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讀書會|項飆:學術發表的未來

2020-08-14 澎湃新聞

天地無用/整理

什麼是好的教育

時間:8月14日(周五)14:00

地點:騰訊新聞

主講人:熊丙奇(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什麼是好的教育》是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先生的教育評論集,也是他對「什麼是好的教育」的回答。周五下午,熊丙奇將做客騰訊新聞的問教LIVE,在線回答「什麼是好的教育」。

歷史寫作與面向公眾的微觀歷史

時間:8月14日(周五)20:00-21:00

地點:快手、抖音、嗶哩嗶哩、新浪微博

嘉賓:王笛(澳門大學傑出教授、歷史系主任)、羅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系教授)

近日,王笛出版了新書《顯微鏡下的成都》,這本書幾乎串聯起了他在30年研究生涯中比較重要的研究課題;同時,這也是一本比較入門的微觀史學讀本,它關注四川地區特殊的歷史文化現象,將目光投注在小販、茶客、堂倌、甕子匠、市民等普通人的身上,構成了以成都為中心的微觀研究體系。8月14日晚,新京報·文化雲客廳系列第二十一期,我們邀請王笛和羅新做客新京報播客反向流行和文化雲客廳,共話微觀歷史與面向公眾的歷史寫作。

早期中國的兩種德性觀

時間:8月14日(周五)20:00-22:00

地點:嗶哩嗶哩·做倫理學

主講人:李長春(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早期中國存在著兩種德性觀念。一種源自司徒之教,另一種則與典樂之教相關。兩者都在古典政教結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並共同成為儒家初創期的主要精神資源。孔子力圖整合二者,並使之保持適當張力。講座嘗試從一個新的視角觀察儒家自創生之日起就存在於其思想結構中的內在張力,並揭示這種張力的歷史根源。

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反應

時間:8月14日(周五)20:00-21:30

地點:ZOOM會議

主講人:巖崎明子(耶魯大學免疫生物學和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Waldemar Von Zedtwitz講席教授)

新冠肺炎疫情反反覆覆。抗病毒免疫和新疫苗研發成為了人們的希望所在。耶魯大學免疫生物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巖崎明子是這一領域的專家。她正在領導一支轉化免疫團隊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反應成效進行研究。8月14日傍晚,耶魯北京中心將邀請Akiko Iwasaki教授在線獨家分享新冠病毒陽性和陰性人群的免疫反應對比,以及性別在易感染病毒的免疫反應中存在的差異。

海洋與帝國——首都師大&華東師大全球史聯誼工作坊

時間:8月15日(周六)8:50-18:00

地點:騰訊會議(ID:592136814)

嘉賓:夏繼果(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朱明(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全球思想史中心教授)等

8月15日,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和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聯合舉辦全球史聯誼工作坊,兩校的多位教授將在線上做主題演講,共同探討全球史的一些話題。

環黃海之路與中日韓古代的交流

時間:8月15日(周六)9:30-11:30

地點:騰訊會議(ID:718705465)

主講人:白雲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在古代中日韓的交流中,海上通道是最重要的交流通道,但中日韓早期交流的海上通道並不是橫跨黃海或東海的「跨海之路」,而是沿黃海近海北上、東進、南下、東進又南下的倒「U」字形海上交通路線,即「環黃海之路」 。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環黃海之路的形成經歷了公元前3千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前奏」期、公元前5世紀初至公元前4世紀末的「序幕」期,尤其是公元前300年前後至公元前1世紀末形成期的三次浪潮,於公元前1世紀末完全形成,成為當時東北亞各地最重要的文化交流之路,人群移動之路,政治、軍事和外交之路,以及商貿之路。

《再見,貝拉》:所有鏟屎官不得不看的暖心之書

時間:8月15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淘寶·百新書局1912直播間、抖音·百新文化

嘉賓:吳起(寵物行為專家)、黃二刀(圖書編輯)、水鴨(圖書編輯)

這是一本關於人與狗狗之間感情的真實故事的書。一人一狗跨越兩萬公裡的生命倒計時之旅,你不止會讀懂人與寵物的珍貴感情,你還會明白一切都來得及。本場直播我們將邀請寵物行為專家吳起,與《再見,貝拉》的責編黃二刀、水鴨做客百新直播間,聊聊這個美好感人的故事,還有可愛汪星人來我們現場玩耍。

