,對一個學生有效的強化物可能對另一個學生不適合;如果過度使用強化物,強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
  • 孩子吃飯總挑食!想要改掉壞習慣,家長巧用「普雷馬克原理」
    張姐近來很煩惱,今天又被孩子的老師請到學校,這已經是開學後,孩子第3次沒有寫完作業請家長了。老師覺得孩子應該收收心了,總不寫完作業會影響成績。張姐和老師談了之後,便決定加大對孩子的學習輔導。於是晚上的時候,張姐提出要陪同孩子一起寫作業。當張姐已經準備好了的時候,孩子卻總是不配合。
  • 孩子應該先玩還是先寫作業?選擇不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朋友婉婉家有上五年級的小兒,每天因為先玩還是先寫作業的事,母子二人總要有一場爭執。結果就是每次都在吵鬧和催促中收場。婉婉說,每天快到孩子放學的時間,一想起這個問題就會頭疼。其實不僅婉婉家,先玩還是先寫作業這個問題,是不少家庭父母和孩子矛盾的焦點。
  • 孩子放學該先玩還是寫作業?
    對於這個問題,小編在網上搜索了一下, 我驚奇地發現,答案基本上都一致,那就是建議家長讓孩子先玩,然後再讓孩子寫作業。 但是現實生活中,家長往往讓孩子先寫作業,在寫作業期間,讓孩子短暫休息,可以玩一玩。其實,哪種是正確的做法,也沒有人給出準確的答案。所以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玩和寫作業先後順序的問題。
  • 孩子放學回家後,先寫作業還是先玩一會好
    話說讓孩子好好寫作業這件事,應該是目前很多家長都比較頭疼的一件事這兩年來,因為家長給孩子輔導作業而暴躁又或者被孩子氣的進醫院的案例有不少。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放學之後,不但不好好寫作業,而且寫個作業總是要磨磨蹭蹭的——寫到一半,不是上廁所,就是要喝水,或是削鉛筆、找橡皮……總之就是各種「刺激」大人生氣的舉動與言語。
  • 孩子自控能力差?利用普雷馬克原理,讓寶寶輕鬆培養好習慣
    原來念念的注意力很弱,做任何事情效率都很低,明明可以快速做好的事情,就是要拖到幾個小時以後,這可逼死了急脾氣的媽媽。就比如孩子放學回到家,媽媽希望念念能先去做作業,等到爸爸晚上下班就可以直接吃飯了。而念念也是乖乖答應,放了學就到自己的房間做作業,但是每當媽媽準備點心到念念房間裡的時候,都能發現念念不是在看課外書要不就是在折騰自己的小玩具,作業是一點沒動。
  • 孩子不會自我控制?家長巧用「普雷馬克原理」,將興趣變成強化物
    文丨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桐桐的媽媽經常嘮叨桐桐,不要玩遊戲了,快點兒寫作業,語文老師讓背的課文背完了嗎? 桐桐嘴裡說著」好的, 媽媽」,但是眼睛還是沒有離開手機屏幕半點。
  • 孩子自控能力弱?普雷馬克原理:把孩子喜歡做的事情作為強化物
    慈慈每天都能媽媽聽到嘮叨自己,「你說你能不能乖乖先把作業做完再來看電視」,「你現在可不可以快點把飯吃了,不然等下都涼了」,「做作業時候不要發呆,不要玩筆筒」等等之類的話,這次慈慈要做課外作業。突然就被旁邊的課外書給吸引到了,剛看的認真時候,媽媽就進來了,媽媽愣是一下子火氣上來對著孩子說,「你能不能控制一下自己,為什麼每次做作業時候,總是想要玩一下看一下小說?等下是不是又要做到晚上。」慈慈一下子就哭了對媽媽說「我也想要控制,可是我就是忍不住啊。」
