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樣重要,家庭成員什麼時候對孩子影響最深?
孩子的知識學習除了要靠學校教育知識之外,更重要的其實還有家庭教育,所謂三歲看老並不是說說而已。
孩子從小看著什麼樣的人成長,將來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家庭教育可以說是從媽媽懷孕那天就已經開始了,不管有意還是無意,父母都在不斷地向孩子灌輸自己做人的理念以及處理事情的態度,應對方式等等。
即使是在懷孕期間,母親的情緒對於肚子裡的嬰兒身心發育的影響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當孩子出生之後,父母以及周圍人對待他的態度,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他們都會看在眼裡。
家庭教育總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一個就是父母直接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或者是別的人對孩子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教導。
另一個則是家庭環境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說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親戚家的孩子或者家長,構成的一個整體的家庭氛圍。
其實所謂的家教並不僅僅只是家長教育的如何,還有孩子在成長中受到周圍環境影響之後做出的行為和判斷也是構成家教的一部分。
家庭在塑造孩子的過程中佔有著非常重要的比例,起到的作用遠比我們認為的要大得多。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孩子就像是一本書,裡面的內容在初期大部分都是由家長書寫上去的,父母優秀,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而且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並且會意義深遠,每個父母在撫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地發生一些變化,甚至還有可能因為教育孩子而提升了自我。
尤其是在教育的過程中無論是否有意,都在運用心理學的一些小技巧潛移默化地去教導孩子。
父母這份職業艱難而複雜並且要持續很長時間,每位父母都在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提供給孩子最好的環境。
同樣家長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最深刻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是看著父母的背影一點點長大的,父母的陪伴會成為孩子最好的回憶之一。
也正是因為父母這樣的角色對孩子影響重大,所以家長的榜樣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錯誤的示範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種變相的傷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孩子都會在將來成為一個領域的優秀人才,關鍵就看父母從小如何影響他們如何引導他們。
能不能將自己巨大的潛力發揮出來,就是父母教育的責任之一,家庭教育是永遠都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的學問,包括在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
作為父母想要教育孩子就要學著研究他們的心理,如果能夠了解孩子,認識自己,審時度勢地實施教育方法,做出良好的示範作用,就能夠得到一個好的教育結果。
處在這個時期的孩子會積極地模仿同性父母的行為然後試圖得到異性父母的好感,因此3-5歲的家教對孩子影響最為深遠。
這個時候父母在過馬路的時候遵守信號燈,孩子將來自己過馬路的時候也會等燈。家長把垃圾扔進垃圾桶,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地將這種行為印刻在心裡。
無論家長行為是好還是壞,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家長一定要在這段時期尤為注意自己的言行,甚至可以故意將好的特質演給孩子看。
可以著重在最想培養孩子的什麼品質上突出表現一下,比如說家長希望將來孩子是一個孝順的人,那麼就要平時自己在對待老人的時候尊重包容他們,這樣孩子就能夠學到要如何對待長輩,將來也會如何對待父母。
又或者父母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哪怕自己以前並不喜歡閱讀,也最好在這個時期當著孩子的面多看看書,做做樣子也好,讓孩子意識到爸爸媽媽喜歡看書,書籍一定是有意思的,自己也會逐漸對閱讀產生興趣。
並不是說3-5歲影響最深刻,其他的時候家長就可以毫不顧及自己的榜樣作用了,事實上,父母在孩子任何年齡階段對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有深刻的影響,如果想要讓孩子變得優秀,父母也要有自覺地變化著。
家庭教育,尤其是親子教育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父母和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溝通的基礎上,通過雙方之間的理解達成共識,從而產生積極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最初接觸的人,也是他們終身的老師,儘管家長沒有辦法給孩子高水平的知識教育,但是生活上卻是他們行為的指導者。
親子關係是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建立的,父母不要認為孩子年齡小,什麼都不懂,等到他們上學了,能正常溝通了再教育也不遲。
但事實上,儘管三歲之前孩子沒有時間的邏輯思維能力,看起來什麼都記不住,可情感已經在飛速發展了,某種情緒,某些片段已經在大腦中儲存起來。
當長大之後觸及一些情景或者事件的時候,情緒腦中那些最初的記憶就會再次浮現出來,成為下意識的反應,這是很難改變的。
大多數人下意識的情緒反應,都是三歲之前的一些情緒儲備,雖然後天會有認知調整,但基本上是不會發生太大變化的,這就是所謂的「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最初也是一輩子的課堂,孩子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始作俑者都是父母,孩子與家長是互相成就,互相影響的,因此父母不要看清自己在教育中對孩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