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陽大橋,位於耒陽至吉安公路1公裡處(現S320線137公裡+700米)耒陽縣城關鎮化龍居民委員會和梅橋大隊交界地段,橫跨耒水南北,是湘南通往贛南、閩南公路戰備的重要橋梁。
1969年經省交通廳批准修建耒陽公路第一橋──耒水公路大橋。省陸運公司工程科(文化大革命期間精簡合併機構將省汽車運輸管理局與省工程管理局並稱為省陸運公司)投資130萬元,交耒陽縣革委會包幹承建,由省陸運公司測設大隊測設(今省交通規劃設計院),1970年2月耒陽縣革委會成立「耒陽縣耒水公路大橋工程建設指揮部」並組織施工。指揮部設工兵團北院,縣革委生產指揮部主任、人武部副部長徐林文任指揮長,駐耒空軍場站參謀楊堒光和公平區革命領導小組核心小組副組長李服禮任副指揮長;郴州公路總段工程師肖毓芝、技術員張美麗、彭建平、譚啟虞負責技術指導;黃嶽武任工程科長、谷縣安任後勤科長、曾斌任保衛科長。由夏塘、東湖、公平3區組織3000餘民兵,以區為營、人民公社為連,平戰結合的民工建勤方式進行。於2月26日動工修建。
1970年2月26日正式開工,開工那天沒有舉行任何儀式,沒有奠基、沒有剪彩。郴州公路總段技術員彭建平偷偷找來一包水泥做了個標記,算是奠基石吧。橋墩須要圍堰抽水,由於施工地段水流湍急加上氣溫很冷,由上遊放的竹排未到指定地段須由雙引擎汽船拖引,竹排水手向汽船拋送纜繩,為了爭分搶秒抓住纜繩,輪機員伍紹喜快速從艙內鑽出抓住繩索,猛然抬頭被後艄雨蓬沿角撞傷頭皮可見頭顱骨:雙擎汽船拖引馬力不足久拖不能上遊,須要人工一併拖拉,由於河水冰冷民工畏縮,徐林文見狀脫掉鞋襪領頭下到冰冷的河水中拖拉竹排,此時廣播響起,「徐副部長都下水了,趕快下水。」這樣才將竹排拖到指定位子;煤六處負責圍堰抽水,由於電線洩電導致水中有電打死一民工。這就是開工第一天。
耒陽大橋是一座混凝土懸鏈線雙曲拱橋,設計橋臺墩5個,主孔6孔,每孔43米,附墩1個,附孔1孔7米,主孔拱點度1/6,拱圓為1/4,橋全長308.99米,橋高21.8米,橋面寬共10米,其中車道寬7米,兩邊行人道各1.5米,載重汽車—18,掛80。橋臺墩均奠基於紅巖層上,上部結構採用預製雙曲鋼筋混凝土結構,由煤炭部45基建工程處支援用纜索吊裝工藝施工。該處對耒陽大橋建設的無私、無償貢獻是巨大的。
拱肋均採用鋼筋混凝土工藝預製,每條拱肋均分3段預製。7月份吊裝階段,和帝修反搶時間爭速度建大橋是當時的政治口號。當時已吊裝電焊接好3條拱肋,在吊裝第4條拱肋時,意外事發生了,當數噸重的預製件吊裝至高空,由於颳起南風,纜繩搖晃向己安裝好的第3條拱肋撞去,3條拱肋上均有施工人員在上面作業,人們見狀驚恐萬分,奮力向第2條拱肋跳去,一瞬間第3條拱肋掉以河中,吊裝預製件向第2拱肋撞去,瞬間第2拱肋被撞斷,人們向第1拱肋跳去,第1拱肋被撞斷,人們只有向河中跳了。晴天霹靂,噩耗來了,造成煤炭45處死亡1人、民工1人,傷10多人,致殘3人的重大安全事故。善後,工殘民工周厚佩、谷應文由公路局養老。
外觀設計,由楊堒光組團,率有關人員赴南京大橋參觀,橋頭觀景臺和護欄均由畫家沈家儀先生速寫帶回。耒陽大橋外觀是南京長江大橋的微縮翻版。
橋面由軍隊採用2—4碎石混凝土鋪設;護欄以預製結構,橋東上遊護欄鑲嵌著正面刻鐫有學習奮鬥圖案,反面書有「耒陽大橋」橋名;下遊和橋西上下遊正反二面均書有「耒陽大橋」橋名;下遊刻鐫團結前進圖案,反面刻鐫「東風壓倒西風」毛澤東手書體。「耒陽大橋」橋名和圖案均由沈家儀先生書寫和設計。橋東西兩頭和上下遊兩側各設計休閒觀景臺一座,臺高9米,均採用磚徹水磨石工藝建築,臺體為毛澤東主席語錄牌,上端為瓷片刊貼的三面紅旗。語錄牌凹刻內容分別為;橋東上遊觀景臺西面「春風楊柳萬千條」,北面「兵民是勝利之本」,均為毛體,南面「備戰、備荒、為人民。」印刷體,東面為標語口號;「偉大領袖毛主席萬歲!」下遊觀景臺,西面「六億神州盡舜堯」,北面「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南面「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奮鬥!」