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勵志!高中文憑考上復旦博士,如今在安順當老師 !

2021-02-07 i安順

 他曾是一名只有高中學歷的三輪車夫,2009年,38歲的他憑藉深厚的古文獻學功底上演了傳奇逆襲:順利通過筆試和面試,考上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由此,他成為復旦大學這所海內外聞名的高等學府校史上,第一個以高中學歷報考博士的學生。

  

  他博士畢業之後,半年時間內投了二三十份簡歷,多次碰壁,最終離家最遠的貴州安順學院破格錄用了他。這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


  他叫蔡偉,48歲,遼寧錦州人,一個說話平緩、言語樸實的東北漢子,甘坐冷板凳,歷盡坎坷,一直堅守古文字的孤島。如今,蔡偉是安順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在學校教文字學和書法。蔡偉還打算好好整理一下貴州、安順本土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為第二故鄉做一點貢獻。

  

 象牙塔裡幸福時光:安順學院有個研究古文字的蔡博士

  

  10月29日上午,蔡偉請假陪妻子看病回到位於安順學院新實驗樓四樓的辦公室,這一方小小的天地書香撲鼻,柜子裡堆滿泛黃的古書,電腦屏幕被豎起來,便於查看古文字圖片。


蔡偉的辦公電腦,屏幕被豎起來,便於查看古文字圖片。張賽 攝

  

  「蔡博士,最近讀什麼書?」面對記者提問,蔡偉捧起案頭的一本《詩經》,喃喃自語念起《小雅·採薇》中的句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蔡偉吟誦詩經中《小雅·採薇》中的句子。張賽 攝


  這是一首戍卒返鄉詩,在安順學院這五年,蔡偉坦言安順已經是第二故鄉。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如何與安順結緣?


安順學院圖書館大樓。張賽 攝

  

  2015年,蔡偉博士畢業後,半年時間內投了二三十份簡歷,很多次在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都卡在了年齡和第一學歷上。這個時候,安順學院伸出了橄欖枝,

  

  「收到蔡偉博士投遞的簡歷,校領導都很重視,這是一個難得的高層次人才,他的求學經歷也非常感人,經過研究決定,可以根據政策放寬年齡和第一學歷限制條件,特事特辦,通過正常人才引進程序破格錄取他。同時,學校也給蔡偉的愛人安排了工作,讓他可以安心學術研究和教學,免除後顧之憂。」安順學院圖書館館長陳韶華曾擔任該校人事處處長,2015年直接負責蔡偉在內的這一批博士、碩士的招聘工作。

  

  陳韶華表示,安順學院一直給蔡偉創造有利於他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後來蔡偉自己覺得圖書館的綜合性事務比較多,佔用了太多時間,不便於發揮他自己的專長。為此,圖書館和學校組織部溝通,去年就把蔡偉安排在博士工作站,不再承擔圖書館的任何工作,專門從事古文字學研究,同時承擔一定教學任務。」陳韶華說。

  

  在陳韶華眼裡,到安順學院以後,蔡偉還保持著讀博時候「朝六七、晚九十」的作息規律,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


蔡偉展示藏書。張賽 攝

  

  蔡偉並不喜歡置身於聚光燈下享受鮮花和掌聲,平時很低調,很多同事並不知道他曾經的故事,他更喜歡與古籍為伴,躲進古書堆裡與古人神交。蔡偉研究的領域是「小學」,這是對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的統稱。蔡偉最擅長把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結合起來,像破譯密碼一樣準確譯出古文字的含義。

  

  在安順這些年,蔡偉篤信精工出細活,一年只發表一兩篇論文。「如果沒什麼真知灼見,就乾脆不寫,寫一篇至少要解決一個問題。」蔡偉說。


2019年,蔡偉的博士論文《誤字、衍文與用字習慣——出土簡帛古書與傳世古書校勘的幾個專題研究》,由臺灣花木蘭出版公司出版。圖片由蔡偉提供



  蔡偉開始著書立說,2019年,蔡偉的博士論文《誤字、衍文與用字習慣——出土簡帛古書與傳世古書校勘的幾個專題研究》,由臺灣花木蘭出版公司出版。蔡偉也參加了多場學術交流活動。比如2020年,蔡偉接受母校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的邀請,作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的主講人,系統分享了自己的求學、治學經歷和心得。