古代農業與技術青年沙龍

時間:8月16日(周日)8:30-12:00

地點:騰訊會議(ID:94553281)

嘉賓:代國璽(山東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潘豔(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講師)等

8月16日,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主辦的「古代農業與技術」青年沙龍,邀請代國璽、潘豔等多位學者發言,共同探討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史。

學術發表的未來

時間:8月17日(周一)16:00-18:00

地點:騰訊會議(ID:833982100)

主講人:項飆(英國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

8月17日下午,JCS《中國社會學學刊》編輯部將舉辦一場線上分享會,主題是「學術發表的未來」。這次會議的主旨分享來自項飆老師,為什麼會請項飆老師呢?主題又為什麼是「學術發表的未來」呢?請大家來聽。

大時代的縮影:那些消失的老上海記憶

時間:8月17日(周一)19:00-20:30

地點:淘寶·百新書局1912直播間、抖音·百新文化

主講人:黃石(作家)

我們邀請黃石老師來分享舊時代的上海,消失的時代特徵、人物、職業、十裡洋場的傳奇,帶你回到那個久遠的年代;關於小說的創作過程及上海特徵的寫作,黃老師又有什麼想法呢?

附:線下活動預告

北京|心間川流 紙上河山——芒鞋叢書首發暨分享會

時間:8月14日(周五)19:30

地點:東城區和平裡西街東雍和宮壹中心北下沉庭院雍和書庭

嘉賓:張潤生(詩人、作家)、商震(詩人、作家)、朱零(詩人、作家)等

「芒鞋叢書」系列的主旨是將大地與生命結合起來,作家需要行走並實地考察,必須經過詳細的田野調查,對山川、草木、河流、人文、歷史等都有詳盡的考證和觸摸,為名山立傳、為大江大河立傳、為歷史名城立傳、為世界自然遺產立傳。第一輯的三位作家分別為商震、鮑爾吉·原野和朱零,本次的首發暨分享會,我們邀請到了其中的兩位,與其他嘉賓一起,共讀這三本新書。

北京|幸而有詩——《詩歌的秘密花園》新書分享會

時間:8月15日(周六)19:30-21:00

地點:東城區和平裡北街6號尚8科技園15號樓109室碼字人書店

嘉賓:雷格(詩人、作家、翻譯家)、熊原(詩人、編劇)、王徹之(詩人)、張靜雯(詩人等

一首詩,是一次邀約,是一次傾訴。它的談話對象,可能是一個知己,可能是詩人自己,可能是我們大眾。只要找對路徑,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詩歌真相,欣賞詩歌之美。8月15日晚,讓我們相約碼字人書店,一起讀詩,一起論詩。

北京|一百萬億首詩的瘋狂朗讀會

時間:8月16日(周日)18:00-19:00

地點: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朝陽大悅城正門廣場·朝悅市集

主講人:蘇皖(碼字人書店創始人)

本周日晚上朝悅市集,《一百萬億首詩》瘋狂朗讀會再度出發!作者雷蒙·格諾,法國作家、詩人、批評家,1947年,他從巴赫《賦格曲的藝術》獲得靈感創作出文體作品《風格練習》,這一難以歸類的作品奠定了他「實驗小說家」的地位。1960年,他與數學家弗朗索瓦·勒利奧奈共同創辦先鋒文學團體「烏力波」(Oulipo,「潛在文學工場」) ,倡導自覺發現文學創作中的「潛在」規則,並嚴格按照有意識設定的規則去從事新的文學創作。基於這種規則意識和自我設限的文學理念,1961年他創作了《一百萬億首詩》。

上海|故事在黑暗之中——《證言》新書首發

時間:8月14日(周五)16:00-18:00

地點:浦東新區銀城中路501號上海中心大廈52樓朵雲書院·海上文藪

嘉賓:袁筱一(翻譯家、學者)、毛尖(作家、學者)、羅崗(學者)、於是(譯者、作家)

《使女的故事》獲得了1986年的布克獎,先後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成為了反烏託邦小說的作表作品之一。但小說終結後,基列共和國的許多秘密仍然未能揭曉。時隔34年,阿特伍德於2019年出版了《使女的故事》的續集《證言》。8月14日下午,我們邀請翻譯家袁筱一、作家毛尖、文學教授羅崗和本書譯者於是來到朵雲書院旗艦店,和讀者一起閱讀基列共和國和使女的故事,聊聊我們為何對阿特伍德書中的世界有如此強烈的共鳴。

