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通識·學人疫思|劉釗:古文字中的「疫」情

2020-12-16 澎湃新聞

【編者按】

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新冠疫情正在席捲全球,為人類帶來多年來罕見的恐怖災害。社會停擺,經濟下滑,人的生命受到嚴重的威脅。在這亟需全世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為引領,團結起來,共同抗疫的危急時刻,回顧人類與疫病鬥爭的歷史,總結人類戰勝疫病的經驗,是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工作。借澎湃《復旦通識·學人疫思》欄目,本文將對中國古代有關疫病的記載,及圍繞這些記載產生的一些話題進行一些回顧和討論,以期能對認識中國古代的「戰疫史」提供幫助,同時也為了能增廣見聞,以助談資。

本組文章將分為三部分:一、出土文獻中有關疫病的資料;二、漢語中有關疫病的相關字詞;三、古代對於疫病的祛除和救治。以下系其中第一部分。

出土文獻中有關疫病的資料

在傳世文獻中有很多關於中國古代疫病的資料,涉及到疫病的方方面面。同時在出土文獻中也有一些有關疫病的零星記載。這些記載常常是出土文獻學術圈之外的人不知道或不重視的,但是卻很重要。在這部分裡,我們就把這些零星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甲骨文中的「疫」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有關「疫」的記載。甲骨文時代還沒有「疫」字,表示「疫」的意思時,是借「役」字為之的,也就是說甲骨文中的「役」字用為「疫」的。因為按《說文》的解釋,「疫」是從「役省聲」的,聲符一樣,聲音也基本一致,所以「役」可以用作「疫」。

甲骨文中有如下寫法的一個字:

以往常常被誤釋為「役」,如《漢語大字典》和坊間一些通俗性著作就採用了這種觀點。也常常有人把這個字解釋成「象手持棍棒擊打人,會驅使役使的意思」。其實這是錯誤的。甲骨文中真正的「役」字寫成如下的形狀:

1、2兩個字形的構成有「彳」有「人」,最左邊的部分是象手持鞭子的形狀。「彳」既可以表示道路,也時常用作一種「動態符號」,加上它就表示「役」這個字的字義是一種動態的動作。1、2兩個字形表示的就是手持鞭子驅趕役使人的形象。3、4兩個字形省去了鞭子的形狀,因為「人」和「鞭子」的形狀有時很接近,於是就省去一個,僅用一個形狀兼當「人」和「鞭子」。5、6兩個字形把本來位於字形上邊的手形移到了下邊,手上所持之物,也是既表示鞭子,又代表人。古代「役」的常見義有「役使」「勞役」「僕役」等,用「手持鞭子驅趕役使人」的形象來表示「役使」「勞役」「僕役」等意思都很合適。《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有「操鞭使人,則役萬夫」的話,正可作為「鞭子」與「役使」之間聯繫的絕佳證明。

甲骨文中有關「疫」的記載重要的有如下一些:

1、丙辰貞:於□告……役(疫)。(《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228)

2、來歲帝其降役(疫)。在祖乙宗,十月卜。

……[來]歲帝不降役(疫)。(《小屯南地甲骨》723)

3、己未……不降役(疫)。

其降役(疫)。(《小屯南地甲骨》3594)

4、癸丑貞:今秋其降役(疫)。

降役(疫)。(《甲骨文合集》34712)

5、丁巳貞:其寧役(疫)於四方,其三犬。

其寧,其五十犬。(《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363)

6、丁巳卜:役(疫)弗入王家。

其入王家。(《小屯南地甲骨》332)

