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不負,歲月不欺。固安縣人民法院工業園區人民法庭深植司法為民理念,厚積薄發,近日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國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工業園區面積78.4平方公裡,人口17.1萬人,企業498家,工業總產值712.6億元,稅收77億元。工業園區人民法庭轄58個村街,負責人由員額法官兼任,有法官助理1人,書記員2人,人民陪審員4人,村街調解聯絡員58人。 近年來,固安縣人民法院工業園區法庭學習發揚「楓橋經驗」,堅決貫徹落實「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的要求,聚焦調解「三服務」,主動謀劃「三延伸」,不斷探索新思路、開創新模式、擴展新途徑,以清晰明確的「施工圖」,積極推進訴源治理、多元解紛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姜偉副院長和最高人民法院諮詢委員會第八調研組到工業園區法庭調研時對法庭工作予以了肯定;省高院衛彥明院長調研時肯定工業園區是河北省第一個無訴訟鄉鎮;2019年8月21日,人民法院報頭版頭條以《奔著問題去迎著困難上——河北固安法院多元解紛工作紀實》為題對工業園區人民法庭調解的兩起糾紛進行了宣傳報導。
一、主動謀劃塑造格局,積極推進訴源治理
2018年以來,固安縣委、縣政府強力推進「創無」活動,縣有關部門為「一鄉一庭」批覆機構編制,活動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在此背景下,工業園區法庭憑風借力,辦公軟體硬體全面升級,辦案人員團結協作、奮發作為。開展訴源治理、多元解紛工作,堅持「兩個必須」原則,即登記立案時,堅持逢案必分,有案必調,將調解貫穿始終;化解糾紛時,注重「四個階段」,即在發現矛盾、跟蹤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四個階段中加強對人民調解委員會、人民調解員等業務指導與培訓,源頭上促進調解工作的規範化、法治化,多元解紛、訴源治理工作效果良好。其中東楊先務村村委會,在法庭的指導、幫助下,成立了由14人組成的調委會,一年調處矛盾糾紛70餘起,成為遠近聞名的「無訴村」。
二、搭建多元解紛平臺,履職盡責為民解憂。
搭建平臺,提供「一站式服務」。工業園區人民法庭將「一鄉一庭」工作與冀時調系統、「登」字號立案、訴前化解有機結合,科學制定案件運轉流程。真情調解,提供保障民生服務。疫情防控期間,通過電話、微信與當事人溝通,為14名農民工「討薪」13萬餘元,做到疫情防控和審判工作兩不誤;開展巡迴審判,以孝行事例教育、啟發、感化當事人,促使案件圓滿審結,助推「中國孝道之鄉」建設;深入貫徹反家庭暴力法,至今已製做頒發七份人身保護令,有效保障婦女兒童權益;通過多元化解為企業追回偽劣產品損失三十多萬元,助力優化營商環境。智能調解,提供網絡便捷服務。接入雲視訊平臺,搭建微信交流群,在線指導民調、接受群眾諮詢,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將「創無」觸角延伸到社會治理的每個角落,實現「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三、延伸服務勇立潮頭,傾力滿足群眾需求
前移關口,職能向矛盾糾紛隱患排查延伸。因地制宜,通過實打實排查,劃定轄區糾紛頻發地域,並將定期排查與重點排查相結合。及時化解了包括涉案1.2億元賠償款糾紛在內的重大群體性糾紛案件29起,向物業公司發送司法建議書,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切實把矛盾糾紛防範在源頭、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前端,有效促進了轄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維護大局,職能向保駕護航重點項目延伸。開展三個「春雷」行動,即護企、護農、護重點工程;與大興法院聯合在新機場施工現場舉辦案例式法治講座和法律諮詢;與縣域重大項目維信諾顯示屏公司溝通聯繫,為其給以司法支持;為拆遷改造提出司法建議,為縣委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強化宣傳,職能向助力村街移風易俗延伸。堅持送法進鄉村,發放宣傳手冊、明白紙、法律知識讀本,把法律服務送達田間地頭。開展巡迴辦案,推進多元解紛工作。人民法院報以《公正審判護權益,愛心幫扶助脫貧》為題報導了工業園區法庭幫扶特困戶孫某一家的事跡。
成績已成為過去,榮譽是新的起點。工業園區人民法庭庭長于洋表示,工業園區人民法庭無論是在抓基礎建設的「面子」上,還是在抓司法改革的「裡子」上,都堅持立足基層、貼近群眾,把司法服務無聲地潤入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將繼續在上級法院的的安排部署下,貫徹落實多元解紛機制,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街),大事不出鄉(鎮),矛盾不上交,讓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在工業園區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