上海|正義之劍:中國審判日本戰犯

時間:8月14日(周五)18:3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門二樓報告廳

主講人:劉統(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1949年,中國國民政府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十個城市組織軍事法庭,對關押的2300餘名日本戰犯中的800餘人進行了審判。這是中國第一次獨立進行的國際審判,也是中國司法人員運用國際法與中國國內法結合進行的空前規模的戰爭審判。這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牢記歷史,保衛和平。劉統教授將做客上圖講座,為聽眾講述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上海|縱馬天下,和堂吉訶德一起走自由之路

時間:8月14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浦東區浦城路150號陸家嘴圖書館3樓·融書房

主講人:梁永安(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寫作專業碩士導師)

本周五晚,陸家嘴讀書會將恢復疫情以來首次線下活動。本次活動,我們邀請到文學博士、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寫作專業碩士導師梁永安做客現場,帶領讀者跟隨堂吉訶德一起走自由之路,體會梁老師對於走出凝滯的期待。

上海|「我們」的詩新書發布會

時間:8月14日(周五)19:00

地點:黃浦區淮海中路624號上海香港三聯書店

嘉賓:胡少卿(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學院教授、詩人)、程一身(詩人)、邵風華(詩人、小說家)

「我們」的詩系列,源自一群可愛而極富探索精神的詩人,他們最初和一直活躍在北大的「我們文學社」皆有一定之關係,他們始終持著那份對於生命的最初的熱愛,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觀看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表達與述說,並始終持有那份詩人的謎之驕傲。第一輯收入胡少卿、程一身、邵風華三位詩人的詩選。8月14日晚,三位詩人將來到上海香港三聯書店,與讀者分享他們的詩歌。

上海|江南的民俗暨「江南文化叢書」新書發布會

時間:8月14日(周五)19:00-21:30

地點: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嘉賓:田兆元(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旭玲(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俗與非遺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楊蘊(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江南文化叢書》選取江南雕刻、書畫、染織繡、陶瓷、印章等藝術門類從遠古直至近代的各個時期的國寶珍品,講述其歷史淵源、藝術特色、流傳軼事。周五晚,田兆元、畢旭玲、楊蘊三位嘉賓將分別以「唐宋古鎮的崛起與文脈傳承」、「神話傳說與早期城鎮記憶」、「江南文化影響下的古陶瓷修復技藝」為題做演講,與讀者分享這套叢書。

上海|超越日常生活的海洋——漫談俄國現代派詩歌

時間:8月14日(周五)19:30-21:00

地點:黃浦區皋蘭路16號思南書局·詩歌店

嘉賓:鄭體武(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院長)、朱憲生(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木葉(詩人、文學評論家)

鄭體武先生編選和翻譯的《俄國現代派詩選》,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於1996年首版。20餘年後,譯者著手對該詩選進行系統的修訂和補充,最終形成了現在的這套三卷本,共收入60位現代派詩人的800餘首代表性作品。8月14日晚,俄語翻譯家鄭體武教授、俄語翻譯家朱憲生教授和青年詩人木葉將來到思南書局·詩歌店,帶領讀者細讀俄國現代派詩歌,以理解那個時代的寫作。

上海|痛徹心扉的民族記憶——從西班牙的這部超級暢銷書說起

時間:8月15日(周六)14:00-15:30

地點:徐匯區安福路208號一樓塞萬提斯圖書館多功能廳

嘉賓:趙松(作家)、本來老六(影評人)

上海譯文出版社攜手米蓋爾·德·塞萬提斯圖書館,在8月15日下午,特邀作家趙松和影評人本來老六,為大家帶來西班牙長篇小說《沉默者的國度》中文譯本新書分享會,一起揭開西班牙那段痛徹心扉的民族記憶,並通過一段採訪視頻聽一聽作者本人的心聲。

上海|葉輝詩歌朗讀交流會

時間:8月15日(周六)14:30-16:30

地點:靜安區汶水路210號3號樓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主講人:葉輝(詩人)

「詩歌來到美術館」第65期活動,邀請的詩人葉輝是當代漢語詩歌中為數不多地成功發展了「輕盈」特質的詩人。葉輝是一個日常性的倡導者,他的詩以富有質感的細節,構成了生活與生命的現場,事物與語言的在場。他的詩總是在解構日常的同時又重構了日常。在葉輝看來,生活的真實性並不像人們以為的那般確定,「一定程度上說,我們的生活可能就是其他生活的影像,可能是歷史生活的影像,也可能是未來生活的影像。」

