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談成績
案例展示
某班主任老師在向家長通知成績之前,先在微信朋友圈裡給家長們分享了一段話:「知道孩子成績後,請您冷靜下來和孩子一起來做試卷分析。孩子失分的原因是他真的不會?還是不認真不細緻造成的?請別一味地指責孩子,而是要反思一下——是我們的管教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問訊,還是我們的教育不得法呢?冷靜地和孩子一起尋找提高學習效果的方法。」
孩子的學習成績反映的是本學期或者最近一段時間孩子的學習狀態。而影響學生學習狀態的因素很多,比如親子關係的好壞、父母之間關係的好壞、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能力、課堂聽課認真程度、課後作業的完成情況等等。
當和孩子坐下來談談成績的時候,一定不能僅僅局限在談論分數,而是將目光投放到分數背後的因素上。從父母角度講,談論分數就是愛孩子的一種體現,但孩子們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父母只關心分數,不關心自己,因此孩子的心裡話只說給同伴聽,於是,親子溝通陷入尷尬。有的家長面對孩子下滑的成績,心急火燎地報個補習班,這種做法值得商榷,因為大多數孩子考試丟分是學習態度不端正、解題不細緻造成的,而補課班老師傳授的是知識,很顯然,孩子的學習習慣問題,僅靠上補課班是解決不了的。
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先學會傾聽,聽聽孩子想表達什麼,從而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如果孩子的主要因素是親子關係、父母關係,那麼此時需要父母花大力氣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家庭給孩子以支持和力量而非阻礙。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影響因素是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那麼此時家長需要著手幫助孩子一一分析失分點以及失分點所對應的知識內容,如果孩子存在大面積的不能理解的知識內容,需要考慮花費人力財力物力幫助孩子把不懂知識點弄明白,如果是某一小部分知識未理解,可以安排周末時間讓孩子進行再學習再鞏固。如果是因為不細緻造成丟分,那說明孩子學習習慣不好(如課堂聽課的認真狀態,課後作業狀態等),這就更需要家長們在平時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