  • 孩子放學後,先寫作業還是先玩?父母的態度影響很大
    文丨養育男孩,魚爸很多媽媽問我孩子放學後回家,總是喜歡玩,不愛寫作業,該怎麼辦?還有媽媽說周末孩子要出去玩,但是擔心作業做不完,能不能出去?今天,分享一篇隨筆,談談玩和學吧。還有學校的作業要做,還有每周的練習沒寫。」媽媽及時地出來踩剎車。她總是比我理智,會安排。「沒事,等會回來寫,出去騎一個小時就回來了。不遠!」「媽媽,我想去。」兒子也眼巴巴地看著媽媽。唉!真不是媽媽不讓你去,而是你作業多啊。
  • 放學後,先寫作業還是先玩? 你的態度影響很大
    還有學校的作業要做,還有每周的練習沒寫。」媽媽及時地出來踩剎車。她總是比我理智,會安排。「沒事,等會回來寫,出去騎一個小時就回來了。不遠!」「媽媽,我想去。」兒子也眼巴巴地看著媽媽。 唉!真不是媽媽不讓你去,實在是你作業多啊。但是沒事,我們速去速回。
  • 孩子自控力不足?父母善用「普雷馬克原理」,將興趣轉化為內驅力
    &34;是指讓孩子喜愛的事物成為孩子不喜事物的有效強化物,從而刺激孩子去面對、解決不喜的事物。這一原理源於普雷馬克的一個實驗:提供兩種活動讓孩子選擇,分別為玩彈珠和吃糖果。孩子各自做出了選擇。對於選擇吃糖的孩子,如果將糖果作為強化物,這類孩子就會提升他們玩彈珠的積極性,對於選擇彈珠的孩子而言,也是同理。
  • 普雷馬克原理:攻堅後要給孩子好吃的,最好多用獎勵,少用懲罰
    教育心理效應:普雷馬克效應:又被稱為「奶奶的原則」, 即奶奶對孫子說:「只有做完作業,才允許你去玩。」普雷馬克做了一個相似的實驗,也得出了相應的結論,即如果要讓孩子做A事,可以給他一個B的好處。陶琳依計面行,她許給小松的願望卻很怪異,她說,「如果小松先學會(平沙落雁)、那麼就帶小松出去旅遊,如果小語先學會,那麼就帶小語去射箭。」小語對古等很上心,已經彈奏得比較熟練了。小松無奈,只好堅強了鍛鍊。孩子為了獲得某項特權,也會使用普雷馬克教應,父母要注意。
  • 巧用「普雷馬克原理」——兼懷中學生「橋牌拓荒人」徐琪
    "通俗易懂的來說就是:用孩子喜歡的行為作為獎勵和吸引,來讓孩子來完成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其實,我們做父母和當老師的都在不知不覺中使用過「普雷馬克原理」。例如,孩子不想寫作業,一心惦記著看動畫片;父母對孩子說,如果你能保質保量的完成作業,就可以去看今天的動畫片。例如,學生背單詞覺得挺辛苦,想著出去打籃球或者自由玩耍;老師對學生說,先背完過關的同學,可以出教室到操場上自由活動。
  • 孩子放學後,到底應該先吃飯還是先寫作業?
    那麼我為什麼要堅持晚託不提供晚餐呢,拋開小飯桌對於食材、環境衛生與安全的要求不說,如果我不開這個晚託班,我自己的孩子回家也是一定要寫完作業才能吃飯的!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孩子放學後,到底是應該先吃飯還是先寫作業呢?
  • 放學回家之後,先寫作業還是先玩?簡單的選擇題,卻有不少人錯了
    關於作業,自制能力強的人、主動積極學習的人,放學回到家就會第一時間完成,但是也有自制能力弱的孩子,回到家之後,會先玩再做作業,或者拖到最後一刻才做。 先寫作業,完成了就可以盡情的玩耍,但是玩代表著誘惑,也是孩子們的天性,尤其是看電視、玩手機,不少人都抵擋不住。放學回到家裡,是先寫作業,還是先玩?簡單的選擇題,卻有不少人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