上海|影視大家談:河山一局棋,電影六國殺

時間:8月16日(周日)9:3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門二樓報告廳

嘉賓:江鑄久(圍棋職業九段)、朱楓(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長)、羅崗(華東師大中文系教授)、毛尖(作家)、周洛華(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藤井樹 (製片人)

後疫情時代帶給電影的創傷能得到修復嗎?影視劇生態將迎接怎樣的挑戰?電影會降維,網劇會升維嗎?影視劇的市場本質是什麼?凜冬將至,重返人民文藝的契機在哪裡,我們還能迎來一個如蕎麥瘋長的院線反彈嗎?今天,六位嘉賓對局解析影視劇的未來。

上海|科幻中國 未來已來——韓松經典「軌道三部曲」首發式

時間:8月16日(周日)13:00-15:00

地點:浦東新區銀城中路501號上海中心大廈52樓朵雲書院·海上文藪

嘉賓:韓松(科幻作家)、陳楸帆(科幻作家)

交通工具的演進,折射著國家的變化,再造了技術和社會版圖,也重塑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韓松將其長篇小說代表作《地鐵》《高鐵》《軌道》修訂再版為「軌道三部曲」,隱含了豐富複雜的生存體驗,以寓言式的文本預警宇宙文明,重現一位中國觀察者的思考。8月16日,韓松和另一位知名科幻作家陳楸帆,將來到朵雲書院旗艦店,與讀者分享關於「軌道三部曲」的創作心路歷程,以及對中國科幻的思考。

上海|丹藥、行散與山水——六朝道教的江南發現

時間:8月16日(周日)14:00-16:00

地點:虹口區公平路18號8棟嘉昱大廈一層建投書局

主講人:吳真(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江南的深山麗水給予注重採藥煉丹的道教更廣闊的天地,入山採藥、隱遁山水的理想,從修道者蔓延到一般文人之中,《晉書》記載的人物,「愛山水」「好遊山水」明顯增多了。在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山水審美的發現上,道教給予了六朝人強大的精神支持。通過入山採藥與隱遁修煉,文人們開始直面自然,凝視自然,感受到了自然的神秘與美感,這奠定了把自然作為審美對象的基礎。由採藥求仙而入山,由入山而知山水,這種自然的審美,也是一種「體道」的過程,當然,更是一個「發現江南」的過程。8月16日,我們有幸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吳真老師,她將從道教的角度,為我們揭示六朝時期的文人對於「江南」的發現與體認。

上海|全職偵探小說家的喜怒哀樂

時間:8月16日(周日)15:00-17:00

地點:黃浦區南昌路205弄3號一見圖書館

嘉賓:吳非(偵探小說家)、呼延雲(推理作家)

在中國,全職偵探推理小說家不超過兩位數。這群「稀有物種」除了寫作之外,在生活中是怎樣的人?柴米油鹽和作品創作,會有衝突嗎?本次我們邀請的兩位嘉賓在暢談創作之餘,也願意和讀者們分享作家作為普通人不為人所知的一面。您可能會聽到的內容:創作一本推理小說的日日夜夜、推理小說家的生活百態、全職寫作的苦與樂……

上海|「街頭·永遠開放的畫廊」——《城市表情》新書分享會

時間:8月17日(周一)14: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門二樓報告廳

主講人:顧錚(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在與攝影的歷史幾乎相當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形態有了許許多多的變化與創新。《城市表情》書中的37位攝影家以影像方式觀看和體驗都市生活,他們在閒逛時身心放鬆,悉心體察世間百態,因此,他們就有可能邂逅都市的秘密,獲得世間的驚奇。攝影在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超越具象而獲得的一種精神感悟。講座中,顧錚教授通過分享攝影體驗,讓讀者獲得對攝影這個「城市觀看與表現的媒介」的全新理解,幫助讀者將他們的想法轉化成影像。