蔡偉接受母校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的邀請,分享了自己的求學、治學經歷和心得。圖片由蔡偉提供


  潛心治學之餘,蔡偉一直關注屯堡文化,並計劃校註明清時期貴州文人文集,想為貴州、安順的歷史文化挖掘多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學術之外,愛好很簡單,喜歡逛市場和超市,為家人買菜做飯,這是多年的習慣。」蔡偉並不是常人印象裡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老學究,寫寫毛筆字,刷刷抖音,都是他的休閒娛樂方式。他還喜歡散步和騎自行車,學校四面環山,出校門就是婁湖公園,空氣非常好,隨時都可以爬山、遊湖。

  

  如今,在課堂上,面對學生求知的眼神,蔡偉希望他的學生跟他一樣,能夠被知識改變命運。


  課堂外,蔡偉有更多的思考,他希望古文字學能夠走出象牙塔,為更多人所知曉。因此,蔡偉註冊了微信公眾號「錦州抱小」,分享平時閱讀出土和傳世文獻的一些札記,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讀者領略古文字學的獨有魅力,一起守護中華文化的根脈。

  一番辛苦不尋常:從三輪車夫到復旦博士

  

  在被破格錄取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級博士研究生前,蔡偉的正式身份還是遼寧錦州的一名下崗工人。

  

  蔡偉1972年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讀小學的時候練過幾年毛筆字,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抱著厚厚的字典啃,這成為他後來喜歡上研究古文字的啟蒙教育。中學時代,語文一直是蔡偉最自豪的強項,甚至連語文老師遇到不認識的生僻字,也會向他請教。

  

  上了高中之後,由於偏科導致總成績不好,蔡偉心情低落,一有空就去錦州市圖書館如饑似渴看書,曾經在一年多的時間看完300多本書。

  

  「讀高中那會兒,最開始是讀古典詩詞方面,後來發現了蔣禮鴻的《義府續貂》,特別感興趣。之後我就把圖書館裡凡是語言文字類的書都一一找來讀,圖書館找書、看書的那段經歷開拓了我的眼界,也讓我認清了我想追求的是什麼。」說起這段常人看來頗為不凡的圖書館打卡經歷,蔡偉語氣很平靜。

  

  高考落榜後,蔡偉進入一家膠管廠當工人。三年後,因為廠子效益不好,蔡偉下崗了。之後的歲月,為了養家餬口,蔡偉先後在食堂做過一年饅頭,擺過十三、四年地攤,蹬過一年三輪車。擺攤10餘年,每天蔡偉推著三輪車蹲在商場門口賣雪糕、飲料和香菸,收入只夠餬口,家裡連續10多年沒交過取暖費,錦州冬天氣溫低到零下10多度,屋子裡和冰窖一樣冷,水管常被凍住,睡覺要蓋三四層厚棉被,冬夜裡常常半夜被凍醒。


勤記筆記是蔡偉堅持多年的治學習慣。張賽 攝

  

  日子再艱難,自學一直沒中斷。新書動輒幾百上千,蔡偉只買舊書,同時,每隔兩三天,蔡偉就要去圖書館借一堆書回家看;而那些不外借的書,他就整本全部抄下來,這些簡陋的手抄本,因為經常翻閱,後來變得越來越薄。擺攤間隙,蔡偉忙裡偷閒讀書,別人扔掉的廢煙盒,他經常撿來抽出錫紙記筆記。多年以後,蔡偉的許多論文著作素材就來自於這些筆記注釋。

  

  直到現在,提起早出晚歸、書不離手的蔡偉,不少錦州人記憶猶新。在當地,蔡偉的例子常被用來鼓舞高考落榜學子。

  