1大概講的是報告疫情的事。2、3、4是在宗廟卜問明年天帝會不會降下疫病。由此可知「疫」來自天帝,是天帝降下的災禍。古人認為人的疾病和世間的災害,都是神祇(包括天帝)和故去的祖先從天上降下來的。《後漢書·襄楷傳》載襄楷《上桓帝疏》說:「京房《易傳》曰:『河水清,天下平。』今天垂異,地吐妖,人癘疫,三者並時而有河清,猶春秋麟不當見而見,孔子書之以為異也。」「天垂異」就是「上天降下或施與人間災異」。「人癘疫」是「天垂異」的結果,將「天垂異」與「人癘疫」相提並論,正是把「癘疫」當成是上天降下來的思想。《聖經》中常常提到耶和華降瘟疫於猶太人或耶路撒冷的話,也屬於類似的觀念。6中的「家」是房子的意思,這條卜辭是卜問疫氣會不會進入王的房子。5說的是關於以犬作犧牲,用寧祭的方式向四方禳疫的事。「寧」是「止息」的意思。古人認為「疫」是一種氣,可來自任何方向,《史記·天官書》說如果八風的風從東南方來,就會「民有疾疫,歲惡。」《論衡·變動篇》也說四方之風「東方來者為疫,西方來者為兵」。所以驅疫要兼顧四方。《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十二載《明堂月朔令》說:「季春之月朔令曰:宣庫財,和外怨,撫四方,行柔惠,止剛強,九門磔攘,出疫於郊,以禳春氣。」張衡《東京賦》說:「煌火馳而星流,逐赤疫於四裔。」《史記·封禪書》謂:「磔狗邑四門,以御蠱災。」注云:『磔,禳也。厲鬼為蠱,將出害人,旁磔於四方之門。』故此亦磔狗邑四門也。《風俗通》云:『殺犬磔禳也。』」都是講在城的四方的四門或九門禳疫的儀式。「磔」是割裂的意思,中國古代有把狗割裂殺掉並懸掛在門上用來祭門的習俗,這一習俗移到墓中,就變成在墓中的腰坑中埋一條狗,因為腰坑就代表墓的門。上引卜辭說寧疫用犬,就是指割裂狗的身體,並以其為犧牲懸於門上的意思。因為狗可以驅鬼,故將狗懸於門上,為的是擋住四方而來的疫氣或疫鬼,從而避免感染,保證城內或屋內人的安全。

簡帛文獻中的「疫」

在戰國秦漢的簡帛文獻中,「疫」大部分還都是借「役」字為之,如:

1、當是時也,癘役(疫)不至,妖祥不行,禍災去亡,禽獸肥大,卉木晉長。(《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

2、萬物皆興,歲乃大孰,年壽益延,民不疾役(疫)。(虎溪山漢簡《閻氏五勝》)

3、疾役(疫)可發澤,禁也。(《馬王堆漢墓帛書·稱》)

4、民役(疫)歲飢,翟人攻我,我將奈何。(《馬王堆漢墓帛書·春秋事語》)

但是偶爾也有不借「役」字,而直接寫成「疫」的,如《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系年》有一句說:

晉師大疫且飢,食人。

講的是晉國軍隊內爆發疫病,又陷入無糧的境地,因此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由於軍隊人員集中,經常集體行動,又風餐露宿,疲乏勞頓,加之衛生和營養條件不易保障,因此很容易出現疫病。而爆發疫病後,在軍隊內部又非常容易造成傳播和感染。傳世典籍中有很多關於軍隊爆發疫病的記載,可見這一現象的廣泛和多發。這次新冠疫情爆發後,就相繼傳出美國海軍羅斯福號航母上超過200名美軍和法國軍隊600名士兵感染的消息,也是類似的例子。

古人常常認為「疫」是一種鬼,睡虎地秦簡日書《詰咎》篇就記載了幾條「疫鬼」害人的故事:

1、一宅中無故而室人皆疫,或死或病,是是瘠鬼在焉,正立而埋,其上旱則淳,水則幹。掘而去之,則止矣。

2、一宅之中無故室人皆疫,多夢寐死,是是乳鬼埋焉,其上無草如席處,掘而去之,則止矣。

3、人無故一室人皆疫,或死或病,丈夫女子墮須裸發黃目,是是殍人生為鬼。以沙人一升窒其舂臼,以黍肉食殍人,則止矣。

可譯為:

