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新愚公「搬窮」記——冀南後池村脫貧故事

2020-12-2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石家莊1月6日電 題:太行新愚公「搬窮」記——冀南後池村脫貧故事

  新華社記者

  從冀南古城邯鄲向西出發,驅車百餘裡,2019年我們探訪河北省涉縣關防鄉後池村不下五次。

  後池村,遁跡於太行山深處,「八山半水分半田」,卻是一個傳奇所在。

  遠至上古,傳說中女媧在這裡補過天,愚公在這裡移過山。那「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的氣魄至今被華夏子孫奉為奮鬥的精神源頭。

  近溯80年前,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129師在這裡寫下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抗戰壯歌。

  今天,後池人挺立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他們不改愚公「本色」——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開山築路,鑽巖找水,開荒播綠,奮力搬掉「貧窮」這座大山,創造了新時代的愚公傳奇。

  2019年9月17日,遊客在後池村參觀。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築路

  「有了路,才有希望」——百餘留守老人,扛鍁拎钁,自帶乾糧,用雙手在石山裡鑿出一條致富的「愚公路」

  太行深處,汽車在山路上行駛,車窗外溝壑縱橫,山峰林立。快進村時,但見漫山遍野鬱鬱蔥蔥,一條心形山路躍然眼前。

  「那是我們後池村的愚公路。」村支書劉留根一見面開口就給我們介紹這條路,在他心裡,「有了路,才有希望」。

  後池村的「路」來之不易——

  「地在半空中,路無半步平」。自幾百年前建村起,後池人就在因為行路難與山鬥。

  出門難。那會兒,村民出門得翻過一座山嶺,徒步八裡地到西嶠村坐車,「天不亮就得動身,晚一步車就開走了」。

  2019年10月5日拍攝的後池村新愚公小學(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種地難。全村上千人掙嚼裹兒的900多畝梯田,都在離家幾裡地的桃花山上。然而,通往梯田的山道,僅一米多寬,崎嶇難行。從家到地裡,來回3個小時。運送農具和山貨,全靠肩挑背扛……

  「早些年,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想去地裡收點紅薯都難,撂荒的梯田越來越多,日子越來越難……」

  回憶起當年的困境,村民們都是一聲嘆息。

  樹挪死,山挪活。這是愚公留給後池人的啟示。

  不靠天,不靠地,靠就要靠自己。這是後池人從先祖那裡發揚光大的精神力量。

  「要想富,就得開山修路,讓農用車能夠上山,先把梯田搞活了。」

  「修路沒錢怎麼辦?」

  劉留根找施工隊計算過,如果要把一米的小路拓寬到三米半,10公裡的路光土石方工程就要100萬元。而此時村集體帳上,一分錢也沒有。

  沒錢、沒設備、沒技術,怎麼修路?

  「黨員帶頭先幹起來!」

  「趁我們還能搬得動石頭,走得了路,今天不修路,還等什麼時候?」

  ……

  這是後池人永遠銘記的一天——

  2015年12月8日。清晨的太行山,滴水成冰,寒風往骨頭縫裡鑽。天還沒亮,7位「老愚公」扛著鍁,拎著钁,自帶乾糧上山了。帶頭的是黨員劉虎全、劉土貴和劉社會,年長的劉羊年74歲,最年輕的劉土貴也64歲了。

  2019年10月5日拍攝的後池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山上石頭多,要拓寬山道,就必須破石頭。他們用土辦法,鑽開幾百斤的大石頭,把石頭撐破後,碎石頭墊路基,大石塊壘石堰。

  壘石堰更是個技術活兒,石頭與石頭之間得咬緊,一旦鬆動路面就塌了。

  這一天,他們修了3米長的路。

  「誰有空就上山修路喲!」第二天早6時,村支委劉擁軍一聲吆喝隨著大喇叭傳遍全村。

  這天,參加義務修路的有12人。第三天30多人。到第六天,隊伍擴大至130餘人……在家裡的村民,幾乎都加入到築路隊伍。

  數九寒天,山風像刀子一樣。村民們的修路熱情,卻在群山中沸騰著。

  每天天剛亮,工地上已是紅旗招展。男人們鑿石、搬運、壘堰,婦女們挖土、推車、鋪路面。為節省午飯時間,支口大鍋在工地上,每天自發背白菜、蘿蔔、麵條上山做飯。

  劉留根跟我們講起了劉虎全的故事:「他可是我們愚公路上的一塊碑啊!」

  發起修路有他,在工地上跑前跑後有他,遇到事衝在前面的還有他。修路佔了誰家的地,他出面去說;施工時需要用三馬子車拉石頭,他出面去借。工地上,鄉親們總聽他喊「看我的」。

