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讀博士並不稀罕,稀罕的是遼寧男孩蔡偉只有高中學歷,下崗十五年後,還在遼寧錦州蹬三輪養家餬口的他,人生卻迎來最大的轉折,被復旦大學破格錄取為博士生。
那是在2009年4月,三位教授聯名上報教育部,為蔡偉爭取報考博士的資格。最終,復旦大學決定把38歲僅有高中學歷的蔡偉列入2009年度博士生擬錄取名單,導師為古文字學泰鬥裘錫圭先生。
如今,在2015年博士畢業的蔡偉已經成為安順學院圖書館一名副研究員。
相信許多人都很好奇,蔡偉如何從一名高中學歷的三輪車夫成為一位復旦博士、大學老師?
也許有人認為他天資聰穎,或者家庭背景很好。其實都不是。
1991年,來自遼寧錦州的蔡偉,因為偏科嚴重,高考落榜,成為了一名膠管廠工人。三年後,又因工廠經營不善,他被迫下崗了。之後,他先後成為食堂學徒、小攤主、三輪車夫,艱難度日。
儘管日子很苦,但是蔡偉一直堅持著讀古書籍的習慣,從未間斷過。他對古代典籍十分熱愛,同時,他自幼熱愛書法,學生時代迷上了唐詩宋詞。
在錦州,他一有空就往圖書館裡跑,把業餘時間都用來看書。家裡人不懂他在讀什麼,覺得反正不花錢,就沒有幹涉。因為生活拮据,他買不起書,就想到抄下來。
即使在2007年,妻子生病,為掙更多的錢,蔡偉在遼寧錦州成為了三輪車夫,開始蹬三輪車,時間少了,但是晚上之後,他還抽空看一會書。
而他與裘先生結緣,就是因為互相之間討論古文字。
1990年,蔡偉在國學網上,取了一個叫「抱小」的網名,偶爾還會發一些關古文字研究的文章。
湊巧,裘先生也常常在國學網閒逛,突然看到了蔡偉發表有關於古文字研究的文章,感到很有見地,於是和他聊了起來。兩人一來二往,就有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
在交往過程中,兩人還互通了書信。裘先生發現蔡偉對古書的文字、句法及古人用語習慣都爛熟於心,甚至比許多專業研究者更熟悉,他比普通人更容易融入到古代的語言環境中,對於古人的行為和想法更能夠感同身受。
當知道蔡偉在艱苦的生活中,依然堅持看古文學書籍,裘先生被感動了,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古文字研究者。
因為自學研究古文字,蔡偉很少有機會與人交流,所以把自己對古文字的理解通過書信寄到各高校,後來與北京大學學者董珊認識並得到對方的認可。
後來,董珊聽說蔡偉因生活困難而去做三輪車夫很少有時間看書了,覺得他如果因此而不能再研究古文字就很可惜了。
於是在2008年上半年的一天,董老師打電話告訴蔡偉說:「你現在有一個去復旦學習、進修的機會,有沒有意向?」原來董老師跟劉釗老師已經聯繫過。劉老師又跟裘錫圭先生說過了。裘先生也認為:「如果蔡偉因為環境不好,就這麼放棄了,實在太可惜。」便也同意,讓蔡偉以借調的名義去復旦。
2008年下半年,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臨時聘請蔡偉,參與當時《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的兩篇文章的注釋。
臨時工作結束之後,經三位教授聯名上書教育部,在2009年4月23日,復旦大學經過專家考試和校招生領導小組討論,破格把38歲的蔡偉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擬錄取名單。
於是蔡偉開始讀博之旅,並於2015年畢業,獲得復旦博士學位,並成為安順學院圖書館一名副研究員。
2016年,蔡偉把妻兒也接到貴州了,妻子被安排在學校的一個部門。
由此,三輪車夫蔡偉抒寫了一個普通百姓通過看書改變命運的神奇佳話。
多年後,蔡偉一直感恩裘先生,說:「如果沒有裘先生,我現在還在錦州打工。他屬於愛才,伯樂。」
很多人也曾心懷夢想,但終止於現狀。但是蔡偉對學術有熱愛、有感情,他已經培養了看書、學習的習慣,一直能堅持,到他人生發生改變的2009年就已經堅持了20年,至今仍繼續。
其實,書是我們了解世界的窗口;書是知識的源泉,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作為平凡的我們不妨多看看書,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對於蔡偉的故事,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面留言!(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