上海|通向巴塔耶——喬治·巴塔耶作品分享會

時間:8月17日(周一)19:00-21:00

地點:浦東新區銀城中路501號上海中心大廈52樓朵雲書院·海上文藪

嘉賓:張生(同濟大學中文系及法國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作家)、尉光吉(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研究員)、陸興華(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通向巴塔耶》是一把試圖開啟巴塔耶愛欲與死亡迷宮的密匙,作者張生從巴塔耶的核心概念出發,梳理出其龐雜思想的基本架構;《愛神之淚》則為巴塔耶的臨終之作,記錄其最後的愛與死之思。8月17日晚,作家張生、譯者尉光吉、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陸興華將做客朵雲書院旗艦店,和讀者一起在喬治·巴塔耶的書中解讀愛欲與死亡的命題。

上海|都市小說中的情感碎片化——談《大河深處》與《海鷗墓園》

時間:8月17日(周一)19:00-20:3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17號思南書局

嘉賓:東來(作家)、鄭然(作家、編劇)、金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在都市生活中,每個人在感情中的位置不斷變換,人們切入情感的方式往往更為碎片化。我們如何面對這些情感?作家們又如何在小說中處理這種情感?《海鷗墓園》由15個海市蜃樓般的情感故事切片組成,作者鄭然用文字把難以捕捉的情感與思緒凝固成形;東來的《大河深處》則以極富質感的典雅語言打撈記憶,描畫多種如夢的人生,故事的通俗性與文學性在她的筆下實現了絕佳調和。8月17日晚,兩位青年新銳作家東來、鄭然,以及青年學者金理,將在思南書局和讀者們聊聊都市小說裡的遊蕩主題,並談談關於如何用小說書寫當代青年親密關係的見解。

南京|作為政治符號與歷史記憶的中山陵

時間:8月15日(周六)15:00-17:30

地點:鼓樓區金銀街8號萬象書坊

主講人:李恭忠(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暨學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裡峰(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暨學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南京中山陵既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也是具有濃厚的現代政治文化內涵的公共符號,集中體現了國民黨藉助偉人墓葬來塑造主流歷史記憶、營造新式象徵權威、增進民族國家認同的努力。2020年時值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群學書院聯袂梅園經典共讀小組,邀請南京大學李恭忠、李裡峰教授,圍繞李恭忠著作《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展開有關政治符號與歷史記憶的跨學科討論,以豐富我們對中國現代歷史的多角度解讀。

南京|中國人的傲嬌——《年輕人的國文課》新書分享會

時間:8月15日(周六)19:00-21:00

地點:鼓樓區金銀街8號萬象書坊

主講人:張一南(北京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年輕人的國文課》源自深受北大年輕學子歡迎的大學國文課,圍繞「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一核心,從夫婦、父子、情商、文藝和識見五大主題切入,以詼諧的方式、簡單的舉例、有趣的故事,解讀不同時代、不同文體的經典,帶我們深入理解中國古人處世的智慧,啟發我們在當下的世界裡更好地生活,珍視個體的價值,學會愛人、做事和思考。8月15日,浦睿文化邀請本書作者張一南老師做客萬象書坊,將爆款國文課從北大課堂帶入尋常百姓家。

南京|世界文學之都的城南舊事:家族文化、民間書寫與南京城市記憶

時間:8月16日(周日)15:00-16:30

地點:鼓樓區金銀街8號萬象書坊

主講人:金戈(南京地方志與歷史名人檔案研究者)

8月16日,群學書院邀請南京地方史志專家金戈,以南京老城南三部民間文學作品為例,通過詳細解讀作品內容、形成過程和文學價值,重點介紹清末、抗戰前後、改革開放前後三個時期家族文化對作者文學創作的影響,以及作品對其他家族成員的影響,並呈現出它們所承載的南京城市記憶。

南京|漫談絲路造像藝術

時間:8月16日(周日)18:30-20:00

地點:鼓樓區金銀街8號萬象書坊

嘉賓:李惠東(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雕塑系主任)、劉春傑(南京書畫院院長、金陵美術館館長)

佛陀造像沿著絲綢之路一路走來,歷經近兩千年的熔煉,在世界藝術舞臺上引領著東方神韻的創造。在這條路上,文化融合經久不衰,也留下諸多文化遺蹟。8月中旬,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雕塑系主任李惠東教授,做客牧弘書院,在杭州、上海、南京等地,以新著《佛陀的容顏》的出版為契機,和大家一起分享關於絲路佛陀造像的故事。8月16日,李惠東將和嘉賓劉春傑在萬象書坊漫談絲路造像藝術。