  67歲的人,幹活出了汗,劉虎全照樣脫了衣服光膀子幹。感冒,血壓上來了,可他不聽勸:「我是黨員,一輩子也沒做啥貢獻,現在我把群眾發動起來了,我卻不幹了,這算啥?」

  「那天夜裡,他到我家商量租用鉤機的事,說著說著就感覺他舌頭不聽使喚了。送他走到街口,眼看著他腿也邁不起來了。送到醫院一查,腦溢血。他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過工地。」

  「如今路修成了,他卻沒了。」劉留根唏噓著,旁邊有村民眼圈紅了。

  有人說,後池人身上鮮亮亮地帶著愚公的基因——骨頭比山上的石頭還硬。

  這話真不假。

  史河真,67歲的老大娘,每天裹著頭巾扛著鐵鍁去修路。她是在替老伴兒和兒子出工。

  她的老伴修路時突發腦溢血不能上工了,她讓兒子頂上。沒多久兒子出車禍,多根肋骨骨折,史河真就自己頂了上來:「修路是全村的事,不能不來,缺工會讓人家看不起。」

  「在外的遊子們!家裡老人們在修路,我們也該做點什麼。大家少喝一瓶酒,少抽一包煙,省下錢支持老人們!」在縣裡打工的村民劉獻平在手機「聊天群」裡一吆喝,短短幾天,近在河北,遠在內蒙古、新疆甚至美國、埃及務工的後池人,捐了一萬多元……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2019年9月17日,後池村村民在修路。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傳說中,愚公以奮鬥感動了天神而移走了太行、王屋二山。後池這群面龐黝黑、手上布滿老繭的愚公們同樣是靠奮鬥感動了社會各界。

  外出打工的遊子回來了,媒體記者來了,企業家們伸出援手,縣市領導更給予了堅定的支持:「你們路基修多少,我想辦法讓有關部門給硬化多少。」

  後池村民幹勁更足了。

  臘月幹到二十八,正月初四又出工。村民們不畏嚴寒,早出晚歸,義務出工100天修出一條通到梯田的路——2016年3月15日,村後南、北槐峧兩條溝總共長達6100多米、4到6米寬的標準路基竣工。

  路通了,銀練一樣閃著光直通山頂。原本進山需要一個半小時,如今開著農用車,風一樣就上去了。

  人們給這條路起名「愚公路」。

  村民們沒有想到,更廣闊的路還在延伸:

  在後池愚公精神感召下,2017年,涉縣人民大幹100餘天,一條從涉縣東南到西北,穿越10個鄉鎮158個村,總長1300多華裡的「千裡鄉村振興路」建成通車;

  2018年,桃花山旁,高速公路橫空出世,將太行山「千裡畫廊」連在一起。

  「愚公移走了兩座山,而我們修路修出了廣闊的未來。我們比愚公幸運。」劉留根感慨萬千。

  找水

  「要是能在我手上打一口井,這個村支書就沒白當」——幾代後池領頭人接力打井,誓把旱地鑽出水

  走進後池村民家,記者注意到家家院裡都有水窖。

  這個山旮旯裡的村子,水,是最稀罕的東西。

  原來只有村東山坡上的一眼泉水,筷子粗細的水流一天流不了20擔。沒轍,只能到8裡地外的鄰村挑水。家家戶戶修水窖,積攢雨水、冰雪融化的水,就連露水和霜凍,都寶貝得很。每家屋頂都有一個向院內傾斜的水槽,為的是「不能讓雨水流到外家」。

  因為沒水吃,刷鍋洗碗省著用,洗臉洗澡更不敢浪費了。

  因為沒水吃,閨女往外嫁,兒子娶不上親。

  乾旱缺水像一個魔咒,牢牢地套著後池村。

  自打村裡成立黨組織,不管誰當村支書,最大的念想就是:「要是能在我手上打一口井,這個村支書就沒白當。」

  2019年9月17日,後池村村民在修路途中。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自上世紀70年代起,老支書劉全訓就在村裡選出幾個好勞力成立打井隊。一個井眼打二十丈深,開始還有些潮氣,可越打越幹,全是石頭。