  「讀博之前,無論條件和環境怎樣,我都從未間斷過讀書學習。」蔡偉回憶道,那個時候家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一摞一摞堆得比人還高的書是家裡最值錢的家當,微薄的收入除了補貼家用之外幾乎都用來買書。

  

  古文字學泰鬥裘錫圭的大作,蔡偉早就讀過,但沒敢奢望自己後來能成為裘錫圭的弟子。

文字學泰鬥裘錫圭的回信。圖片由蔡偉提供


裘錫圭的鼓勵,是蔡偉繼續自學的精神動力。圖片由蔡偉提供


  在1995年年底,蔡偉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給寫了一封信,不到10天收到回信,信中寫道:「你對傳統『小學』真心好之,不計功利,刻苦潛修,十分欽佩。」1996年3月15日,蔡偉至今難忘,這一天,他與裘錫圭在北京見了一面,裘錫圭鼓勵他「堅持自學」。


已故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的回信。圖片由蔡偉提供

  

  除了與幾位專家通信往來,蔡偉還在幾所知名高校主辦的學術網站上用筆名「抱小」發表自己的學術觀點,引起了學界關注。2008年,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與中華書局、湖南省博物館聯合編纂《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臨時聘請蔡偉加入。一年期滿,蔡偉不輸一般專家的能力得到認可,幾位教授想讓蔡偉讀博,但這並不容易。而蔡偉也面臨著難題,「當時只能回去繼續蹬三輪車,因為能賺到更多錢,但是累,沒有多少功夫看書了。」蔡偉感慨道。

  

  復旦大學明文規定,兩院院士、傑出教授和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可以自主招收博士生,考題由導師自己定,學生可不參加統考。根據規定,報考博士生必須有碩士學位或同等學力,可蔡偉只有高中學歷,於是裘錫圭、李家浩、吳振武3位著名學者聯名寫了推薦信,連同復旦大學的申請一起報送教育部。

  

  2009年4月23日,經過復旦大學專家考試和校招生領導小組討論,當時已經38歲且僅有高中文憑的蔡偉被列入了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度博士生擬錄取名單,導師為古文字學泰鬥裘錫圭。

  

  消息一出,引起社會各界持續熱議。媒體和網絡的關注,一度給蔡偉帶來困擾,為此他曾特意更換過手機號。面對網上一度曾出現「破例是否影響教育公平」的質疑,蔡偉反應很坦然,因為大家不清楚他的研究能力到底如何,「必須通過實踐來證明」。

  

  作為蔡偉報考博士主要推薦人的裘錫圭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也不主張蔡偉曝光於媒體的聚光燈下,「對蔡偉,還有怎樣培養的問題。他要是真的好,以後有學術成果出來,大家自然會知道。」

  

 「蔡偉式夢想」:偏科不可取,圓夢需要堅持到底

  

  成為復旦博士之後,蔡偉眼中最開心的改變,是書多得看不過來,從此一頭扎進古書堆,一門心思埋頭苦讀,不再接受媒體採訪,生活也慢慢復歸平靜。

  

  蔡偉讀了6年才博士畢業,期間,不僅要跟著其他博士一起上課,還要修一些本科、碩士課程,惡補基礎性通識課程。「讀書很方便,資料很多。但寫論文比較辛苦,因為自己以前沒有經過科班系統的學習,只寫過一些短篇的小文章,寫論文還是有點吃力。」蔡偉說,學分順利修滿,但畢業論文修改了很多次,適應學術表達的範式需要一個過程。


  蔡偉的書櫃堆滿古書。張賽 攝

  

言行舉止間,蔡偉已然一個頗有涵養的學者,其身上已經找不到曾經當過小攤販、三輪車夫的痕跡。

  

  錦州,遼寧省西部中心城市,老牌重工業基地,蔡偉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首的遼瀋戰役中,錦州攻堅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從錦州三輪車夫到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再到貴州安順學院老師,回望蔡偉數十年的漫長逆襲路,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勵志故事,每一次轉換身份都異常艱難,同樣啃下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這位視漢字古文字為生命的「字痴」歷經一番寒徹骨,終得梅花撲鼻香。