1、一個房間內無緣無故所有人都染上了傳染病,有的生病有的死掉,這是因為有疫鬼埋在房間內。鬼是直立著埋的,如果別的地方幹,埋鬼處就會溼,如果別的地方溼,埋鬼處就會幹。把鬼挖出來扔掉,鬼就不會再害人了。

2、一個房間內無緣無故所有人都染上了傳染病,很多是作噩夢死掉的,這是因為有小兒鬼埋在房間內。埋鬼的地方上邊沒有草,像蓆子。把鬼挖出來扔掉,鬼就不會再害人了。

3、一個房間內無緣無故所有人都染上了傳染病,有的生病有的死掉,男人女人都須掉發禿眼睛發黃,這是因為有餓死的人化生成的鬼在作祟。用一升砂仁(一種植物,常可用為藥)塞住舂米的臼(暗喻把餓死鬼的肚子填滿),用黃米和肉餵餓死鬼,鬼就不會再害人了。

簡文「是是」是「是謂」「此是」的意思。文中提到三種鬼,分別是「瘠鬼」「乳鬼」和「殍人」。《公羊傳·莊公二十年》:「夏,齊大災。大災者何?大瘠也;大瘠者何?也。」何休註:「瘠,病也。齊人語也。者,民疾疫也。」「」是「癘」字的異體,而「癘」就是「疾癘」的「癘」,又專指「麻風病」,所以「瘠鬼」也就是「癘鬼」。「乳鬼」是指還在吃奶的小兒鬼。「殍人」則是餓死鬼。簡文提到因為「瘠鬼」和「小兒鬼」就埋在房間裡,因此才會讓一宅中的人全都染上疫病。而祛除的辦法是找到埋鬼之處把鬼挖出來扔掉,疫病就會停止。因為「殍人」是餓死鬼,所以要餵他黃米飯和肉,這樣疫病才會止息。

小兒鬼又名「鬾」,又名「嬰鬼」或「童鬼」,傳說是顓頊的兒子,《漢舊儀》載「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虐鬼;一居若水,是為魍魎蜮鬼;一居人宮室區隅,善驚人小兒。」上引簡文中使一室人「皆疫」的「乳鬼」就是這個「居人宮室區隅,善驚人小兒」的小兒鬼。在馬王堆漢墓帛書醫書《五十二病方》中,也有這個小兒鬼出現:

鬾:禹步三,取桃東枝,中別為□□□之繪,而笄兩門戶上各一。

祝曰:「坌鬾父鬾母,勿匿□□□,北□巫婦,求若固得,□若四體,編若十指,投若□水。」人也人也而比鬼。每行□,以採蠡為車,以蔽帚為輿,乘人黑豬,行人室家。□□□□□□□□□若□□徹胠。鬾父鬾母,走歸其所!

大意是說:

祛除小兒鬼的辦法是:走三遍「禹步」,然後折取桃樹上向東支出的枝條,刨開兩半,在上邊畫上人的面目,在門的兩邊各插一個。

詛咒說:用灰覆蓋鬾父鬾母,警告你們不要躲藏,北面有巫婆,找你們一定會找到。擊打你們的四肢,捆綁你們的手指,把你們扔到水中。人啊人啊卻親近鬼。每次散布疾疫,都用彩色的海螺當車,以破敗的掃帚當輿,騎人家的黑豬,前往人家的房舍。……要小心把你們的腋下穿透。鬾父鬾母,返回你們的住所!