均為毛體,東面為標語口號「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橋西上遊觀景臺,西面為標語口號「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南面為「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印刷體,東面為「五洲震蕩風雷激!」北面為「提高警惕,保衛祖國!」毛體;下遊觀景臺,西面為標語口號;「偉大領袖毛主席萬歲!」南面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東面為「四海翻騰雲水怒,」北面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均為毛體。全橋建設安裝有14座水銀燈。
該橋共完成土石方11.7萬立方米,砌石2.7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1.1萬立方米。所用河沙卵石均為民工下河採撈,麻石在肥江採取,按照圖紙要求在山上加工好,再用船運到工地;水泥為耒陽縣水泥廠生產400號和部分湘鄉水泥廠生產500號水泥。總共耗資108萬元,歷時10個月,於12月26日竣工通車。用節約經費修築東西橋頭1.6公裡柏油路,次年延伸3.2公裡和縣城至灶市火車站3公裡柏油路及橋東養路道班房一棟。
辭退省陸運公司測設大隊技術人員,走耒陽自己建橋的路
在工程開始不久指揮部與省陸運公司測設大隊鬧了大矛盾。矛盾一,大橋東岸原來有條路通向橋頭但是不直有個彎道,設計方只是加寬,彎道不改。理由是可少佔良田和拆遷民房,原設計方案不能更改。耒陽方要求道路拉直加寬,有利行車安全和美觀。矛盾二,原設計方案橋墩內心採用石灰澆注砌石工藝,外牆麻石才用水泥砌石勾縫工藝,理由節約經費。耒陽方要求全部採用水泥澆注砌石工藝,理由是耒水經常洪水泛濫成災,上遊永興、上堡木材被洪水衝走,木材和木筏對橋墩撞擊力大,人力無法抗阻;耒陽大橋是戰備橋,是軍隊調往廈門前線的主要道路,為了百年大計,原來方案必須更改。耒陽方一再重申經費是省裡投資130萬元包幹耒陽革命委員會使用。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在無法調和的情況下,徐林文大膽果斷決定,全都趕走省陸運公司測設大隊人員,但是必須留下圖紙。
尊重人才 大膽用人
省陸運公司測設大隊技術人員撤走後,徐林文他膽略過人,尊重人才,恭請郴州公路總段工程師肖毓芝為技術總負責,組織技術員張美麗、彭建平、譚啟虞,耒陽縣公路段技術員王之綱為技術指導的團隊進行工作。這些有知識、有技術、有見識的知識分子,大都因為出身不好,沒有搞過這麼大的工程,這時使他們有了用武之地。徐林文當時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這個技術團隊不負耒陽革命委員會重託,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工地不分晝夜,輪值現場,同吃同住。
為慶祝毛主席革命路線偉大勝利隆重通車
和帝修反爭時間搶速度。歷時10個月耒陽縣耒水第一公路大橋終於建成。12月26日在毛澤東誕生日,耒陽縣舉行通車典禮和遊行活動。
全橋氣勢恢宏,雄偉壯觀,是耒陽最靚麗的風景線。
尾聲
由於當時機械短缺,東江橋頭連接線輾壓均為人工和東方紅拖拉機進行,夯壓不實,造成泥濘行車困難,通車3天後,暫行封閉。一個月後,耒陽渡口正式壽終正寢。耒陽大橋運行至2015年,讓賢於新大橋。
來源:今日耒陽
耒陽視界
品質 品格 品位
投稿郵箱:shijieleiya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