  從東坡移到西坡,村裡凡是可能出水的地方都挖了個遍,連打五年,只打下了五個深不見底的幹窟窿,村裡卻添了幾個因打井而傷殘的漢子。

  1996年,退伍返村的老黨員劉留根當選村支書,上任第一件事還是找水,可幾次打井打到200米深,「打出來的水沒有注進去的水多」。

  請來的地質勘探專家走遍村裡每個山頭後斷定:這是貧水區,永遠別想打出水。

  可劉留根心不甘。2012年,他四處打聽得知,尋水勘探技術有了很大進步,於是到縣裡找鑽井隊。

  鑽井隊答應來村裡試試,但問題來了:進村的路太窄,打井設備運不進去。

  如果加寬,需要2萬塊錢,但村裡根本沒有錢。

  村民們二話沒說,自發捐款。

  村幹部雙手捧著修路錢,百感交集,「這是希望,更是壓力。村兩委八個人聚在一起發誓,這一回,說什麼也要把水打出來。」劉留根回憶說。

  很快設備進來了,鑽杆立起來了,不分晝夜打鑽。劉留根帶著村幹部吃住陪伴在工地上。

  個把月過去了,鑽杆下到了500米。

  放水泵一試,水流是出來了,但只流了幾分鐘就幹了。

  2019年12月26日,後池村新愚公小學師生在做遊戲。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劉留根和幾個幹部跌坐在泥地上發呆。打井隊則搖搖頭準備撤攤兒。

  劉留根倏地躥起來,一把抓住打井隊隊長:「不能走!打不出水,我咋向父老鄉親們交代?!」

  「500米都沒水,你讓我們怎麼辦?」

  「你們再鑽鑽,再鑽鑽。能鑽多深就鑽多深,直到不能鑽為止,行不?」他硬攔著幾近哭著苦苦哀求。

  「那就再試試?」打井隊被感動了。

  鑽杆再次向深處鑽去。村幹部則一個不缺守在旁邊,直勾勾盯著鑽井,仿佛能盯出水來。

  550米,600米……鑽井設備轟轟作響,地質明顯變軟,一根煙功夫,鑽杆下了9米。650米時,大家決定再次用抽水泵試試。

  水泵開關按下,奇蹟出現了,只見井口的抽水管往上一挺,一股水流噴湧而出。

  「出水啦,出水啦!」瞬間,笑聲、哭聲、喊聲混在一起。

  全村男女老少,一齊向井臺擁來,捧起水就往嘴裡送,往身上撩。祖祖輩輩心心念念的這一刻終於盼到了。

  有水了,劉留根帶著村民趁熱打鐵,建起了1200立方米的供水池,鋪設了3000米引水管道,修了108個集中取水點,徹底解決了自建村以來靠天吃水的問題。

  2017年,他們又打了第二眼井,解決了上山種地植樹的澆灌問題。

  2018年端午節,村民們像城裡人一樣用上了自來水。

  「過去洗臉,在臉盆底弄一點水,一家五六口人用,洗完就成泥湯。如今終於可以大大方方地洗涮、灌溉了。」村民劉才所興奮地說。

  「有了水,山就綠了,村子就美了。」後來有水了,村民們精神了,連說話的聲音都清亮了。

  播綠

  「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綠色發展,產業強村,荒山禿嶺變成「綠色銀行」,後池奔跑在成為「金池」的路上

  路修通了,水找到了,村民眼界更寬了,想法更活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劉留根信這個理兒:「我們辛辛苦苦修出來的路,不單是一條生產便民路,還可以成為一條旅遊觀光路。」

  但後池人又碰上了不容迴避的現實:建村600多年來,旱季風暴年年見,雨季洪水滿地流——後池村石厚土薄,植被稀少。

  土地一直是後池人的心尖尖。200多年前,後池先祖劉敖為後世子孫爭土地捨命滾圪針,如今後池村水峪峧劉敖的墓尚在,而土地稀少依然是縈繞在村民們心頭的疙瘩。

  石多土少怎麼種樹?禿山窮嶺如何變成金山銀山?

