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的每座城市,都會有一款最適合做早餐的食物,貴陽的腸旺面、安順的破酥包、遵義的羊肉粉……它們是每日味覺的起點,給予人們一天滿滿的元氣。 皂角米,從前也許你沒有聽過,今後卻可以成為貴州美味的一項選擇。煮好的皂角米粥呈膠質半透明狀,入口香糯爽滑、回味悠長。
圖為營養豐富的桃膠皂角米粥
皂角米是皂莢的果實,又被稱作皂角精、雪蓮子、皂角仁。皂角精富含植物性膳食纖維,有養心通脈、清肝明目等功效,常常被人們用來熬粥、製作滋補甜湯,與桃膠、雪燕一起被稱為「糖水三寶」。
黃澄澄的皂角精成品晶瑩剔透
2019年9月,貴州織金皂角精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與茅臺酒、遵義朝天椒、三穗麻鴨等產品一起成了「貴州名片」。織金縣種植皂角樹的歷史悠久,據統計,織金縣樹齡50至100年的古皂角樹有150餘株,100至299年的有30餘株,300至499年的有10餘株,分布在全縣各個鄉鎮。
皂角樹上結出的皂角籽
皂角樹想要結出皂角籽,從種下去開始需要生長10年,但皂角樹「渾身都是寶」,生長到兩三年的時候,皂角樹上生出的刺,也就是中藥材「天釘」,可以剪下來曬乾銷售。
剝開皂莢片就能看到暗藏其中飽滿的皂角精
因皂角產業發展歷史悠久,且具有良好的種植環境,為打造全國皂角精產業加工集散基地的品牌優勢,織金縣將皂角作為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產業。目前,織金皂角種植面積已達32萬畝,涉及全縣31個鄉鎮(街道),全縣從事皂角精加工的企業多達64家,皂角精已然成為當地百姓致富增收的重要「法寶」。
乾燥未剝的皂角籽平滑有光澤,呈現出咖啡豆一樣迷人的棕褐色調
乾燥的皂角籽皮質堅硬,加工看似簡單,其實很不容易。當地的加工廠負責統一煮透、發泡皂角籽,免費分發給當地農戶,由各家各戶分頭完成加工環節中最麻煩最耗時的剝皮工序。從皂角籽中剝出完整的皂角精是一項「精細活」,目前還沒機器可代替人工,只能用手剝。
一雙手加一顆皂角籽,得到了脫貧的答案
織金縣貓場鎮,是全國皂角精產業加工集散地,加工歷史有30多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加工鏈。近年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來自山東、河南、山西、遼寧等地的原料源源不斷湧入這裡,貓場鎮成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產品遠銷中國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目前,貓場鎮已有大大小小的皂角精加工廠60餘家,每年外購皂角籽2250餘噸,年加工銷售皂角精1000餘噸,產值超3億元。
各家各戶剝好的皂角精集中到加工廠,準備烘乾
利用閒暇時間剝皂角精,已經融入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一種習慣。無論是走在路上,還是在田間勞作休憩的片刻,抑或是與街坊閒聊、看電視,甚至紅白喜事的酒席上,貓場人剝皂角籽的手都停不下來。
貓場鎮新寨村村民一邊聊天一邊剝皂角籽
一顆皂角精,承載的是織金縣脫貧的希望;一碗皂角粥,融匯了貴州人的勤勞和熱情。冬寒粥暖,就讓一碗皂角粥幫你喚醒冬日的清晨。(黃嫻蔡佳李楓陳慧陳學品)