  

  命運的陡然轉折,並沒有改變蔡偉的初心。對於古文字學的發展,身處象牙塔專心治學的蔡偉有了更多的思考。

  

  古文字,堪稱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研究和探索這些中華文化基因的根源,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學術基礎。然而,古文字的學習難度大、研究門檻高,因此,一個時期以來,古文字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並不特別理想,曾一度被學界稱為「絕學」。

  

  有關專家表示,多年來,在政府部門和學界共同推動下,現在以先秦文字為研究對象的古文字學發展迅速,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古文字學已逐漸由原來只有少數學者從事研究的「絕學」演變成一門繁榮發展的「顯學」。

  

  蔡偉的故事,印證了古文字學如今的風生水起。某種程度上而言,古文字學從「絕學」到「顯學」的發展軌跡,又像是一個放大了的「蔡偉」。

  

  如今,古文字學的春天已經來臨。今年6月2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教育領域率先落實,啟動實施「強基計劃」,將甲骨文等古文字學專業列入招生改革範圍,試點院校已經開始招生。同時,教育部、國家語委與六家協同單位將共同推出「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


安順學院校園內的莘莘學子。張賽 攝


  這讓蔡偉由衷感到高興,在他看來,以後自己的考博經歷或許不在是新聞,未來,更多像自己一樣的專才會有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臺。同時,蔡偉也想以自己坎坷經歷,提醒廣大青少年學子,學校開設的課程自有其合理性,一定不要「偏科」,應該儘可能均衡發展。只有在大學本科階段熟練掌握一定學術規範後,再開展專深的學術研究,這樣才能「少走彎路」。