  還得像愚公一樣靠自己,還得學劉敖爭土地,不同的是這次後池人是向大自然要地——

  2016年秋到2017年春,200多個日日夜夜,後池村梆梆硬的山地上被鑿出了72萬個密密麻麻的樹坑。

  2019年12月26日,後池村新愚公小學師生在做遊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村民們稱之為「魚鱗坑」——先是刨出頑石,然後用特殊材質的擋板代替石頭做圍擋保墒攔水,再在坑裡填上一袋袋背上來的客土。遠遠看去,白色的擋板呈月牙狀,像魚鱗,在山坡上閃爍。

  那些日子,山高坡陡,樹苗只能運到山腳,他們就一肩扛著樹苗、一肩扛著钁頭上山。山上沒水,他們就新建改造水池、水櫃、塘壩,用管道把水引到山頂澆樹。

  村民們像愛孩子一樣愛樹,每年澆三遍水,直到70多萬株松柏頑強成活。

  如今三年過去了,後池村山場形成了7000多畝松柏「蓋頂」,1500多畝核桃、山桃、山杏等經濟林「纏腰」,1000餘畝林子和中藥材間作「坐底」的山區經濟發展模式。

  2019年,華北一些地方遭遇乾旱,位於太行山東麓的後池村自夏天起沒下過幾場雨。

  「碰上這年頭,地裡就收不了多少穀子了。」說起多年不遇的旱情,69歲的村民劉田根有些沉重,但很快聲音又揚起來,「好在俺們的果子不賴!」

  紫桑葚、綠葡萄、紅櫻桃、大西瓜、小甜瓜等果子,從夏到秋陸續掛果,果樹遍布桃花山山腰,約有60個足球場大小的採摘園生機盎然。

  「俺一輩子沒見過櫻桃,沒想到後池的土地上能長出這麼好的櫻桃。」劉田根第一次看到自家的櫻桃樹掛果時幸福得直掉淚。

  清晨的山村是忙碌的。這天6點半剛過,52歲的村民劉春景戴著帽子和面巾,騎上山葉摩託車,一溜煙地駛上桃花山的經果林園。

  「俺一輩子在這山溝裡。以前從家裡走到山腰要1個多小時,路修好的那年,俺買了摩託車,10多分鐘就能到這裡,一天能掙40塊錢。」她指著果園對記者說。

  如今,劉春景們不出遠門就能掙到三份收入:一份是把土地流轉給村集體的收益,一份是給村集體出工的工錢,一份是經濟作物收成的分紅。一年下來人均收入1.3萬元,而5年前村裡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

  晚上10點多,隱在夜色中的後池村並不沉寂。「政紅農家樂」還有客人吃飯,店主張政紅忙著殺雞。「愚公路」修通不久,村裡遊客多起來,張政紅辦起了後池村第一家「農家樂」。

  「從陝西嫁到後池村快20年了,當初我只希望地裡收的夠吃,手裡有點零花錢,但日子總是過得緊巴巴。開農家樂起初只盼一年掙個五六千元就如意了,結果年底一算帳,盈利7萬多元,既激動又不敢相信。」張政紅計劃接下來置雅間、添桌椅,再把二樓旅館添幾張床鋪……

  「愚公路」不僅是路,更是經濟起飛的跑道,後池桃花山上漫山遍野盛開的不僅是桃花,更是後池人脫貧致富的希望。

  2018年1月8日拍攝的後池村梯田雪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旅遊開發公司掛牌」「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宅基地開發合作社開張」……一些陌生的名詞開始掛在了後池人的嘴邊。

  以前,地裡種玉米、穀子,每畝收入僅為三四百元;改種藥材、水果後,每畝收入能達到5000元;2019年,後池加大了金花葵的種植規模,還打算把金花葵加工成涼茶,增加附加值。再過一兩年,核桃、山桃和連翹進入收採期,後池的收入將大幅提高。

  後池的經濟結構正由傳統農業提升為新經濟業態,由原來的旱作農業經濟為主,向高效農業、休閒農業、文化旅遊經濟轉變。

  桃花山上桃花爭豔,聚錢嶺中連翹如金,愚公路邊松柏疊翠,後池的景色越來越美,名氣越來越大。每逢假日,桃花山景區車水馬龍,先鋒嶺、圓夢峰、千畝梯田、十裡「天路」等景色,引得遊人讚嘆不已。2019年,後池接待遊客和參觀學習人員達16.5萬人。

  遊客來了,村裡產的花椒、紅薯粉條、金花葵等農產品供不應求,無需出村就銷售一空。

  遊客來了,「採摘園」受到青睞。村民劉平的承包了5畝葡萄園,一年靠採摘收入3萬元。

  遊客來了,村裡先後開了11家 「農家樂」,家家人頭攢動。

  然而,劉留根也說,隨著村裡旅遊、種植等產業的發展,越來越感到在管理和經營方面的欠缺。

  「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他信心滿滿,「一定會繼續發揚艱苦奮鬥、不等不靠的精神,苦幹實幹加油幹,因地制宜做好產業發展和鄉村旅遊的大文章,不達目標,誓不罷休!」