「每行□」中的闕文懷疑就是「疫」字。《釋名·釋天》說:「疫,役也,言有鬼行疫也。」「行疫」就是散步疾疫。所謂「桃東枝」就是「桃樹上朝向東的枝條」,因割削並畫成人的形狀,故又稱「桃人」。馬王堆漢墓曾出土有桃枝的實物,可以參看。因為「疫鬼」有的居住在水裡,故祛除方法常常是把「疫鬼」趕回到水裡去。《後漢書》梁劉昭注引《東京賦》注曰:「衛士千人在端門外,五營千騎在衛士外,為三部,更送至雒水,凡三輩,逐鬼投雒水中,仍上天池,絕其橋梁,使不復度還。」文中說到把「疫鬼」投到雒水中,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毛主席詩詞《送瘟神》最後兩句「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中提到「紙船」,也是因為要借紙船把「瘟神」送回水中老家的意思。臺灣西南沿海及澎湖一帶民間今日仍有「燒王船」的習俗,也是源於送「瘟神」出海的信仰。

桃枝(桃人)

從秦簡來看,當時對「癘」即麻風病已經可以進行準確的診斷。裡耶秦簡8-238+8-585的內容是「……大夫彊,下妻田京,癘,卅四年……」文中說名「京」的女人「癘」,就是指這個女人是麻風病人。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篇有醫生鑑定麻風病的記載:

爰書:某裡典甲詣裡人士伍丙,告曰:「疑癘,來詣。」訊丙,辭曰:「以三歲時病疕,眉突,不可知其何病,無它坐。」令醫丁來診之。丁言曰:「丙無眉,根本絶,鼻腔壞,刺其鼻不嚏。肘膝……到……兩足下踦,潰一所。其手無胈。令啼,其音氣敗,癘也。」

這一段文獻可以譯為:

爰書:某裡的裡典甲押送來該裡的士伍丙,報告說:「我懷疑他是麻風病,於是將他押來。」於是就訊問丙,丙供稱:「在三歲時得過瘡瘍,眉毛脫落,不知道是什麼病。沒有犯過其他罪行。」於是命令醫生丁來檢驗。丁報告說:「丙沒有眉毛,鼻梁斷絕,鼻腔已壞。刺激他的鼻孔,他也不打噴嚏。肘部和膝部……到……兩腳不能正常行走,還有一處潰爛。手上沒有汗毛。叫他啼叫,他發不出聲音。可以斷定是麻風病。」

從這一段簡文我們至少可以知道以下三點:一是當時隱瞞患有麻風病屬於犯罪行為;二是官府鼓勵舉報患有麻風病者,所以某裡裡典才會因懷疑丙是麻風病而把他押到官府;三是對是否已得麻風病,要有官府指派的專職醫生加以檢驗。從簡文中醫生丁檢驗時的判定指標看,已經非常細緻全面,如眉毛脫落,鼻腔臃腫,兩腳跛行,聲音嘶啞等,跟現在醫學上的麻風病判定標準沒有什麼差別,甚至用手上有無汗毛來作為判定標準,更是今天都尚未注意到的細節。

睡虎地秦簡的法律文獻《法律答問》中還有三處涉及如何處置麻風病人的記載:

1、癘者有罪,定殺。「定殺」何如?生定殺水中之謂也。或曰生埋,生埋之異事也。

2、甲有完城旦罪,未斷,今甲癘,問甲何以論?當遷癘所處之;或曰當遷遷所定殺。

3、城旦、鬼薪癘,何論?當遷癘遷所。

可譯為:

1、麻風病人有罪,應該定殺。「定殺」是什麼意思?指的是活著在水中淹死。有人認為指的是活埋。活埋與律文的意思不符。

2、甲犯有應處以「完城旦」的罪,在尚未判決時,患上了麻風病。問甲應該如何論處?應該遷往麻風病隔離區隱居,有人認為應該前往麻風病隔離區淹死。

3、犯有「城旦」「鬼薪」兩種罪的人,在尚未判決時,患上了麻風病,應該如何論處?應該遷往麻風病隔離區。

「完城旦」「城旦」和「鬼薪」是三種刑罰名。從這一段簡文我們可以知道以下信息:A.秦代已經對麻風病採用隔離的辦法,即設立專門的隔離區,隔離區的名字叫「癘遷所」。《周禮·天官冢宰》謂:「凡邦之有疾病者、有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以往學術界或認為文中的「分而治之」就是指隔離的治療方法,這一說法恐怕不能成立。還有意見認為《漢書·平帝紀》所載平帝詔書中「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一段中「舍空邸第」就是把病人安置在空的建築裡,應該是傳世文獻中所見傳染病採用隔離辦法的最早記載。這一說法比較可信。從上引簡文看,對傳染病採用隔離辦法的時代應該更早,最遲在秦代就是如此了;B.在人犯罪但尚未判罰前如果得了麻風病,按法律規定應該先擱置判罰,把人遷到麻風病隔離區隔離;C.對個別法律條文,有時理解上會產生分歧,如對「完城旦」在判罰前,到底該遷往隔離區隔離還是遷往隔離區後殺掉,就有兩種不同的意見;D,對麻風病人犯罪的處罰,似乎不論罪行的大小,都判處以死刑,即在水中淹死。這條律文雖然指明活埋不符合律意,但既然有人把律文的「定殺」理解成活埋,就說明社會上把麻風病人活埋的現象一定存在。

「定殺」雖然是指淹死,但是具體如何解釋,學術界的理解卻不太相同。有人推測「定殺」的「定」讀為「擿」,意為繩端系石使之下墜,頗為迂曲。其實「定」為的是淹死後的屍體不再漂移,不必讀為他字,具體應該就是指把麻風病人身體綁上重物,使其沉於水底不動,此即「定」,也就是「定殺」。

中國古代因觀念落後或條件不許,有時或有些地區,對待麻風病人的處置方法就是燒死或活埋。歷史上廣東一直是麻風病的高發區,1935年廣東軍閥陳濟棠曾在廣州白雲山下集中槍殺麻風病人300多人,1936年廣東高縣縣長馬炳乾曾懸賞捕殺麻風病人200多人,其暴虐殘忍,實在讓人扼腕氣噎。

解注文中的傳染病

中國歷史上的東漢三國之際,是疫病頻發的時期。瘟疫伴隨著戰爭和饑荒接踵而至,各種傳染病不斷肆虐,經常出現死者相枕,屍滿溝壑,比戶連屋,十室九空的慘況。這種疫病的流行頻仍,甚至影響到喪葬習俗。從東漢末到魏晉,墓葬中經常出土上有朱書或墨書文字,並摻雜有早期巫道符籙的陶罐或陶瓶。因為陶罐或陶瓶上的朱書或墨書文字中經常有「解注」兩字,又有時自名為「解注瓶」,於是這些陶瓶上的文字便被學界稱之為「解注文」。

解注文大都殘泐不全,下邊選幾個稍微完整的錄之如下:

1、解注瓶,百解去,如律令。(洛陽西郊東漢墓葬出土朱書解注瓶。如圖)

2、翟宗盈,汝自薄命早終,壽窮算盡,死見八魁九坎。泰山長閱,汝自往應之。苦莫相念,樂莫相思,從別以後,毋令死者注於生人。祠臘社伏,徼於郊外。千年萬歲,乃得復會。如律令。(敦煌佛爺廟附近東漢墓葬出土朱書解注瓶)

3、麟加八年閏月甲辰朔六日己酉直執,姬女訓身死,自注應之。今厭解天注、地注、歲注、月注、日注、時注。生人前行,私人卻步,生死道異,不得相撞。急急如律令。(敦煌佛爺廟灣出土五涼時期墓葬出土朱書解注瓶)

4、壹官廿九,薄命早終,相注而死。今送鉛人一雙、鬥瓶、五穀,用贖生人魂魄。須鉛人前舞,五穀死生,乃當死。生死異路,不得更相注忤,除重複,更利生人。如律令。(敦煌祁家灣西晉墓葬出土朱書解注瓶)

5、建興二年閏月一日丁卯,女子呂軒女之身死,適治八魁九坎,厭解天注、地注、歲注、月注、日注、時注。生死異路,千秋萬歲,不得相注忤,便利生人。如律令。(敦煌祁家灣西晉墓葬出土朱書解注瓶)

