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學習,靠的是孩子的自覺性。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情形大多都是父母跟在後面監督、催促著孩子,一鬆懈下來,孩子也變得懈怠、只想著玩。
比如教孩子學鋼琴,家長一放鬆,孩子就打馬虎,結果孩子學得痛苦不堪,家長陪得也心力交瘁。
其實,想讓孩子主動學習,下面這5點十分關鍵:
1、不過分嘮叨、督促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沉迷玩耍忘記學習,就會憂心忡忡、焦慮萬分,於是趕緊催著、提醒孩子去學。可漸漸就會發現,剛開始說或許有點效果,孩子乖乖聽話學習,可是後來嘮叨越多,孩子越不自覺。
很多孩子的內驅力,都是在父母日復一日的嘮叨中被消磨殆盡的,變得拖延、懶惰、懈怠。
於是演變成這樣的情況:父母不說,孩子就不主動學,到了後來甚至說都說不動他,因為孩子已經覺得厭煩,對學習越來越喪失興趣。
因此,父母生活中一定要減少嘮叨說教,長話短說,引導孩子懂得為自己負責,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而不應該是家長天天操心。
2、早早定好規矩、嚴格執行
我們首先要清楚,不管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一次兩次形成的,它是一次次的行為,不斷重複而形成的。
要形成良好的習慣,前提就是要按照正確的要求去做。
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不在於家長每天催促,而是要求孩子每天做到。
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及早給他定好學習的規矩。
定好規矩後,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嚴格遵守,不按規矩來就給予相應的懲罰,比如減少玩的時間。
堅持原則,不要隨意變化,否則就會破壞規矩的有效性,最後形同虛設。
讓規矩來督促孩子自主學習,而不是家長絮絮叨叨的督促。
3、不包辦代替,創設寬鬆的家庭環境
培養孩子內驅力,最關鍵的一點是給孩子自主感,那就是孩子感到行為可以由自己決定。
家長可以多用啟發的方式來指導孩子,在按照規矩的基礎上,多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
鼓勵孩子自己安排學習,這樣可以發展孩子的主動性。除了父母的參與方式,家庭氛圍也很重要。嚴厲的氣氛並不適宜大腦思考,學習是大腦的活動,大腦如果處於恐懼和驚惶之中,是不可能出現積極狀態的。家長不要將家庭氣氛營造得過於嚴厲、苛刻;儘量包容、寬鬆一點,少拿孩子與別人家孩子作比較,少一點威脅,多一點鼓勵。
4、給孩子設立適當的學習目標
家長要多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常常與他探討,協助孩子樹立明確且適宜的學習目標。一個適宜的目標能夠激勵孩子努力追求知識,主動地學習。除了自主感,培養孩子學習主動性另一個關鍵,就是讓孩子產生學習上的成就感。這就要求家長對孩子的目標要求應該由低到高,循序漸進,並做到因人而異。讓孩子通過完成一個個階段性的小目標,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覺得自己能行。孩子對每一次學習都感到愉快、喜悅,從而產生繼續學習的濃厚興趣。
5、家長以身作則
父母還需要格外注意,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想學好,而是環境影響了孩子。喜歡看電視的家長,試想一下如果自己下班後只會看電視,卻叫孩子去寫作業,這樣的做法孩子會怎麼看呢?
孩子是懂得比較的。如果你的孩子做不到主動學習,首先要思考一下自己做到位沒有,自己做好了再去教育、啟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