  2016年3月4日,後池村村民在傳運修路用的石頭。新華社記者 範世輝 攝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後池人懂得教育也是一種栽種。

  以前,村裡孩子上學,要到15公裡外的鄉中心學校寄宿。

  如今,後池村新愚公希望小學建成投用,14個專任教師,80%是本科學歷。標準籃球場地、多媒體教室、圖書室、電腦室一應俱全。隨著在外打工的村民陸續返鄉就業,許多在外地上學的孩子也回來了,就近享受優質教育,全校由70多人增加到近200人。

  我們在學校的陳列室看到孩子們的作文,這樣寫家鄉: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後池修路。自力更生,修一條通往美好明天的平坦大道;艱苦奮鬥,唱一曲感人肺腑的精神讚歌。」

  後池老人們不會想到,他們戰天鬥地、造福家鄉的行動,已成為孩子心中的精彩傳奇,成為新一代後池人的人生指引。

  精神的種子,就這樣傳遞下去。

  舉旗

  「正是因為我們有吃苦在先,一心為民的黨的好幹部,為我們樹立了一面旗幟」——成立於抗戰時期的後池村黨支部領導群眾走過艱苦歲月,成為建設家鄉的排頭兵

  幾次到後池採訪,走遍大小溝壑山嶺,一個問題總是縈繞在記者心頭:數百年來因山而困的後池,為什麼能在短短幾年變山為寶?

  後池村鄉親們心裡有桿秤,小學原校長劉榜年說:「正是因為我們有吃苦在先、一心為民的黨的好幹部,為我們樹立了一面旗幟。」

  「一個家,一個夢,一起拼,一定贏。」立下愚公「移貧」志,誓把後池變「金池」,這是後池村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的奮鬥誓言。

  退伍軍人劉留根總把後池村的脫貧攻堅比作戰場,他說村黨支部是這場戰役的排頭兵。「為百姓謀利益,這是我們每個共產黨員的使命,絕不能忘記。」

  劉留根仍記得四年前後池村的光景。

  2015年霜降後,後池人開始歇冬。日頭一出,村民就坐在山坡上曬暖。「冬天溜牆根,夏天蹲樹蔭」,不知誰給他們起了個「等死隊」的名。

  當時,後池村的青壯勞力大多外出打工,原本1000多口人的村,剩下300多老弱婦孺。

  村裡一沒錢,二沒路,三沒人氣兒。

  「可不能讓後池村敗在我們手裡啊。」

  劉留根愁得睡不著覺。一根根抽菸,一聲聲嘆氣。

  2019年10月5日拍攝的後池村一處「農家樂」(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年輕人紛紛走出大山,劉留根卻選擇從武警部隊復原回村。他先當幹部,又被選為黨支部書記,像劉榜年說的「留根二十多年如一日拉車駕轅」,帶領村民分土地、種花椒、打井、鋪水管……

  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劉留根這年也從「治山伏水創產業」的前南峪村學習歸來,深受觸動。「同樣地處太行山,人家能搞得那麼好,咱們咋就不行?」

  那些日子,劉留根常常五更起來,天剛蒙蒙亮就上山。

  坐在山坡上,看著一米寬、狹窄崎嶇的上山土路,再瞅瞅遠處村那已撂荒三四成的千畝梯田,劉留根心裡堵得慌。

  拍拍褲子上的土,他回村了。白天找村民聊,晚上召集黨員碰頭,說的都是一句話:「不能再等了!」

  劉留根召集村兩委、黨員、村民代表開會,統一思想,開山修路。於是老黨員劉虎全、劉土貴和劉社會老哥兒幾個帶頭上了山。

  「路修好了,就留下了,世世代代都能用,就像祖輩把梯田留給我們一樣。」劉土貴因為窮,一直沒成家,他40多年前當過鐵道兵,參與修建襄渝鐵路,架過橋打過隧道,在部隊入黨,退伍回村種地,但從未忘記入黨時的誓言。動員鄉親時,他說:「路,一定要修,要是需要,我把房子賣了都行!」

  記者看到村裡保留的《村民義務修路出工表》,排第一的就是64歲的劉土貴。

  在後池人心中,劉留根、劉土貴們就是他們心中的一面旗,「只要跟著走,總有希望。」在劉留根們心中,他們要以實際行動舉好這面旗,帶領鄉親們實現夢想。

  2016年冬天,路還在後池人腳下延伸。一個傍晚,劉留根接到通知,第二天將有一批外援車輛和設備進村,村裡得準備一個三畝地大小的停車場。

  於是,披星戴月,村兩委成員馬上集聚到村東頭小院。

  聽到消息,大家先是大喜,但很快又愁上心頭。

  後池村村民在修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停車場?三畝地?第二天?