「解注」的「解」是「解除」「消除」的意思,「注」是「連接」「接觸」的意思。因為傳染病因接觸而傳染並會接續傳染下去,所以這種病也被稱為「疰病」。「疰」就是「注」的分化字。之前的學者大都把「注」理解成「灌注」,是因為《釋名·釋疾病》說:「注,病,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這一解釋雖然很形象,但是從訓詁學上看卻不夠準確。「注忤」應讀為「注牾」或「注迕」,「牾」和「迕」都是「遇到」「相接」的意思,所以「注牾」或「注迕」是同義並列。典籍有「連注」一詞,為「延接」「連續」之義,其中的「注」的用法就和「注牾」「注迕」中的「注」相同。

上引解注文中的「相注而死」指的就是「因傳染病傳染而死」。「自注應之」是說「自己得了傳染病就該自己應對」。而「不得更相注忤」「毋令死者注於生人」則說的是「死於傳染病的人不要再把傳染病接續傳給活著的人」的意思。解注文中反覆出現的「生死異路」「生死異處」「死生異簿」「千年萬歲,乃得復會」諸種說法,也是為了強調死人與活人的區隔,其目的,還是為了阻隔因傳染病而死的人繼續把疫毒傳染給還活著的人。

敦煌文獻中的「疫」

敦煌學雖然早已單獨成為一門學問,但是其內容和性質與出土文獻有很多相似之處,故附列於此一併稍加介紹。

敦煌文獻中有關「疫」的資料很多,尤其各種佛經中經常提到「疫」。「疾疫」一詞常見,如伯2170號《太玄真一本際經聖行品》:「憐愍將來劫運多惱,水火兵災種種

疾疫

。」「疾疫」又寫作「疫疾」,如斯515號《功德文》:「願使風調雨順,百穀豐登,

疫疾

不行,兵戎永息,合家長幼,並得休宜,遠近親羅,俱同吉慶。」「疫病」一詞也很多見,如敦研135號《金光明經》卷二四:「起諸衰惱,災異

疫病

。」又稱為「疫癘」,如斯2146號《文樣·行城文》:「即冀四王護世,百福潛加,攙槍掃於天門,

疫癘

藏於地戶。」又稱為「疫毒」,如伯2928號《藥師經》:「是經能滅惡星變怪;是經能除

疫毒

之病。」又稱為「疫沴」,「沴」是指「惡氣」,如伯3058號《齋文》:「今者經開龍藏,掃

疫沴

於他方。」又稱為「疫氣」,如伯2341號《佛文》:「嗟

疫氣

之恆流,仰威光而殄滅。」又稱為「疫瘴」,「瘴」也是指「毒氣」,如伯3556號背《清泰三年正月廿一日歸義軍節度留後使曹元德舍施疏》:「然後龍沙管內,災殃霧散於他方;玉塞域中,

疫瘴

奔馳於異境。」「疫毒」「疫沴」「疫氣」「疫瘴」的意思基本一致。又稱為「癘疾」,如伯2704號《曹議金回向疏四件》之二:「

癘疾

消散,瘴毒殄除,刁鬥藏音,災殃蕩盡。」又稱為「癘疫」,如斯4245號《河西節度使曹元德造佛窟功德記》:「刀兵罷散,四海通還;

癘疫

不侵,攙槍永滅。」又稱為「災疫」,如伯2386號《太上洞玄靈寶妙經眾篇序章》:「十四者,四氣調和,

災疫

不行,天人樂慶,無有夭年。」又稱為「災沴」,如伯3490號《於當居創造佛剎功德記》:「護法善神殄除

災沴

;金剛二執衛守釋風;小戒聲聞助宣妙法。」

傳染病大都因氣鬱不暢引發,故又以「瘟」字記錄之。漢字中凡從「昷」得聲的字,都有淤積、蘊藏之義。敦煌文獻中傳染病又稱為「瘟風」,如伯3819號+伯3825號《禳災文第三·患文》:「於是翹誠善誓,瀝款能仁,沴氣雲清,

