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長對於孩子學習的輔導越來越有心得了。家長都為能教出一個學霸為榮,除了正常管孩子的吃住行之外,還要操心孩子的學習、考試的成績。每天還得替老師批改作業,可以這麼說如今家長的教育專業水平絕不次於學校的老師。但是這樣的教育理念真的該提倡嗎?在成績分數上升所呈現的「虛假繁榮」背後,隱藏不住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是否有人考慮過這個問題:如果家長全身心去把孩子的學習管好,那還要學校幹什麼?
教育的內容確實廣泛,大體分四個領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四個方面分別對應的是為生之道、為人之道、為學之道、為才之道。你沒看錯,學校對應的確實不是為學之道,因為當孩子畢業真正走入社會的時才是人生真正學習的開始,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實際上扮演的角色是給孩子將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家長太過執著於成績,卻忽略了學習應當是孩子需自己面對的事情。很多家長自詡對孩子負責,每天就像是監管犯人一樣監視學習,寫完作業必須親自檢查,同時還要求孩子把所有問題都得搞懂直到沒有不明白的問題為止。
漸漸孩子的學習壓力變得無限繁重,多數孩子除了寫作業之外還得被送去補習機構,折騰一天身心俱疲,但一覺醒來又到了去學校的時間。就這樣孩子們總覺得自己好像所有的時間都在學校裡面度過一樣。孩子是學習的機器嗎?家長正在做給孩子增添負擔的事情是負責的表現嗎?這是種低級的認知錯誤,原因就在於對家庭教育意義和學校教育意義理解的偏差所導致。
都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那麼在家庭父母教育的方向應當體現為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生命安全意識、自我判斷能力、獨立思考意識。結合到一起就是給孩子建立獨立的邏輯思維判斷能力。學校教育更多的突出為學習習慣培養、時間觀念養成、集體意識建立。通過內容來看,兩者本身具備很大的差別。
而家長這位第一任老師就算職業是老師,但是孩子在家也不會稱呼自己的父母為某某老師。所以家長的職責是讓孩子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有勇氣面對問題和困難。因為將來要面對的一切問題和困難都必須是孩子去應對。
而我發現一種常見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對於孩子的學習看的太緊,孩子寫作業與學習時候家長必須坐在跟前,眼睛緊盯著孩子,孩子稍微一個走神家長就會馬上用手彈桌子,但結果往往是越這樣做孩子越容易走神。
很多事情就怕養成習慣。如果孩子習慣了有人盯著,那麼就更加不願意去獨立思考,遇到問題就馬上找尋父母幫助,所以想要讓孩子學習好,首先在家庭教育環節不要刻意的去扮演學校老師該扮演的角色,同時也需要給孩子一定的成長空間。就好像想讓一顆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的話靠人為百般呵護是絕對不可能一樣。
家長教育與學校教育究竟該如何分工?
希望看到今天內容的家長不要再在這個問題上盲目,首先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應當更加注重孩子身心健康的培養,讓孩子變得更有自信以及著力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以及面對問題的能力。老師和家長的最佳關係應當是合作關係而不是在孩子學習的主導權方面爭權奪利。
當家長去分擔老師的學校教育職責又把家庭教育範疇的內容甩鍋給學校的時候,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已經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成績的好壞只是一時的,身心健康的成長將會關乎孩子一世。
如果覺得今天的內容對你有幫助歡迎轉發給你的朋友,或許他們此刻也正需要,關注倍學優帶你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