  一個停車場,在平原地區不是難事,但在深山溝裡,談何容易。

  「我看進山口那片廢棄的山坡地上可以。」

  「那不是有3戶人家開了荒種上花椒了麼?」

  「義務修路鄉親們都積極上陣,別因為這事讓人家吃虧。」

  連夜把3戶村民叫來,一提佔地,異口同聲不捨得。

  眼看天要亮了,離外援車輛設備抵村的時間越來越近。一直沉默不語的劉留根突地站起來:

  「要不這樣,咱們地換地,我家和村主任劉丙祥的地你們隨便挑。」

  ……

  機械轟鳴聲沸騰起來,勞作號子喊了起來……天亮了,一個寬敞平整的停車場展現在人們面前。

  而劉留根和村主任把自家最好的地換給了群眾。

  「就是黨員們這片公心,感染了後池村民。」2016年2月到後池包村的年輕鄉幹部李亮斌這樣說。

  2019年9月17日,後池村村民駕駛三輪車上山。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咱們村70多年前就建立了黨組織。當年家家戶戶住著八路軍,把日本人都打跑了,現在什麼困難能擋著咱們?」戴眼鏡的劉現方對後池的歷史如數家珍,他爺爺當年加入129師抗日,犧牲在大別山。

  山擋不住來路,水斷不了歸途。只要心無旁騖,天地自會為你讓步。

  在外20多年的老黨員劉平安,原本在山西一家煤礦幹著年薪20萬元的管理工作,在劉留根的「鼓動」下,2017年底回到村裡,擔任旅遊開發公司的負責人。

  「村裡這麼大一攤子,需要村支部做主心骨。」劉平安說,「村支部每晚都得開碰頭會出主意,想辦法。」

  這些年來,碰頭會成為後池村獨有的夜景——

  滿天繁星的夜晚,後池村沉睡於一片寧靜之中。

  幾個村幹部撂下碗筷,9點不到出了家門,趕往村東頭一處小院。或騎電動車呼嘯而來,或趿拉著拖鞋打著手電筒快步走來。

  「今天幹活兒幹到哪兒?」

  「芍藥沒有鋤完草。」

  「這些天天旱,剛栽下的800棵梧桐樹要集中精力澆水……」

  一聚齊,六七個黨員就開「扯」。「扯」是當地土話,但他們不是「閒扯」,而是安排村裡生產。自修路開始,每晚這頓扯,只要他們不病倒,風雨無阻。

  2019年9月17日,遊客在後池村採摘葡萄。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老校長劉榜年說,開碰頭會,村支書劉留根有時會拿出一瓶酒,支委們圍坐一塊,沒有菜,大家你一口我一口轉圈輪著喝,誰有問題自己說,自己想不到,別人毫不留情地提出來。這些年來,很多問題都在這時化解。

  曾在關防鄉當幹部的張東保讚嘆:「後池黨支部一班人親如兄弟,甘於奉獻,他們像一個拳頭,堅強有力,像一面紅旗,飄揚在萬山叢中……」

  離開後池村時,記者問劉留根:「若要讓村裡群眾給黨支部打分,你估計能得多少分?」他毫不諱言:「多了不敢說,得70分沒問題。」

  聽上去有謙虛也有自信。

  「讓後池變『金池』,你們有信心嗎?」

  「咋沒有呢?!只要我們繼續發揚愚公精神,咬定青山不放鬆,就一定能實現夢想。」

  站在桃花山上極目遠眺,我們看到山坡上一面3710平方米的全國最大生態綠植黨旗。那是後池村人飽含深情,在愚公坡上用3871棵紅葉矮櫻和金枝槐等樹種鋪就,鑲嵌在心形愚公路中,組成「黨在我心中」的巨幅畫卷。

  如此震撼人心的景象,讓我們不由想起習近平總書記的話:

  「新長徵路上,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責任。讓我們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揚將革命進行到底精神,在中國和世界進步的歷史潮流中,堅定不移把我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直至光輝的彼岸。」(記者孫杰、熊爭豔、範世輝、張濤、史競男)