杭州|用一家南貨店,盛放下整個世界與時代——張忌《南貨店》新書分享會

時間:8月16日(周日)15:00-17:00

地點:拱墅區麗水路58號遠洋樂堤港文化體驗區B201單向空間1F

嘉賓:張忌(小說家)、胡桑(詩人、譯者、學者)

舊時南貨,指長江以南盛產的風物。南貨店是售賣這些甜點醃貨、乾果海味的店鋪。正是在這樣一個由南方果品、日常物件構成的生活世界裡,小說家張忌敏銳地捕捉到歷史變遷之中個體生活的細微裂隙,他以南貨店為背景,勾勒出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極具煙火氣的江南城鎮生活圖景。8月16日,張忌將在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對話青年詩人胡桑,聊一聊這部「盛放下整個世界與時代」的《南貨店》。

杭州|從生活到創作:那些想得很多的人

時間:8月16日(周日)19:00-21:00

地點:拱墅區麗水路58號遠洋樂堤港文化體驗區B201單向空間1F

嘉賓:淡豹(寫作者)、張文心(藝術工作者)

熱愛創作的人,可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有更大的好奇心,對大多數人習以為常、不假思索地接受的事情想得更多。淡豹最新小說集《美滿》中也有很多想得很多的人,他們懷有憤怒和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對生活戒不掉渴望。8月16日,作家淡豹將攜新書《美滿》做客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本次活動,淡豹也邀請了她熟悉的一位藝術家張文心,一起來談談她們生活中、創作中的情緒和渴望。

成都|悲哀與憐憫:二十世紀的十幅歐洲影像

時間:8月16日(周日)14:30-16:30

地點:天府新區天府大道麓湖生態城藝展中心尋麓書館

主講人:周成林(作家、譯者)

8月16日,曾數次擔任南方都市報「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評委和終審評委的周成林老師將做客尋麓書館帶來「悲哀與憐憫:二十世紀的十幅歐洲影像」講座。擷取十部歐洲電影佳作,既有紀錄片也有故事片,題材聚焦二十世紀的歐洲歷史、社會與個人,拍攝年代從1960年代末期直到近幾年,從較為人知的經典到鮮為人知的傑作,重點關注東歐與西歐數國的電影作品,概述與解析旁及相關電影以及非虛構的文字敘事和歷史著作。

西安|前世今生信天遊——陝北民歌背後的中國故事

時間:8月15日(周六)15:00-16:30

地點:碑林區長安北路261號SKP購物中心10樓RENDEZ-VOUS書店活動區

主講人:王六(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民諺」傳承人)

陝北人把時間釀成酒,把苦樂唱成歌,把生活打理成藝術,生產生活充滿了儀式感。土窯洞、小米飯,適者生存成就「米脂婆姨綏德漢」,回望歷史,信天遊從遠古響起,陝北民歌唱紅了天(東方紅)、唱慟了地(哀樂)、唱出一個歡天喜地(春節序曲)的文化傳奇,成了陝北人的精、氣、神,也成了中國人表達民族大喜大悲的必然選擇。8月15日,在西安SKP RENDEZ-VOUS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陝北民諺」傳承人——王六(王建領)老師,帶你傾聽從遠古響起的信天遊。

西安|長安,長安——西安漢唐古建築概略

時間:8月15日(周六)15:00-16:30

地點:碑林區長安北路261號SKP購物中心9樓RENDEZ-VOUS書店活動區

主講人:王南(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師)

讀庫建築史詩《漢家陵闕》《夢回唐朝》二書,對西安漢唐建築之大略進行了介紹。此次活動即以二書內容為主題,並結合作者新近的研究發現加以拓展。

長沙|村上春樹與所謂的「後現代」小說

時間:8月16日(周日)19:00-21:00

地點:開福區建湘北路270號止間書店會客廳

主講人:小談(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德意志文化研究系留學生)

