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學習動機的影響
1.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美國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1968年他和和雅各布森教授各帶著一個實驗小組走進一所普通的小學,對校長和教師說明要對學生進行「發展潛力」的測驗。她們在6個年級的18個班裡隨機地抽取了部分學生,然後把名單提供給任課老師,並鄭重地告訴他們,名單中的這些學生是學校中最有發展潛能的學生,並再三囑託教師在不告訴學生本人的情況下注意長期觀察。8個月後,當他們回到該小學時,驚喜地發現,名單上的學生不但在學習成績和智力表現上均有明顯進步,而且在興趣、品行、師生關係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一現象被稱為「期望效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的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父母的要求、態度和志向。傅茂生在試論家教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中提出:美國心理學家凱爾和赫爾賽等人曾對一組打算上大學的男孩和另一組不打算上大學的男孩進行了調查研究和比較。結果發現:父母的期望和管教具有壓倒一切的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動機大體上反映了父母的態度和信仰。不希望上大學的家庭有如下特點: ①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只要過得去就可以了;②他們因為有固定的工作而感到運氣很好,認為兒子將來大概也差不多,何必去多考慮;③從未想到過自己的孩子有上大學的可能,對大學認識模糊。而希望上大學的孩子的父母有如下特點: ①他們深知社會上的等級,希望上升到更好的社會地位,並認為社會職業是按教育程度分等的;②相信自己缺乏教育是成功的障礙;③他們一貫地、經常不斷地鼓勵自己的孩子認真學習,準備上大學。在我國,不同家庭對兒童學習上的要求,也有類似的影響和反映。
為了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動機,作為家長來說,要提高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對孩子的學習保持較高的期望。
2.父母的榜樣作用
動機是有感染力的。父母是孩子學習動機的榜樣。如果父母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學而不厭,以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從事自己的職業,就對孩子留下極深刻的印象。相反,如果父母對自己的工作表現出厭煩和冷淡,這種情緒也會影響孩子。
3.父母的教養方式
父母良好的教養方式可以使子女的學習動機朝著積極、主動、穩定的方向發展。我國研究者閆淑華、韓舒文、陳藝瑕指出:
父母的溫暖理解與學習動機之間存在正相關,父母的拒絕否認、母親的懲罰嚴厲與學習動機之間存在負相關;
父親的信任鼓舞的情感溫暖對學習動機具有正向預測作用;
父親對孩子不夠溫和、鼓勵和支持會導致孩子學習動機過弱學習興趣偏低;
父親對孩子管教過於嚴格,限制孩子的成長自由會造成孩子學習動機過低;
母親對孩子沒有足夠的關心和愛護,不注重孩子的心聲和需求,忽視孩子作為一個個體的成長需求,在教育孩子上面沒有真正走入孩子的世界,聆聽他們的聲音等,這些原因都可能是導致孩子缺乏學習動機的外部因素;
母親過分幹涉孩子的成長,限制孩子的自由會導致孩子學習興趣過弱,由於學習興趣的缺失會使孩子難以確立屬於自己的明確學習目標,或者根本就不願意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因此可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多一點溫暖理解 、信任鼓舞、溫和支持、關心愛護;少一點拒絕否認、嚴厲懲罰、幹涉限制,則更有利於孩子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圖片源自網絡,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