記者日記:從帶著泥湯的大鍋飯說起

相關焦點

  • 周永芳講述恩施當代愚公的故事
    20名百姓宣講員生動講述了他們在戰疫、戰洪、戰貧、創業等方面的感人故事。記憶裡,我的課前誦讀總是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聲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相信大家對這篇文言文並不陌生。
  • 這些邯鄲人的故事要拍成電影,大明星來演
    12月22日,以後池「新愚公精神」為主題的勵志電影《後池追夢人》在涉縣後池先鋒嶺舉行開機儀式暨新聞發布會。電影總導演、主創人員、主演及市縣有關部門負責人200餘人參加。在開機儀式上,後池村黨支部書記劉留根表示,改革開放這麼多年,別人都富了,我們怎麼就不行?咱不能等著別人幫扶,得轉變思想,抓住改革開放機遇,靠自己的雙手奮鬥,脫貧致富奔小康。
  •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追記「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河北...
    2012年4月13日,李保國教授在臨城縣為農民講解薄皮核桃高接換優技術要領。他去世後,習近平總書記對他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稱讚他是「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號召廣大黨員幹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學習他的高尚精神,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 改革先鋒、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全國脫貧攻堅模範等,李保國的名字銘刻在國家豐碑上,更留在億萬群眾的心裡。
  • 和順:脫貧攻堅再塑太行精神新海拔
    和順這塊熱土,成為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的重要孕育地。正因如此,和順的氣質,柔潤如水;和順的精神,挺拔如山。姿態如流水,心高比太行。這亦是和順縣委、縣政府脫貧攻堅中的工作作風和施政標準——把精準扶貧的政策效應、行動措施,滔滔不絕帶到貧困群眾面前,把人民至上的真摯情懷、久久為功,絲絲縷縷沁入貧困群眾心裡。
  • 陳水燕:勇戰荒漠「女愚公」脫貧路上綻芳華
    雲南彌勒市西二鎮曾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這裡山高坡陡,生態退化,卻出了一個新時代的「新愚公」——陳水燕。  她用28年時間,將一片「天空無飛鳥,地上無荒草」的700多畝石漠化荒山披上綠裝,變成「花果山」,並帶動10多戶貧困戶脫貧增收,先後榮獲「全國農村科技致富女能手」「雲南省雙學雙比女能手」「紅河州勞動模範」、雲南省脫貧攻堅「社會扶貧模範」等榮譽。
  • 新中國金融的搖籃:冀南銀行尋蹤
    太行山區的黎城縣小寨村,坐落於黃崖山腹地,冀南銀行誕生於此。  1939年初,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寇控制了交通幹線,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嚴密封鎖和瘋狂掃蕩,致使冀南、太行根據地的經濟和財政遭到嚴重破壞。為了衝破日寇經濟封鎖,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晉冀邊區政府決定組建自己的金融機構——冀南銀行,發行根據地本位幣冀鈔,以統一全區貨幣,保障供給,發展經濟。
  • 登封市崇高路小學開啟「感悟愚公精神」研學之旅
    映象網訊(記者 劉少利 通訊員 李冠鵬)10月8日至9日,登封市崇高路小學組織該校六年級500餘名師生,到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風景區,開啟為期兩天的「感悟愚公精神」秋季研學旅行活動。師生們激昂雄壯的聲音,在太行、王屋之間激情迴蕩。
  • 蚍蜉與愚公
    我的所有網名幾乎都叫「愚公」,就不該對愚公有任何的不恭之詞。此前曾寫過一篇《愚公移山的不可行性之斷想》,雖對愚公移山提出質疑,但多屬調侃,可今天真的要對愚公說三道四了。文章題目把愚公跟蚍蜉並列在一起,就似乎是對愚公的大不敬。蚍蜉,小小的螞蟻耳,因為突發奇想要撼動大樹而遭人恥笑,落下個不自量力的笑柄。
  • 太行山裡有個車谷砣村(決勝2020)
    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後,他帶領著車谷砣村老百姓開始了一場脫貧攻堅戰!一一上任,陳春芳先著手解決村裡的基礎設施問題。山裡的夜黢黑。沒有路燈,村民們晚上出門,靠點燃一種叫麻稈的植物取亮。在村兩委班子上任的當天下午,陳春芳和班子成員就墊資1.5萬元,去縣城買回了19盞LED路燈。第二天安裝、架線。當天晚上,路燈就亮起來了!
  •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李保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李保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8月13日 19:48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紮根太行