本期「哲學咖啡館」,小談邀請長沙的村上春樹迷,分享你對其作品的看法,其中你最喜歡的段落,和你與村上作品的故事。

責任編輯:顧明

校對:欒夢

相關焦點

  • 觀點||牛津教授:當寫作和發表被異化,學術離知識分享也越來越遠
    作者:項飆(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記者:王芊霓 實習生 葛詩凡8月17日,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項飆應JCS《中國社會學學刊》之邀,舉辦了一場名為「學術發表的未來」的講座。項飆在講座中批評了當前學術發表存在的問題,包括學術發表離知識分享越來越遠,學術寫作被異化,學者圈子的封閉和等級化等問題。只要是在學術圈「摸爬滾打」過的人,很難不對項飆所指出的問題感同身受。
  • 線上讀書會|《盜夢空間》與虛擬實在
    9月18日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歷史學分社聯合新京報書評周刊推出鳴沙史學嘉年華線上活動第二場,邀請相關歷史學者探討詞語史、概念史的有關問題。一位經濟學家在哈佛經歷美國疫情——重新認識美國的社會與中國的機遇時間:9月20日(周日)19:30-20:30地點:920傳燈人線上微信群
  • 線上讀書會|中國科幻小說、人工智慧和將至未至的未來
    北京時間7月31日晚,耶魯北京中心將邀請耶魯大學東亞研究理事會主席石靜遠、中國科幻小說作家陳楸帆和《大西洋月刊》副主編羅斯·安德森在線深入探討中國科幻小說、人工智慧和將至未至的未來。記憶研究是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兩大主要研究方向之一,8月1日至9日,將舉辦喚起的空間——「事件·口述·記憶」工作坊,邀請多位學者線上開講。
  • 線上讀書會|當年,我們拿什麼打敵人?
    )顧頡剛因被傳言論「大禹是條蟲」而暴得大名,從「層累說」又奠定一生學術地位。周五晚,中華書局總編輯助理、學術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國林在直播間開講《顧頡剛與中華書局》。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青年學者賈晉京、劉玉書、王鵬等合著的《百年變局》一書從政勢之變、經濟之變、數字之變三個領域展開,探討未來的中國將向何處去。9月6日,我們特邀王文從政勢之變、經濟之變、數字之變三個篇章展開,闡述在百年變局的背景下政治、經濟、科技的變化趨勢,並在此基礎上引出當前的中國應該怎麼辦,未來向何處去。
  • 線上讀書會|瘟疫中誕生的花朵,作為詩人的莎士比亞
    新閱讀|是時候用播客打開閱讀了!為此,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將在4月18日下午,為大家奉上一次特別的線上分享活動。在活動中,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領域的幾位重量級大咖——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的領導、專家,以及來自世界文化遺產地的領導,將為大家分享他們對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如何更好培育,遺產價值如何更好闡釋、傳播的思考。「整本書閱讀」《紅樓夢》怎麼讀?
  • 線上讀書會|古人如何午睡和消夏
    「李辛老師讀書會」7月的閱讀書目是新書《在雪山和雪山之間》。晏紹祥教授的論文《阿吉紐西審判與雅典民主政治》於《歷史研究》2019年第5期發表。本次直播,我們就邀請晏紹祥教授來主講阿吉紐西審判與雅典民主政治。
  • 鄭也夫 | 學風丕變的社會成因——與項飆先生商榷
    項飆說:1960年以前出生的大部分人已經停止教學工作,與實況相差八到十年,離譜大了些。其實我同項飆一樣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界風氣之劇變。分歧在於對變化之原因的認識截然不同。項飆的判定近乎於:人亡政息。我的認識是:人未亡,風氣改。 項飆說:「知青時代的終結,決不是指這些學者的學術生涯的結束或者是影響的削弱。……指的是那個以他們為領導的、具有獨特風格和氣質的學術實踐方式的終結。」這話頗為費解。
  • 線上讀書會|新冠之下的中國與非洲
    6月26日晚,陸家嘴讀書會邀請到上海青年作家、文學博士、復旦大學中文系教師張怡微,分享取經人取經之路的人生風景。疫情敘事下的經濟趨勢與投資機遇——暨《敘事經濟學》線上發布會時間:6月27日(周六)20:00地點:中信讀書會嘉賓:羅伯特·希勒(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朱寧(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
  • 項飆:我們為什麼需要對話?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源自人類學家項飆和《單讀》主編吳琦在 2017 - 2019 三年間持續進行的漫談,歷經多地輾轉和體例、細節的反覆推敲,直到如此特殊、富有轉折性的 2020 年,才終於成書。