相關焦點

  • 蔡偉:高中文憑考上復旦博士,如今安順學院當老師!
    他曾是一名只有高中學歷的三輪車夫,2009年,38歲的他憑藉深厚的古文獻學功底上演了傳奇逆襲:順利通過筆試和面試,考上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由此,他成為復旦大學這所海內外聞名的高等學府校史上,第一個以高中學歷報考博士的學生。他博士畢業之後,半年時間內投了二三十份簡歷,多次碰壁,最終離家最遠的貴州安順學院破格錄用了他。這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 高中學歷考上復旦博士,安順成第二故鄉,看三輪車夫的逆襲之路!
    大學這所高等學府校史上第一個以高中學歷報考博士的學生——蔡偉>2009年已經38歲且僅有高中文憑的蔡偉蔡偉在就業時犯了難拿著復旦大學的博士學歷卻頻頻遭到拒絕要注重學好通識文化課程從錦州三輪車夫到上海復旦大學博士
  • 三輪車夫復旦博士!安順這位高校教師告訴你「逆襲」怎麼寫!
    他曾是一名只有高中學歷的三輪車夫,2009年,38歲的他憑藉深厚的古文獻學功底上演了傳奇逆襲:順利通過筆試和面試,考上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由此,他成為復旦大學這所海內外聞名的高等學府校史上,第一個以高中學歷報考博士的學生。
  • 下崗15年,高中畢業的遼寧男孩,成為了復旦博士生,如今怎樣
    38歲讀博士並不稀罕,稀罕的是遼寧男孩蔡偉只有高中學歷,下崗十五年後,還在遼寧錦州蹬三輪養家餬口的他,人生卻迎來最大的轉折,被復旦大學破格錄取為博士生。那是在2009年4月,三位教授聯名上報教育部,為蔡偉爭取報考博士的資格。
  • 他38歲成為復旦大學博士,如今發揮特長擔任教師,努力改變命運
    蔡偉,這個人大家一定不知道,但是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他,他是一個勵志的人,他的故事比任何市面上的心靈雞湯都要真實。他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復旦大學的研究生,那麼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竟然這麼的厲害。1991年,蔡偉高中畢業了,他只有語文能拿得出手,其他的成績一塌糊塗,理所當然的他也沒有考上大學,他落榜了。
  • 三輪車夫高中學歷,指出北大古漢語家一處錯誤,被復旦錄取成博士
    眾所周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是在立國之初被確立的頂尖高校,承擔著很多高精科研任務,但是讓人萬萬想不到一個年近不惑之年,僅僅讀過高中的車夫,被著名的上海復旦大學破格錄取為博士。他叫做蔡偉,因為生活窮苦,以前沿街賣冰棍,後來又因為所在工廠效益不好,倒閉下崗後有做過一下小生意補貼家用。
  • 高職「勵志哥」逆襲考上復旦碩士,有人卻嘲諷說……
    嶽祥曾是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的高職生,如今已考上復旦碩士。從專科考到復旦研究生,他坦言最讓他感動的是「媽媽為此開心了一整年」。剛入學時嶽祥也曾迷茫,幸運的是,他遇到了綦志勇老師。「綦老師的第一堂課就告訴我們,想深造入學就要準備『專升本』。可高職3年加本科2年,我們比同齡人讀大學的浪費了1年,怎麼辦?
  • 11年前復旦破格錄取的高中學歷「三輪車夫」的博士生,怎麼樣了?
    11年前,一個38歲、僅有高中學歷的「三輪車夫」,賣過雪糕,做過小買賣的下崗工人竟然成功被復旦大學破格錄取,成為復旦大學歷史上第一個,甚至是我國第一個以高中文憑考取博士學位的學子。他就是當年轟動一時,一個僅有高中學歷的下崗工人——蔡偉。
  • 蔡偉:從下崗工人到復旦博士 3教授聯名舉薦考博
    主持人語 「復旦準博士」蔡偉、「媽媽小學生」董曉菊——近日,兩個普通人以渴求知識的姿態走進公眾視野。一位是38歲的下崗工人,一位是39歲的打工婦女,卻在不同地點、不同境遇下圓了心中的求學夢。我們有理由期望,這樣的「幸運」不再是特例。  38歲的下崗工人蔡偉只有高中文憑,今年卻被列入了復旦博士生擬錄取名單。
  • 當初,那位復旦大學破格錄取三輪車夫為博士生,最後結局如何?
    這不由得讓很多人想起了當初那一位三輪車夫,因為熱愛學習被復旦大學破格錄取為博士。而博士畢業的他,有著怎樣的發展呢?    他的名字叫蔡偉,但我們或許更熟悉他的另一個身份,成為復旦博士的三輪車夫。小時候的他,在臨摹字帖的過程中,沒練成一手好書法,卻意外認識到了古代文字的魅力。後來,他就越來越喜歡古文字,也經常研究國學。
  • 高中學歷三輪車夫被復旦破格錄取博士,研究「小學」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景爍/攝 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消息,11年前,高中學歷的三輪車夫蔡偉被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破格錄取為博士研究生。 如今,48歲的他在貴州安順學院教三門課,看到學生,他會想到自己。 他被知識改變命運,他希望他的學生也如此。