瘟風

霧卷。」又稱為「瘟癘」,如伯2383號《太上洞玄靈寶浄土生神經》:「驅除

瘟癘

,守護境界,消殄邪魔。」又稱為「瘟氣」,如斯3389號《洞淵神呪經》卷四:「道言:連子等八十萬人專行毒氣,令人

瘟氣

重病。」還有「五瘟」的說法,如伯2457號《閱紫錄儀三年一說》:「五方符廟,六天故氣,縣官口舌,

五瘟

疫毒,虎狼蛟龍虵蝮,千邪萬魅,惡逆之鬼,惡逆之人,強姓之人,其有妄欲幹侵我及家口如幹人者即斬。」

流行性傳染病也算作「疫」,所以敦煌文獻中「疫」又被稱為「時疫」,如伯3449號《刺史書儀》:「去歲並遭

時疫

,秋稼薄收,遂致債借稍深,年計有闕。」又被稱為「天行病」和「時氣病」,如斯5614號《五臟論》:「下賤雖曰地漿,

天行病

飲者皆愈;黃龍湯出其廁內,

時氣病

者能除。」

散布疫氣的元兇在敦煌文獻中被稱為「疫鬼」、「行病鬼王」或「疫使」。「疫使」是「疫病使者」的意思。如伯2959號《洞淵神呪經》卷二:「我今遣八部禁兵,打煞

疫鬼

,遣令斥去千裡。」伯3135號《四分戒》題記:「上為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摩訶薩,及太山府君、平等大王、五道大神、天曹地府、司命、司錄、土府、水官、

行病鬼王

疫使

、知文籍官……並一切幽冥官典等,伏願慈悲救護,願疾苦早得痊平,增益壽命。」

敦煌文獻的佛經中有提到「七死」和「十死」,其中都有「天行病死」,如斯1349號《勸善經》:「有數種病死:第一瘧病死;第二

天行病死

;第三赤白痢死;第四赤眼死;第五女人產生死;第六水痢死;第七風病死。」斯3126號《新菩薩經》: 「有數種病死:第一瘧病死;第二

天行病死

;第三卒死;第四腫病死;第五產生死;第六患腹死;第七血癰死;第八風黃病死;第九水痢死;第十患眼死。」在容易致死的疾病排列名單上,「天行病」,即流行性傳染病都排在第二位,由此可見其致死性之高。

