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盜夢空間中有這樣的一個設定。
夢層疊累加。在第一層夢境裡睡去,會進入第二層夢境。以次類推。
最下方的夢如果先於上方的夢境醒來,參與者就會進入LIMBO。一個迷失域的代稱。
拋開複雜的前提,我們簡化理解,無論多少層夢都建立在最開始的夢的上邊。
邏輯能力的作用被人為的誇大了,現在的來看,聰明人不缺邏輯,缺的是信仰。邏輯能力可以通過簡單的學習得到巨大的提升,那麼其實在邏輯推導方面,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優勢可守的。問題在於邏輯的基石,也就是最底層的邏輯支撐,你總得信仰些什麼。
就像數學推導一樣,我們推導定理是實際上相對確定建築工作,而在推導定理上我們是有個隱含前提的,就是公理是存在的且公理不證自明。遺憾的是,在生活中我們看不到公理的存在,也就是說我們引以為傲的邏輯體系,還需要一塊立足的前提做閉環。
相信什麼不是無關對錯,而是不知對錯,人沒有全知全能全在,大部分的決策都在被大部分未知包裹的前提下提前執行。所以經常說你在賭什麼什麼事情的發生,而這個賭,本質上的線性外推,也就是說,當你碰到這個賭字的時候。你實際上已經相信了某些前提。
我相信xxxx,起子無聲,落地生根。我們老說起手定終局,甚至在未起手的時候,終局已經被所信確定了大半。老說選擇決定命運,就像選擇公理一樣,選擇了公理之後,後續的定理實際上是個水到渠成的體力活。
如果你不相信網際網路,那麼網際網路的紅利是絕對吃不到的。這不是邏輯問題,這是信念問題,也是信仰問題,你是否在極端惡劣的情況下依然去相信這件事,而不是在一個有利的條件下權衡利弊之後,大義凜然的回答說我是真的相信。
信仰基礎決定邏輯建築。如果你沒有信仰,所有的邏輯都沒有支點了。總有退無可退的時刻的時刻。這個信仰可以是宗教,或者是價值觀,或者是簡單的幾句話構成的機制閉環。
這也是一種託付吧,人的判斷選擇在大環境面前微不足道,沒有簡單而堅定的信仰,容易被世界的複雜體系帶入焦慮,迷惑與自責當中。
如果痛苦是一種勢能,那上帝一定是最痛苦的,當信仰上帝時,信仰者把痛苦託付給了上帝,非信仰者要自我排解痛苦。託付於誰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找到最底層的信仰,並堅信這個不可動搖的根基。
所以思想是真正無可匹敵的力量,大義於此,是最小阻力線的方向。很多時候無法判斷,各種思想的博弈就是在樹立意識形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舊時代最慘烈的戰爭,而思想的最底層的固定和統一,是所有更上層暴力的遺存點。皮之不存,毛焉附焉。
對於個人而言,沒有大是大非,只有選擇相信與否,謹慎但相信,託付於信仰。
稻盛和夫有精彩的論述,他說:「我堅定一個信念,那就是「內心不渴望的東西,它就不可能靠近自己,亦即,你能實現的,只能是你自己內心渴望的東西,如果內心沒有渴望,即使能實現的夢想也實現不了」,願力心力,相信信仰,這反而是邏輯更上一層樓需要下樓鋪墊的東西。
可以隨便找些時間,隨便找張紙,像面對鏡子一樣的面對自己,我真正相信的或信仰的,到底是什麼。
在邏輯的最底層,信則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