  • [視頻]38歲高中學歷 下崗工人考復旦博士生進複試
    經過將近20年的刻苦自學,從未上過大學、只有高中文憑的蔡偉今年被教育部破例批准報考復旦大學博士生。    這是復旦大學一場博士生招生的面試現場。應試的就是蔡偉,今年38歲。蔡偉報考的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博士。    1991年高中畢業的蔡偉沒有考上大學,熱愛中國古代文字的他開始了艱難的自學之路。
  • 三輪車夫蔡偉:僅高中學歷的他,被復旦破格錄取為博士,現怎樣?
    如今因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能力而被大學破格錄取的人也不少,如作文寫得好的蔣方舟,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但是他們大多數都是應屆生的身份被大學錄取,而筆者今天要講的人物,卻是以38歲接近不惑的「高齡」被復旦大學錄取,而且還是以博士生的身份。
  • 13年了,曾4次高考,輕鬆考上復旦北大清華的四川男孩,如今怎樣
    復旦北大清華是我國三所頂尖名校,也是眾多莘莘學子為之奮鬥的目標。然而,每年想要考上這三所高校的學生,卻少之又少。對於普通考生來說,這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能夠考上一個普通的本科學校,已經是非常幸運了。一、中專退學,讀三年高中考上復旦80年代,張非出生於四川廣安市嶽池縣,從小調皮,學習一般。那時候還盛行中專熱,一般的孩子初中畢業後就報考中專,14歲的張非也不例外,他考上了四川省的一所中專——郵電學校。
  • 勵志!河南49歲宿管阿姨與兒子一起考上研究生,丈夫從技工考上交大...
    在上海交通大學當宿管阿姨並且已經49歲的原夢園收到了廣西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擬錄取通知,而她23歲的兒子同時也考上了復旦大學的研究生。消息一出,網友們紛紛點讚。「和兒子一起考上研究生,這位宿管阿姨開掛了!」、「這才是孩子的好榜樣,眾家長應該多學習!」……究竟這位「開掛」的宿管阿姨是個什麼樣的人?又有著什麼樣的動人故事?
  • 2009年,一38歲三輪車夫被復旦錄取為博士,現況如何
    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倘若一個高中生沒有考上大學,並輟學在家,那麼他在學業上基本不會再有太大的出息了。然而對於十一年前來自遼寧的蔡偉來講,卻是個例外。當年38歲的他只有高中學歷,本是個騎三輪的車夫,風裡來雨裡去,賺不到幾個錢,卻一躍被名校復旦大學錄取為博士,一時轟動全國。他是怎樣做到的,如今他的狀況又如何呢?
  • 高考傳奇人物吳善柳現狀,參加10次高考入清華,如今做高中老師
    那個參加10次高考最後考上清華的高考傳奇人物,因為最近高考又火了一把,原來他已經畢業了,最終選擇了去鄭州四中做一名高中老師。這個選擇大家褒貶不一。聽說由於吳善柳曾經擁有10次高考經驗,他對高考出題的重點把握的非常精準,所以家長和學生都非常認可,也算找到了自己適合的工作。那麼,他的故事又給人哪些啟示呢?
  • 湖南農婦供丈夫復旦讀博士 為謀生甘當保姆(圖)
    夏鎮龍 李孟春 攝    汨羅女篾匠「織」出復旦博士丈夫  核心提示 從一位農村篾匠到復旦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再到湖南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導師,李德輝被同行公認為第一位通過自考取得博士學位的中國農民。而支撐他的,正是相濡以沫的篾匠妻子周林躍。他們的故事在家鄉汨羅傳為美談。
  • 高校「勵志哥」:保安考上天大 清華廚師託福630分
    電子科技大學「勵志哥」  6月26日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典禮上,一位碩士畢業生受到了媒體和網友的關注,被大家稱為「勵志哥」、「掃地僧」。他叫張永輝,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學校校衛隊的隊長助理。  今年43歲的張永輝是四川資陽人。1999年,當時剛從軍隊退伍、只有高中文憑的他從部隊轉業到電子科大當保安。
  • 2009年,復旦大學破格錄取「三輪車夫」為博士生,如今怎樣了?
    11年前,也有一位被復旦大學破錄取的博士生,他的標籤非常吸引眼球,38歲,高中文憑,蹬三輪車謀生,那麼這位博士現狀怎樣呢?蔡偉何嘗不想改變現狀,然而,老實木訥的蔡偉認為自己英語數學實在太差,考不上。偏科嚴重也是事實,考試對英語的要求更高,正常考試途徑確實不適合蔡偉。裘錫圭教授一直關注著蔡偉,了解到蔡偉妻子患病,家庭經濟困難的情況後。復旦大學的劉釗教授和裘錫圭教授決定幫助這個年輕人,兩位教授藉助復旦大學進行《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的工作,將蔡偉聘請進團隊,一起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