  • 小學四年級語文必讀書《中國神話故事集》閱讀題(含答案)
    三、精彩神話故事愚公移山夸父族人不但有追趕太陽的故事,還有幫助愚公搬掉擋在他家門前兩座大山的故事。據說上古時候,北山有一個叫愚公的老頭子,已經九十歲了,他家面對著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居住,進出很不便。愚公的子孫們都說:「好,好,好!」愚公的妻子聽說家人要去搬山,有些懷疑,便向愚公道:「算了吧,像你這把年紀,恐怕就連魁(kuí)父那麼點兒大的小土坡都動不了,還想去搬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呢。就算你能搬吧,這些泥塊石頭又朝哪裡堆呢?」愚公的兒孫都說:「擔到渤海邊上去一倒,豈不就完事?」
  • 用文藝抒寫火熱的年代、偉大的壯舉 「決戰脫貧攻堅」主題創作展啟幕
    此次市美術館展區展出的美術作品中,有描繪和反映全省脫貧攻堅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的,如《蒼煙留勝在,沓秀借風籲》《駱駝灣新貌寫生系列》等,有反映扶貧幹部擔當實幹精神和群眾脫貧致富美好生活的,如《太行新愚公——李保國》
  •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2020-11-24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愚公移山(中國傳統故事)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有七百裡,高達萬丈,本來位於冀州的南面,河陽的北部。山北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家住在山的正對面。他感到山北交通阻塞,來回得繞道兒,很不方便,就將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商量說:「我和你們一起用全力把這兩座大山搬掉,開闢一條通往豫州南部、直達漢水的大道,能行嗎?」全家人異口同聲地表示贊成。只有他的妻子表示懷疑,對他說:「憑您這點力氣,連魁父那樣的小山也平不了,又怎麼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平掉呢?再說,挖出來的泥土、石塊,又往哪裡放呢?」
  • 俗話說:「近搬窮三天,遠搬窮三年」,什麼意思?
    俗話說:「近搬窮三天,遠搬窮三年」,什麼意思?文/小陳帶你看歷史搬家對現在的人來說應該很平常吧,有的是在外面租房子住,經常需要搬家,有的是不想要住在農村的老家,在城市裡買了房子,然後搬家。小編記得有人說過,搬家要趁早搬,天沒亮就搬,越搬越亮。還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說的,近搬窮三天,遠搬窮三年。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近搬窮三天」這裡的近指的是從村子裡搬去鎮上,距離比較近的。
  • 柴過安:大尾溝裡新愚公
    (原標題:柴過安:大尾溝裡新愚公)
  • 縣婦聯聯合上升社區開展「感受下莊天路 弘揚愚公精神」支部主題...
    為進一步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增強黨員的黨性觀念,激發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熱情,豐富黨內政治生活,11月27日,縣婦聯機關支部聯合高唐街道上升社區支部開展「感受下莊天路,弘揚愚公精神」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中,黨員幹部們沿著下莊天路來到下莊人事跡陳列室,聆聽毛相林書記講述下莊修路故事,重溫「勤勞勇敢、艱苦奮鬥、堅守初心、自強不息」的下莊精神。隨後,在下莊人事跡陳列室前,全體黨員全體黨員對黨旗,莊嚴的舉起右手,握緊拳頭,重溫入黨誓言,警醒自己作為一名黨員,要踐行下莊精神及「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時代精神。
  • 陽城應是愚公移山故事發祥地
    也就是說,在中國,「愚公移山」的故事流傳了好幾千年,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膾炙人口,激勵世人。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的神秘浪漫,與太行、王屋兩山的神聖,極易引發世人嚮往的衝動,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愚公的故鄉究竟在哪裡的考證與爭奪。 那麼,愚公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愚公故裡」究竟是指哪裡? 按照《列子·湯問》的描述,「愚公移山」所移之山,是太行、王屋二山。
  • 脫貧路上彰顯忠誠本色——記因公殉職的印江自治縣峨嶺街道川巖村...
    「曙光大哥雖然走了,但他那種敢想敢幹、堅韌不拔的愚公精神,決戰貧困的擔當和智慧,對組織忠誠、對家人和藹的做人本色,永遠激勵著我們。」川巖村支書王正紅說。 張曙光不會再有遺憾——近5公裡的環村硬化路竣工了,花卉、果蔬等綠色產業也發展起來了,大山裡的川巖村正迎來新一輪脫貧致富「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