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父母對孩子要多一些積極行為控制
家庭教育:父母對孩子要多一些積極行為控制
王營
華中師大心理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孩子最討厭的父母行為是:將自己與其他孩子比較(47%),隨便動自己的東西(37%),父母動手打自己(27.1%),在別人面前指責自己(27%)。父母適度管住孩子,「問題」就少一些;如果父母強迫孩子,讓他做特別不想做的事,更容易造成「問題少年」。
父母對孩子是否控制越多,孩子的行為問題就越多?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不需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控制?要弄清這些問題,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父母控制?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有哪些類型?
在心理學研究領域,父母控制一般指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加以約束和管理,是一種讓孩子聽從父母要求的教育方式。父母控制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心理控制,指父母採用控制性、操縱性的方式入侵孩子的內心世界,抑制孩子的心理自主,迫使孩子順從父母的要求;另一種是行為控制,父母通過詢問監督、設立規則等方式獲取子女行為、活動等方面的信息,以管理約束孩子的行為。
家庭教育:父母對孩子要多一些積極行為控制
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作比較、動手打孩子、在別人面前指責孩子……父母的這些行為都是典型的心理控制,是為了讓孩子順從自己的要求,把孩子培養成聽話順從的乖乖女、乖乖男。這是一種壓力式、侵入式的消極教養方式,會讓孩子產生心理壓力和內部衝突,形成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有可能造就一批反抗父母、對抗師長的「問題少年」,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行為問題也會越來越多,有的還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鑑於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是否應不管不問,對其行為不進行控制了?事實證明,採用一種積極的、非侵入式的行為控制方式,更有利於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健全人格的培養。父母在主動了解孩子個體成長的基礎上,對孩子的行為作出適當的指導和約束,讓孩子知道做人做事的邊界和底線,並且時常提醒孩子用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的控制行為既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又能培養了孩子自律意識,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家庭教育:父母對孩子要多一些積極行為控制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並非不需要控制孩子,而是應當儘量少一些消極的心理控制,多一些積極的行為控制。父母要多跟孩子商討溝通,讓孩子參與制訂自己的行為規則,最後達成明確、具體的行為要求,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和執行。父母還要關注孩子的反饋,科學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狀態,以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良品質。
在增加積極行為控制的同時,父母還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充分運用「期待效應」。父母不要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要對孩子的未來充滿希望,相信孩子能夠不斷超越自我。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對孩子充滿期待,不斷用鼓勵、強化的方式去激勵他,會促使孩子積極面對困難,勇往直前。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對孩子過分溺愛、放任自流,顯然不利於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教育孩子不是溺愛,更不是強迫,而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採取積極的行為控制方式,削弱強迫性的消極心理控制,唯其如此,孩子才能以優秀為習慣,擁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