(本專欄內容由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組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李旻原:戲劇與瘟疫,阿爾託的殘酷美學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顧東輝:社會工作在抗疫中的專業參與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校內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新冠肺炎是中國近期的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目前,抗疫之戰正進入轉型階段,繼續抗戰是社會工作行業乃至全體國人的職責使命。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瘟疫中的莎士比亞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向榮:「黑死病」與義大利和英國的抗疫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石磊:線上教學,不僅是教學空間的轉移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校內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在疫情期間,大中小學為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都開展了各種形式線上課程的嘗試。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夏洞奇:《羅馬的命運》與歷史學的前途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復旦大學劉釗教授、蔣玉斌研究員出席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教授、蔣玉斌研究員受邀出席座談會,劉釗教授作為國家語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家委員會委員」在前排就坐。11月7日,劉釗教授與蔣玉斌研究員又出席了教育部召開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精神座談會」並發言。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高晞:醫鑑可資?醫學史教育淺談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校內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本世紀以來,意識到醫學史知識對於醫學生的培養有著特殊的優勢,尤其可以增強醫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社會關懷,醫學史作為通識教育課程在美國諸多大學蓬勃興起。但是西方醫學院的醫學史教學的出發點並不是在關心「過去」的成就與輝煌, 而是為了「理解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它成為幫助醫學生乃至醫生了解科學、醫學和社會之間關係的重要途徑。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李宏圖:19世紀英國公共衛生體系建立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校內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1838年5月初,他在報告中就得出結論,認為是勞工階層集中居住的貧民窟那裡骯髒的環境造成了霍亂和其他疾病的流行。1838年,由於倫敦爆發了嚴重的傷寒疫情,他又在提交的報告中認為,貧民窟惡劣的衛生環境是重要的原因,政府應該改善那裡的環境衛生狀況。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吳國盛:從蘋果神話到萬有引力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毛尖:愛比死更冷,但瘟疫是大BOSS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本文原題為《愛比死更冷,但瘟疫才是大BOSS》。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馮瑋:「天花」亂墜談「虎」色變的日本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11年前,被復旦大學破格錄取的「三輪車夫」,現在怎麼樣了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11年前,復旦大學破格錄取了一位「三輪車夫」為博士生,那麼現在他究竟怎麼樣了?是繼續「蹬三輪」還是有了更好的發展?
  •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二十三屆學術年會(2020)在我校開幕-河南大學...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湖南大學、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南大學、安徽大學、首都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中華書局、語文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山東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以及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相關媒體等約一百家單位近二百位代表和嘉賓現場參會。
  • ——與劉釗教授商榷
    概言之,劉氏認為「集」字從早期古文字字形看,象鳥在天上飛翔或飛行並下落到樹上,因此認定「集」的本義有三個:「降落」「棲止」「聚集」,對早期典籍中大多數被解釋為「棲止」「依就」「成就」的「集」,他主張也都可以解釋為「降」,甚至有一些只能解釋為「降」( 劉釗《金文考釋零拾》,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文學系《第三屆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問學社1997年,收入劉釗《古文字考釋叢稿
  • [視頻]38歲僅有高中學歷 下崗工人報考復旦大學博士生進複試
    進入[午夜新聞]>>    央視網消息(午夜新聞):遼寧錦州有一位38歲的下崗工人叫蔡偉,從學生時代起就對古文字學情有獨鍾。經過將近20年的刻苦自學,從未上過大學、只有高中文憑的蔡偉今年被教育部破例批准報考復旦大學博士生。
  • 下崗15年,高中畢業的遼寧男孩,成為了復旦博士生,如今怎樣
    最終,復旦大學決定把38歲僅有高中學歷的蔡偉列入2009年度博士生擬錄取名單,導師為古文字學泰鬥裘錫圭先生。如今,在2015年博士畢業的蔡偉已經成為安順學院圖書館一名副研究員。相信許多人都很好奇,蔡偉如何從一名高中學歷的三輪車夫成為一位復旦博士、大學老師?
  • 11年前得復旦大學青睞,破例錄取讀研究生的三輪車夫,現狀如何?
    引言蘇軾在《稼說送張琥》中寫道:「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厚積薄發說來簡單,但實際上卻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但是但凡做得到的人,無不成為一時之能人,在某個方面取得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從高中畢業以來,20年間蔡偉從來沒有停止過看書,而且閱讀得越來越深入,對於很多古文字的生僻領域都有了一定了解。雖然身邊很多人嘲笑過他,或者勸過他「認命」,但是一方面是為了愛好,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心中的一口氣,蔡偉硬生生堅持了二十年時間。「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蔡偉的堅持讓他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
  • 大學通識教育論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而開展通識教育是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談到:大學對社會最大的貢獻是培養出一代一代可以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才;培養「人才」是希望他們能夠經世致用、實現科技強國。在培養的過程中,不能只見「才」、不見「人」,不能只有專業、沒有素養,更不能只有知識、沒有思想;如果大學在教育的過程中貫徹「功能優先」原則,僅僅以「培養的學生是否有用」為目標,就會掩蓋教育的本質;大學應在「人才」的認識上表達出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作為。  香港中文大學金耀基教授從「大學之道」的角度談通識教育。
  • 2009年,復旦大學破格錄取「三輪車夫」為博士生,如今怎樣了?
    處於底層的蔡偉,努力的生活,堅強的求生,而唯一的古文字愛好也竭盡所能堅持著。,業餘時間還是研究自己喜愛的古文字。復旦大學的劉釗教授和裘錫圭教授決定幫助這個年輕人,兩位教授藉助復旦大學進行《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的工作,將蔡偉聘請進團隊,一起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