  • 線上讀書會|論文學與現實的距離——再讀加繆的《鼠疫》
    這種鄉土性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人的認知和習慣?我們應當如何用這種鄉土性去思考個體和社會?隨著科技發展所引發的現代社會轉型,鄉土性會發生哪些變化?生活在城市和鄉村中的不同群體將怎樣重新塑造這種鄉土性?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趙旭東,將從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說開去。附:線下活動預告
  • 線上讀書會|「遊戲致/至死」——遊戲與哲學一日談
    精深未必意味著偏狹,在學科分工愈加細密的今天,乾嘉學術能否為我們帶來新的靈感?我們是否應該從學術史的脈絡中重新評估那個時代的學術?11月21日的思南讀書會將為您揭曉答案。上海|我們還需要諷刺文學嗎?本周六,他將做客新華·知本讀書會,與讀者再次探索《史記》的性質。
  • 鄭也夫:學風丕變的社會成因——與項飆先生商榷|文化縱橫
    ✪ 鄭也夫/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退休教師《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知青一代」對當代中國的思想學術和政治文化具有毋庸置疑的深刻影響,因而項飆宣告的「知青時代的結束」,不僅意味著帶有強烈代際烙印的學術與政治實踐方式的終結,也暗含一種由社會變革導致的精英氣質蛻變,及其中裹挾的政治治理與學術制度的內在危機
  • 線上讀書會|作家與貓:討得貓歡喜,可得全世界
    周五,閱讀驛站線上文化講座邀請兒童文學作家、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學碩士生導師常立做客「北京閱讀季」快手直播間,與大家一起通過民間故事打開世界,打開想像的大門。「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演講,講座速記稿經由薩特修改後出版於1946年發表。
  • 線上讀書會|《西遊補》:孫悟空的盜夢空間
    在科學與人文的聚會裡遇見生物鐘——《生命的時鐘》新書分享會時間:1月9日(周六)19:00-20:30地點:上海圖書館線上互動一位譯者的成長與自我修養時間:1月10日(周日)19:30-21:00地點:傳燈人線上活動微信群
  • 2020下半年新書盤點|劉瑜、秦暉、陳嘉映、項飆、博爾赫斯、福柯...
    項飆《把自己作為方法 》牛津大學教授項飆新書,與《單讀》主編吳琦的對談。上了《十三邀》從圈子內紅到了圈子外,結果《跨越邊界的社區 : 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賣到脫銷,挺好,讓更多人讀到,我正在讀,是真的好。
  • 線上讀書會|劉擎:在高風險的時代重思「信任」
    那麼,這究竟是學科自然發展的結果,還是在學術全球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我們迫不得已接受外來理念的結果?如果說傳統史學在上述方向「缺失」的環境下,已然發展到了高峰,那就帶來一個邏輯上必須要回應的問題——方法到底重要麼?或者說,方法有多重要?社科文獻出版社歷史學分社聯合新京報·文化客廳策劃鳴沙史學嘉年華,邀請到12位學者,為大家帶來一場學術盛宴。
  • 線上讀書會丨寒假來臨,讓我們用心溫暖心
    記得四月,我們以《非暴力溝通》和《斷舍離》兩本書為媒,開啟了相互鼓勵,重整生活,思考生命的線上共讀。那時我們和朋友們約定:讓三本書重新轉換升級我們的語言環境,家居環境與飲食環境。我們熱情的將此比喻為:用三本書,開啟言育、住育、食育的正能量的循環圈。讀完前兩本書之後不久,我開始帶領一所華德福學校的家長讀書會,9月份去了這所學校工作,便沒有更多的精力來完成第三本書的共讀和實踐。
  • 線上讀書會 千裡話書緣(解碼線上新風潮)
    2019年,他們舉辦了11場線下閱讀分享活動,推薦了88本圖書,開展了閱讀快閃、好書共讀、手帳營、微信群演講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讀書會的線下活動轉移到線上。由於打破了時空限制,大家在微信群裡的討論更熱鬧了。
  • 線上讀書會|夏鼐與中國埃及學
    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記錄與表達的多元狀態,使得傳統意義上的人類學研究、教育面臨更加充滿不確定性的挑戰。能否因應這種挑戰,關乎人類學的學科定位與學科責任。此次對話邀請了來自學術體系之外的另類人類學實踐者,試圖以他們的經驗和反思激起人類學學人的新的問題意識。
  • 線上讀書會|「後安倍時代」的日本走向何方?
    附:線下活動預告北京|聊聊魔都&帝都的垃圾分類那些事兒——《垃圾分類的全球經驗與上海實踐》新書分享會&沙龍時間:10月2日(周五)14:00-16:00地點:東城區內務部街27號朝陽門社區文化生活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